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血病是因缺什么而造成的
慢性病知识讲座
第一章高血压
血压是什么?
血压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作用于血管壁的压力,它是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动力。
心室收缩,血液从心室流人动脉,此时血液对动脉的压力最高,称为收缩压。
心室舒 张,
动脉血管弹性回缩,
血液仍慢慢继续向前流动。但血压下降,此时的压力称为舒
张 压。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是
120
/
80mmHg
或舒 张压增高≥
140
/
90mmHg
,
最高血压
=
年龄
+90mmHg
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 膜等器官功能性代器质
性等,以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休息
5
分钟以上,2
次以上非同日测得血压≥
140
/
90mmHg
可以诊断为高
血压。
引发高血压的重要因素
●性别、年龄与 高血压;女性在更年期以前,
患高血压的比例较男性略低,但更年期后
则与男性患高血压病的概 率无明显差别,高血压患者甚至高于男性。
●不 良生活习惯与高血压:
过多的钠盐、
大量饮酒,
膳食中过多脂肪的摄入,
均可 引发
高血压。
有经常熬夜习惯的人易患高血压病,
而生活井然有序,
平时早睡 早起者患高血压比
例低。
●工作压力过 重与高血压: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
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人们生活节
奏越 来越快,各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随之,人体将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其中,体内的儿
茶酚胺分泌增多, 它们会引起血管的收缩,心脏负荷加重,引发高血压。
< br>●性格与高血压:
一些促使血管收缩的激素在发怒,
急躁时分泌旺盛,
而血管收 缩便会
引起血压的升高,长期如此,将会引发高血压:
●超重,
肥胖与高血压:
体重与血压有高度的相关性。
超重、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较高。
●遗传与高血压:大量的临床资料证明高血压与遗传因素有关。
●吸烟与高血压: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压升高。
●饮酒与高血压;随着饮 酒量的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电逐渐升高,长期这样,高血。
压发病率增大。过度饮酒还有导致中风的危 险。
高血压病人六不宜
不宜抬举重物:当全身用力抬举重物时,血压可升高
50—
100
毫米汞柱或更高。
不宜情绪激动:无论好事还是坏事均可引起情绪改变,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不宜用力排便:特别是便秘时,长时间用力易使血压升高,如果蹲便, 突然站起,更容
易发生意外。
不宜洗冷 热水澡:水温的冷热刺激,
可使血管过度收缩或扩张,特别是坐浴时,如水面
过高,压迫心脏更 容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
不宜烟酒过量
不宜气温骤降:夏季空调不宜设的温度很低,室内外温差太 大寒冷刺激可使血管收缩,
血压升高。
高血压的危害
1
.高血压是中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常并发中风(
脑卒中
)
,脑出血的
80
%由高
血压引起,脑梗死的 发生多与血压升高有关。
2
.高血压是 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可并发冠心病,血压升高常诱发心绞
痛,
3
.高血压是心肌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是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或突然死亡的“元凶”
。
4
.
高血压常并发肾功能不全,
导致尿毒症,
最终需要肾移植或透析而支付巨额医疗费。< br>
5
.高血压常并发眼底病变,造成视力减退或失明,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
6
.高血压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性至少增加
6< br>倍。高血压是
91
%心力衰竭患者的致
病原因之一。心力衰竭常导致患者丧失工 作能力。
7
.其他:如果高血压常与糖 尿病并存,成倍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生危险。高血压常与血
脂异常并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从而引发冠心病或脑梗死。
预防高血压病“八项注意”
“少盐少脂多运动”
,戒烟限酒减压力,按时服药是关键,谨遵医嘱是保 障”
。
●减少食盐摄入量。
高 血压病患者每天摄入盐量应少于
4
克,
大约小汤匙每天半匙,
尤
其对 盐敏感的患者要更少。
●保证合理膳食,
高血压病患者饮食应限制脂肪摄入,
少吃肥肉、
