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推拿学重点(部分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26 11:21

-

2021年2月26日发(作者:正常男人的长度)
推拿治疗

1.
推拿: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在中医学和现代科学理论指导下,在人体特定的

部位或穴
位上,运用各种手法和进行特定的肢体活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

法。

2.
推拿学的三个特征:(

1
)手法治疗和功法训练是推拿学的基本特征(

2
)中

医学和
现代科学理论的紧密结合是推拿学的理论内涵(

3
)广泛的适应证和严格

的禁忌证是推拿
学的临床特点

3.
推拿手法:以术者的手或肢体其他部位,或者借用一定的器具以达到手功能

的延伸,
按特定的技巧和规范化的动作,

以力的形式作用于体表特定的部位或穴

位,以达到防病
治病、

强身健体和延年益寿的一种治疗方法,

属中医外治法范重

阳。功法:是手法的前


4.
推拿手法(温通、松解)的基本技术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1
)持久:手法按要求作用一定的时间。


2
)有力:手法要有一定的力度,达到一定的层次。


3
)均匀:手法的力量,速度及操作幅度要均匀。


4
)柔和:手法要轻柔和缓,不宜用蛮力,暴力,做到力量轻而不浮,重而不

滞。变换
动作要自然。


5
)深透:手法产生的效果是从浅层组织渗透到深层组织。

5.
推拿手法(温通、松解)的基本技术要求:稳准巧快

6.
小儿推拿手法的基本技术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补泻有度(生理)发

病容易,
传变迅速,脏器清灵,易趋康复(病理)

7.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冲,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8.
推拿发生意外的原因:(

1
)诊断不明确或误诊(

2
)对疾病的机制和手法作

用的原
理缺乏认识(

3
)手法操作不当或选用不当(

4
)未注意推拿治疗的适应症

和禁忌证

9.
推拿的发展:



1
)甲骨文时期

-
推拿源于人的自我保护的本能;按摩为殷人发明


2
)先秦时期

-
推拿是治疗和养生保健的主要手段;用于临床急救


3
)秦汉时期

-
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是我国最早的推拿学专著;《黄帝内

经》我
国现存最早、且比较全面、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古典医学巨著,书

中确定“按摩”
之名;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首次提出“膏摩”,为药物外

用与按摩手法结合的外治
法;

华佗是按摩治疗与自我按摩导引的倡导者,

发明五

禽戏



4
)两晋南北朝时期

-
推拿用于急症治疗。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最早的“捏

脊”法



5


隋唐时期

-
推拿专业化。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

骨伤
科专著,提出治疗闭合性骨折的四大手法“揣摸、拔伸、撙捺、捺正”

6


宋金元时期

-
推拿理论不断丰富


7
)明代
-
小儿推拿学术体系形成。推拿成为医术十三科之一;“ 按摩”之名开

始有“推拿”之称;形成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题文

献《秘传
看惊掐筋口授手法论》;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小儿按摩经》

(收

录于杨继洲《针
灸大成》)


8
)清代
-
小儿推拿继续发展,

正骨推拿形成体系。

《医宗金鉴》

提出正骨八法:

摸、接、端、提、按、摩、推、拿

10.
推拿的适应证:骨伤科;内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

主要病种:主要用于伤筋(软组织损伤)头颈肩腰腿痛等。

特色病种:推拿三大病证

-
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11.
推拿的禁忌证:

1
)传染性疾病

2
)脊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结核性和感染性疾病

3
)有烧伤、烫伤等皮肤破损出的皮肤病

4
)有恶性肿瘤者

5
)骨折脱位早期,局部严重骨质疏松者

6
)有凝血功能障碍及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

7
)有严重心脑肺病,脏器功能衰竭者;胃、十二指肠等急性穿孔

8
)患精神类疾病,不合作者
9
)月经期、怀孕期妇女的腰骶部


10
)急性伤筋出血者,

1-2
天内局部不宜推拿


11
)醉酒、过饥过饱,过度疲劳者

12.
推拿作用原理:

