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量多怎么办-
肉蛋奶的新营养学吃出健康的方法论
肉蛋奶的新营养学
-
吃出健康的方法论
主笔◎鲁伊
有时候,我会幻想,作为一个老饕,与李渔和袁枚 生活
在一个时代,真是幸福不过的事。在《闲情偶寄》和《随园
食单》中,我们看到的,全是对 食物简单、直接、不加掩饰
的赞美与热爱。
李渔最大的烦恼,
无非是施了粪肥的
“
家种之菜
”
,如果洗漉不净,未免要
R 20;
以污秽做
调和
”
——放在今天,恐怕你倒要为买到了真正 的有
机菜而欢欣雀跃。
在整个人类的历史中,我们从来没有像 现在这样拥有如
此丰富的食物选择,而食物相对于收入,也变得越来越廉价
而易于获得。但是, 我们似乎却越来越多地陷入到对食物的
恐惧中去:
不敢吃,担 心猪肉、鸡蛋、牛奶里有各种各样的有害物
质;不能吃,因为有脂肪肝、高血压、糖尿病;不想吃,因< br>为知道养在笼子里的鸡,为了防止互相啄伤,要被残忍地截
去喙部;出生一个星期的小猪,为了快 速育肥和减少相互嬉
戏造成的咬尾,要被生生钳断尾巴。
这或 许可以解释,在北京聚集了最多高端人群的朝阳
区,素菜馆以平均每周新开一家的惊人速度扩张;在商务 宴
请中,空运而来的新鲜青菜和食用菌,成为取代燕鲍翅肚的
最新时尚。
在一个仓廪足 的时代,
人们对吃开始有了更高的、
迥异于以往定义的要求。
这一切,与被
100
年来的工业革命渐次颠覆的食物链密
不可分。现代化的农 业、牧业、渔业,海陆空全面发展的交
通运输,使得延续几千年,直到
20
年以前还处 于食物链上
端的肉、蛋、奶,不再是稀缺资源。
1993
年,仅仅在改革开
放 十余年后,中国人就完成了比美国和西欧国家迅速得多的
营养变迁。关键性的指标,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 制中心营养
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中国营养学会秘书长翟凤英对本刊的
表述,是成年居民脂肪供 能比大于
30%
的人,已经在总人口
中超过
60%
。值得注意的是, 中国人在完成这一重大变迁时
的人均
GDP
,比欧美也要低得多。
当我们和全世界一道欢呼中国奇迹的时候,我们或许忘
了,有些阶段,不是快就可以 简单超越的。
低
GDP
背景下,饮食结构从传统的植 物性食物为主,
迅速转为动物性食物尤其是牲畜肉类和蛋类占据极大比例,
对价格和数量的敏感 性要远超出对内在品质的苛刻追求。绝
大多数人对营养的认识,依然停留在饥饿时代铭刻在基因中
的
“
多即是好、高效率解决问题
”
的层面。当等
值的付出可以量化为最大化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
质时,
人们习惯性地向看似
“
性价比最高
”
的一
端倾斜。就连营养学 家的建议,也常常带有这样的烙印:
“A
富含
B
,
有益 于
C
,
所以应该多吃。
”
平衡,
适度,近于自 然,这些曾经被李渔和袁枚反复提及的名词,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被高歌激进的人们淡忘。
而在更深的层次,
我们的文化,
是相信药物作用的文化,
相信补益的文化。人们总是幻想可以用购买中世纪
“
赎罪符
̶ 1;
的方式,拯救我们因为不良生活习惯而被损
害的健康。这些赎罪符,以各种面目出现:中式 传统的冬虫
夏草、犀角、虎骨、燕窝,或是西式新派的各种营养补充剂
和减肥法。但是,单项的 丰富,是否足以弥补总体的缺乏?
部分的正确,是否证明全面的合理?
