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的治疗
中医:玄学可治病?
作者:孙乐涛
供《
ICON
云中往来》杂志
中医与文艺复 兴之前的传统西医是非常相似的,
可以归为同一种认知、
实践
体系:这种体系的本质就 是极不完全的归纳加上大胆的臆测、联想、类比。周作
人曾批评中医:“全然是行医的玄学家”。事实上 ,不惟中医,近代之前的西医
也是“行医的玄学家”。
文艺复兴之后,
西方世界现代科 学全面起步。
在这样的
背景下,西医也迅速摆脱玄学思维,走上现代医学的道路,于是中、西医 分道扬
镳。
“医易同源”、阴阳五行学说、“四体液说”、“猴子解剖家” 盖伦、王
清任《医林改错》、“脏象(藏象)学”、金鸡纳、精神疗法……
正文:
中医与近代之前的西医极为相似
中医近代以来被尊为“国医” ,
同“国学”、
“国画”、
“国术”等并列而
为“国粹”。这些说法,实际上 都是近代以来西方科学、文化东传所激起的,是
与西方的同类事物相对而言的。
但至少就与中医 相对的“西医”来说,
我们却需
区分其泾渭分明的两种形态:
一个是文艺复兴之前的传 统西医,
一个是自文艺复
兴开始兴起至
19
世纪成熟的现代西医。
众所周知,
我们如今作为“国粹”的中医,
是与现代西医完全不同的一种认
知 、
实践系统。
但很多人却不知道,
中医与文艺复兴之前的传统西医是非常相似
的,可以归为同一种认知、实践系统:
在医学理论方面,
二者都是从一种古代思辨哲 学世界观出发,
构造出以整体
观、平衡观为主要特点的生理、病理学说,其中充满了臆测、联想 、类比;在医
药方面,二者都属于本草医学,以直接取自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等为主要
药 物。
中医理论最重要的经典《内经》出现在汉代。
《内经》的主旨就是以阴阳五行学说来建构中医理论。
而阴阳五行学说及与之相关的元气论是中国古典世界观
的核心内容 。
阴阳五行学说是一个整全性、
封闭性的世界模式,
它认为支配世界的根本 原
则就是阴、阳两种属性的对治、平衡,即“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传》
)
。而世
界上所有事物又大致可分为五类,即水、火、木、金、土。
《内经·素问》中说:
“东方生风,
风生木,
木生酸,
酸生肝??南方生暑,
暑生火,
火 生苦,
苦生心??
中央生湿,
湿生木,
木生甘,
甘生脾??西方生燥 ,
燥生金,
金生辛,
辛生肺??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 根据这样的“取象比类”,就把自
然界与人体的所有一切事物都归为与水火木金土相匹配的五类了。这五类事物之
间是一种相生相克的关系,相生相克其实仍是阴阳对治平衡关系的具体化。
显然,这是基于对中国中原地区气候、自然的观察,加上大胆的猜测、丰富
的联想而造成的一个 模式。
这个模式认为,
整个世界的正常运转、
生生不息都是
基于阴阳五行的平 衡,
不论是自然还是人体,
其病态都是由于失衡所致。
“阴盛
则阳病,阳胜则 阴病”,阳病则补阳,阴病则滋阴。五行的正常关系是“生”、
“克”,
生是促进、
滋 生,
克是制约、
抑制;
五行的病态关系是“乘”、
“侮”,
乘是过度 的抑制,
侮则是原本施加制约的一方,
由于过度虚弱,
反过来受到欺侮。
治疗 原则就是有促有抑,使其恢复到正常的生、克关系。
《内经》
以阴阳五行学说建构中医理论的时间,
与“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
拉底形成其“四体液说”的时 间大致相当。
中国古代“医易同源”,
“医”依中
国古代哲学经典《易经》而立;四体 液说与之类似,依古希腊的基本哲学世界观
“四元素说”而立。
“
四元素说”认为气、
水、
火、
土四种基本元素是万物之源,
这四种元素以“爱”、“恨”两种力量 相互吸引或排斥——就如同中国的
“阴”、“阳”,他们之间的组合、分离就形成了各种物质。而人体有 四种体液
——血液、黏液、黑胆汁、黄胆汁,分别与四元素像对应,健康就是各种体液和
谐混合 的结果,
如果体液混合错误就会生病,
而医疗的要领就是使体液恢复到和
谐状态。
显然,四元素、四体液说与中国的阴阳五行、五脏五腑的学说极为相似。这
样把从自然到 人体的各种现象都强行归结为四类或五类,
显然会存在大量的削足
适履的情况。
事实上 起初古希腊医学是认为人体有三种体液的:血液、黏液、胆
汁,
但为了和四元素相匹配,
就只好将胆汁分为黄胆汁和黑胆汁,
这和中国古人
为了把四季和五行相配合,
勉强从 夏季分出一个“长夏”来是一样的。
“四体液
说”主导西方医学理论
2000
余年,
直到
17
世纪现代医学兴起才开始式微,
这与中
医也堪有一比 。
传统中、
西医属于同一种认知、
实践体系。
这种体系其问题在哪里呢?
