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医科大学
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鉴别
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鉴别
定义
脾气虚证: 脾气
亏虚,运化功能低下,气血化生乏源所表现的腹胀,便溏,
食欲不振,
面色萎黄等 症状。
脾阳虚证:
中焦阳气虚衰,
阴寒内生,运化功能障碍所表 现的腹部疼痛,喜温喜按,泻
下清稀,
四肢不温和脾气虚的症状。
病因
脾气虚证:
“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
”饮 食不节,
饥饱不调,
或思虑劳倦,
则易损伤脾气,诚如《内外伤辨惑论》所云:“苟饮 食失节,
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
耗元气。”或年老体弱,脏 气虚衰,或慢性疾患,消耗脾气,
均可导致脾气不足证。故《外科正宗》说:“善养生者,节饮
食,
调寒暑,
戒喜怒,
省劳役,
此则不损其脾胃也,
如不然,
则精神气血由此而日亏,脏腑经络由此而日损,肌肉形体由
此而日削,所谓调理一失,百病生焉。”< br>
脾阳虚证:可在
脾气亏虚的基础上,由气虚导致阳虚,而形成脾阳虚证。故
亦可具有脾气虚证的病因。若饮食生冷,损伤脾阳,寒从中
生,形成中焦虚寒证,此即《医方论 》所云:“人非脾胃无以
养生,
饮食不节病即随之……多食生冷则寒生……”或元阳不
足,命门火衰,脾失温煦,则运化不及。因此,
《医贯》谓:
“饮食入胃,犹水谷在釜中,非火 不热,脾能化食,全借少阳
相火之无形者,在下焦蒸腐,始能运化。”《张聿青医案》论
曰:“ 脾胃之磨化,尤赖肾中一点真阳之蒸变,炉薪不熄,釜
方成。
”均道出了脾之健运,
有 赖于阳气的温煦和推动。
病
机
脾气虚证:
脾位于中焦,
与胃互为表里,
主运化水谷,
吸收精微,输布水津,故称脾胃为 “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
源”。古人对脾之消化功能,认识到“脾之所以消磨水谷者,
非为 磨之能砻,杵之能舂也,以气吸之,而食物不坠焉耳
!
食物入胃,有气有质,质欲下达,气欲上 行,与胃气熏蒸,
气质之去留各半,得脾气一吸,则胃气有助,食物之精得以
尽留,
至 其有质无气,
乃纵之使去,
幽门开而糟粕弃矣”(
《医
述》引《医参》
)
。因此,脾气亏虚,运化水谷、吸收精微的
功能减弱,
则病证百出。
“故 东垣以脾胃为人之主,
脾胃和一
疾不生,亏则百病生焉”。
脾既 能运化水谷,又能吸收、
输布、排泄水液,与肺、肾一道维持体内水液的代谢平衡。
脾虚则运化 水液的功能失调,则水湿内停,水肿、痰饮之证
作矣。因此《明医指掌》云:“论:人借水谷以生,谷赖 脾土
以化。若脾土虚,则不能制水,故传化失常,肾水泛溢反得
以渍脾土,
于是三焦停 滞,
经络壅塞,
渗于皮肤,
注于肌肉,
而发浮肿。
”
《读医 随笔》
认为:
“痰则无论为燥痰,
为湿痰,
皆由于脾气之不足,不能健运而成 者也。盖水谷精微,由脾
气传化达于肌肉而为血,以润其枯燥,达于筋骨而为液,以
利其屈伸。 今脾气不足,土不生金,膻中怯弱,则力不能达
于肌肉,而停于肠胃,蕴而成痰矣。”因此,脾气亏虚, 则运
化功能减退,升降失职,清浊不分,水谷不化,精微不布,
聚湿成痰成饮。脾主统摄血液, 有维持血液在脉道中正常运
行而不至溢出脉外。若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血失统摄,则
血溢脉外 ,出血部位,多为下部,表现为便血、崩漏、肌衄
等,血色浅淡。因此,
《金匮要略心典》云: “下血先便后血
者,
由脾虚气寒,
失其统御之权,
而血为之不守也。
”脾主升,
其气上升既可对各脏器有固摄作用,又能统摄血液正常运行。
若脾气亏虚,中气下陷 ,托举固定脏器的功能减退,则脏器
下垂,而出现胃下垂,子宫下垂,直肠脱垂等。故《赵李合
壁》云:“妇人阴中突出如菌,或挺出数寸,谓之阴挺,其因
有气虚下突者……”若脾胃亏虚,日久不复 ,气血生化枯竭,
则肌肉消瘦,
血气亏虚,
正如
《奇效良方》
所云:
“脾胃一伤,
则真元之气败坏,致生诸虚百疾而夭人寿。”
脾阳 虚证:
多在脾气虚证的基础上,出现虚寒症状。因此,它既有脾功
能减退的病理基础,又有阳虚 寒盛的病理特点。脾阳不足,
运化功能迟缓,不能温运水谷,则水气内停,阴寒内盛,湿
阻气滞 ,清浊不分,升降失职,而成脾虚寒诸证。正如《三
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说:“脾虚寒病,泄泻,腹满, 气逆,呕
吐,心烦不得卧,肠鸣,虚胀,饮食不消,劳倦,虚羸,喜
