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唑注射液
疼痛的中医中药治疗
疼痛是许多疾病的共同症状,并非病因,而中医的治病特点正是以症状为主要依据,以抽象
的致病机 理为指导,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并以辩证论治消除药物疗效的个体差异而发展起来的经
验医学。其实用价 值是无可置疑的,可弥补西医的不足之处。但在疼痛治疗前,首先明确西医诊
断为妥,以免延误疾病的早 期治疗。
第
1
节
疼痛的病因
中医认为体内六气的表现是
:
邪之所腠,其气必虚”
,病邪的得逞主要是由于机体 的正常功能失调。
“气”是指人体的正常
功能,正气强盛,血气充盈,卫外固密,外邪就无从侵 入,疾病也无从滋生。正气虚弱,卫外无
力,开阖失常,则病邪乘虚而入。四时之气和饮食五味不和,也 可伤人正气。
致病因素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气,七情过度,以及饮食劳伤等。邪生于阳者,
得之 风雨寒暑,邪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六气发生太过,或非其时而其气的反常情况,就影
响人体,从而 引发疾病,六淫为病与季节有关,如春多风病,夏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多燥病,
冬多寒病。
1
.风邪
终岁常在 ,四时皆有,风邪不会单独致病,凡湿、热、燥、寒诸气,多依附于风而
侵袭人体,发生疾病,如风湿、 风温、风热、风寒之类,所以风为多种疾病的载体,风之善行,
无孔不入,故有“风者,百病之始也”< br>。风的特性是善动不居,变化无定。风邪侵入人体,在表常
稽留于皮毛,或逗留于肌内腠理之间, 或游走于经脉募原之中,入里可损及脏腑,上逆则直犯巅
顶,在下伤及膝胫。
风者,善 行而数变,
故风者,
百病之长也,
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
无常方,
然致有风气也”
。
风邪侵袭人体,常先自阳经及上部始,
“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
,
“故伤于风者,
上先 受之”
,
“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
。感受风邪,可以发生消化不 良,腹胀,腹泻。因
风为木之气,风气通于肝,木能克土,使脾土受邪为病,
“风淫所胜,民病 胃脘当心而痛”
。
综上所述,风病的特 点是可以遍及身体任何部分,但风性轻扬,虽各处皆至,但以在表在上
者为多。其次,风病多变动性,风 病来急去骤,如单由风邪引起的疾病,病程都不长,或是症状
发作一时,很快进入休止期,过一段时间再 发。风与其它病邪合并存在时,一时不能复原时,则
病程就要延长。
风病的症状很多,特别与其它邪合病时,症状变化更多。风病的症状,常游走不定 ,如痹痛
上下左右窜痛不定的为行痹,属风胜;痛局限在一处不动的.则不属风,或风邪很微。
根据上述描绘,如头痛、三叉神经痛、颌颞关节疼痛等都属 于风病,因为常常是突然发病和
病痛部位在身体的上部,易受风的侵袋。
2
.寒邪
寒为冬季的主气,故冬令多寒病 ,但也见于其它时令。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
寒为痛证的原因之一,痛的部位可在躯干四肢筋骨皮内 ,也可在胸腹内脏,虽然病种不同,常以
寒气所致的为多见,
“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因为寒性收引。当寒邪侵入人体,留滞于
经络筋肉关节之间,就会使络脉蜷缩。气血流行被阻 ,筋肉拘急收引,因而发生疼痛,
“寒气入经
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处,则血少或脉寒,脉 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则处引小络。故卒
然而痛,得炅
(
炯热
)
则痛止;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感受寒邪可以病及于心,发生肢
厥心痛。
寒邪引起的常见疼痛如膝痛,腰腿痛,髀枢(
髋关节
)
痛和疝痛等。
3
.湿邪
湿是长夏的主气,故长夏多湿病。湿为阴邪,最易阻寒 气机.伤人阳气。其性重浊
腻滞,病多缠绵难愈。
湿之形成,多因地之湿气上蒸,故湿邪伤人常先起下部,多见是跗浮肿,下肢重滞,皮肤麻
木, 筋肉关节疼痛.腰酸背楚等候。
“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
,这是因为阳气被湿邪阻抑,
失其温煦濡养之故。湿邪在上则头重如裹,
“因于湿,首如裹”
,头为诸阳之会,湿邪 困遏,清阳
失宣之故。
4
.燥邪
燥为秋季的主气。其性干燥,证状多见皮肤干枯邹折、 唇燥鼻干、咽痛等。燥淫为
病,常见于肝,见两胁痛,少腹痛,目赤眦痛等证。燥气有兼凉或兼温之别。
5
.
