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鼻炎最好的医院
脐疗(肚脐)那点事
黄金昶
在中医看来,脐不只是胎儿出生后剩下的组织,而是很好的给药部位,而且还 是养生治病
要穴,用它治病具有治病快、适应症广,脐疗是中医外用治疗疾病的奇葩,让我们来揭开它神秘面纱??
一
.
认识脐及脐疗
在胎龄3个月时 ,
脐带就形成了。
脐带是胎儿与母体连结的纽带。
各种营养物质和氧通过脐
带 源源不断地进入胎儿体内,同时胎儿代谢的废物又通过脐带运输出去,这就是胎盘循环。
在胎儿时期,呼 吸是通过胎盘呼吸的。
胎盘循环保证 了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经
“十月怀胎”
,
胎儿体重达3~4公斤、
身长50厘米。
胎儿娩出之后,
脐带就完成了输送营养的历史使命被结扎、
剪断,待断端干
燥之后,就是腹部的肚脐。
在古代道教的炼丹家眼中,
“脐中 ”为其在练功过程中所发现的“玄关一窍”,即气穴。人
在出生以后,剪去脐带则一点真元之气聚于脐下 ,
为生命的根本。
因此,脐虽是脐带脱落之
后形成的一个根蒂组织,但它绝不是一个孤 立的蒂结。古代医家曾日:“真阳在,人命在;
真阳散,人即死,故称脐为命之蒂。”这里说的真阳,是 指婴儿出生落地,剪断脐带从母体
带来的一点先天之气
(
又叫元气
)
,
此气在人体出生后,
就归人脐内。
《难经·
六十六难》
日:
“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神阙穴位于大腹中央的脐部,为先天
之命蒂,后 天之气舍,介于中下焦之间,所以为经气的汇海,五脏六腑之本,并且,神阙穴
和人体重要的经脉、五脏六腑相互联系、
相通,
从而使它能通过其特殊性而起到独特的治疗
作用。
古代气功家也认为,人体有一个以脐为中心的太极图 ,中间有两个对持抱阴阳鱼,
产生阴阳感应,气血升降出入,生机周流不息,
.
脐是生 命的中枢,即生命之根。神阙穴和
诸经百脉相通,对人体的全身都有调节作用,所以,古代气功家非常讲 究意守丹田
(
丹田在
脐下
3
寸,方圆
4
寸
)
,为肾间动气出行之所。
丹田是人们养身治病常用的部位,大文豪极为赞赏,曾作 诗:
“可怜病士西窗下,一夜丹田
常自摩”。
脐在中医叫神阙,取“如门之 阙,神通先天。”之意,名为“神阙”。《经穴名的考察》称
“神”是心灵生命力,“阙”是君主居城之 门,为生命力居住的地方。
所谓脐疗
(
Hilum
therapy
)
,
就是把药物直接敷贴或用
艾灸
、热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脐部,
激发经络之气,
疏通气血,调理脏腑,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 一种外治疗法。为中医内病外
治领域的一种治法,属于现代药学透皮给药系统范畴。
二
.
观肚脐知健康
根据国外医生临床发现,从肚脐眼的形状可以看出身体健康与否,
1.
向上形:
肚脐眼向上延长,几乎成为一个顶端向上的三角形。具有这种肚脐的人,应< br>多留意胃、胆囊胰脏的健康状况。
2.
向下形:应注意预防罹患胃下垂、便秘、慢性肠胃疾病及妇科疾病。
3.
圆形:女性肚脐若为正圆形,表示 身体健康,卵巢功能良好;男性则表示精力充沛、血
压正常,五脏六腑都很健康。
4.
海蛇形:为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的征兆,要小心注意。
5.
满月形:看起来结实丰盈,下腹有弹性,对于女性来说是卵巢功能良好的表征。
6.
肚脐偏左:应预防肠胃功能不佳、便秘或大肠黏膜病变。
7.
肚脐偏右:应注意肝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8.
肚脐凸出:当腹部有大量积水或卵巢囊肿时,肚脐就会向外突出。
9.
肚脐浅小:表示身体较为虚弱,体内激素分泌不正常,浑身无力,精神状况不佳。
三
.
