-
第十五章
常见体表肿瘤(
170
)
概论
肿瘤(
tumor
)是机体中正常细胞在不同的始动与促进因 素长期作用下,所
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
新生物一旦形成,
不因病因消除而停止生长,
不受生理调节,
破坏正常组织
及器官。分良、恶性,后者 可转移。成为常见死因之一,全世界每年
1010
万患
恶性肿瘤,中国每年新发
200
万,死亡
150
万,
60
%余为消化道肿瘤。
城市:肺、胃、肝、肠、乳癌;农村:胃、肝、肺、食管、肠。现有变化
良性-瘤
恶性-
1.
来源于上皮组织,为“癌”
。
2.
来源于间叶组织,为“肉瘤”
。
3.
胚
胎性肿瘤为“母细胞瘤 ”
。有的沿用传统名称:瘤、病-白血病等。
亦按器官、组织类型来源分类。
致癌因素:
1.
化学
2.
物理
3.
生物
。还有遗传、内分泌、免疫
转移途径:直接蔓延、淋巴或血行转移、种植
局部表现:肿块、疼痛、溃疡、出血、梗阻+全身症状。
二
、皮肤癌
好发头面部、下肢,基底细胞癌及鳞状细胞癌为常见
1.
皮肤基底细胞癌(
skin basal cell carcino ma
)
:发展慢,浸润生长,很少转移。
头面部。
色素性基底细胞癌易误诊为 恶性黑色素瘤。
早期可手术,
放疗敏感。
2.
鳞状细胞癌
(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
:
继发于慢性溃疡或窦道开口,
或瘢痕
部的溃疡经久不愈。呈菜花状,易出血,可局部 浸润或区域淋巴结转移,下
肢者常伴发骨髓炎、骨膜炎。
治疗:手术为主,淋巴清扫;放疗敏感。
三、黑痣、黑色素瘤
皮内痣、交界痣、混合痣,毛痣很少恶变。黑色素瘤,预后极差。
四、血管瘤
1.
毛细血管瘤(
hemangioma
capillarisum
)
:
多见于婴儿,女性。界清,压之褪
色 ,多为错构瘤,
1
年内停止生长或消退。如增大速度比婴儿发育快,为真
性肿瘤,需手 术或液氮冷冻治疗。
2.
海绵状血管瘤(
hemangioma
cavernosum
)
:一般由小静脉和脂肪组织构成。
皮下、肌肉多见。 隆起、青紫色,可有胀痛。
治疗:手术,注意估计范围,可造影;注射血管硬化剂(
5%
鱼肝油酸钠)辅
助治疗。
3.
蔓状血管瘤
(
hemangioma racemosum
)
:由较粗的迂曲血管构成,
大多为静脉,
可有动脉或动静脉瘘。范围大,可超过一肢体。外观 可见蜿蜒血管,有明显
的压缩性和膨胀性,可听到血管杂音,可及硬结(血栓或血管周围炎)
。 下肢
者可破溃、出血。
治疗:手术复杂,术前造影,易大出血。
五、脂肪瘤
lipoma
为正常脂肪样组织的瘤状物,
好发四肢、
躯干。
界清,
可分叶状,
软,
假囊性感,
无痛,生长慢,深部脂肪瘤 恶变可能,及早手术。多发性有家族史。
六、纤维瘤及纤维瘤样病变
fibromatosis
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多见于皮下。硬,生长慢,界清,光滑,活动,无粘连。
1.
纤维黄色瘤
(
fibroxanthoma
)
:
真皮层及皮下,
躯干、
上臂。
外伤小丘疹所致。
内出血,呈褐色 。
<1cm,
增大怀疑纤维肉瘤变。
2.
隆突性皮纤维 肉瘤:躯干,低度恶性,有假包膜。切除后易复发,多次复发
恶性度增高,可血行转移,手术范围要大。
3.
带状纤维瘤:腹肌外伤或产后修复性纤维瘤。手术完整切除。
八、囊性肿瘤及囊肿
cyst
1.
皮样囊肿:先天性囊性畸胎瘤,眉梢及颅骨骨缝
2.
皮脂囊肿: 粉瘤,非真性肿瘤,有汗毛的部位均可发生,内含“豆渣物”
,恶
臭,手术,囊壁完整切除;感 染,必要时切开引流。
3.
表皮样囊肿:外伤-表皮进入皮下-囊肿-切除
4.
腱鞘囊肿或 滑液囊肿:手足关节的浅表滑囊-慢性劳损-囊肿。硬、界清、
光滑、不易推动。加压挤破、抽液+泼尼 松龙、手术。
第
21
章第
4
节
乳腺肿瘤(
212
)
乳腺癌
女性最 常见的肿瘤,占全身恶性肿瘤的
7
-
10
%,近年上升,
28/10
万,占女性
肿瘤的首位常见病,中年
45
-
55
岁,
60
-
65
岁居多。
?病因?不清楚,雌、孕、泌乳激素直接相 关。月经初期早、绝经晚、不孕、未
哺乳者易患。家族史是普通人的
3
倍。良性-恶变 。北美、北欧为亚洲的
4
倍,
生活环境、方式与发病相关。
?病理类型?
