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多夫定片
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1
、免疫:免疫是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的能力。
“
识别自己、排除非己
”
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
如:皮肤、黏膜和油脂腺分泌的油脂、唾液、泪液、胃液中的杀菌物质
第二道防线:体内非特异性反应
包括:
体液中的血浆蛋白和某些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分 化成的巨噬细胞)
局部炎症反应:受损部位出现疼痛、发红、肿胀、发热现象,增强白细胞吞噬侵入病原微生物作用。
脓液(死的白细胞、活的白细胞、死细菌、坏死的细胞)的出现表示正 在克服感染。
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构成了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
特点:人人生来就有,不具特异性,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第三道 防线:特异性反应
(
免疫
)
,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特点:针对特定病原体。
2
、抗原:指可 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非己物质。就是任何一个能引发大量淋巴细胞
的
“
非己< br>”
标志。
(当病原体进入体内后,由于他们含有特异性化学物质,如蛋白质、 大分子多糖、黏多糖
等,引起体内针对这些特异性化学物质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
1
)抗原特点: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
(
2
)举例:病毒、细菌、花粉、自身衰老或受损的组织、细胞以及癌细胞等
3
、抗体: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
B
淋巴细胞或记忆
B< br>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
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 br>
抗体分子基本结构是
Y
型的(
2
臂上有同样的结合位点)< br>。
(
1
)分布部位:血液、体液及外分泌液
(
如乳汁)
(
2
)产生抗体的细胞
成熟
B
淋巴细胞和记忆< br>B
淋巴细胞能合成但不分泌(称受体)
效应
B
细胞(浆细胞)能合成抗体并分泌到体液中
抗体属于分泌蛋 白,与其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
粒体四种。
(< br>3
)抗体特点:与特异抗原结合,每种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
(
4
)作用方式:
使病毒一类的抗原失去进入宿主细胞的能力;
使一些细菌产生的毒素被中和而失效;
使一些抗原凝聚而被巨噬细胞吞噬。
举例:血液中的凝集素
(
抗体
)
与红细胞表面的凝集原
(< br>抗原
)
发生反应;
抗毒素
(
抗体
)
与外毒素
(
抗原
)
发生凝集反应。
4
、淋巴细胞起源与分化
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一部分在(胸腺)发育成熟叫
T
淋巴细胞;
另一部分可能在(哺乳动物骨髓)中发育成熟叫
B
淋巴细胞。
5
、淋巴细胞如何识别入侵者
(1)
每个人特有的身份 标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
,是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
淋巴细胞以此为依据实现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同一个体的所有细胞的
MHC
是相 同的,
这
样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不会攻击自身的细胞。而病毒、细菌和其它致病因子在它们的 表
面也带有表明 它们特殊身份的分子标志,
它不同于人体自身的
MHC
,因此被识别后会引起
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2)
具体识别过程
病原体侵入人体内发生感染时,巨噬细胞便会将其吞噬;
病原体被消化,其上的抗原分子被降解成肽;
然后与巨噬细胞的
MHC蛋白结合,形成抗原-
MHC
复合体;
巨噬细胞细胞膜上的抗原-MHC
复合体与淋巴细胞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促使淋巴细胞分
裂,启动免疫应答。
-齐多夫定片
-齐多夫定片
-齐多夫定片
-齐多夫定片
-齐多夫定片
-齐多夫定片
-齐多夫定片
-齐多夫定片
本文更新与2021-02-24 04:2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7155.html
-
上一篇: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教案
下一篇:第9章 免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