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e软胶囊-
胃肠减压
1
插管失败原因
1.
患者因素
插管前操作者未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未说明插管 时的感受及重要性,患者不
配合,拒绝插管。
2.
操作者因素
操作者不了解插管的解剖走向,操作不熟练,缺 乏经验,以至于插管失败。
患者表现为鼻黏膜出血,呛咳,恶心呕吐。
3.
操作方法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 贯穿于插胃管前、中、后的整个过程,心理护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
操作和留置胃管的时间。大多数患 者及陪人一提起要插胃管,内心紧张、害怕、难受、不能
接受。
因此,先告知他们插管的必要性 及目的、意义。如果是洗胃则要告知洗胃是为了清除
毒物减少毒物的吸收,
如果是胃肠减压就要 告诉是为了减低胃肠压力减轻病人症状,
是治疗
的一种方法,
如果是胃饲给食的就是由 于病人不能进食为了维持病人的生命须胃管供给病人
营养,强调胃管是“救命管”
,不是可有可 无之物,有时还可以适当地威胁患者,如不插可
能带来的后果等,要让他们从主观上接受。同时,
暗示陪人协助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使患
者只能接受。或者听以前插过胃肠减压的患者现身说 法,
效果更佳。其次,插管时嘱其一定
要配合好,放松,告知时间
1
~
2
min
便可插好,不适时深呼吸,同时加以适当地表扬与鼓
励,一般插管均成功 。再次,待插管到所需长度,确定在胃内后妥善固定。告知患者在减压
期间一定不能自行拔除,否则,再 置管时更痛苦。嘱其少说话,少做吞咽动作,尽可能减少
咽部不适。
胃肠减压的告知 程序
1
告知患者和家属胃肠减压的目的:
利用吸引的原理,
帮助患者将积聚< br>胃肠道内的气体,液体排出,从而减低胃肠道内的压力和张力,有利于炎症局限,
以促进患
者胃肠蠕动功能尽快恢复。
2
胃肠穿孔时进行胃肠减压的目的:为了减少消化液继 续外渗,从而减轻疼痛,防止病情加
重。
3
胃肠手术前进行胃肠减压的目的 :为了防止患者在手术中,由于麻醉影响而产生的呕吐,
窒息,便于术中操作,增加手术安全性。
4
机械性肠梗阻进行胃肠减压的目的:可缓解和解除腹部胀痛及呕吐等症状,减轻肠麻痹引
起的腹胀。
5
胃肠手术后进行胃肠减压的目的:为了减轻缝线张力和刀口疼 痛,利于腹部伤口愈合,减
轻胃肠道内的压力,促进胃肠功能尽快恢复,防止腹胀。
6
插胃管时护士可告知患者取坐位或平卧位,并清洁一侧鼻腔,护理人员会测量所需要置入
胃管 的长度,插胃管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不适,如恶心等,可用力深呼吸,做吞咽动作,配
合护理人员的指导 ,减轻不适感。
7
留置胃管减压时,护士会将引流管固定好,告知患者要防止翻身或 活动时不慎造成管道扭
曲,堵塞,护理人员要制导或协助患者下床活动,正确打开连接部位,夹闭胃管。
8
患者不可自行调节负压,压力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治疗效果。
9
留置胃管期间患者要遵医嘱禁食,口干时可用请水或温盐水漱口,护士每日给患者进行口
腔护 理,如有腹胀明显,呕吐等不适时,及时通知护理人员进行处理。
10
胃肠减压留置 时间须视病情决定,如肛门排气,腹胀消失,肠鸣音恢复,要及时通知医
护人员,不可自行拔除胃管。医 学教育网
11
拔除胃管后嘱患者用请水漱口,按照医护人员的指导逐渐恢复饮食,拔 管当日遵医嘱可
饮温水
4
~
5
小勺/次,每
1
~< br>2
小时一次,无不适,第二天每次喝米汤
50
~
80
毫升,每 日
6
~
7
次,第三天每次进流食
100
~
150< br>毫升,每日
6
~
7
次忌食牛奶,豆浆等产气食物,逐
1
渐过度到半流食(米粥,面片汤等)
,
2
周后可吃软饭,忌生硬 ,油炸及刺激性食品(酒,
浓茶等)
,每日
5
~
6
餐,直到 完全恢复正常饮食。
12
感谢患者,家属配合。
置管前的评估
置管前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生命体征、心理状 况、疾病情况及鼻腔有无
畸形,
鼻中隔有无偏曲,
了解施行插胃管的目的,
置 管前告知患者置管的目的及重要性,多
与其交谈,介绍置管的方法,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取得患 者的合作。
胃管的选择
胃管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胃肠 减压的效果。我们选用江苏扬州生产的无菌硅胶
胃管。插管前询问患者进食情况,根据患者的年龄、体格 、所患疾病选择不同型号的胃管。
如饱食后胃穿孔、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我们选用
20
号胃管,少数用
18
号
;
已行禁
食或胃肠道准备的手术患者 选用
18
号胃管
;
儿童用
16
号或
14
号 胃管。
置管长度
正常成年人鼻腔前庭——食管起始处长度为
25
~
28cm
;
食管起始处——贲门长
度为
25
~
27cm(
因身高长短而有不同
)
;贲门到幽门长度为
5
—
12cm(
因胃的形状不同,存 在
个体差异
)
。这样计来,鼻腔经食管、胃体到幽门长度约
55
~< br>65cm
,可见长期以来的胃管插
入长度
45
~
55cm,显然是不够的。再说,胃管插入后见有胃液流出
(
胃胀情况下
)
时,胃 管
的长度有可能仅到贲门
.