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

滑利关节;调整脏腑功能、

增强
抗病能力。

13.
推拿治疗原则:未病先防、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整

体观念,
辨证施术;标本同治,缓急兼顾;以动为主,动静结合。

14.
推拿治疗方法:温(温经散寒,补益阳气)通(通壅滞,行气血)补(补气

血津液)
泻(泻实)汗(祛风散寒)和(调和气血,脏腑)散(疏散气血,化除

结聚)清(清热凉
血,清热祛暑,生津除烦)八种治法。

15.
推拿的补泻作用(虚者补之,实则泻之):


1
)按经络的循行来分(顺经络循行方向操作为补,逆经为泻)


2
)按血流方向来分:向心性操作为补,离心性为泻。


3
)按手法的运动方向来分: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


4
)按手法刺激强度来分:轻刺激手法为补,重为泻。


5
)按手法频率来分:频率缓慢为补,急速为泻。


6
)按治疗时间来分:治时间长的操作手法为补,短为泻。
12.


16.
推拿治疗各论

伤科病症

一、颈椎病

一、概述

1
、定义:

领椎病是指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颈椎骨质增生和颈部损伤等因素引起

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脊髓或交感神经等组织而

引起的一
组症状复杂、影响广泛的临床综合征,又称颈椎综合征等。

3
、发病人群:

本病好发于

30-60
岁的人群。长期从事低头伏案工作、

枕头高低或卧姿不当、

颈部外伤、反复出现落枕等与本病相关。

4
、分类:

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和混合型

5
、中医范畴:

属中医学“项痹”“眩晕”“痿证”“头痛”等范畴。

6
、病因:

1.
颈椎急慢性损伤(自体渐进性损伤、外伤);

2.
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不可逆)


3.
风寒湿邪侵袭、劳累等(诱因)

二、具体分类

【颈型颈椎病】

1.
定义:最早期颈椎病,也称局部型颈椎病

2.
诊断:


1
)症状:疼痛;僵硬;活动障碍(颈部不敢转动或歪向一侧,转动时往

往和躯干
一起转动);怕凉


2
)体征:可触及局部肿胀;肌肉紧张;颈项部有广泛压痛;颈椎间孔挤

压试验和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多为阴性。


3
)辅助检查:颈椎

X
片(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反弓或成角,有轻度骨质

增生;椎
间间隙变窄;椎间盘突出;韧带钙化)

【神经根型颈椎病】

1.
定义:颈椎部增生物压迫到颈椎单侧或双侧脊神经根,中老年人多见。

2.
诊断:


1
)症状:颈型症状

+
患侧上肢疼痛、麻木、怕凉、乏力(受压部位在

以下,
C5
以上则无上肢症状表现)


2
)体征:病变区域深处有压痛点,有放射痛和麻木感,局部肌肉肿胀、

肌肉紧张、活动障碍;病变神经根支配的肌肉发生肌力减退,肌张力降低,腱反

射减弱或
消失;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压顶试验、叩顶试验检查阳性,颈椎牵拉实

验阴性


3
)辅助检查:颈椎

X
线检查(正位片可见颈椎侧弯、钩椎关节增生、棘

突偏歪



;
侧位片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成角、反弓,椎间隙狭窄,椎体移位,

项韧带钙化等

;
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小,钩椎关节增生。);

CT;MRI
;肌电图

【椎动脉型颈椎病】

1.
定义:椎动脉受压迫等而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种病症。

2.
诊断:


1
)症状:颈型症状

+
(头部转到某一方位或体位改变时下述症状出现或

加重)

眩晕伴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等症;偏头痛;视觉障碍;猝倒但意识清醒(椎

动脉型特
有)


2
)体征:颈型

+
后枕部触诊,棘突有病理性移位,相应位置肿胀、压痛;

旋颈试
验阳性;


3
)辅助检查:颈椎

X
线检查(正位片可见颈椎侧弯、棘突偏歪、钩椎关

节增生

;
侧位片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反弓,以及椎体增生、椎间隙变窄等

;


