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骨疼是怎么回事-
生脉散加减方
生脉散加味可治心血管疾病
笔者临证发现,
心血管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
胸闷、
胸痛、头晕眼花、气短、动则汗出、口干咽燥等症, 符合中
医的气阴两虚证候。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一书中生脉散一
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 成,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固表止汗之功,是治疗气阴两虚的良剂。多年来,笔者在生
脉散的 基础上辨证加味,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
压病、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房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等,屡
用屡验。
基本方:人参
10
克,麦冬
15
克,五味子
10
克。
加味:
1.
胸闷、
心前区疼痛者加蒲黄
10
克
(包煎)
,
五灵脂
10
克,
丹参
20
克,玄胡
15
克;
2.
惊悸、夜卧不宁加柏子仁
10
克,炒酸枣仁
20
克,合欢皮
15克,夜交藤
20
克;
3.
脉结代者(心律失常、多发性室性早 搏或室上性早搏)加
炙甘草
20
克,桂枝
6
克,阿胶
15< br>克(烊化冲服
)
,玉竹
20
克;
4.
高血 压患者表现为烦躁易怒、面红耳赤、耳鸣等,加代赭
石
20
克,牛膝
15克,龙齿
30
克,天麻
10
克;
5.
高血压 合并糖尿病者,加山萸肉
15
克,黄芪
30
克,山药
30
克 ,石斛
15
克,花粉
15
克;
6.
病态窦房结综 合征,表现为心率缓慢、头晕胸闷、心悸、
气短、四肢不温、肢体麻木者,加黄芪
30
克,桂枝
10
克,
川芎
15
克,丹参
20
克;
7.
心房纤颤表现为心悸不安、头晕或晕厥等,加茯苓
20
克,
石菖蒲
10
克,柏子仁
10
克,远志
10
克,琥珀粉2
克(冲
服)
。
以上方剂均水煎
2
次混匀,
分早晚
2
次温服,
每日
1
剂,
10
天为
1
疗程。一般服药
2
个疗程,症状即明显改善。
(梁
兆松)
日期:
2012
年
7
月
31
日
-
来自
[
临床讨论
]
栏目
虚人夏宜生脉散
炎炎夏日,大多数人经常会精神萎靡、倦怠乏力,提不起
精神,而对于体弱之人尤其难过,时常会有心烦、困倦、气
短乏力、身热汗出,脚软眼黑等伤暑 、中暑之症。以上症状
的出现,与暑邪伤人有极大关系。暑为夏季主气,暑邪其性
炎热,易内扰 心神,可致人身热心烦;暑邪可致人腠理开泄
故汗多;汗多伤津,则口渴喜饮;气随津伤则气虚,故伤于
暑者,常可见到困倦、气短乏力,脚软眼黑等症,严重者可
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对于伤暑、中暑,可选的药方较多,如清暑利湿可选六
一散, 解表清暑,健脾利湿可选香薷饮。但对于平素体虚之
人,以上二方皆不适宜。因为六一散之滑石利窍,表 虚者服
之会致卫气不固,
更易外感;
而香薷饮中之香薷易走散真气,
使人更易 招致暑邪所伤。
对于体弱之人,
夏季若经常现困倦、
气短、
汗出、
乏 力、
口燥咽干等症,
适宜的药方应是生脉散。
生脉散 为常用的中药方剂之一,方由麦冬、人参、五味
子组成,现一般认为出自金·张元素《医学启源》
。张元素主
要用此方治疗久咳肺虚、气阴两伤,金代李杲继承了其师的
思想并加以创新,将此方用于暑热汗多等症。
明·李时珍用其
治自汗、怔忡、惊悸,脉虚身热等症。其实,不 管是用于治
疗何症,气阴两伤是病机的关键。
体虚之人,夏季 较易受暑热之邪所伤而成气阴两虚之证。
生脉散中“人参甘温,大补肺气而泻热,为君;麦冬甘寒,补< br>水源而清燥金,为臣;五味酸温,敛肺生津,收耗散之气,
为佐。盖心主脉,而百脉皆朝于肺,补 肺清心,则气充而脉
复,故曰生脉。夏月火旺克金,当以保肺为主,清晨服此,
能益气而御暑也 ”(吴仪洛《成方切用》
)
。全方补肺清心,以
补为主,对于纯虚无邪、气阴两虚者的 伤暑、中暑所致的困
倦、气短乏力,脚软眼黑等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真可谓虚人