动物内脏,
油炸食品、
糕点 、甜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鱼,蘑菇,低脂奶制品等。
●有效控制体重可预防高血压。
减肥,
控制体重最有效的方法是节制饮食,
减 少每天摄
入的总热量。
●戒烟
●限酒
●增加体力活动。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减肥和维持正常体重,
可采用慢跑, 快
步,游泳、骑自行车、体操等形式的体力活动,每次活动,一般以
30
到
6 0
分钟为宜,强度
因人而异。
●注意心理。社会因素。高血压病患者应注意劳逸结合、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大起
大落。< br>
●如果通过
3
至
6个月的非药物治疗,血压控制良好,可继续维持。如无效,
则应改用
降压药物治疗,不能因 为年轻或无明显症状而不用药。
治疗高血压须防“五乱”
一乱:
不规则用药。
导致血压大幅度波动所造成的危害,
远远超过增高的血压,它可以
引起血管内膜的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二乱:随意停药。停服降压药物后,血压往往在
2
—
3
天内便再次增高,而且有些降压
药物倍他乐克等不可骤然停药,
三乱:频繁换药。降压药物均要在用药后的两周左右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四乱:不愿联合用药。依靠少数药物降压,势必增加川药量,诱发药物不良反应。 小剂
量联合用药,
能较好地控制血压,
不同作用的药物相互之间互补,
减少药 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五乱:
凭自我感觉 用药。自行增减降压药量,
必须从小剂量开始。
以免导致血压大起大
落。最好是能得到 医生的指导。
预防高血压日常保健
1
.正常人每年至少测两次血压,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
.合理饮食:什么都吃,但别多吃。
3
.防止肥胖:肥胖者患高血压机会多
2
—
4
倍。
4
.少吃盐:北方高血压多,因为吃盐多。
5
.不吸烟:吸烟者高血压机会比常人多
8
倍,大量吸烟者平均减 少寿命
6
—
8
年。
6
.不大量饮酒:饮酒越多血压越高,并且影响药效:
7
.尽量做到心情愉快、情绪稳定、乐观向上、淡薄功利。切忌情绪波动,大喜大悲。
8
.
避免熬夜、劳累、紧张、郁闷等不良因素。
9
.坚持长期适量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
第二章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代谢 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高及尿中有糖。在糖尿病的早期,
病人无任何症状,当血糖明显升高时,病人 才有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减轻。俗称“三多
一少”
。重症糖尿病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性 昏迷等情况。久病之后,可出现心脏病变,
脑卒中,慢性肾功能衰竭,视力下降以至失明,下肢坏疽、致 残,致亡等不幸后果。
发病机理
糖尿病与遗传、
环境两大因素有关。
通常 认为遗传为患者提供了对糖尿病的易感性,
生
病则为环境因素造成。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不论
I
型或Ⅱ型均较肯定。
糖尿病遗传给下一代的不是疾病本身,
而是遗传容易发生糖尿病的体质,
即 突变基因遗
传,临床称之为糖尿病易感性。糖尿病易感者,极易发生糖尿病。
糖尿病环因素
复杂,但多是人为的因素,如:心理 紧张。情绪压抑、生活节奏紊乱、
饮食过于油腻、品种单一及过于精细、酗酒暴食,运动量减少等。
糖尿病的主要危害
糖尿病的主要危害来源于并发症,主要包括:
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糖尿病酸中毒,
以上三种为糖尿病的严
重急性并发症, 死亡率极高。
慢性并发症:
1
.眼部并发症:包括视网膜病变、白内障、青光眼等,其中 视网膜病变为糖尿病眼底
特异性病变,眼部并发症临床表现主要为视物模糊,甚至失明。
2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可损害肾脏的所有结构, 临床表现蛋白尿、水肿、高血压、氮
质血症、尿毒症。
3
.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发病早且发展快,易并发冠心病、心肌梗塞、脑 梗
塞、脑出血等疾病,大约占糖尿病人死亡原因的
70
%以上。
4
.神经病变:糖尿病可累及神经系统的任何部分,包括周围 神经病变、颅神经病变、
植物神经病变、
脊髓病变及患母的婴儿神经病变。
其中周围神 经病变最常见,
临床表现为疼
痛、麻木、灼热、触电,虫爬、蚂蚁走等感觉异常,还可有软弱无 力,活动障碍、瘫痪等运
动异常。
5< br>.感染:糖尿病极易并发感染,最常见的有肺结核及皮肤。口腔、泌尿系、胆系感染,
糖尿病人一 旦出现感染,最好找专科医生诊治。
糖尿病防治措施:
(1)
防止和纠正肥胖。
(2)
避免高脂肪饮食。
< br>(3)
饮食要保证合理体重及工作,生活的需要。食物成分合理,碳水化合物以非精制、
富含可溶性维生素为好,
占食物食物总热量的
15
%
-20
%
(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例
大于
1
.
