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
《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
》
有
关
修
订
内
容
一、将“第
2
篇体检项目及操作规程
6.1
血常规”修订为:
6.1
血常规
可为血液病的诊断提供线索。
其中 红细胞、
白细胞及血小板计
数采用仪器法或显微镜计数法,血红蛋白采用仪器法或光电比色法。必查项目包括以下
5
项:
6.1.1
红细胞总数(
RBC
)
【参考值】
男性:
(
4.3
~
5.8
)
×
10
12< br>/L
;女性:
(
3.8
~
5.1
)
×
10
12
/L
。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或慢性再生 障碍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
胞增多症、继发 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6.1.2
血红蛋白(
HGB
)
【参考值】
男 性:
130
~
175g/L
;女性:
115
~
15 0g/L
。
血红蛋白减少或增多的临床意义基本同红细胞总数。
6.1.3
白细胞总数(
WBC
)
【参考值】
(
3.5
~
9.5
)×< br>10
9
/L
。
生理性白细胞增多常见于剧烈运动、
进食后、
妊娠期等。
另外,
采血部位不同,
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
如耳垂血平均白细胞数比
指血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
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某些传染病、
肝硬
化、脾功能亢进 、放疗、化疗、服用某些药物后等。
6.1.4
白细胞分类计数(
DC
)
【参考值】
中性粒细 胞:
(
1.8
~
6.3
)×
10
9
/L< br>(
40%
~
75%
)
。
嗜酸粒细胞:(
0.02
~
0.52
)×
10
9
/L
(
0.4%
~
8%
)
。
嗜碱粒细胞:
(
0.00
~
0.06
)×
10
9
/L
(
0
~
1%
)
。
淋巴细胞:
(
1 .1
~
3.2
)×
10
9
/L
(
20%< br>~
50%
)
。
单核细胞:
(
0.1
~
0.6
)×
10
9
/L
(
3%
~10%
)
。
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大出血、
严重组织损
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安眠药中毒等;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
染、再生 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粒细胞增多常见于银屑病、天疱疮、湿疹、支气管哮喘、
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
及宫颈癌等;减少常见于伤寒 、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
激素后。
嗜碱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 病伴有骨髓纤维化、
慢
性溶血及脾切除后;减少一般没有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减少常见于某
些白血病或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 br>X
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等。
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结核病活动期、
伤寒、
疟疾等;减少临床意义不大。
6.1.5
血小板计数(
PLT
)
【参考值】
(
125
~
350
)×
10
9
/L
。
血小板计数增高多见于血小板增多症、
脾脏切除术后、
急性感
染、溶血 、骨折等;减少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
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脾功能亢进、尿毒
症、服用某些药物后等。
二、将“第
2
篇体检项 目及操作规程
6.3
血生化”修订为:
6.3
血生化
6.3.1
血糖
(
GLU
)
糖尿病诊断指标。
采 用葡萄糖氧化酶法,
用全自动或半自动生化分析仪,采血后应尽快检测。
【参考值】
3.9
~
6.1 mmol/L
。
空腹超过
8
小时采血血糖浓度≥
7.0m mol/L
,
或一天当中任意时
候采血血糖浓度≥
11.1mmol/L,经复查仍达到或超过此值,诊断糖
尿病;空腹血糖浓度介于
5.6
~
6 .9mmol/L
之间,应进行口服葡萄
糖耐量试验(
OGTT
)进一步确诊 ,
OGTT2
小时的血糖浓度≥
11.1mmol/L
者,诊断糖尿病。
6.3.2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
肝脏生化检查指标,采用
酶法,用全自动或半自动生化仪检测,
可对病毒性 肝炎等肝胆系统
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并有助于判断疾病的程度、预后。
【参考值】
男:
9
~
50U/L
,女:
7
~
40U/L
。