抗暑良方。
现代研究证实,生脉散有强心,改善微循环、抗休克、
抗心律失常 、
调节血压、
镇静、
解热等多种药理作用,
因此,
近来医家将其用于 心、肺疾病之气阴两虚型所致的心悸,胸
闷,气短等症,也有较好的疗效。
生脉散有多种剂型的成药可供选择,如生脉散口服液,
生脉颗粒,生脉饮口服液等, 对证选用,疗效明显。
日期:
2012
年
7
月
9
日
-
来自
[
临床讨论
]
栏目
知柏地黄汤合生脉散加减治盗汗
盗汗”隶属于“汗证”一病范 畴,早在《灵柩·五癃津液别论》
中就有“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的记载,
《金匮要略》 首
提“盗汗”这个名称。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自汗、盗汗的区
别更是明确指出:“ 无问昏醒,浸浸汗出者,名曰自汗;睡著
汗出,即明盗汗”。对于自汗、盗汗,病因主要有营卫不和,< br>肺卫不固,里热迫蒸,心血不足和阴虚火旺。
对于“盗汗”来讲 ,大多是由于烦劳过度,亡血失精;或
邪热耗阴,致阴精亏虚,虚火内生,阴精被绕,不能自藏而
外泄为汗。盖“汗为津液”所化,且根据“气血津液同源”理论,
故过度的汗液外泄则可产生伤津耗气 损阴的证象,失治或不
治日久,必然会导致“气阴两亏”。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故
笔者在临床上针对因盗汗过度而造成的气阴两亏 型病人,以
“滋阴补肾降火,益气养阴敛汗”为基本治法,灵活运用知柏
地黄汤合生脉散加减, 辨证施治,确能收效。方药用黄柏、
知母、
熟地黄、
山药、
山萸肉、
云苓、
牡丹皮,
泽泻、
党参、
麦冬、五味子等,对于伴肾虚耳鸣、耳聋等症状 者,给以石
菖蒲、磁石等以滋阴补肾,潜阳聪耳。对于伴眼目干涩、视
物昏花等症状者给以枸杞 、菊花等以滋阴养肝明目。
患者,张某,男,
54
岁 ,以“夜寐汗出伴全身无力半月
余”为主诉就诊。患者平素嗜好烟酒,腥辣香燥之品,查体:
体 型偏瘦,面色苍白,汗多体倦,夜间虚烦盗汗,腰脊酸痛
无力,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根据患 者舌、脉、
症的表现,
辨证为盗汗日久导致的气阴两亏证。
给予“滋阴补
肾降 火,
益气养阴敛汗”的治法,
方用知柏地黄汤合生脉散加
减治疗:药用黄柏
2 0
克,知母
20
克,熟地黄
20
克,山药
30
克,
山萸肉
15
克,
云苓
20
克,
牡丹皮
15
克,
泽泻
6
克,
党参
30
克,麦冬
25< br>克,
五味子
20
克,
酸枣仁
20
克,
远志< br>10
克,龙骨
15
克,牡蛎
15
克。水煎至
400< br>毫升,早晚分
服,上方连进
10
余剂,现已痊愈。
(张红光)
生脉散临证运用举隅
生脉散出自《医学启源》
,为临 证常用之名方。其运用日益
广泛,并取得满意疗效,笔者试举两例,介绍如下。
多食案
患者,女,
34
岁,
1990
年
1
月
20
日就诊。患多食症< br>3
年。家居农村,自幼订婚,长大后虽欲不从,但父命难违。
婚后夫妻不和,婆媳不睦, 因长期精神压抑,情绪不舒,渐
成本症。初期偶发多食,后则常发。每因与人谈及或自己虑
及家 事而诱发。
发作之时,
情绪激动,
滔滔不绝,
心中烦乱,
难以自已, 自觉腹内空空,有下坠饥饿感,唯大量进食,渐
可平复。因家中贫寒,无有他物,便每日做两大锅面粥, 每
遇发作,随时服食。一次可服几大碗
(
常人几天的量
)
,服后无撑胀感。前医诊断为脏躁证,方用逍遥、疏肝之属加减。
效果不著,时有反复。刻下:体态偏瘦, 面色偏黄,二便尚
可,月经量少,血糖正常。善叹息,情绪易激动,口渴,舌
淡红,
苔 少欠润,
脉弦细。
应为木郁土虚,
化燥伤阴之脏躁。
治宜疏肝补脾,生津润燥 。但前医已尽用之。观其舌脉,为
阴伤液少之象;虑其病证,肝郁日久,脾土必虚。当以益气
生 津、疏肝润燥为法。方用生脉散加减:党参
15g
,麦门冬
30g
,
五味子
6g
,
郁金
12g
,
香附
9g
,< br>当归
12g
,
石膏
30g
,
甘草
6g
,小麦
30g
,大枣
lO
枚。
10
剂,水煎服。二诊:食
量明显减少,情绪畅快。继服上方
20
剂而愈。
按:
脏躁一证,
多见于女性。
多因情志不畅,
肝气失和;
忧思过度,
劳伤心脾所致。
仲景治之用甘麦大枣汤。
古人云:“小麦能和肝阴之客热,
而养心液,
且有消烦利溲止汗之功。
”
故患者服 麦面之粥可得一时之缓。观其证,虽因于肝郁,但
以疏郁治之却效果不著,何也
?