现代人到底是营养过剩还是营养不足?美国著名营养
学家阿德勒
·
戴维斯
(Adelle Davis)
提出过一个非常有
趣的理论:相对营养过剩,绝 对营养不足。整齐划一的工业
标准,
让包括部分发展中国家居民在内的人,
在碳水化合 物、
蛋白质和脂肪这三大能量来源的指标上,总体呈现全面过剩
状态。但如果具体到膳食纤维、 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矿
物质,以及直至今日仍未被科学界完全认识了解的各种萜
类、酯类、 多酚类、酮类、异硫酸氰盐类,却因为过度追求
效率而放弃了原有的杂食传统,促成严重的不足。
现代化的食品工业成为一把双刃剑——精制让米面的
保质期更长,今 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很少会有遭遇米里爬
满象鼻虫、
面粉潮湿板结发霉的机会。
但是 ,
代价是损失
80%
到
90%
的矿物质、
维生素和纤维素。
使用农药、
化肥和大棚,
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碧绿的菠菜,
但完全依赖
NPK
——以氮
磷钾为基础的复合肥料——催熟的作物,在可量化的考查指
标外的营 养损失是多少?意大利的一项研究给出的数字是
60%
。在接受我们采访时,翟凤英对这个数字 十分惊讶——
“
这么多!
”
她率领的研究小组也曾 经对国内水
果蔬菜营养成分的历史变化作过调查,
“
有减少,但
没那么多,大概在
10%
到
30%”
。
饶是如此,也意味着,即使我们的饮食结构不改变,吃
下同样多的食物,
获 取的微量营养成分也不如以前多。
况且,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数据,中国城市居民蔬菜的摄入量, 从
1992
年到
2002
年,
10
年之中,
由每天
319
克降低到每天
252
克。
我 们经常习惯以平均寿命长短的指标来衡量古人和现
代人的健康状况。然而,这种评价标准常常忽略了,在 医学
落后的古代,没有抗生素,没有完善的外科,小小的外伤感
染和感冒都可以夺取人的生命, 更不用说是大规模的传染
病。康景轩,哈佛医学院脂类营养研究中心主任这样对本刊
说。
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美国康奈尔大学和英国牛津
大学联合进行 的
“
中国健康调查
”
,
为我们讲述
了另一个版本的故事。如果从心脏病、癌症和糖尿病这些现
代社会最大的健康杀手的发病率来考查,保 留着中国传统膳
食结构的农民,比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群都更健康。尽管他们
也会受到肺炎、寄生 虫病、肺结核、消化性溃疡、与怀孕有
关的各种疾病——所谓
“
贫困病< br>”
——的困扰。
但是,
“
解决后面这些健康 问题,现代医学界有丰富
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手段,而对那些富贵病,我们却束手无
策
”
,
主持
“
中国健康调查
”
的柯林
·
坎贝尔
(Colin Campbell)
在书中指出。
事实上,我们已经到了改变 的节点,已经有越来越多有
能力也有热情的人,加入到改变的队伍中来,素食的风行,
不过是展 露在冰山上的一角。甚至,连最近一段时间沸沸扬
扬的碘盐事件,如果放到一个更广阔的维度来考查,也 未尝
不是一件好事——人们第一次大规模开始对整齐划一的
“
营养标准< br>”
提出质疑。
这组报道中的采访对象,翟 凤英,康景轩,钟凯民,李
胜利,王占利,余力,余崇正,他们的背景不同,身份各异,
但都在 从事着将扭曲的食物链重新恢复自然的工作。而几乎
纯出巧合的,他们身跨的肉、蛋、奶、素这几个中国 人最关
注的食品链条的环节,令他们的故事更具象征意义。
我 们天性热爱美食。食色性也,这是人类进化至现今文
明程度的最大推动力。也正是因为已经进化到了这样 的文明
程度,当我们想要用更科学、更客观、更谦卑的方法让食物
链回到一个良性的轨道上来的 时候,今天的我们拥有更多可
资运用的工具。
300
多年前,当李渔编写《闲情偶寄》中的饮馔部时,
格外强调道:
“
吾谓饮 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
亦以其渐近自然也
……
吾辑 《饮馔》一卷,后肉
食而首蔬菜,一以崇俭,一以复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
其念兹在兹,而 不忍或忘者矣。
”
这句话,对于生活
在今日的每一个想要追寻健康之道的 人,都依然适用。
人民需要什么样的猪肉
主笔◎鲁伊
今年
3
月,
到北京参加
“
两会
”
的刘永好面
对媒体时 开了一个玩笑。他说,去年,他这个
“
猪
”
的代言 人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
CPI
的上涨是不是猪
引起的?而今年,问题变成了,猪肉能 不能吃?