严复
有一段话说的很好:“中国九流之学,如堪舆、如医药、如星 卜,若五行支、干
之所分配,若九星吉凶之各有主,则虽极思,有不能言其所以然者矣。无他,
其
例立根于臆造,
而非实测之所会通故也。
”
这种体系的本质就是极不完全的 归纳
加上大胆的臆测、联想、类比。
联想、类比等与纯形象化的神话相比,较为抽象 ,是高一级的认知方式,但
与讲求逻辑、
“实测”,
以精确性为特征的科学仍有相当大 的距离。
这样的认知
方式近代以来经常被称为“玄学”。如梁漱溟就说,“中国人既然无论讲什 么,
都喜欢拿阴阳等等来讲,
其结果一切成了玄学化,
有玄学无科学”;
周作 人批评
中医:“全然是行医的玄学家”。
事实上,通过以上的介绍可知,四体液说与阴
阳五行学说都充斥着大量的联想、类比、感应。所以,不惟中医,近代之前的西
医也是“行医的玄学家” 。
基于联想、类比、感应来治病,传统医学中比比皆是。比如《本草纲目》中
就记载 ,
夫妻各饮一杯立春时节的雨水后同房,
治疗不孕有“神效”,
李时珍解
释说 ,这是“取其资始发育万物之义”。鲁迅《父亲的病》一文中也讲到绍兴名
医陈莲河治他父亲的水肿病所 开的药——
“败鼓皮丸”,
此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
成:
“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
”再比如水蛭会吸血,
中医就认为把它晒干了入药能活 血化瘀,
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
中医就认为它
晒干了入药能够通络利尿。
弗雷泽曾提出巫术的两项定律:
“相似律”即相似可产生出相似;
“接触或
蔓 延律”即曾经接触过的事物,
隔离之后仍能互相影响。
显然,
中医的玄学思维
距巫术不远。
从解剖学看中医的沦落
文艺复兴之后,
西方世界现代 科学全面起步。
在这样的背景下,
西医也迅速
摆脱玄学思维,走上现代医学的道路,于 是中、西医分道扬镳。
我们可以解剖学
为例来管窥这个过程。
解剖学是现代 医学最基本的前提。
事实上,
中西方传统医学本来也都是建立
在各自的解剖学之上的。 《内经》中就有“解剖”的概念。《内经》、《难经》
中对人体各内脏器官的形状、
重量等都有 详细的说明,
一些现代研究者依据其所
列举的数字,计算出心与肺重量的比例为
1:
4
.
25
,这与现代解剖学的
1
:
4
.
33
很接近。
文艺复兴前基于宗教、
风俗等原因,
西 方世界也极少有人体解剖。
希波克拉
底之后主导西方医学思想
1000
多年的 医学泰斗盖伦很重视解剖,
但他基本上是解
剖动物,
被称为“
猴子解剖家”。
他把从动物解剖中获得的结论直接运用到人体
上,难免带来许多错误。文艺复兴开始, 随着人文主义、科学精神的兴起,人体
解剖的禁令才逐渐被冲破。
一代巨匠
达芬奇在绘画中力图自然地表现人体,
这就
要熟悉人体解剖的知识。
为此他勇敢地解剖了 约
30
具尸体,
以科学家的严谨态度,
为后世留下大约
800
张人体解剖图,可谓现代解剖学的前锋。此后,巴黎大学富
有反叛精神的学生维萨留斯经过长期的亲身 实践,
开创了现代解剖学,
成为现代
医学兴起的重要标志。
-肾病的治疗
-肾病的治疗
-肾病的治疗
-肾病的治疗
-肾病的治疗
-肾病的治疗
-肾病的治疗
-肾病的治疗
本文更新与2021-02-24 01:0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6840.html
-
上一篇:揭秘中医治病的八法秘诀
下一篇:1骨病中医治疗的原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