多食 一证,乃肝郁所致。因
肝气郁滞,生火化燥,伤及胃阴,胃中燥热,则消谷善饥。
可见,多食的 直接原因是胃中燥热。口渴,苔少而欠润,提
示胃中阴津不足;脉象弦细,又为阴津亏乏之象。况肝郁日
久,必克中土。脾虚胃燥,津伤液少,而成本证。故用益气
生津之生脉散为主方加减,而获良效 。方中党参、甘草、小
麦、大枣甘温补脾;五味子酸温,与甘味相合,酸甘化阴;
麦门冬、石膏 养阴、清热、润燥;郁金、香附、当归行气活
血。诸药合用,脾虚得补,阴津得生,肝郁得疏,而多食自
愈。
口唇燥裂案
患者,男,
45
岁。口唇干燥
2
年,近
2
月加重。患者
因工作原因多年来经常大量饮酒。近两年来,口唇干燥,渐
行加重,尤以酒后或 舌添后更甚,平时渴不欲多饮。因甚感
不适,要求治疗。观其上唇较轻,下唇皮肤焦裂翘起,色白
如贴纸。舌质红而微暗,苔薄白少润,脉象平和。诊断为唇
燥证。因燥热伤阴,气阴两伤,津不上润所 致。治以益气养
阴,
生津润燥。
方用生脉散加减:
西洋参
10g,
麦门冬
20g
,
沙参
15g
,五味子
10g
,葛根
15g
,炙甘草
5g
。
5
剂,水煎
服。劝其戒酒或少饮。二诊:口唇燥裂减轻,已有润色。因
公事繁忙,
无暇煎药,
改用 生脉口服液常服。
1
月后偶遇之,
上证痊愈。
按:本证症状在唇,可知其因在脾。脾“开窍于口”,“其
华在唇”,< br>为津液输布之输。
《素问·经脉别论》
日: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上 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
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虚不运,气不布津,津 不
上承于口,以荣于唇,故见本证。方中西洋参益气养阴;麦
门冬、沙参养阴润燥,清热生津; 五味子酸收敛阴;葛根升
胃中阳气,生津布津;炙甘草补中益气,与五味子相配,具
有酸甘化阴 之功。
诸药合用,
共奏益气生津,
酸甘化阴之功,
使脾气充足,阳升津布,药 至效彰。
总结
生脉散原治暑热或久咳而致气阴两伤。随着临
床应用的日益广泛,临床报道逐渐增多 ,其应用范围逐步扩
大。凡气阴两伤之证,皆可用之。方中药仅三味,人参补脾
之气,麦门冬生 胃之津,合五昧子则酸甘化阴,对于气阴两
伤之证,可谓配伍得当,药简效宏。
生脉散加味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生脉散加味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
180
例病毒性心肌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30
例,
给予能量合剂静脉输注,口服辅酶
Q10
和病毒灵,治疗组
15 0
例,相同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生脉散加味治疗;两
组疗程均为
3
周,观 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和谷草转氨
酶(
AST
)
、乳酸脱氢酶(
LDH
)
、肌酸磷酸激酶(
CK
)及其
同工酶(
CK- MB
)
、心电图的变化。
结果
生脉散加味组在改善患者 临床症状,纠正异常心电图、
降低血清心肌酶等方面优于对照组。
结论
生脉散加味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有效药物。
【关键词】
病毒性心肌炎;中药疗法;生脉散
< br>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近年来
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多发于儿童和青壮年, 部分甚至造成心
脏扩大、心脏功能减退、心律失常等终身性疾病,严重危害
着儿童及青壮年的身 心健康。我们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益
心气、养心血的生脉散加味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显著,现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潍坊市寒亭区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成人
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照
1995
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座谈
会拟定的 标准。儿童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照
1984