这一关注焦点的转变,其实颇值得玩味。
我们对猪肉的热爱是如此专一。根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
查得到的数据,在中国人的肉 类消费中,猪肉一项便占了
70%
以上。我们对猪肉的热爱又是如此不可替代。在分析上
述调查的结果时,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营养系的教授巴里
·
鲍普金
(Ba rry Popkin)
发现,
当鸡蛋或食用油的价格上
涨时,人们会很快从其他食物 中寻求替代,并不会对脂肪和
蛋白质的摄入总量产生太大影响;而当猪肉价格上涨时,脂
肪和蛋 白质的摄入却会显著降低——不是全部,就是全无。
为了满足这种执著 的热爱,
在从
1995
年到
2005
年这
10
年中 ,中国猪肉产量从
2400
万吨增长到了约
4300
万吨,提
高了< br>79%
。
2008
年,除了自产的
4459.3
万吨猪肉(
占全球产
量一半以上,是欧盟
27
国总和的一倍
)
之 外,中国还进口了
192.5
万吨猪肉和猪肉制品,创下有史以来单一国家进口猪
肉之 最。
毫无疑问,我们在吃下越来越多的猪肉。对中国城市居
民 膳食结构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从
1993
年开始,价
格杠杆对猪肉摄入量的拮抗 作用就已经失灵。猪肉涨价,会
招致种种抱怨,但实际上几乎对人们吃肉的热情毫无影响。
20 04
年对
189
个北京家庭进行的居民膳食调查显示,
北京市
居民的 人均肉摄入量为每天
69.4
克,
在朝阳区和宣武区,
数
字更高达< br>82.6
克和
86.6
克。更重要的是,由于这项调查抽
取的对象平均 年龄为
48
岁,
40
岁以上的人占
68%
,可能并
不能充分反映经常在外用餐的年轻人的实际状况。与此同
时,根据
“9
省 调查
”
结果,中国居民鱼肉的摄
入量,从
1989
年到
2004
年几乎没有变化,而在此期间,猪
肉的摄入量增加了一倍。
问刘永好猪肉能不能吃,话语背后,直到目前为止,还
是更多的来自对食 品安全的疑虑:猪流感,瘦肉精,注水肉
……
然而,随着猪肉质量安 全体系的不断完善,
从正规渠道流入到大多数城市居民厨房里的猪肉,已经不太
可能存在这些问 题。
相反,根据卫生部公布的数据,目前,中国成人超重率
为
22.8%
,
肥胖率为
7.1%
,
血脂异常患病率为
18.6%
。
“
以上健康问题的形成,膳食因素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 作
用。
”
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指出。肉——主要
是猪肉— —以及油脂的摄入过多,被医学界和营养学界一致
认定为罪魁祸首。而在实践中,一旦被诊断出肥胖、血 脂血
压异常等疾病,医生给出的第一个建议往往便是——从此少
吃猪肉,甚至不吃。
在
10
多年的时间里被惯性放纵的肉食之欲,要在朝夕
之间改变,谈何容易?
在哈佛医学院脂类营养研究中心主任康景轩看来 ,也
许,还可以有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
相见恨少的
Omega-3
我们为什么会患上心血管病和癌症 ?在过去的半个世
纪中,
对这个问题的答案的追寻,
在一次又一次的假设
-< br>验证
-
肯定
-
新疑点-新假设中螺旋上升。
“
医学界最开始发现,血胆固醇高是一个很大的
风险因素,怎 么办?那就把食物中高胆固醇的那些排除在
外。鸡蛋就是在这一轮中背上了罪名,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 br>因为怕胆固醇太高而不吃鸡蛋。
”
康景轩在接受本刊
采访时指出,
“
这样过了
10
多年,回顾的时候发现,
不吃高胆固醇 的食物了,血胆固醇高和心脏病的问题依然严
重。进一步研究,才知道,原来
85%
以 上的血胆固醇是由人
体通过脂肪自行合成的,
与食源性胆固醇关系不大。
” ;
在为食源性胆固醇平反之后,攻击对象换成了脂肪。脂
肪被看成不受 欢迎的坏东西,低脂饮食风行一时。然而,随
着时间过去,更深入的调查显示,原来,脂肪也不一样。动
物油脂和畜肉中富含的饱和脂肪对人体有害,植物油和鱼肉
中的不饱和脂肪却似乎对人有益。< br>
“
我们常常说,不饱和脂肪酸是好东西。
”
康景轩告诉本刊,
“
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可以提供人类自身无法合成,必须从外界食物中摄取的必需脂肪酸,对维
持人体机能、抑制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有很 大作用。
”
在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家族中,也有不同的成员。康景轩的主
要 研究对象,是其中可能最重要,被关注也最多的两兄弟:
Omega-3
不饱和脂肪酸和
Omega-6
不饱和脂肪酸。
“
很 多人都会问,既然人体需要
Omega-3
和
Omega-6
脂肪酸,为什么 自己却无法合成呢?