1.
非浸润性癌:
(
1
)
.
小叶原位癌:癌细胞未突破末梢腺管或腺泡基底膜。
(
2
)
.
导管内癌:未突破导管壁基底膜。
2.
早期浸润癌:
(
1
)早期浸润性原位癌:突破末梢腺 管或腺泡基底膜,
<
小叶
(
2
)早期浸润性导管癌:突破导管壁基底膜-间质
3.
浸润性特殊癌:乳头状癌、髓样癌、小管癌、粘液、大汗腺样、鳞癌、湿疹
样癌
4.
浸润性非特殊癌:浸润性小叶、导管、硬、单纯、腺癌。占乳癌的多数,分化低,预后差。
?转移途径?直接浸润、淋巴、血行转移,淋巴最常见。
乳房外侧-胸肌外缘-淋巴管-腋窝淋巴结-锁骨下、
上-胸导管-静脉-远处
乳房内侧-胸骨旁淋巴结-锁骨上。肺、骨、肝、脑转移
?临床表现?无痛性肿块-硬,增长快,活动差。其他表现
1.
酒窝征:侵犯
cooper
韧带-收缩-皮肤凹陷
2.
乳头内陷:侵犯乳管-牵拉乳头回缩
3.
桔皮样改变:阻滞皮下 淋巴管-局部皮肤淋巴水肿-而毛囊处与皮肤粘连紧
密-点状凹陷。
4.
固定:侵犯胸壁或胸肌,不易推动。
5.
卫星状结节:癌周围转移。
6.
溃疡形成:晚期溃烂、出血-癌性溃疡。另
患肢水肿,转移淋巴融合、固定。锁骨上肿大-癌入血-远处转移。
特殊 类型:
1.
炎性乳癌:年轻女性,恶性程度高。炎性改变,淋巴肿大,预后差
2.
乳头湿疹样癌(
paget
病)
:起源与乳头区大乳管内侵至乳头-湿 疹
?诊断?
临床表现+体检,
B
超、远红外线、钼靶,亦可活检穿刺。
1.
鉴别诊断:
(
1
)纤维腺瘤:青年,界清、圆形、活动大,慢。
(
2
)慢性囊性乳腺病:中年,肿块多发,伴周期性胀痛,应观察
(
3
)乳腺结核:中青年,皮肤粘连,无痛,界不清,部分有窦道
2.
临床分期:国际抗癌协会
(
1
)
TNM
分期:
T
is
:原位癌、限于乳头的
paget
病及非浸润癌
T
1
:肿瘤直径
<=2cm
T
2
:肿瘤直径
>2cm,<=5cm
T
3
:肿瘤直径
>5cm
T
4
:肿瘤大小不计,侵及皮肤或胸壁
N
0
:同侧腋窝无肿大淋巴结
N
1
:同侧腋窝有活动的肿大淋巴结
N
2
:同侧腋窝肿大淋巴结融合成块,或与邻近组织粘连
N
3
:同侧胸骨旁淋巴结转移
M
0
:无远处转移
M
1
:有远处转移(包括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
2
)
临床分期
0
期:
T
is
N
0
M
0
Ⅰ期:
T
1
N
0
M
0
(肿瘤直径
<=2cm
,无淋巴转移)
II
期:
T
0-1
N
1
M
0
;
T
2
N
0-1
M
0
;
T
3
N
0
M
0
(肿瘤直径
>2cm,<=5cm
,有活动淋巴转移;直径< br>>5cm
,无淋巴转移)
III
期:
T
3
N
1
M
0
;
T
0-3
N
2
M
0
;
T
4
任何
N
M
0
;
任何
T
N
3
M
0
(直径
>5cm
,有淋巴转移;
T
4
,
N
2
,
N
3
,满足其中任何一条件)
IV
期:任何
T
N
M
1
?治疗?以早期手术根治为主+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免疫、中药
1.
手术:
(
1
)根治:清除腋下(胸小肌外 侧)
、腋中(胸小肌深面)
、腋上组(胸小
肌内侧)淋巴结,
Halsted
术式
(
2
)扩大根治 :+
2-4
肋软骨、肋间肌、胸廓内血管及周围淋巴
(
3
)
改良根治:保留胸大小肌,或切除胸小肌-
I II
期乳癌生存无差异
(
4
)
单纯全乳腺切除:适合原位癌、年老体弱者
(
5
)
保乳手术:
<2cm,
无转移者,术后+放疗
2.
化疗:改善生存率,是实体癌中化疗最有效的肿瘤之一。术前、中、后化疗
3.