年九省市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协作组修改的标 准以及《中药新药临床研
究指导原则》
中的诊断治疗标准。
选择急性病毒性心肌炎180
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150
例,男
64
例,女86
例,年
龄
5
~
43
岁,平均
19
岁;病程
5
~
90
天,平均
78.5
天;心
电图异 常有早搏者
81
例,
窦性心律不齐者
48
例,
窦性心动过速者
19
例,窦性心动过缓者
16
例,房室传导阻滞者
27< br>例,束支传导阻滞
15
例。对照组
30
例,男
12
例 ,女
18
例,年龄
6
~
44
岁,平均
21
岁;病程
6
~
91
天,平均
79.6
天;心电图异常有早搏 者
15
例,窦性心律不齐者
12
例,窦
性心动过速者
6例,窦性心动过缓者
1
例,房室传导阻滞者
4
例,束支传导阻滞者
2
例,治疗前两组患者来源、性别、
年龄、
病程、
心电图异常等方面无统计 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
:
三磷腺苷
20 mg
,肌苷
200 mg
,维生素
C 2.5 g
溶
于
10%
葡萄糖溶液
250 ml
中静脉输注,每日
1
次,口服辅
酶
Q10 40 mg,
病毒灵
100 mg
,
每日
3
次,
2
周为
1
个疗程,
连用
2
~
3
个疗程。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再给予生脉散加
味口服(组成
:
太子参
15 g
,生黄芪
20 g
,五味子
15 g
,麦
冬
20 g
,肉苁蓉
15 g
瓜蒌
15 g
,丹参
30 g,
甘草
l5 g
,莲子
15 g
,琥珀粉
4 g
等)
,每日
1
剂,分
2
次服,
7
天为
1< br>个疗
程,连服
2
~
3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
1
)治疗前后症状、 体征变化,观测记录心悸、胸闷、气
短、咽部充血等指标;
(
2
)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观察心脏情况;
(
3
)血清心肌酶检测。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订的标准 。临床治愈
: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各项检查恢复正常;显效
:
临床< br>症状、体征积分值改善
60%
以上,心电图、血清心肌酶基本
恢复正常;有效< br>:
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值改善
30%
~
60%
,
实验 室检查各项指标有一定改善;
无效
:
临床症状、
体征积分
值改善<< br>30%
,实验室检查无改善。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治疗组
(150
例)
临床治愈
39
例,
显效
63
例,< br>有效
44
例,
无效
4
例,总有效率
97.3%
;对照组(
30
例)临床治愈
4
例,显效
9
例,有效11
例,无效
6
例,总有效率
80%
。两
组比较用χ2
检验,总有效率
χ2=14.3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
意义(
P<
0.01
)
。对单项症状
:
如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咽红等进行诊疗结果分析比较,
138
例心悸患者中痊愈
68
例,
显效
21
例,
有效
44
例,
无效
5
例,
总有效率为
96.49%
。
治疗组中心悸、胸闷、
乏力症状改善明显 优于对照组,χ2
检
验均
>9.31
(
P
<
0.01
)
,而气短、咽红等症两组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χ2
检 验均
<0.67
(
P>0.05
)
,
结果见表
1
。
2.2
心电图疗效分析
根据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中心律失常的疗效标准,
治疗 组中早搏、窦性心律不齐总有效率分别是
77.8%
和
77.1%
,对照组分 别为
53.3%
和
50.0%
,两组
χ2
检验分别
是
3.93
和
4.0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治疗组中
窦性心动过速总有效率
89.5%
,明显优于 对照组(
33.5%
)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8,
P< br><
0.01
)
。关于窦性心动过
缓、
房室传导阻滞、
束支传导阻滞,