饮食和劳伤
不知节制可成为病因,
如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多食咸则脉凝涩而变色,< br>多
食辛则筋急。
五伤所伤为久视 伤血病在心,久卧伤气病在肺,久坐伤肉病在睥,久立伤骨病在肾,久行伤
筋病在肝。
第
2
节
疼痛的病机
中医认为体内六气的表现是:
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的六气太过,此六气为天之六气,六气病邪侵犯人体后,机< br>体对病邪起的反应或生理上的变化,可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也可区分为风、燥、湿、热、火、寒
等 ,此称之为体内六气。为了与天之六气相区别,或称为化风、化燥、化热、化火、化寒等,两
者名称虽同 ,概念实异,治疗上亦有差别。例如,一年轻人和一年迈老人同时同地受风邪侵袭,
年轻人可表现为机体 亢进状态,称之为风热;而老年人则表现为机体抑制状态,称之为风寒。体
内六气表现可以和所受天之六 气相符,例如“寒为冬季主气,故冬令多寒病”
,但也可以相异,或
呈双相状态,即两种完全相 反的状态共存于同一机体内,如里热外寒,上热下寒,或两者相互转
化而先后出脱。
1
.内风
一般是指神经系统的 症状,因为风性善动,
“风胜则动”
,其症状包括眩晕、四肢抽
搐、振掉,强直、卒倒 等。灼性神经痛引起的抖动,抽搐均属内风。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
“风
痉身反折”
,这些症状大多关系于筋。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这里的“肝”是指神 经系统。肝风
内生的原因是阴虚或阳盛。阴虚生风,多见于大汗、大吐、大泄、大失血、或久病伤阴、津 液亏
损、液少血枯、血不养筋。肝阴不足,阴不潜阳肝用有余。或下焦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而致风阳上扰。
阳盛则热,热甚亦足以生风,燥热 太盛,阳明邪实,邪热燔灼肝经,木火相煽,鼓动内风或
伤津而生风。
2
.内寒
表现为机能衰退,阳衰气虚,或 表现为收引,所谓“寒则气收”
。
“气收”在血脉,
则脉急缩蜷而少血,血行凝涩。在 腠理,则毛窍收缩,闭塞无汗。在肌肤筋内,则冷厥不仁,挛
急不伸.亦可出现痹病。所谓“诸寒收引, 皆属肾”
,阳气之本,根出于肾。老年人,长期卧床,
尤其卧于不见阳光之处,
可引起 内寒性的全身强烈难忍的肌骨疼痛,
西医认为是脱钙引起的疼痛。
3
.内湿
体内水谷津液运化转输的机能受到障碍,常由于久病脾虚,或恣食生冷,损伤睥
土, 脾阳不健,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于是聚而成湿,停而成痰,留而成饮。湿留滞在筋肉之间,
即感觉肢体重 滞,或屈伸不便,所谓“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三焦与肾的功能失常也可影响睥而
致内湿。脾 病生湿与六淫外感的湿邪亦常相互影响。
4
.内燥
津液不足或血燥津枯,不能濡养筋骨而致屈伸不利,甚至挛急反戾为痉的。
5
.内热
虚热为阴虚之变,实热为外邪之化,阳气不得泄越。血脉凝聚,心火亢盛,内热便
由 此而生,
所谓
“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
,
心主血,
主火。< br>火热内生,
或由于阳气有余,
伤阴耗精,
或由于外感六淫,内伤积滞等郁结而生 ,外感风寒燥湿之邪皆能郁而化热生火。炎症,化疗和放
疗引起的疼痛均与内热有关。
根据以上论说,风邪和寒邪是造成疼痛的主要原因,但风邪 和寒邪的侵袭是由于体虚、虚劳
或脏腑虚、脏气不足而造成的。所谓“体虚腠理开,风邪在于筋,使四肢 拘挛”
,
“诸阳为风寒所
客,则筋急”
,
“风邪击搏,如锥刀所刺”
,
“脏腑虚,血气不足,受风冷之气,使人面青而心闷,
四肢冷痛”
,
“肾主腰脚,肾经虚损,风冷乘之,故腰脚疼痛,又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腰痛
引少腹, 不可以仰息”
,
“肾中风,踞而腰痛”
。
“胸胁痛者,由胆与肝及肾之支脉虚,为寒气所
乘故也”
。