脐疗的方法
中医最重要的外治书籍《理瀹骈文》是其论述外治法的专著,书中记载贴脐、填脐、
纳脐、涂脐、敷脐、掺脐、灸脐等法的验方达
300
种之多。治疗病种遍及内、外、妇、儿、< br>五官、皮肤等科。而且对贴脐疗法的作用机制、药物选择、用法用量、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以及辨 证施治方面,都从理论上作了系统的阐述,使脐疗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脐疗用药很讲究。
清代名医吴师机指出,
“必得气味 俱厚,
药性走窜??可以
通经走络,开窍透骨”
。
我们常用的方法是药物敷脐、贴脐、灸脐、蒸脐、药灸等。
四
.
脐疗的发展历史
中医外治的历史悠久,
而脐疗作为一种中医的外治法,
亦源远流长
,
早在殷商时期,
太乙真
人就用熏脐法治病;彭祖也用蒸脐法疗疾。在春秋战国的《五十二病方 》记载脐疗。药物敷
脐疗法是从古代药熨、敷贴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其安全有效,简便易行, 故备受
历代医家的推崇。
脐曰神阙,位于任脉;《灵枢·营卫篇》曰
:“足厥阴肝脉??其别支循脊入骶属督脉,上
过毛中上行入脐中。”指出了脐与督脉的关系;《素问 ·骨空论》:“冲脉者,起于气街,
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言明了脐与冲脉的关系;《 灵枢·经别》:“当十
四椎,出属带脉。”阐述了脐与带脉的关系;《难经·六十六难》:“脐下肾间动 气者,人
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认为脐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为经气之汇海,五脏六腑之本。《灵枢·经筋》
:
“手少阴之筋??下系于脐。”《会元针灸学》
:
“神阙者,神之舍
也,心藏神,脐为神之舍。”
《灵枢·肠胃》:
“小肠后附脊,左 环迥叠积,其注于迥肠者,
外附于脐上。”心与小肠相表里为络属关系,故脐与心脏、小肠相通;
《灵枢·营气》
:
“上
行至肝??其支别者,
上颌,
循颠,
下项中,
循脊如骶是督脉也,
络阴器上过毛中,
入脐中。
”
脐属任 脉,
任脉会足少阳于阴交;
督脉贯脐中央,
督脉会足少阳于大椎,
即脐与肝、
胆相关;
《灵枢·经脉》
:
“胃足阳明之脉??下挟脐。”
《难经· 二十七难》
:
“冲脉者,起于气冲,
并足阳明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脾与 胃表里络属,脾胃为后天之本,而脐为后
天之气舍,即脐与脾、胃相关联;
《灵枢·营气》:< br>“故气从太阴出??入脐中,上循腹里,
如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脐之深部直接与大肠连 接,
《幼科大全论脐》“脐之窍属
大肠。
”
又肺脉属肺,
络大肠,< br>故脐与肺大肠直接相连;
《灵枢·
经别》
曰
:
“足太阳之正? ?