针对普外科患者的特点及置管的目的,
所以我们一 般根据患者身高、
疾病等因素,再多插入
5
~
10cm
。胃肠减压过 程中,根据引流情况再做适当调整。置入长度
一般是
55
~
68 cm
,
即耳垂至鼻尖再至剑突部,
再加上从鼻尖至发际的长度。
因为插管在
55
cm
以上者,能提高胃肠减压效果,引流出较多的胃内容物,患者腹痛、腹胀症状减轻明显,< br>恢复排气排便时间缩短。
提高插管成功率
选择通畅的一 侧,清洁鼻腔,用
1ml
的注射器吸取盐酸利多卡因
0.6
~
0.8 ml
,沿鼻前庭环形滴入。嘱病人深吸气数次,以便药液沿鼻腔流入鼻咽部及口咽部。嘱
病人将 流至口咽部的药液在口咽部停留片刻后吞下。病人诉鼻咽部有麻木感即可插管。
(个
别对刺激高 度敏感的患者,可先在咽喉部喷洒
1%
丁卡因,降低其敏感性,然后再插管。
)
插管前将需插入的胃管用石蜡油彻底润滑,
这样既增加了插管的成功率,
又减少了 患者插管
的不适感。插管时先将胃管与鼻孔平行插入
2cm
后改呈
60
°角,继续插入至鼻咽部,约插
入
15cm
后将患者头部托起,使其下颌紧贴胸壁, 以增加咽喉部弧度,使胃管顺利通过咽喉
部进入食管。此时嘱患者边吞咽边将胃管缓缓插至所需长度后固 定。
胃肠减压
2
置管后的护理
1
妥善固定
插管后一定要先用干毛巾擦干局部,特别 是鼻翼两侧,再用医用胶布,用不
是透气胶布固定两个部位,因为透气胶布受汗液及面部油渍影响,固定 不牢,胃管易滑脱。
方法为:在鼻孔处先用一长约
3cm
的胶布条环绕胃管
2
圈作一标记,再在其上用一
6
—
7cm
的胶布交叉固定鼻翼部,然后 用备好的长约
50
—
60cm
的布带子(带子宽
1.5cm
)在鼻孔处
环绕胃管打一结(打结时勿影响胃管引流)
,然后将带子两侧绕过患者头部。在一侧 系一活
结,
以起到加强固定胃管的作用。
经临床应用这种方法优于面颊固定法,
它既不能限制患者
头部的活动,
又不易使胃管因胶布粘贴不牢或打喷嚏脱出,
减少了 患者再次插管的痛苦。
每
次巡视病房时,发现胶布松动,及时更换。除常规固定外,再用别针固 定于衣领上,防止因
脱出而致重置管的痛苦。
同时注意引流是否通畅,每日两次用< br>0.9
生理盐水
20ml
冲洗胃管,防止胃管因堵塞或胃液
粘稠而引流 不畅。
。如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者应考虑到引流不畅,及时检查原因,引流不
畅的原因及处理
a
胃管插入过长
使胃管盘曲在胃内或在胃内反折。此时,将胃管连接注
2
射器回抽有阻力。处理:将胃管轻轻向外拔出至胃液引流通畅。
b
胃管插入过短
使胃管
在胃内液面上,胃液得不到充分引流。此时可将胃管缓缓插入至胃液引流通畅。
c
由于插
管动作较快,患者不配合吞咽,
使胃管盘在食管内,插管时有梗阻感 ,
连接注射器无胃液抽
出。此时需拔出重新插管。
d
与体位有关
侧卧时胃管易紧贴胃壁,或离开液面,此时可调整体位保持引流通畅。临床中半卧优于侧卧位、平卧位。
e
胃内食物残渣较多 ,易致引
流不畅,此时将胃管前端引流孔适当剪大,引流效果好。
加强责 任心,
保持负压引流持续有效,
有利于胃液及时引流,
防止引流液得不到及时引出造< br>成吻合口瘘、
刀口愈合不良
经临床实践证明,
临床使用中 负压球不能全部挤瘪,
只需挤瘪
球的四分之三或三分之二,这样临床效果好。
2
注意观察引流的量、颜色、性状
针对不同普外患者,做到心中 有数。注意胃液的颜色,
一般为无色状,
1500
~
2500
ml /d
,胃手术后胃液呈红色或暗红色,陈旧性血液为咖啡色,
胆石症患者胃液为草绿色,
肠梗阻患者胃液呈淡黄色,
如胃内引流出大量鲜红色液体,
说明
有胃出血,需立即告 知医生处理,每天引流情况须记录并交班。
3
对症处理
对于胃管机械性刺激引起咽喉不适肿痛,
可用西瓜霜剂加生理盐水
10 ml
、
庆
大霉素
8
万
u
、地塞米松
5 < br>mg
,充分摇匀进行局部喷雾
3
~
5
次
/d
[
3
]
。禁食期间,加强口