湿邪可以加重风邪和寒邪的病情;所谓“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 成痹,肌内顽厚,或
疼痛,由人体虚,腠理开,故受风邪也。病在阳曰风,在阴曰痹,阴阳俱病曰风痹, 肌肤尽痛。
冬遇痹者为骨痹,则骨重不可举,不随而痛。夏遇痹者为脉痹,则血凝不流,风多若伤诸阳之 经,
阳气行则迟缓,血气行则迟缓。风湿搏于阳气
(
分肉之间
)
,身 体疼痛”
。
第
3
节
药物治疗的立法
疼痛的药物治疗仍是辨 证施治,因为中药缺少通用性的止痛药物。治法是以证候为依据,辨
证为立法的前提,立法的原则有以下 几点。
(
一
)
协调阴阳
疾病时阴阳失衡,产生阴阳偏虚或偏盛,立法则泻其所盛。由于阴阳相互制约的失控,而产
生阴虚内 热,属虚证,不能用解热药退其热,因非火之余,乃真阴之不足,故应补其真阴;阳虚
外寒,也属虚证, 也不能用散寒药以祛其寒,因非水之有余,乃真阳之不足,故当补其真阳。王
冰曾说“益火之源,以消阴 翳;壮水之主.次制阳光”
。所谓“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
者,取之阳,盖求其属也 .
”
。
(
二
)
发表攻里,越上引下
表里上下的实热证的立法,可 按发表、攻里、越上和引下进行治疗。病邪在表,则应发汗解
表为主,
所谓
“三阳经脉 皆受其病,
而未入脏者.
故可汗而己”
。
病邪在里,
则
“其 高者因而越之,
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
“其实者,散而泻之”
。
(
三
)
寒热温清
治疗热盛于内者。主要用咸寒之品,治疗寒胜之病,则主要用辛热之药,所谓“热淫于内,< br>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及“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次咸泻之”
。
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
。
(
四
)
补虚泻实
所渭“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 之,强者
泻之”
,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 .劳者温之,结者散
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 上之下之,
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此为补虚泻实的方法。
第
4
节
药物治疗的治法
治法有正治和反治之分,又称逆治和从治。正治是逆其证象而治,反治是从证象而治,所谓
< br>“逆者正治,
从者反治”
。
正治用于病机与征状一一致性的疾患,
病情 一般比较单纯;
反治用于病
饥与证状表现不相一致的疾患,病情比较复杂,所谓“微者逆之,甚 者从之”
。
正治是一般的治法,如以寒 治热,以热治寒,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等。反治则热因热用,寒
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是以热治 热,以寒治寒,以补治塞,以泻治通,故称为反治,乃
是指药性与外表证象的一致性而言的。这些证象一 般都属于假象,如以病机而言,仍是正治法,
是治病求本的具体体现。
第
5
节
药物的性能
(
一
)
药物的四性
< br>药性为寒、热、温、凉及平性。温与热属阳药,寒与凉为阴药。寒证用温热药,热证用寒凉
药,所 谓“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寒热温凉,衰之以属”
。用药之时也要考虑天时气候,如天气炎
热时 ,
应慎重使用热药,
天气寒凉时,
慎重寒药。
但如表证由风寒之邪外侵,非温热不能发散者
(
温
邪例外
)
,则虽值温热季节,仍需用温热 药。里证由实热内郁而成,非沉寒不能祛除者
(
寒邪内结
者例外
)
, 则虽值寒凉之令,仍需用寒凉药。
(
二
)
药物的五味
< br>五味为酸、苦、甘
(
包括淡
)
、辛与咸。药物之气味有厚薄之分;气薄 者善于发泄,味薄者长
于通利,气厚者助阳生热,味厚者补阴泄下。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汗行气等作用, 适用于表证和