属于膀胱,
散之肾,
??足少阴之正,
至中别走太阳,
而合上止肾 ,
当十四椎,
出属带脉”
,
而带脉过脐,故肾和膀胱可通过带脉通脐;《难经 ·六十六难》:
“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
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故名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 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原者三焦之尊号也。”《难经·三十一难》
:
“中 焦者??其治在脐旁;下焦者??其治在
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故脐与三焦相通。这些都说明了脐与 脏腑、经络的联系,并为后
世敷脐疗法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脐部用药物治疗疾病最早见于晋代葛弘 《肘后备急
方》
,
书中提出
“灸脐上十四壮,
名太仓,
可治 卒得霍乱腹痛”
,
此阶段为脐疗的萌芽时期。
到了唐代,脐疗得到了一定的 发展,《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著作已
有很多关于敷脐疗法的记载。如:《千金要 方》
:
“治虚寒腹痛、上吐、下泻,以吴茱萸纳
脐,帛布封之。”《千金翼方》记载< br>:
“治霍乱吐泻,筋脉挛急??此病朝发夕死,以急救
暖脐散填脐。”
此外,孙思邈还用东壁土敷脐,用苍耳子烧灰敷脐,用露蜂房烧灰敷脐以
治疗脐中流水,
用杏 仁捣如泥与猪髓搅和均匀后敷脐以治脐红肿。
王焘的《外台秘要》
也有
数多脐疗方法的 记录,如用盐和苦酒涂脐治疗二便不通等。
宋元时期,脐疗得到丰富,常应用于治疗急症,可 见其推广程度和人民的认可程度,如《太
平圣惠方》治卒中,“附子研末置脐上,再灸之,可活人。”《 三因方》治中暑,“蘸热汤
敷脐上”。《万病回春》治疗小儿泄泻不止,以“五倍子、陈醋稀熬成膏,贴 脐上”。还有
《圣济总录》中记有“腹中寒冷,泄泻久不愈,暖脐膏贴脐,则病已”、“治膀胱积滞,风
毒气胀,小便不通,取葱津—蛤蜊壳许,入腻粉调如液,封脐内,以裹肚系定,热手熨,须
臾即 通”。《南阳活人书》用葱白烘热敷脐治阴毒腹痛、厥逆唇青卵缩、六脉欲绝者。
明清时代,
敷脐疗法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涉及到的治疗领域也进一步扩大,
可以说是到了成
熟时期,
已用于治疗很多疑难杂症或奇症。
明代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
中载 有
“治大腹水肿,
以赤根捣烂,入元寸
(
麝香
)
贴脐心,以 帛束定,得小便利,则肿消”、“五倍子研末,津调
填脐中,以治疗自汗、盗汗,用黑牵牛为末,水调敷 脐上治疗小儿夜啼”等。龚廷贤在《寿
世保元》中,用麝香、樟脑、莴苣子及叶捣为膏敷脐治疗缩阳症。
《类经图翼》用甘遂、黑
白丑研末热敷脐上治湿气肿胀。
《本草纲目》用赤根捣烂,入 元寸贴脐心,以帛束之,治大
腹水肿。《医宗必读》提出用独活、栀子、青盐捣末填脐并固封治疗小便不 通。此外,
《景
岳全书》
、
《古今医统》
、
《简易普济良方 》等均有脐疗的内容记载,
使后世脐疗更趋成熟。
清代医家赵学敏在《串雅内编》和《串雅外编 》两书中均记载有不少民间药物贴脐的验方,
其中有“治水肿病,小便不通,以甘遂末涂脐上,甘草梢煎 汤液服之”。此外还有治疗腰痛
以生姜、水胶共煎成膏,用厚纸摊贴脐眼,治疗痢疾用绿豆、胡椒、麝香 、胶枣共捣烂贴脐
上等。所载方简单且效验,迄今仍被临床所沿用。清官御医吴谦在《医宗金鉴》中说:
“阴
阳熨脐葱白麝,冷热互熨水自行。”本法是用葱白捣烂,加入麝香少许,敷脐上,并以冷热
刺激,治小便癃闭、点滴难出之证。可见当时药物贴脐法的应用,不仅流行民间,而且宫廷
太医 也吸收应用了。至晚清,清代外治大师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提到:
“中焦之病,以
药切粗末 炒香,
布包缚脐上为第一捷法。
”
又说
“对上下焦之病,
也可应用敷 脐而上下相应”
,
提出敷脐法可治“风寒、霍乱、痢疾、疟疾、黄疸、食积、呕吐等??此法无 论何病,无论
何方,皆可照用”,《理瀹骈文》是其论述外治法的专著,书中记载贴脐、填脐、纳脐、涂
脐、敷脐、掺脐、灸脐等法的验方达
300
种之多。治疗病种遍及内、外、妇、儿、五 官、皮
肤等科。而且对贴脐疗法的作用机制、药物选择、用法用量、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以及辨证
施治方面,
都从理论上作了系统的阐述,
使脐疗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同时指出“外治必如内< br>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其对脐疗的发展和应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
作用。
-治疗鼻炎最好的医院
-治疗鼻炎最好的医院
-治疗鼻炎最好的医院
-治疗鼻炎最好的医院
-治疗鼻炎最好的医院
-治疗鼻炎最好的医院
-治疗鼻炎最好的医院
-治疗鼻炎最好的医院
本文更新与2021-02-24 03:4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7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