腔护理,观察口腔黏膜有无溃疡、霉菌感染等,有 异常及时处理。同时配合雾化吸入,避免
口腔感染和肺部并发症。
有报道认为胃肠减压患者在病 情允许情况下,
由护士严格指导,
适
量饮水,能防止口咽感染,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提 高胃肠减压效果。一方面可减轻咽喉部因
干燥胃管摩擦而引起的充血水肿,
另一方面有利于咽喉 部痰液咳出,
还起到稀释胃液利于引
流的作用。对于置管引起的情绪变化,可指导放松训练技术 ,如想像力放松,听音乐、深呼
吸等,引导患者从治疗性情境中分散注意力。
拔管的护理
拔管前告诉患者及家属因病情稳定,胃肠道功能恢复可拔除胃管,并说明 拔管
步骤以取得患者合作,
拔管前先将胃管折叠捏紧,
边拔边用纱布擦胃管,
拔到咽部处快速拔
出,及时清洁患者口鼻面部。
在普外科护理工作中,胃肠减压是一 项基本操作,
且胃肠减压患者较痛苦,
所以,
护理人员
要熟悉局部解剖和操作 手法,力争插管顺利,
减压通畅。
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插管一次成功
率,减少患者痛苦 。减压过程中,勤巡视,尤其在夜间,患者睡眠时,易发生意外,及时发
现问题,做出正确判断和处理, 避免不良后果发生。胶布固定不牢,负压引流器放置不当,
患者翻身时,胃管脱出。
成人开胸术后引流管的护理
成人开胸术后引流管的护理
肺上、中 叶、肺段切除术、胸膜剥脱术等一般放置
2
根引
流管,
上管放置在第一前肋间 ,
管端伸向胸腔顶部,用以排气称排气管。下管放置在腋后线
第七或八肋间,管尖伏在膈肌上, 用以排液称排液管,中间以“
Y
”型管连接,接无菌水封
瓶。肺下叶切除术、
食管癌根治术一般只置一根排液管,
用以排出胸膜腔内积液。
全肺切除
术后胸腔内放置 一根引流管,
接水封瓶以调节胸膜腔内压力,
平时夹闭,
根据情况可作短暂
开 放,以了解和调节胸腔内压力,防止纵隔移位,因此也称调压管。
1
、保持引流管通畅
手术后经常挤压排液管,一般情 况下,每
30min
挤压
1
次,以
免管口被血凝块堵塞,
挤 压方法:
(1)
护士站在病人术侧,
双手握住排液管 距插管处
10
~
15cm
,太近易使引流管牵拉引起疼痛,太长则影响挤压效 果。挤压时两手前后相接,后面
的手用力捏住引流管,使引流管闭塞,用前面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 小指指腹用力、快
速挤压引流管,
使挤压力与手掌的反作用力恰好与引流管的直径重叠,
频率要快,
这样可使
气流反复冲击引流管口,
防止血凝块形成而堵塞管口,
然后两只手松开,
由于重力作用胸腔
内积液可自引流管中排出,反复操作。方法:
(2)
用止血钳夹住排液管下端,两手同时
3 挤压引流管然后打开止血钳,使引流液流出。遇到特殊情况时,如病人发生活动性内出血,
应不停的 挤压引流管。
2
、体位引流
全麻术后完全清醒的病人, 给予抬高床头
15
~
30
°,以使胸腔内积液下
流至膈肌,
因排液管伏在膈肌上,故抬高床头有利于引流。术后第
1
日晨协助病人坐起,摇
高床头 ,背后垫一薄枕,使病人舒适。由于坐起活动,病人有时疼痛而不愿合作。术后早期
活动不仅可以预防术 后并发症,有利机体康复,而且有利于引流,早期拔管,减轻痛苦。
3
、
咳嗽有利引流
鼓励病人咳嗽,
以尽早排出肺内痰液和陈旧性血块,使肺复张,肺
复张有利于胸腔内积气和积液的排出。
对无力 咳嗽的病人,
护士一手按压切口,
另一手的中
指按压胸骨上窝处,
刺激总气管 ,
以引起咳嗽反射有利咳痰。
手术和胸腔置管均可使肋间肌
和膈肌运动受限,
呼吸功能受到影响,
使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减弱,
肺泡和支气管内易积聚分
泌物,
并逐渐变粘稠,且不易被咳出。在术后第
1
日晨给病人做超声雾化吸入,并要求每个
护士能熟练作肺部听诊,如痰鸣音明显,立即给予雾化、拍背、协助排痰,直至肺部呼吸音