6.3.3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
肝脏生化检查指标,检
测方法和意义同
ALT
。
【参考值】
男:
15
~
40U/L
, 女:
13
~
35U/L
。
ALT
和
AS T
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在肝炎潜伏期、
发病初期均可升高,
故有助于早期发 现肝炎。
ALT
主要存在于肝细
胞质内,而
AST
除了存在于肝细胞 质之外,还有约一半以上分布
在肝细胞的线粒体中。各种肝脏病变(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
害、脂肪肝、肝硬化等)和一些肝外疾病造成肝细胞损害时,
ALT
和
AST
水平均可升高。
当肝损害较轻时,
仅有胞质内的
ALT
和
AST
释放入血,
故
ALT
的升高大于
AST
,一般认为血 清
ALT
超过参考值上限
2
倍以上,
说明肝细胞有炎症、坏死和肝脏 损害;严重肝损伤时,线粒体被破
坏,
其中的
AST
大量释放入血,
致使血清
AST
水平高于
ALT
。
AST
/
ALT
比值
>1
可以提示肝炎进展,有显著肝细胞坏死,因此,测
定
AST /ALT
比值有助于判断肝损伤的严重程度。
单项
AST
升高还
要考 虑心肌和骨骼的病变,特别是心肌梗死时
AST
/
ALT
比值
常>3
,并伴有相应临床表现,不难诊断。
除肝脏外,其他组织如心脏、脑、肾、 肌肉等也都含有
ALT
和
AST
,
这些脏器的病变同样可引起血清< br>ALT
和
AST
升高;
某些
生理条件的变化也可引起
ALT
和
AST
升高,如剧烈体育活动可有
ALT
的一过性轻度升高。
由于血清
ALT
和
AST
升高的 原因多种多
样,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必要的其他检查手段,仔细分析才能
明确诊断。
6.3.4
血尿素氮
(
BUN
)
血尿素氮是机体蛋白质代谢的产物,
测定血尿素氮的目的在于判断肾脏对蛋白质代谢 产物的排泄能力,
故血尿素氮的数值,
可以作为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一项指标。
但< br>血尿素氮易受饮食、
尿量等因素影响,
故虽可作为判断肾小球功能
的一项指标, 但不如血肌酐准确。血尿素氮检测采用脲酶法。
【参考值】
2.8
~
7.2mmol/L
。
6.3.5
血肌酐(
CR
)
肌酐是人体肌肉代谢的产物,不易受< br>饮食和尿量因素影响,
能更灵敏地反映肾功能,
是诊断肾功能衰竭
的重要指标,
其水平与肾功能的损伤程度成正比。
血肌酐检测采用
苦味酸法或酶法。
【参考值】
苦味酸法:男性
44
~
133μ
mol/L
,女性
70
~
106
μ
mol/ L
。酶法:男性
53
~
97
μ
mol/L
,女性< br>44
~
80
μ
mol/L
。
当血尿素氮和 血肌酐都用“
mmol/L
”为单位时,
尿素氮/肌酐比
值的参考值为
25
~
40
。当比值
<25
时,考虑蛋白质的摄入不足及
肾小管急性坏死;
>40
时,考虑肾前性原因所致。
由于血尿素氮、
肌酐的测定值容易受溶血、
胆红素以及药物等
因素影响,所以同时升高有诊断意义,
肾脏实质性病变时血尿素氮
升高的程度较血肌酐更明显。
三、将“第
3
篇《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
》实施细则
3.
关于血液病”修订为:
第三条
血液系统疾病,不合格。单纯性缺铁性贫血,血红蛋
白男性高于
90g
/L
、女性高于
80g
/
L
,合格。
3.1
条文解释
血液系统由血液与造血器官组成,造血器官包括骨髓、脾脏、< br>淋巴结及分散在全身各处的淋巴组织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血液
系统疾病系指原发于和 主要累及血液与造血器官的疾病
(前者如白
血病,后者如缺铁性贫血)
,俗称血液病。 患其他系统性疾病而有
血液方面改变者,只能称为系统性疾病的血液学表现,
而非真正的
血液病。
血液系统疾病一般可分为红细胞疾病、
白细胞疾病、
出血性疾< br>病、造血干细胞疾病等,临床上可以表现为贫血、出血、发热或恶
性细胞浸润所致的淋巴结、肝、
脾肿大等,
不同疾病又各有其特点。
现仅就较常见的一些疾病做简要说明。< br>
3.1.1
贫血
系指单位容积血液中血红 蛋白含量低于参考值
的下限,
同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红细胞数量和红细胞压积减少。
一
般认为,在平原地区,血红蛋白含量成人男性<
130g/L
,女性<
115 g/L
,
即可诊断为贫血。贫血可原发于造血器官疾病,
也可继发
于某些系统 性疾病(如慢性肾病、慢性肝病、各种病原所致慢性感
染、恶性肿瘤等)
。贫血的病因学判断非 常重要,病因不同预后各
异,除某些原因造成的缺铁性贫血外,往往难以彻底治愈,属体检
不合 格。常见的贫血有以下几种:
1
)缺铁性贫血:是 最常见的一种贫血,系体内缺乏合成血红
蛋白所必需的铁所致,其特点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常见病因包
括慢性失血(如月经多、痔出血、溃疡病、钩虫病等)和铁吸收不
良(如胃大部分切 除术后、长期腹泻、胃酸缺乏、嗜好浓茶等)
。
预后取决于病因能否消除,若能消除病因,贫血 多能很快纠正。所
谓单纯性缺铁性贫血,
也是从病因角度而言,
主要指不良饮食习惯< br>或月经过多、
痔出血等原因引起的贫血,
此类贫血在血红蛋白含量
男性不低于< br>90g
/
L
、
女性不低于
80g
/
L
时症状并不明显,
病因易
消除,对机体影响较小,病因消除后血红蛋白含量易恢复正常,预< br>后较好,故可按合格处理。