5)
,蛋白 质占食物总热量的
10
%—
15
%。多吃蔬菜。
(4)
增加体力活动,参加体育锻炼。
(5)
避免或少用对糖代谢不利的药物。
(6)
积极发现和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
(7)
戒除烟酒等不良习惯。
(8)
对中老年人定期进行健康体检,除常规空腹血糖外,应 重视餐后
2
小时血糖测定。
糖尿病患者饮食禁忌
1
、不适宜吃精粮:动物内脏、蟹黄、鱼卵、鸡皮、猪皮、猪 肠;花生、瓜子、核桃、
松子、甘蔗、水果、土豆、芋头、甘薯、藕、淀粉、荸荠等。
2
、烹饪方式最好是清炖,水煮,凉拌等,不可太 咸,食盐摄入量
6
克以下为宜。
3
、忌辛辣,戒烟限洒。
症状
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
,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
,
“一少”
指“体重减少”
。
预防
一、不暴饮暴食,生活有规律,吃饭要细嚼慢咽,多吃蔬菜,尽可能不 在短时间内吃含
葡萄糖、
蔗糖量大的食品,
这样可以防止血糖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 br>对保护胰腺功能有帮助,
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一定要记住
!
二、性生活有规律,
防止感染性疾病;不要吃过量的抗生素。
有些病毒感染和过量抗生
素会诱发糖尿病。
三、多加锻炼身体,少熬夜。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我国目前有超过
9200
万的糖尿病患,此病到目前前为止是一种不能根治,
但可以良好控制的疾病。
如果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
正确运用好 现在的三
类基本疗法,包括饮食、运动、降糖药物在内的综合疗法,而进行终生性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如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颐养天年。糖尿病患者应学会自我保健知识,积极预防各
种慢性并 发症发生、发展,避免致残、致死。
四、糖类摄入
这是相对来说,
糖尿病人不能吃糖是指日常饮食不能直接食用蔗糖和葡萄糖,
果糖是可
以吃的,
果糖的 分解不需要胰岛素的参与。
但是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与葡萄糖,
请患者慎
食蜂蜜。< br>
饮食原则
1
、避免肥胖,维持理想且合适的体重。
2
、定时定量,每餐饮食按照计划份量进食,不可任意增减。
3
、少吃油煎、炸、油酥及猪皮、鸡皮、鸭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
4
.
烹调多采用清蒸、水煮、 凉拌、涮、烤、烧、灿、卤等方式,不可太咸,食盐摄
入量
6
克以下为宜。
5
、饮食不可太咸,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例如腰花、肝,肾等动物内脏类食物。
6
、烹调宜用植物性油脂,
7
、配合长期性且适当的运动、药物、饮食的控制止。
8
、经常选用含纤维质高的食物,如未加工的蔬果等。
9
、含淀粉质高的食物及中西式点心均应按计划的 份量食用,不可随意吃,以免过量吸
取。
10
、少吃精制糖类的食物,如炼乳、蜜饯,
11
、多使用苦瓜或苦瓜茶,苦瓜降糖更安全、无任何副作用 ,糖尿病预防和控制要比治
疗简单的多。
控制血糖应达到以下标准:
★
空腹
血糖
6.1(110)
~
7.0(126)mmoL
/
L(mg
/
d1 )
餐后
2
小
时血糖
7.8(140)
~
11.1( 200)mmoL
/
L(mg
/
d1)
。
★每
2-3
个月。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了解糖尿 病的控制程度,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
★每半年全面检查血脂水平,心,肾,
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眼底情况,
以便及早发现循环
-坏血病是因缺什么而造成的
-坏血病是因缺什么而造成的
-坏血病是因缺什么而造成的
-坏血病是因缺什么而造成的
-坏血病是因缺什么而造成的
-坏血病是因缺什么而造成的
-坏血病是因缺什么而造成的
-坏血病是因缺什么而造成的
本文更新与2021-02-24 07:1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7410.html
-
上一篇:饮食健康宣教 (1).(DOC)
下一篇:食物的药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