噫,四肢厥冷,多卧少起, 情意不乐。”若脾阳虚日久,“五
脏之伤,穷必及肾”,则形成脾肾阳虚证,以水气内停,阴寒
内盛,五更泄泻为病理特征。
《寿世保元》认为:“人病泄,
每至五更辄即利,此肾泄也,用五 味子散数服而愈。因起居
不慎,泄复作,年余不差,此命门火虚,不能生脾土,法当
补其母,< br>火者土之母也,
遂用八味丸补其母。”
鉴别要点
脾气虚证: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腹胀,进食尤甚,大便溏
薄,肠鸣,肌肉消瘦,少 气懒言,面色萎黄,或轻度水肿,
舌淡苔白,脉濡缓。以腹胀,纳差,便溏之脾失健运和气虚
证 共见为临床指征。
脾阳虚证:腹胀,食欲不振,腹部
疼痛,喜温喜按,泻 下清稀,肢末不温,倦怠乏力,少气懒
言,面色萎黄,或肢体困重,水肿,小便不利,或白带清稀
量多,舌质淡或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而弱。以脾
气虚证,伴见寒象为临床特征。
鉴别分析
脾气虚证
和脾阳虚证是脾病虚证不同的发展 阶段,初起是脾气虚,继
之可累及脾脏阳气,而出现脾阳虚证,较之脾气虚证病情更
加深入。因 此,脾阳虚证,包括了脾气虚证的病机和症状,
故二者具备脾气虚的共同病理基础,
因而有食欲 不振
,
倦怠乏
力,腹胀,进食尤甚,大便溏薄,少气懒言,面色萎黄的共
同症 状。二者症状鉴别的关键就是是否具备阳虚内寒的表现。
脾气虚证:即脾胃的运化 功能减退加之气虚证。脾具备运化
水谷,吸取精微,敷布周身的功能,与胃相合,胃主受纳、
腐 熟,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功能,故《外科正宗》
云:“脾胃者,脾为仓廪之官
,
胃为水谷之海。胃主司纳,脾
主消导,一表一里,一纳一运,运行不息
,
生化无穷, 至于周
身气血,遍地脉络,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借此以生养。”
若脾气亏虚,运化失职,由 此影响胃的受纳功能,则出现食
谷不化,水湿停聚,内困脾胃,则腹胀,属因虚致胀,非实
证腹 胀,进食则困脾更甚,腹胀加重,食欲不振,故《诸病
源候论》
说:
“胃受谷,
而脾磨之,
二气平调,
则谷化而能食。
若虚实不等,水谷不消,故令腹内虚胀,或泄 不能饮食,所
以谓之脾胃气不和不能饮食也。”脾运水液,脾虚土不制水,
水走肠间,
则肠鸣便溏,
总由湿邪内停所致。“盖胃为水谷之
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 而化气化血以
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多为
湿,谷多为滞,精华之 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
矣”(《景岳全书》
)
。脾主四肢肌肉,脾气亏虚 ,精微不能布
散周身,
则形体消瘦,
少气懒言,
面色萎黄,
故
《张氏医通》
说:“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太平圣惠方》亦阐
释了脾虚,气血化 生乏源的生理、病理特点:“脾胃者,水谷
之精,化为气血,气血充盛,营卫通畅,润养身形,荣于肌< br>肉也,若脏腑不足,脾胃虚伤,不能饮食,则令气血减少,
肌体羸瘦也。”若脾虚不运,水气内停 ,则可出现轻度水肿,
“脾主土,
候肌肉,
土性本克水,
今脾气衰微,
不能克消于水,
水气流溢,散在皮肤,故令肿也”(《诸病源候论》
)
。舌淡苔白,脉濡缓,均为中虚不运之象。
脾阳虚证:除具备上
述脾气虚的症 状外,更须兼备阳虚湿盛水停和阳虚寒盛的症
状。因脾阳虚,不能温化水液,水湿内聚,其泄下物更加清
冷;水泛四肢,则头身困重,水肿,“阳虚之人,脾虚不能胜
湿,而湿胜则能生寒。阳气因寒, 所以日败;胃气因湿,所
以日虚。其症则形容日羸,饮食渐减或脉息见弦细,或体常
怯寒,或脐 腹常有隐痛,或弦昏常多困倦,或不安于五鼓,
或加甚于秋冬,但无热证可据,而常多飧泄者,则总属虚 寒
也”(《不居集》
)
。脾阳虚衰,阴寒内生,寒性凝滞收引,气
机郁滞,或 阳虚,脉络失于温养,故腹部作痛,喜温喜按,
因此,
《张氏医通》云:“绵绵而痛无增减,欲 得热手按,及
喜热饮食,脉沉迟者,寒也。”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
沉迟而弱,均为阳虚 、寒湿内盛之征。
脾气虚证与脾阳
虚证,就其临床症状而言,
二 者均具备腹部症状,
“盖腹中为
至阴之地,脾胃大肠小肠居之……”(《病机汇论》
)
,故有“大
腹属脾”之说。脾气虚证,腹部症状是腹胀;脾阳虚证,腹部
症状是腹痛, 喜温喜按;前者为脾虚不运,气滞湿阻的虚性
腹胀;
后者是阳虚不温脉络的虚寒疼痛。