2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多种病因引起 骨髓衰竭所
导致的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病征。
常见病因有药
物、化学 毒物、电离辐射、病毒感染等。再障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两种。急性型起病急、进展迅速,临床主要表现 为出血(如消化道
出血、血尿、眼底出血和颅内出血等)
,容易并发感染,病死率高;
慢性型起病缓慢,多以贫血为主要表现,病程较长,缓解、发作可
反复交替,迁延多年不愈。本病一经诊 断,即作不合格结论。
3
)
巨幼细胞性贫血:
是由于叶酸和
/
或维生素
B12
缺乏致
DNA
合成障碍所引起的贫血。
其特点为造血细胞体积增大,
涉及红细胞、
粒细胞、
巨核细胞系列,临床上常表现为全 血细胞减少及伴胃肠道
症状。
常见原因为长期素食、
偏食、
蔬菜烹调不当、< br>不适当的节食、
胃肠道疾病引起吸收不良、服用干扰叶酸和
/
或维生素
B12
吸收的
药物等。本病一经诊断,即作不合格结论。
4
)肿瘤性贫血:是由于血液肿 瘤(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
瘤)或实体瘤浸润骨髓或骨髓增生异常(如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
所致的贫血。本病一经诊断,即作不合格结论。
5
)溶血性贫血:系因红细胞破坏加 速、超过骨髓造血功能的
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其主要特点为贫血、黄疸、脾大、网织红
细胞 增多及骨髓幼红细胞增生。
溶血原因可由红细胞膜的结构与功
能缺陷、
酶缺陷等红细胞 遗传缺陷所致,
也可由感染、
药物、
理化、
免疫、代谢等后天因素而引起。< br>根据红细胞破坏的主要场所可分为
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两者均作不合格结论。
3.1.2
红细胞增多症
是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 胞数、
血红蛋
白含量和红细胞压积明显高于参考值,通常血红蛋白≥
180g/L、红
细胞数≥
6.0
×
1012/L
或红细胞压积≥
0 .55
即可诊断为红细胞增多
症。
其病因有多种,
可以是血浆容量减少造成的 相对性红细胞增多,
也可以是组织缺氧导致的继发性红细胞增多,
也有原因不明的真性
红细胞增多症(也称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者是否合格,需视病因情况而 定。
对一时性脱水所致血红蛋白含量
及红细胞计数略超过参考值、
经正常饮水可纠正者 ,
可作出合格的
结论;
对其他病因所致者,
均应根据原发病性质,
作 出不合格结论。
1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各种原因引起的组织缺氧都可导致
代偿性的红系细胞增生即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常见原因为吸烟过
多、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 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部
疾病、肿瘤、肾脏疾病、肥胖-肺通气不良综合征等。
2
)真性红细胞增多 症:是一种以红系细胞异常增殖为主的慢
性骨髓增殖性疾病,起病缓慢,其特点为皮肤黏膜暗红、脾大、 红
细胞数及血容量增加伴全血细胞增多,
常有神经系统及血液循环功
能障碍、血栓形成 、心力衰竭等。本病一经诊断,作不合格结论。
3.1.3
白细胞疾病
包括各类白细胞减少和增多性疾病。
1< br>)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
白细胞计数
<3.5
×
10
9
/L
,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占绝大多数,当中
性粒细胞总 数
<0.5
×
10
9
/L
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两 者的病因大致相
同。最常见的病因有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药、抗生素、抗
甲状腺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抗组织胺药及镇静药等)反应、放射
性和化学物质损伤、
免疫介导的骨髓损伤、
骨髓被异常细胞浸润
(如
肿瘤细胞)
、某些细菌和病毒感染、粒细胞成熟障碍 (如叶酸、维
生素
B12
缺乏所致者)等。此外,在血池中分布异常、需求增加、消耗破坏加速也可引起此症。
由于大多数病因是后天因素,
在病因未消除、白细胞总数或中
性粒细胞数未恢复到正常并持续稳定前,作不合格结论。
2)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
>7.0
×
10
9
/L
。
其病因主要有急性感染、组织坏死、严重烧伤、中毒、药物反应、
骨髓增殖性 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
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
、某些恶性 肿瘤等;也可因生理性原
因如妊娠、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发生。本病是否合格需视病因情
况而定,对于可能为轻度炎症、运动或情绪因素所致,白细胞轻度
