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渝
第一章
绪论
1.
免疫(
Immune
)
: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与“非己”,对自身成分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性异
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2.
免疫防御(
immunologic defense
)
:是机体抗御病原体 侵袭和对已侵入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清除的一种免疫保
护功能,即抗感染免疫作用。
3.
免疫自稳
(immunologic homeostasis)
:是 机体免疫系统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机制,对自身成分产生
免疫耐受,对体内衰老损伤细胞及时清 除,对非己抗原性异物刺激产生适度免疫应答的一种生理功能。
4.
免疫监视(
immunologic surveillance
)
:是机体 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基因突变产生的肿瘤细胞和病
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性保护作用。
第二章
抗原
1.
抗原(
Antig en
)
:广义抗原泛指能够被固有和适应性免疫细胞识别结合,使上述免疫细胞活化发生免疫应 答的
物质;狭义抗原通常是指能与
TCR/BCR
特异性结合,使其活化、增殖、分化 产生抗体和(或)效应
T
细胞;同时
又能在体内、外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 ,产生免疫效应或反应的物质。
2.
免疫原性(
immunogenici ty
)
: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即诱导
B
细胞产生抗体,诱导< br>T
细胞分化为
效应
T
细胞的能力。
3.
抗 原性(
antigenicity
)
:指抗原能够与免疫应答产物(相应抗体和
/
或效应
T
细胞)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效
应的能力。
4.
抗原表位(
epitope
)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 团,又称抗原决定簇,即
Ag
与
Ab
、
TCR
、
BCR
特异结合的部位。抗原结合价(
Antigenic valence
)是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
5.
异嗜性抗原(
heterophil antigen
)
:是指 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具有相同抗原表位
的共同抗原。
6.
胸腺依赖抗原(
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
TdAg
)
:指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需要
Th
细胞协助的抗原。此类抗
原既有
T
细胞表位又有
B
细胞表位,可引发体液免疫应答和(或)细胞免疫应答。
7.
胸腺非依赖抗原(
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
TiAg
)
:系指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无需
Th
细胞协助的抗
原。此类抗原具有
B
细胞表位而无
T
细胞表位。
8.
内源性抗原
(endogenous antigen)
:是指某些在< br>APC
内合成后存在于细胞质内的抗原性物质,如病毒感染细胞
内合成的病毒蛋白和肿瘤 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等。此类抗原在细胞内经蛋白酶体作用后,能以抗原肽
-MHC
Ⅰ类
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
APC
表面,供
CD8+T
细胞识别。
9.
外源性抗原(
exogenous antigen
)
:是指
APC
通过胞吞、胞饮和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从外 界摄入胞内的抗原性
物质,如细菌和某些可溶性蛋白等。此类抗原经内体
/
溶酶体降解后,能以抗原肽
-MHC
Ⅱ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表
达于
APC
表面,供
CD4+T
细胞识别。
第三章
抗体
1.
抗体(
antibody
,
Ab
)
:是机体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诱导
B
细胞活化,使之增殖分化为浆 细胞后产生的一类
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接合介导产生免疫效应的球蛋白。
2.
调理作用(
opsonization
)
:
IgG
类抗体通过V
区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特异性结合后,通过其
Fc
段与巨噬细胞
或中性 粒细胞表面
IgG Fc
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该抗原的作用。
3.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ADCC
)
:
IgG
类 抗体与靶细胞(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表面抗原表位特异性
结合后,再通过其
Fc
段与 效应细胞(
NK
细胞、巨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
表面相应相应的
IgG Fc
受体结合,增
强或触发上述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4.
免疫球蛋白的类别转换(
Ig class switch
)
: 是在
B
细胞初次
DNA
重排基础上,即形成功能性
V-D-J
基因片段
后,重链恒定区基因片段发生重排的过程。通过类别转换,一个
B
细胞克隆 可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
Ig
,但其抗原
结合特异性完全相同。
5.
单克隆抗体(
monoclonal antibody
,
M cAb
)
:通常是指由单一克隆杂交瘤细胞产生的只识别某一特定抗原表位
的同源抗体 。
第四章
补体
1.
补体(
Complement
)
:是一组具有酶促反应活性的血清糖蛋白,在机体的免疫系统中担负 抗感染和免疫调节作
用,并参与免疫病理反应。
2.
凝集素激活途径(
lectin pathway
)
:是指血浆中甘露糖结合凝集素(
MBL
)或纤维胶原素 (
FCN
)与病原体表
面甘露糖、岩藻糖残基或
N-
乙酰葡糖胺、
N-
乙酰半乳糖胺等糖类物质结合后,依次活化
MBL
相关丝氨酸蛋白
酶、
C4
、
C2
形成
C3
转化酶,引发级联酶促反应的补体活化途径。
3.
旁路激活途径(
alternative pathway, AP
)< br>:是以某些细菌、真菌或细菌脂多糖(内毒素)
、酵母多糖、葡聚糖
等为激活物直接与液 相
C3b
结合后,在
B
因子、
D
因子和
P
因子参与下形成
C3
转化酶引发级联酶促反应的补
体活化途径。
4
.
补体的调理作用(
Opsonization
)
:补体
C3
可与抗原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抗体与中性粒细胞或
者巨噬细胞上的
Fc
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
第五章
细胞因子
1.
细胞因子(
cytokine, CK
)
:是指由多种组织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
多肽或糖蛋白 。其可介导多种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CK
既是免疫调节分子,又是效应分子;
CK
与相应的受体
(CKR)
结合而作用于靶细胞;有两种存在形式:分泌型
CK
及膜型
CK
。
2.
干扰素
(Interfer on,IFN)
: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功能的细胞因子,可分为
IFN-
α
、
IFN-
β
、
IFN-
γ
;作
用:抗病毒、抗 肿瘤、免疫调节作用。
3.
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
,
TNF
)
:是一类能引起肿瘤组织出血坏 死的细胞因子。功能:
杀瘤抑
瘤作用、免疫调节作用、局部炎症反应、全身效应、感染性休克等。
第七章
MHC
1.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
MHC)
:是编码
MHAS
的基因群,紧密连锁在同一
染色体上,具有控制同种移植排斥反应、免疫应答和免疫 调节等复杂功能。
MHC
特点:多基因性、多态性、共显性
表达。
2.
MHC
限制性(
MHC restriction
)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表达相同
MHC
分子的免疫细胞才能有效的相互作用。在
APC
与
T
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中,
T
细胞只能识别自身
MHC< br>分子提呈的抗原肽。
第八章
免疫器官
-王渝
-王渝
-王渝
-王渝
-王渝
-王渝
-王渝
-王渝
本文更新与2021-02-24 04:4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7216.html
-
上一篇:免疫(1)
下一篇:免疫组化的原理和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