内分泌:
ER
雌激素受体,
三笨氧胺及衍生物、芳香化酶抑制剂,
可去势手术,
雄激素对骨转移灶有作用。
4.
放疗:降低局部复发率。适应症:
(
1
)病理:腋中 、腋上淋巴转移。
(
2
)阳
性淋巴
>1/2
或
>4
个。
(
3
)胸骨旁淋巴阳性。
(
4
)癌位于乳腺中 央或内侧。
乳腺肿块的鉴别诊断要点:
病因:
1.
乳头溢液: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增生、导管扩张
2.
疼痛:周期性、炎症、炎性乳癌、外伤血肿、导管扩张、副乳、增生
3 .
无痛:纤维瘤、脂肪瘤、囊肿、结核、癌、叶状囊肉瘤、淋巴瘤、脂肪
坏死
乳头溢液:
1.
棕黄色:
囊性增生、导管扩张
2.
棕褐色:
多为血液被阻-乳管内乳头状瘤、增生
3.
黄色或黄绿色:增生、偶尔见于乳癌
4.
乳白色:
哺乳后
5.
浆液性无色液:正常月经期、早期妊娠、增生
6.
鲜红血性:
多见于导管内乳头状瘤、乳癌
第三十一章
第三节
胃癌(
297
)
胃癌(
carcinoma of
stomach
)我国消化道肿瘤的第一位,
40
-
60
高发。男
>
女
?病因?未明。与遗传、血型、种族、职业、生活习惯、环境有关。
癌前疾病:
(
precancerous diseases
)胃息肉、溃疡 、萎缩性胃炎、残胃炎、
胃粘膜巨大皱襞征(
menetrier disease
)
、幽门螺旋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HP
)
?病理?病灶多见于胃窦,其次贲门、胃体较少,广泛更少。
95< br>%为腺癌,其他
腺鳞癌、鳞癌、未分化癌、未分化类癌。
1.
分型
(
1
)
早期胃癌:病变局限于粘膜或粘膜 下层,不论病变范围及是否淋巴转
移。
主要由胃镜发现,
检出率
15
-
20
%。
分:
I
型隆起型,
癌突出
5mm
以上;
II
型浅表型,突出或凹陷在
5mm
以下,分
3
个 亚型,
a
表浅隆
起,
b
表浅平坦,
c
表浅凹陷;< br>III
型凹陷型,癌深度超过
5mm
。尚有
混合型。
(
2
)
进展期胃癌:常见。形态上符合
Borrman< br>分类:
1.
肿块型:小如息肉、
大如蕈状,表面出血坏死。
2.
溃疡型:中心凹陷,四周边缘不规则隆
起,直径一般大于
2.5cm
,向胃壁各层浸 润。
3.
弥漫型:向各层浸润,
可累及胃大部或全部,使胃壁僵硬呈“革袋状”
,俗称皮革胃,分化
差,恶性高,转移早。
2.
转移:四种形式
(
1
)
直接浸润:癌侵犯浆膜层-直接蔓延-腹膜及相邻器官。
(
2
)
淋巴转移:主要方式。局部-远处,少数跳跃式转移。淋巴 结分
16
组:
1.
贲门右
2.
贲门左
3.
小弯侧
4.
大弯侧
5.
幽门上
6.
幽门下
7.胃左动
脉周围
8.
肝总动脉周围
9.
腹腔动脉周围
10
脾门
11
脾动脉周围
12
肝
十二指肠韧带内
13< br>胰头后
14
肠系膜根部
15
横结肠中动脉周围
16
腹
主动脉周围。-通过胸导管-左锁骨上淋巴结(
Virchow
结)
。
(
3
)
血行转移:发生于晚期,最多为肝,其次肺、骨、肾、脑。
(
4
)
种植转移:
癌细胞从浆膜层脱落-腹腔,
种植于腹膜及其他脏器表面,
多在直肠周围形成结节性架板样肿块(
Blumer
,< br>s shelf
)
,
女性-卵巢,
称
Krukenberg< br>肿瘤。
?临床表现?早期症状不典型,发展-上腹不适、隐痛、嗳气、反酸、食欲不振
-发 展-上腹痛、
食欲减退、
贫血、
消瘦,
胃窦癌可引起幽门梗阻-恶心、
呕吐。
贲门部可有进食哽噎感。侵犯血管-突发上消化道出血,亦可急性穿孔。
晚期-上腹固定性肿块,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癌性腹水,恶液质。
转移-肝肿大,直肠指诊可及肿块。
肿块、贫血、进行性消瘦、上腹痛………………为中晚期症状-切除率
50
%
?诊断?
早期诊断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1.
中年以上,既往无胃病史而出现消化道症状,或已有长期溃疡病史而近期症状改变明显,或疼痛规律改变,特别是使用原有效药物不能控制症状者。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6 13:4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9130.html
-
上一篇:经络不通和气血不通的症状
下一篇:神经纤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