升高且复查 能恢复正常者,可作合格结论。
3.1.4
恶性淋巴瘤
是指原发于免疫系统
(淋巴结或结外淋巴
组织)
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淋巴细胞或
/
和组织细胞大量增生。
临
床上常表现为无痛性、进 行性淋巴结肿大,发热,肝脾肿大,晚期
可见恶液质和贫血等。本病一经诊断,作不合格结论。
3.1.5
多发性骨髓瘤
为恶性浆细胞疾病中最常 见的一种,
其
特点是单克隆浆细胞呈肿瘤性增生,
从而破坏骨组织。
临床上主 要
表现为骨痛、病理性骨折、贫血、高血钙、肾功能损害及易发生感
染等。本病一经诊断,作不 合格结论。
3.1.6
脾功能亢进
是一 种综合征,
可由多种原发或继发病因
所引起,如感染、淤血(心力衰竭、肝硬化、门静脉或脾静 脉阻塞
等)
、异常免疫反应、骨髓增殖性疾病等。临床特点是脾脏肿大伴
有血红细胞、 白细胞、血小板单独或同时减少。本病一经诊断,作
不合格结论。
3.1.7
出血性疾病
正常的止血机制由血管、
血小板及凝血机
制三方面协同作用共同完成,
任何一个方面发生障碍都可导致异常
出血,即出血不止或 过多,称为出血性疾病。
1
)血小板减少症:是指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低于
100
×
10
9
/L
。
当血小板计数低于
50×
10
9
/L
时可能会有出血,
低于
20
×< br>10
9
/L
时出
血症状会加重,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点(直径<
2mm)
、紫癜(直
径
3
~
5mm
)或瘀斑(直径>5mm
)
、牙龈出血、鼻出血,重者可
有内脏出 血,
如便血和尿血等。
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很多且复杂,
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病因是 难以纠正的,
作为体检,
也不必进行病
因学诊断,血小板减少症一经诊断,一般作不合 格结论。若确能证
实为病毒感染、
药物因素等所致血小板一时性轻度减少,
无出血倾< br>向,消除上述因素后复查血小板计数能恢复正常水平者,
可按合格
处理。
2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血小板减少症的一种类型,包括特
发性、继发性及血栓性血小板 减少性紫癜,
其共同特点是有出血症
状并伴血小板减少。
本病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 查不难诊断,
作
为体检,无须再作分类诊断。一经诊断,作不合格结论。
3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较常见的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主
要是由于机体对某些物质发生变态反 应而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
和脆性增高,导致渗出性出血。主要病因有感染、药物、食物等因
素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单纯型、腹型、关节型、肾型及混合型。本
病一经诊断,作不合格结论。
4
)血友病:是一组因遗传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引起的出血性
疾病,以阳性家族史、幼 年发病、自发或轻度外伤后出血不止、血
肿形成及关节出血为特征。
本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 br>尚无根治方法,
一经诊断,作不合格结论。
3.1.8
白血病
系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
约占癌症总发病率的
5 %
左右。其特征是某一类型的白血病细胞在骨髓或其他造血组织
中呈肿瘤性增生,并浸润体内其 他器官和组织,正常造血受抑制,
而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临床上常 有贫血、发热、感染、出血和
肝、脾、淋巴结不同程度的肿大等表现。本病一经诊断,作不合格
结论。
3.2
诊断要点
3.2.1
缺铁性贫血
1
)病史询问要点:有无慢性失血史(如月经过多、溃疡病出< br>血、痔出血等)及导致铁吸收障碍的原发疾病(如胃大部切除史、
萎缩性胃炎、长期腹泻史等)< br>,注意寻找贫血的病因学证据;有无
贫血的症状,如头晕、乏力、活动后心慌气短等。
2
)查体要点:皮肤黏膜苍白是贫血的主要体征,一般以观察
甲床、手掌皮肤皱褶、口 腔黏膜、睑结膜较为可靠。注意有无其他
体征如口角炎、舌炎、心率增快等。
3
)辅助检查要点:
血常规:
是诊断贫血的主要依据,
可 采用全自动血细胞仪进行
分析,缺铁性贫血特征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一般通过血常规检查并结合病史、体征,多可明确诊断。
网织红细胞计数:在贫血者中应作为常规补充检查 。
缺铁性贫
血者网织红细胞计数大多正常。
不能确定贫血性质时,可根据当 地条件选择进一步检测项目,
如测定血清铁蛋白、血清铁、总铁结合力等,以确定是否为缺铁性
贫血,并进一步寻找缺铁病因,以便作出是否合格的结论。
3.2.2
再生障碍性贫血
崔建-
崔建-
崔建-
崔建-
崔建-
崔建-
崔建-
崔建-
本文更新与2021-02-20 15:0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3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