气滞血瘀之证。甘味能补能缓能和,具有补益气血、缓解拘急疼痛、调和药性,适用于各种 虚证
和某些拘急疼痛。酸味或兼涩味,能收能涩,有止汗止泻,止咳及缩尿等作用。苦味能泻能燥,有泻热燥湿作用。咸味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润肠通便等作用,淡味能渗能利,有渗湿利尿作
用。
性和味结合,如苦寒药能泻火热于内,辛寒药能 散风热于外,甘温可以壮阳,甘寒药可以滋
阴。
(
三
)
药物的升降浮沉
因为病机和证候有向上
(
呕吐、呃逆、喘息
)
,向下
(脱肛、崩漏、泄泻
):
向外
(
阳气浮越而发热、
汗出
)
,向里
(
腹满腹胀,大便秘结
)
。药物的作用和疾病表现的趋向相对 来说,也具有升、降、浮、
沉等性质。升浮药多主上升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等作用,沉降药多主下 行向内,有潜阳、
降逆,收敛、清热、渗湿和泻下等作用。辛甘温热药多主升浮,苦咸酸寒凉药多主沉降 。花、叶、
皮毛及质轻药物多主升浮
(
但也有例外的
)
,子实及矿石 等质重药物多主沉降。药物经酒炒则升,
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
四
)
药物的归经
药物对机体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特殊作用,能止咳平喘的药归入肺经,能 熄风止痉的药物归入
肝经,有些药可以兼归数经。五味的药物入胃后,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 ,甘先入脾,
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第
6
节
方剂的配伍
(
一
)
君臣佐使
中药方常是很多药物配合应用,主要药物为君药,能强化主要药物作用的药为臣药,减轻主
药的副作 用者为佐药,引经药及协调诸药作用的药为使药。
(
二
)
引经药物
促使药物作用于身体上部者为桔梗,载药下行者为牛膝。每经均有引经药,使其它药物作用
直达某特 殊经络及脏腑。手太阳小肠经为黄柏、藁本;足太阳膀胱经为羌活;手阳明大肠经为升
麻、石膏、葛根; 足阳明胃经为白芷、升麻、石膏;手少阴三焦经上部为柴胡、连翘、地骨皮,
中部为青皮,下部为附子; 足少阳胆经为柴胡、青皮;手太阴肺经为桂枝、升麻、白芷、葱白;
足太阴脾经为升麻、苍术、白术;手 少阴心经为黄连、细辛;足少阴肾经为独活、知母、细辛;
手厥阴心包经为柴胡、丹皮;足厥阴肝经为柴 胡、青皮、川芎、吴萸。
(
三
)
禁忌
可以分为配伍禁忌、妊娠禁忌和饮食禁忌。配伍禁忌为乌头、草乌、附子、甘草、 藜芦和很
多药物相恶
(
配伍禁忌
)
;妊娠期间,毒性较强,药性猛烈 药禁用,祛瘀通经、行气破滞及辛热、
滑利药物慎用;饮食方面,血病无多食咸,骨病无多食苦,肉病无 多食甘,筋病无多食酸。
第
7
节
中药药物的类别
中药玄胡、细辛和粟壳 有明显的止痛作用,故被作为通用性止痛药而用于不同类型的疼痛。
中医治疗疼痛以消除病因为主,“不通则痛”
是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一,
造成不通的病因很多,
因此,
中药 也可以分为很多类别,不同类别的药物可消除不同的病因,而达到止痛的效果。
(
一
)
解表药
这类药相似于阿斯匹林等的解热镇痛药,可以分为发散风寒类和发散风热类,前者 发汗作用
强,能扩张皮肤肌肉的血管,特别像桂枝和细辛有明显的祛寒止痛作用,桂枝和白芍常合用于心
绞痛,舒张冠血管,白芍可抑制桂枝的副作用,减少桂枝引起的心律失常。防风、羌活散寒祛湿
止痛。藁木和白芷散寒祛风止痛。葛根散热润筋解痉。薄荷、牛蒡子散热祛风止痛。
(
二
)
清热药
·
此类药可分为 清热泻火药,
清肝明目药、
清热凉血药、
清热解毒药、
清热燥湿药及清虚热药 。
-病毒唑注射液
-病毒唑注射液
-病毒唑注射液
-病毒唑注射液
-病毒唑注射液
-病毒唑注射液
-病毒唑注射液
-病毒唑注射液
本文更新与2021-02-24 00:5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6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