二者均有腹泻症状,
前者是大便溏薄,脾失健运所致;后者是大便泻下物清稀,
由于阳虚生寒, 脾虚湿盛所致。脾气虚证和脾阳虚证,均可
有水肿,但前者不属必备证,即使有也仅为轻度水肿,以气< br>肿为主,按之凹陷,抬手即起,多在下肢,足跗浮肿,因脾
虚,水谷不运所致;后者水肿以四肢肌 肤浮肿为主,按之凹
陷不起,伴寒湿盛的表现:小便不利,肢体困重,白带清稀
量多,
由于阳虚寒盛,
脾不制水,
水湿下渗,
带脉失约所致。
前者舌脉是:舌淡苔白 ,脉濡缓;后者是舌质淡,或边有齿
痕,苔白滑,脉沉迟而弱。总之,脾气虚证,仅为脾功能减
退的症状和气虚证
(
倦怠乏力,少气懒言
)
表现,脾阳虚证,
则为脾 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既有脾气虚证的表现,又有阳
虚阴盛、寒湿内停的症状。
< br>脾气虚证和脾阳虚证,就其
病机病势而言,前者病机为:脾气亏虚,运化失职,精微不
布 ,甚者水气内停,气滞湿阻,属虚证,可发展成脾不统血
证、中气下陷证。后者病机为:阳气不足,脾运 失司,寒湿
内生,带脉失约;或阳虚不能温养四肢百骸,属虚证,可发
展为脾肾阳虚证。二者病 位均在脾,概属脾病虚证,前者以
气虚为主,后者以阳虚为主。
脾气虚证 和脾阳虚证,就
其病因病史而言,前者多有饮食不节,思虑劳倦的病因;后
者亦可有饮食生冷的 病因,
有脾气虚或肾阳虚的病史。
日期:
2012
年
11
月
11
日
-
来自
[
辩证施治
]
栏目脾阳虚证中阳虚
症状群的实验评价
2008
年
09
月
0 8
日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
年
23
卷< br>3
期
-244-246
页
医学空间
(< br>
)
9
月
8
日消息,该项研究目的是建证候系统生物学的动物模
式。方法采用新生
24h
内大鼠,
目的:客观评价脾阳虚证
大鼠的症状,构腹腔注射等比剂量的
^131I
放射,切除甲状
腺,施加胃肠负荷, 按生物行为学特征定量观察脾阳虚证候
的主要症状,分析产热低下对各症状的决定作用及症状间关
系。结果消瘦(
P
〈
0
.
01
)
、形寒(
P
〈
0
.
05
)
、肢冷(
P
〈
0
.
05
)
、倦怠(
P
〈
0
.
0 1
)与甲状腺机能低下呈正相关。
高脂饮食和隔日禁食加重形寒症状,番泻叶加重倦怠却缓解< br>形寒。消瘦
-
倦怠(
P
〈
0
.
05
)
、肢冷
-
倦怠(
P
〈
0
.
01
)
、形
寒
-
肢冷(
P
〈
0
.
01
)间呈正相关。得出结论脾阳虚证具有
一般阳虚的症状群,在表症候组学上符合系统生物学规律 ,
是构建中医证候本体的重要线索。
日期:
2008
年
9
月
8
日
-
来自
[
中医临床快报
]
栏目大建中汤对脾阳虚大鼠血中
SP
、
TNF-
α
影响的实验研究【摘要】
目的
研究大建中汤对脾
阳虚大鼠血中致痛物质
P
物质(< br>SP
)
、
肿瘤坏死因子
α
(
TNF-α)
的影响。
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
6
组,
每 组
10
只:
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大建中汤大剂量组、大建中汤中
剂量组 、大建中汤小剂量组、消炎痛组。用饮食失调、劳倦
过度加苦寒泻下的方法,建立脾阳虚大鼠模型后分别 给予相
应汤剂灌服治疗。取血处理后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大鼠血
中致痛物质
SP、
TNF-
α
含量的变化。结果与结论
脾阳虚大
鼠血 中致痛物质
SP
、
TNF-
α
的含量升高,大建中汤治疗组
大鼠血中
SP
、
TNF-
α
的含量均明显降低,这可能是其治疗脾阳虚腹痛的作用机制之一。
【关键词】
大建中汤;
P
物
质;
肿瘤坏死因子
α;
脾阳虚
大建中汤出自《金匮要
略方论·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第十四条:
“心胸中大寒痛,
呕不能饮食,腹中寒< br>,
上冲皮起
,
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
-三江医科大学
-三江医科大学
-三江医科大学
-三江医科大学
-三江医科大学
-三江医科大学
-三江医科大学
-三江医科大学
本文更新与2021-02-24 05:1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7254.html
-
上一篇:7食疗方调理脾胃虚弱
下一篇:脾阴虚和脾阳虚有何区别如何区分-脾阴、虚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