清晰。
4
、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
正常情况下引流量应
<80ml/h
,开始为血性,
以后颜色为浅 红色,不宜凝血。若引流量多、颜色为鲜红色或暗红色,性质较粘稠、易凝血
则疑为胸腔内活动性出血。
其主要原因为术中局部止血不良;
在病人拔除气管插管前因吸痰
受刺激剧烈呛咳、麻醉清醒前病人强力挣扎等因素也可以引起术后急性大出血。
[
2
]
若引 流
量超过
80ml/h
,
持续观察
4
~
6h
未见减少,
引流液血红蛋白超过
60g/L
,
床边胸部
X
线显示
凝固性血胸阴影,有呼吸循环障碍,脉搏
120
次
/min
以 上,呼吸
30
次
/min
以上,则诊断胸
腔内活动性出血需再次开胸 止血,
此时护士应在病人床旁护理,
经常挤压引流管,
以免发生
堵管现象。< br>
术后并发症除胸腔内出血外,还可能出现乳糜胸,原因是胸导管或其某一主
要分支的破裂所致,
胸导管的损伤几乎发生于所有胸部外科手术之后,
从损伤到临床上出现明显的乳糜胸约有
2
~
10
天的潜伏期。
5
、观察胸内负压
随时观察水封管中液面 的波动情况是引流管护理不可忽视的内
容之一,本组病例术后早期液面波动范围为
0.39~
0.98kPa
,有的高达
1.47kPa
。随着胸膜腔
内气 体和液体的排出,残腔缩小,手术后
48h
、
72h
负压波动范围
0 .098
~
0.29kPa
或很微弱
时,结合胸部
X
线片, 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考虑拔管。
6
、
观察漏气现象
由于开胸手术会有气体在 胸腔残留,
加上肺段切除或肺裂不全行
肺叶切除后造成肺段面漏气,
术后病人在咳嗽、
深呼吸后会有气体自引流管逸出,
这种现象
是正常的,
均可自行愈合。
对于有严重漏气现象的病人不要鼓励病人咳嗽,
以免使肺段面愈
合时间延长,不利术后早期拔 管。
7
、疼痛与引流
可采取病人自控镇痛术止痛
(
简称
PCA)
,止痛药物选 择吗啡、芬太尼
加入生理盐水中稀释,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设定给药,
要严格操作 规程。
临床实践证明
此方法优于肌内注射镇痛,作用时间长。
病人非常乐于接受,由于较好的镇痛效果,病人能
够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术后恢复顺利。
8
、
全肺切除术后引流管的护理
全肺切除术后,
术侧胸腔成为一个空腔,
逐渐被渗
出的血性胸水所填充,故术后胸腔内放置一根引流管,
接无菌水封瓶以调节胸腔内压力,
平
时夹闭,根据情况可作短时间开放,
注意观察气管有无移位,
气管位置是否居中是全肺切除
术后了解纵隔位置、
判断胸腔内压力的标志。
判断气管位置是否居中的方法:
护士站在 病人
术侧,
面向病人,
用靠近病人一侧手的食指、
无名指分别放在病人胸锁乳 突肌与气管的夹角
处,
中指放在胸骨上窝,
若中指恰位于食指和无名指的中间则说明胸 腔两侧压力平衡、
气管
位置居中,
此时不予开放引流管;若无名指偏向中指,则气管向 术侧偏移,
原因是术侧胸腔
内的液体和气体经引流管排出过多,
术侧胸腔内压力减低或 对侧胸腔因肺大泡破裂造成自发
性气胸使对侧胸腔内压力增高,
此时应及时通知医生采取措施,
本组病例未出现气管向术侧
4
偏移的现象。
9
、拔管的护理
手术后
48
~
72h
,肺复张良好,引流管中无气体排出,胸腔引流
量在
100ml/24h
以下,水封管中液面波动小或固定不动,听诊余肺呼吸音清晰,胸部
X线
片显示肺复张良好,即可拔除引流管,冬季拔管要注意给病人保暖,拔管前嘱病人深吸气,
然后摒住以免拔管时管端损伤肺脏或疼痛,
拔管后立即用无菌纱布按压插管处伤口,
以防气< br>体进入胸腔。成人开胸术后引流管的护理
全膀胱切除、人工尿道成形术护理
【术前准备】
1.
