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近视防治指南
近年来,我国近视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近视已成为影响我
国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流行病学调
查发现,病理 性近视视网膜病变已成为我国不可逆性致盲眼病
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做好近视的防治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近视的定义、分类、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一)定义
人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
在视网膜之前,称为近视。
(二)分类
1.
根据屈光成分分类:
(
1)屈光性近视:主要由于角膜或晶状体曲率过大或各屈
光成分之间组合异常,屈光力超出正常范围, 而眼轴长度基本
在正常范围。
(
2
)轴性近视:由于眼轴延长,眼 轴长度超出正常范围,
角膜和晶状体等眼其他屈光成分基本在正常范围。
2.
根据病程进展和病理变化分类:
(
1
)单纯性近视: 大部分患者的眼底无病理变化,进展缓
慢,用适当的镜片即可将视力矫正至正常,其他视功能指标多属正常。
1
(
2
)
病理性近 视:
视功能明显受损,
远视力矫正多不理想,
近视力亦可异常,可发生程度不等的眼底 病变,如近视弧形斑、
豹纹状眼底、黄斑部出血或形成新生血管膜,可发生形状不规
则的白色萎 缩斑,或有色素沉着呈圆形黑色斑(
Fuchs
斑)
;视
网膜周边部格子样变 性、囊样变性;在年龄较轻时出现玻璃体
液化、混浊和玻璃体后脱离等。与正常人相比,发生视网膜脱< br>离、撕裂、裂孔、黄斑出血、新生血管和开角型青光眼的危险
性要大得多。常由于眼球前后径变长 ,眼球较突出,眼球后极
部扩张,形成后巩膜葡萄肿。伴有上述临床表现者为病理性近
视。
3.
根据近视度数分类:低度近视:
-0.50D
~
3.00 D
;中度近
视:
-3.25D
~
6.00D
;高度近视:>
-6.00D
。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需要综合考 虑视觉症状、屈光度和屈光成分等,还要考虑
到双眼视功能、近视性质、近视进展速度以及近视并发症等 ,
具体如下:
1.
远距离视物模糊,近距离视力好,初期常有远 距离视力
波动,注视远处物体时眯眼。
2.
通过客观验光和主觉验光确定近视,并确定度数。
3.
近视度 数较高者,除远视力差外,常伴有夜间视力差、
飞蚊症、漂浮物、闪光感等症状,并可发生程度不等的眼 底改
变。
2
二、近视的影响因素及预防
(一)环境因素
1.
近距离工作:近距离工作被公认为是影响近视发生发展
的危险因素,与近视的发展呈正相关。除了近距离工作的总量
外,近距离工作持续时间(>45
分钟)
、阅读距离近(<
33
厘
米)等也是近视的重要危险 因素。
2.
户外活动:户外活动时间与近视的发病率和进展量呈负
相关,是 近视的一种保护因素。因此,提倡在学龄前如幼儿园
时期就开始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有条件的地方鼓励每 天增加户
外活动
1
小时。
3.
读写习惯:不良读写习惯是 近视的危险因素。写字时歪
头、
握笔时指尖距笔尖近
(<
2
厘米)< br>的青少年近视患病率较高。
应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握笔的指尖离笔尖一寸(
3.3厘米)
、
胸部离桌子一拳(
6
~
7
厘米)
,书 本离眼一尺(
33
厘米)
,保持
读写坐姿端正,不在行走、坐车或躺卧时阅读 。
4.
采光照明:读写应在采光良好、照明充足的环境中进行,
桌面的平均 照度值不应低于
300
勒克斯(
lux
)
,并结合工作类
别 和阅读字体大小进行调整,以避免眩光和视疲劳等。
5.
眼保健操:眼保健操可让眼 睛放松。临床研究表明,做
眼保健操相比不做眼保健操可以减少调节迟滞,改善主观视疲
劳感受 ,从而有助于控制近视。
6.
其他:近视发生发展的其他环境因素可能还包括营养、
3
睡眠时间、微量元素、电子产品的使用等。
(二)遗传因素
对于 单纯的低中度近视者,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导致近视
的进展。父母近视的青少年发生近视的风险明显增大 ,而且与
父母近视的度数呈正相关。目前已有较多近视相关基因的家系
研究、双生子研究及群体 遗传学研究。对于高度近视,尤其是
病理性近视者,遗传因素的作用更为明显。因此近视的父母应
该更注意让孩子避免容易发生近视的环境因素。
三、近视的相关检查
从 幼儿园时期,应定期检查孩子的视力、屈光度、眼轴长
度、角膜曲率和眼底等,建立儿童眼屈光发育档案 ,有助于早
期发现视力不良、有近视倾向和已近视的儿童,从而分档管理
并制定相应干预措施。 对于有高度近视家族史的儿童应加强定
期随访,进行重点防控。
(一)一般检查
1.
