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
推拿手法起源于 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因撞击、扭挫、跌损等而引起疼
痛时,人们会很自然地用自己的双 手去抚摩、按压受伤部位以减轻疼痛;或通过摩擦身体以
抵御寒冷。经过不断实践和总结,逐渐认识到这 些抚摩、按压摩擦等动作能够起到一定的治
疗作用,后来这便视为推拿手法的起源。因此可以说,自从有 了人类即有了推拿手法。并在
长期的实践中,推拿手法从原来简单的下意识动作,发展成为需要经过刻苦 训练才能掌握的
一种具有高度技巧性的医疗运动,成为中医学中别具特色的一种治疗保健方法。
推拿一词,
在汉代以前称按跷、
跷摩,
汉代至明代多称按摩 。
推拿手法治病的文字记载,
始于殷商甲骨文,当时称之为“拊”
。如殷商甲骨文中, 反复出现“拊”和用“拊”来治疗小
腹部疾病的记载;同时,还记载了专门从事“拊”的医师姓名,例如 尹、
、臭、拊等。由
此可见,当时治病的手段主要是推拿手法。长沙马王堆
3
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记
载的推拿手法有按、摩、抚、蚤挈、中指搔、刮、捏
7
种,由于该书随墓主下葬于公元前
168
年,因此,其成书应早于《内经》
,是目前可见的最早记载推拿手法的书籍。不仅如此,该书
还记载了我国推拿史上最早的药摩和膏摩及 形式多样的推拿工具。帛画《导引图》中则记载
了以双手搓腰、揉膝的两种自我保健推拿手法。
《内经》记载的推拿手法有按、摩、推、扪、
循、切、抓、揩、弹、挟、卷等
11
种; 同时期的
(
黄帝吱伯按摩
)
十卷被认为是最早的推拿专
著,惜已佚失 。
《汉书·苏武传》记载了用足踩背,救醒苏武的一种推拿方法;
《史记·扁鹊
仓公列 传》
则记载了仓公淳于意以冷水拍击头部,
配合针刺治疗
川王之病的过程。
《金匮要
略·杂病方》中详细记载了用推拿手法救治自缢的人工呼吸法,其中运用的手法有摩、 捋、
屈伸、按、揉、踩等
6
种。这些记载大多只涉及手法的名称,对手法的具体操作方 法缺乏详
细描述。
晋隋唐时期,推拿在医学领域的地位较高,它不 仅是医学教育的四大科目之一,而且,
推拿手法还被应用到骨伤和外科疾病的治疗中,有了新的发展。晋 ·葛洪《肘后救卒方》记
载了许多推拿手法及其运用。
如掐人中穴治疗昏厥,
指按胃脘 部治疗
“心卒痛”
,
抄举法治疗
急腹痛,背法急救溺死,抓法治疗“卒腹痛” 等。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下颌关节脱位复位法,
首见于《医心方》
,其引《肘后救卒方》遗文曰 :
“治失欠颌车磋开张不合方:一人以指牵其
颐,以渐推之则复入。推当疾出指,恐误啮伤人指 也。
”此即将牵引法、推法按一定次序进行
操作的手法联合运用,
从而开创了手法联合 运用的先河。
此外,
尚有一些捏脊法、
捏肩井法、
检查手法等亦有记载。东晋·
刘涓子
《刘涓子鬼遗方》
中记有擦法与拓法治疗皮肤病。
唐·孙
思
《千金要方·养生篇·推拿法》记有“老子推拿法”
42
式,即将导引与推拿相结合,扩
大了推拿的范畴,开拓了保健推拿的领域,其中涉及推拿手法有按
(
捺
)
、摩、模、捻、掘、
振、摇、拍打、扭
(
捩
)
、托、抱、顿、挽等
13
种。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介绍了
揣 、摸、捻、捺
4
种检查诊断手法和拔伸、撙捺、捺正治疗手法。指出“凡认损处,只要揣
摸,骨头平正不平正便可见;凡左右损处,只相度骨缝,仔细捻捺,忖度便知大概。凡拔伸,
且要相度 左右骨如何出,有正拔伸者,有斜拔伸者。若骨出向左,则向右边拔入;骨向右出,
则向左拔入。拔伸, 当相近本骨节损处,不可别去一节骨上。拔伸不入,撙捺相近,要骨头
归旧,
要撙捺皮将就入骨 。
凡捺正,
要时时转动使活。
”
对手法诊治骨折的论述可谓系统而完
备。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真浩篇》中载有用“曲折法”治疗“手臂不授”
、
“举身不授”
等病症,即是运用推拿手法而使患者肢体关节屈伸的被动运动手法。
宋金元时期对推拿手法的理论进行了全面总结,推拿手法在治疗骨伤科疾病方面又有新
的发展。由政府 编著的《圣济总录》对推拿手法进行了总结、归纳与分析。认为推拿与导引
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就推拿的 含义及按法与摩法的区别进行了阐述。指出“世之论按摩,不
知析而治之,乃合导引而解之。夫不知析而 治之,固已疏矣,又合以导引,益见其不思也。
”
又说:
“大抵按摩法,< br>每以开达抑遏为义。
开达则雍蔽者以之发散,
抑遏则傈悍者有所归宿。
”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6 11:5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8963.html
-
上一篇:目前最全的医学资料下载网址
下一篇:脖子僵硬后脑勺紧绷感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