按泌尿外科手术前常规护理及麻醉后常护理。
2.
协助做好腹部平片和静脉肾盂造影,了解双侧输尿管有无疾患。
3.
肠道准备
(1)
术前
5d
起进少渣饮食,术前
2
~
3d
起进流质。
(2)
术前
2d
起按
医嘱口服甲硝哇
0.2g< br>,每日
3
次,新霉素
0.5g
,每日
3
次
(
或卡那霉素、庆大霉素
)
,维生素
k120mg
每日
1次,
肌注。
(3)
术前< br>3d
起,
每晚行大剂量不保留灌肠,
术前晚清洁灌肠。
4.
患者送手术室后,准备好冲洗用物及药液
(2% nahco
溶液
500mlx1
瓶,
1%
新霉素
500ml
×
1
瓶
)
。
【术后护理】
1.
按泌尿外科手术后常规护理及麻醉后常规护理。
2.
术后
3d
内,每
2hl
次用
2% nahco
溶液和
1%
新霉素溶液交替冲洗代膀脱,每次冲
洗液量不超过
20ml
。保 持管道通畅,防止血块阻塞,并记录进出液量。
3.
回肠代膀胱内导尿管及双侧输尿管导管分别接消毒引流瓶,经常观察引流液颜色变
化,分别记录引流量及
24h
总的出量。
4.
如有胃肠减压及负压引流管,须妥善固定,经常保持负压吸引通畅,并分别记录 吸出
液量。负压引流袋每日更换
1
次。
5.
术后第
2d
,需复查电解质,二氧化碳结合力,必 要时做好血气分析,以了解有无电
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6.
直肠、膀胱、乙状结肠造瘘术后及开放者,予以流质饮食;如乙状结 肠造瘘暂时关闭
者,术后禁食、禁水及口服药物,待术后开放造瘘口后,方可进食。回肠代膀胱或乙状结 肠
代膀胱术后禁食
2d
待肛门排气后可进食。
7.
开放饮食后,口服
nahco31.0g
,每日
3
次,至代膀脉内导管拔除。
8.
观察代膀胱乳头颜色。回肠代膀胱导管术后
2
—
3
周拔 除,改用集尿袋,观察有无渗
漏,局部保持清洁,干燥,并指导患者熟悉和学会使用集尿袋。
9.
术后禁用促进肠蠕动恢复的药物,如新斯的明,以防输尿管吻合口受到损伤。
【健康指导】
指导患者学会使用集尿袋,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肾造瘘术护理
【术前准备】
1.
按泌尿外科手术前常规护理。
2.
协助做好腹部平片和静脉肾孟造影。
【术后护理】
1.
按泌尿外科手术后常规护理及麻醉后常规护理。
2.
根据瘘口部位,取仰卧位或侧卧位,防止造瘘管在肾内移位,梗阻或引起出血。
3.
造瘘管接消毒引流瓶,妥善固定,并保持通畅。
4.
按医嘱定时冲洗,冲洗时压力宜低,冲洗液量一般每次不 超过
12ml
。如有堵塞,应
及时冲洗。
5.
分别记录肾造瘘处及膀胱排出之尿量。
6.
保持瘘口处敷料清洁干燥,观察有 无尿液外漏,如有浸湿,应及时更换,以免刺激瘘
口周围皮肤。
5
维生素e软胶囊-
维生素e软胶囊-
维生素e软胶囊-
维生素e软胶囊-
维生素e软胶囊-
维生素e软胶囊-
维生素e软胶囊-
维生素e软胶囊-
本文更新与2021-02-22 21:4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4424.html
-
上一篇:身高促进门诊流程
下一篇:幼儿身高标准体重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