”
康景
轩解释道,
“
这是有进化上的原因的
”
。
̶ 0;
在进化过程中,我们体内的许多基因有用或没
用,完全取决于环境和能够获得的食物。如果 可以从食物中
获取足够的、
比例均衡的
Omega-3
和
Omega -6
脂肪酸,
那就
没有必要去自己合成。
在古代,
人们靠渔猎和采集 获得食物,
而海鲜和植物种子,
恰恰是
Omega-3
和
Omega -6
脂肪酸的理
想食物来源。
”
然而, 在工业革命后,随着人口增长和对食物供能效率
的追求,现代人的膳食营养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越 来
越多以谷物和畜肉为食,问题恰恰因此而起。
“ ;
植物中的不饱和脂肪酸,除了亚麻子之外,主
要是
Omega-6
脂肪酸,
Omega-3
的含量很少。
而且,
Omega-3
易于氧化,相当 不稳定,非常容易被破坏。
”
这种破坏有时是无意的,比如煎炒烹炸,但更大程度上
是有意的。
“
我们都有过经验,以前的粮食和植物油,放时
间长了会变颜 色,有哈喇味儿,其中一个原因就是
Omega-3
的氧化作用。这对食品保存是不利的,因此 ,在现代食品加
工中,
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将
Omega-3
脂肪酸破坏掉。< br>”
康景轩指出。
与此同时,规模化的家禽 和牲畜养殖,改变了以往的散
养方式,猪、牛、鸡的主要饲料,也从含有较高
Omega-3< br>脂
肪酸的青草、
虫子和剩饭,
变成以
Omega-6
脂肪酸为 主的玉
米、
豆粕等。
饲料的变化,
直接反映到动物产品——肉、
蛋、
奶——中的
Omega-3
脂肪酸与
Omega-6
脂肪酸的比例上 。
“
我所在的哈佛医学院脂类营养研究中心做过调查,
在野外采摘的天然 植物和野生昆虫中,
Omega-3
不饱和脂肪
酸的含量占
30%
到
60%
,
Omega-6
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只有
10%
到
20%
,
二者比例在
0.3
到
1
比
1之间。
”
康景轩
告诉本刊,
“
但在来 自市场的肉、蛋、奶、加工食品
和食用油中,
Omega-6
脂肪酸的含量占总脂肪含 量的
30%
到
60%
,
Omega-3
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 仅有
1%
到
5%
,在一些
深度加工的食品如沙拉酱中甚至为零。”
两方面因素结合起来,直接后果就是现代人摄入的
Omega-3
和
Omega-6
脂肪酸严重失衡,
前者过少,
后者 过多。
康景轩告诉本刊:
“
在欧洲和美国,因为爱吃油炸食
品, 从膳食中摄入的
Omega-6
和
Omega-3
的比例可能达到
5 0
比
1
,即使在吃鱼比较多的日本,比值也接近
10
比
1< br>。
”
康景轩指出,
Omega-3
和
Omega-6
脂肪酸都为人体所必
需,
在二者比例均衡——
1
∶
1
——的情况下,
都对人体有益。
“Omega-3
脂肪酸是缓解和抑制炎症反应的,而
Omega-6
则促进炎症反应。
221;
炎症反应是人体免疫系统清除致病因子和受损细胞的
防御过程 ,
如果没有炎症反应,
就等于失去了免疫力。
但是,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最新的研究,体内长期的慢性炎症
月经量多怎么办-
月经量多怎么办-
月经量多怎么办-
月经量多怎么办-
月经量多怎么办-
月经量多怎么办-
月经量多怎么办-
月经量多怎么办-
本文更新与2021-02-20 08:3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3550.html
-
上一篇:水奶和奶粉哪个更营养
下一篇:小女孩起什么小名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