椎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小,钩椎关节增生);

TCD
检查(椎

-
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降低,
脑血流量减少;少部分也可能加快);椎动脉

CT
血管造影(可见椎动脉

扭曲、狭窄,串
珠样阴影,侵入横突孔)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1.
定义:由于颈椎退行性病变,后关节增生等刺激或压迫颈部交感神经而出现的

一组症候群。

2.
诊断:



1
)症状:①(兴奋多见)头痛或偏头痛,头昏头重,眼裂增大,瞳孔扩

大,视物
模糊,眼窝胀痛;心慌心悸,心前区疼痛;局部或半侧肢体多汗,皮肤

苍白发冷②(抑
制)头昏眼花、眼睑下垂,瞳孔缩小,鼻塞流泪;心动过缓,血

压偏低;胃肠蠕动增加,
嗳气等


2
)体征:两侧颈椎横突前压痛明显;部分人出现霍纳征(病侧眼球轻微

下陷、瞳
孔缩小、上睑下垂、同侧面部少汗等)


3
)辅助检查:颈椎

X
线检查(正位片可见钩椎关节增生;侧位片可见颈

椎生理曲
度变直,椎体前缘或后缘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项韧带钙化

可见椎间孔变小)心电图、心脏彩超无异常或轻度异常(排除)

;
斜位片

【脊髓型颈椎病】

1.
定义:由于颈脊髓受到压迫后引起的以肢体障碍为特征的一组症候群。

2.
诊断:


1
)症状(双侧受压较单侧受压多见):颈项部酸痛;单侧或双侧的上肢

或下肢麻
木、酸软无力;颈颤臂抖;双下肢缓慢进行性病变,主诉“踩棉花感”

头重脚轻” ,走路不成直线;

不完全痉挛性瘫痪严重可至卧床不起、

呼吸困难;

大小便功能障碍。(以下肢症状为主,上肢无神经根痛)


2
)体征:肌张力增高,肌力减退,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霍

夫曼征阳
性;颈椎

X
线片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成角,甚至反弓,颈椎椎

体后缘骨质增生、椎
间隙狭窄,椎间孔变小);颈椎

CT
检查(能准确测量椎管

狭窄程度,

可见椎管变窄、椎
体后缘骨质增生或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颈椎

MRI
检查(可清楚看到椎间盘髓核及增生

的骨赘、

黄韧带凸入椎管内,

压迫硬膜

囊及脊髓;还可以看到硬膜外脂肪受压或中断,

后纵韧带移位,

椎间陈变窄、



宽或前窄后宽,并可见神经根受压)

【混合型颈椎病】(临床最为常见)

定义:有两型或两型以上的颈椎病症状、体征者。

主要原因:

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纤维、颈段脊髓等组织在解剖上密切联系,当椎

间盘向后
侧突出时,

常同时压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

因此,

从解剖学和病理

学上看,多种组
织混合受累是绝对的,

而单纯的神经根、

椎动脉或脊髓受累是相

对的。

三、治疗

1.
治则:舒筋活血,解痉止痛,理筋整复

2.
部位取穴:枕后部、颈肩背部、肩胛骨内缘

风池、风府、颈夹脊、阿是穴(局部取)大
椎、肩井、天宗(周围取)肩髎、肩

髃、肩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循经取)

3.
操作



1
)放松:患者取坐位,医师站其身后,以一指禅推法、

?
法、按揉法作用于

患者颈
部、肩部、上背部及患侧上肢,约

5
分钟,重复

3~5
遍,手法由轻渐重。


2
)主要操作:用按揉法 点按、揉风池、风府、颈夹脊、阿是穴、大椎、肩井、

天宗等穴
位,每穴

1
分钟,得气为度;对患者进行颈椎旋转板法

(棘突偏歪者)



颈椎掌托拔伸
法等骨关节正位法

(对椎动脉型、

脊髓型颈椎病慎用或禁用板法)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6 11:2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8864.html

推拿学重点(部分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