视力检查:视力检查是发现近视的第一步,通过视力检
查,可以简便迅速地将可疑近视与正常人区别开。视力检查应
在中等光亮度下进行,检查室的光 线应较暗为宜。如采用后照
法(视力表灯箱、投影或视频视力表)
,建议标准视力表亮度为80
~
320cd/m
。
目前,
视力表亮度为
160c d/m
作为使用标准而广
泛应用。由于在各种不同的投影机、灯箱和视频显示系统中很
难得到一个确定的亮度,临床上以
80
~
320cd/m
作为检测视力
2
2
2
4
表的亮度可能是比较合理和实用的。如采 用直接照明法(印刷
视力表)
,建议照度为
200
~
700lux< br>。根据选用的视力表规定来
设定检查距离。测量时遮盖对侧眼,注意不要眯眼、不要压迫
被遮盖眼。一般先查右眼后查左眼。检查时,让被检查者先看
清最大一行视标,如能辨认,则自上而下, 由大至小,逐级将
较小视标指给被检查者看,直至查出能清楚辨认的最小一行视
标,至少能辨认 出
1
行中的
3
个视标记录为准确结果。被检查
者读出每个视标的时间 不得超过
5
秒。如估计被检查者视力尚
佳,则不必由最大一行视标查起,可酌情由较小 字行开始。记
录和表达视力时,应当标注所采用的视力表类型。
学龄前儿童视力检查 界值必须考虑年龄因素,中华医学会
眼科学分会斜视弱视学组提出,将不同年龄组儿童的正常视力
参考值下限定为:
3
~
5
岁
0.5
,
6
岁以上
0.7
。
6
岁以上的学龄
期儿童,
裸眼视力如果低于 小数视力
0.5
(即
LogMAR
视力
0.3
)
,
是怀疑屈光异常的标准。总之,裸眼视力低于同年龄正常儿童
的视力下限要怀疑屈光不正(近视 、远视、散光)甚至弱视。
2.
裂隙灯检查:了解眼睑、结膜、角膜、虹膜、前房、 瞳
孔和晶状体等情况。
3.
眼底检查:眼底检查包括彩色眼底照相、直接检 眼镜检
查、间接检眼镜检查等。彩色眼底照相拍摄标准:应当以视盘
与黄斑的中间点为中心,曝 光适中,对焦清晰。屈光度大于
-3.00DS
者或视网膜有近视病变
(如视盘旁萎缩 弧、
豹纹状眼底、
5
黄斑部
Fuchs
斑、 后巩膜葡萄肿、视网膜周边部眼底病变)者
应进行定期随访。
对于有漂浮物感或闪光 感的近视患者,还应当散瞳后进行
直接、间接检眼镜检查,并可通过压迫巩膜来检查周边视网膜
是否有变性、裂孔等。特别是对下列情况应重点检查
:
(
1
)视力低下及视力矫正不能达到正常者。
(
2
)高度近视眼者。
(
3
)突发性的有细尘状感或合并有闪光感者。
(
4)屈光间质不良有玻璃体色素沉积或玻璃体混浊者、高
度近视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其对侧眼的检 查对发现新的病
变及其预防和治疗十分重要。
4.
睫状肌麻痹验光检查:睫 状肌麻痹验光即通常所说的散
瞳验光,是国际公认的诊断近视的金标准。建议
12
岁以 下,尤
其是初次验光,或有远视、斜弱视和较大散光的儿童一定要进
行睫状肌麻痹验光,确诊近 视需要配镜的儿童需要定期复查验
光。
临床上常用的睫状肌麻痹药物有
1%
阿托品眼膏或凝胶、
1%
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和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
1%
阿托品眼用凝胶的睫状肌麻痹效果最强,持续时间久,
适用于
7
岁以 下的近视儿童,尤其是远视和斜弱视的患者首选
使用阿托品眼用凝胶散瞳。
1%
阿托品 眼用凝胶的使用方法为
2
~
3
次
/
日,连用
3日;对于内斜视的患者来说,
1
~
2
次
/
日,连
6
用
5
日。第二次的复验时间为
21
天~
28
天内。
1%
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的睫状肌麻痹效果仅次于阿托 品眼
用凝胶,且作用时间较短,可考虑作为不能接受阿托品眼用凝
胶时的替代,以及
7
~
12
岁近视儿童的散瞳验光。
1%
盐酸环喷
托酯滴眼液的 使用方法为验光前相隔
20
分钟滴
2
次,
1
小时后
验光。第二次的复验时间为第
3
天~
1
周内。
复方托吡卡 胺滴眼液持续时间短,作用强度在三者中最弱,
适用于
12
~
40
岁 人群,临床上也可用于
7
~
12
岁近视儿童的散
瞳验光。复方托吡卡 胺滴眼液的使用方法为验光前相隔
10
~
20
分钟滴
3
次,
30
~
40
分钟后验光。
第二次的复验时间为第
2
天~
1
周内。
需要注意的是,麻痹睫状肌后的验光结果可让医生对该眼无调节状态下的屈光不正情况有初步了解,但并非就是最好的
矫正处方,最后得矫正处方一定是权衡 双眼的屈光情况、主觉
验光情况、双眼平衡及患者的具体视觉要求后确定。
(
二
)
特殊检查
1.
角膜曲率检查:正常成人 角膜曲率半径均值为
7.77mm
,
角膜前表面的水平方向曲率半径为
7.8 0mm
,
垂直方向为
7.70mm
,
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6 .22
~
6.80mm
。
3
~
15
岁儿童正常角膜 曲
率半径为
7.79mm
。
儿童随年龄增长
,
角膜曲率半 径呈递减趋势。
角膜或晶状体表面弯曲度过陡会导致屈光性近视或称曲率性近
视、弯曲性近视。 因此,晶状体的屈光力及厚度也是需要定期
7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本文更新与2021-02-24 04:0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7105.html
-
上一篇:近视眼能治好吗
下一篇:中医根治近视眼的方法(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