由于对照组样本量较小,
没有可比性,故未做对比分析,结果见表
2< br>。表
1
两组单
项症状治疗结果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1,*P
<
0.05
表
2
两组心电图疗效分析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
△P<
0.05
,
*P
<
0.01
2.3
生脉散加味对血清心肌酶的影响
治疗组治疗后谷草 转氨酶(
AST
)
、乳酸脱氢酶(
LDH
)
、肌
酸 磷酸激酶(
CK
)及其同工酶(
CK-MB
)明显降低,与治
疗前对 照,
分别为
P
<
0.05
、
P
<
0.01
、
P
<
0.01
、
P
<
0.01
;
与对照组对比,
除
AST P>0.05
,
其余分别为P
<
0.05
、
P
<
0.05
、
P< br><
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生脉散加味有
降低病毒性心肌炎血清心肌 酶的作用,
结果见表
3
。
表
3
两
组疗前后心肌酶测定结果比较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
△P
<
0.05,*P
<
0.01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P<
0.01
3
讨论
病毒 性心肌炎,根据其临床特点,在中医学中散见于心悸、
虚劳、胸痹等篇中,从中医发病学角度看,系因正 气虚弱,
外邪内侵,由口鼻或卫气分伤肺及心,以致心系气阴两虚,
则气行不利,血运不畅,从 而出现心悸、气短、乏力、脉细
弱等气阴两虚之证和胸闷、胀痛、痛有定处、善太息等气血
淤滞 等证候。基于这一病机,故给予益气养阴、开郁通阳之
法,方中以太子参、黄芪、莲子、甘草等药补益心 气,肉苁
蓉、瓜蒌鼓动心阳。麦冬、五味子、丹参等滋阴养血通脉,
琥珀、五味子安神补养心肌 ,使受损的心脏得以康复。
通过临床研究证实, 生脉散加味具有增强机体抵抗力、
调节免疫功能、促进受损心肌恢复的作用,在改善病毒性心
肌 炎临床症状、纠正异常心电图、降低血清心肌酶谱等方面
都有明显疗效,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理想药物 。
作者单位:
261100
山东潍坊,潍坊市寒亭区人民医院
日期:
2008
年
6
月
30
日
-
来自
[2008
年第
6
卷第
2
期]
栏
目
生脉散
人参
(
三钱
)
、麦门冬
(
三钱
)
、五味子
(
七粒
)
人参生肺津
,
麦冬
清肺火
,
五味敛肺气
,
合之酸甘化阴
,
以清润肺金
,
是清燥
救肺汤之先声。
日期:
2008
年
5
月
22
日
-
来自
[
卷七
]
栏目
关幼波用生脉散 合四物汤加减治疗疑难杂症举隅
(
善惊善恐、
更年期综合征、心悸、秃发
)
关幼波老师为全国著名老中医
,
行医近
60
年
,
不仅擅长治疗肝
病
,
被誉为“肝病克星”,而且对杂病的治疗造诣颇深。跟随关老
学习多年
,
深感其辨证用药有其独到之处
,
许多疑难杂 症
,
久治
不愈的沉疴
,
有药到病除之效
,
患者感激 难以述说。现仅举数
例关老使用生脉散合四物汤加减治疗疑难杂症的病案
,
以供
同道参考。
一、生脉散、四物汤证治
生脉散出自
《千金要方》
,
补气生津
,
治热伤元气
,
气短、
倦怠、
口渴、多汗、肺虚而咳
,
为治疗气阴两伤之剂
,
多用于肺、心
两经气 阴两伤之证。
四物汤出自
《和剂局方》
,
用于一切血虚、
血滞诸症< br>,
如月经不调、
经闭、
痛经、
崩漏、
带下、
面色无华 、
唇爪苍白、
肌肤干燥、
毛发枯黄等
,
临床上关老运用两方治疗阴虚血虚之证
,
滋阴养血
,
同时可以补气生津
,
使气血 充足。
二、病案举例
(
一
)
善惊善恐案
王某某
,
男
,38
岁
,
农民
,
初诊日期
2000
年
4
月
29
日。
患者于
1999
年
7
月一次排便中
,
突然产生一种欲死感
,
而自
己大叫
,
面色苍白
,
心慌不已。自此以后
,
每日均有数次发作
,< br>自觉双下肢血向头上涌
,
恐惧
,
发作时心慌、出汗
,
发作过后周
身乏力
,
头晕沉
,
腹部不适
,
有欲排便 感
,
胸痛
,
精神紧张
,
懒言
,
食
欲不佳
,
夜晚不敢睡觉
,
睡眠时恶梦不断。经全面检查未见异
常,
曾服镇静药及中药
,
治疗近
10
个月无效。
查:
舌红
,
苔薄白
,
脉沉弦。
辨证
:
气 阴不足
,
心肾两亏。
治以益气养阴
,
心肾双补。
处方
:
党参
10g ,
五味子
10g ,
麦冬
15g ,
旋复花
10g ,
生赭石
10g ,
生地
10g ,
白芍
15g ,
当归
10g ,
川芎
10g ,
牛膝
15g ,
远
志
10g ,
首乌藤
30g ,
琥珀
5g
。
患者服药
10
剂后
,< br>恐惧感及紧张感减轻
,
未再出现自觉双下
肢血向上涌的感觉
,
原方加减服用
40
剂
,
诸症消失
,
缠绕
10
月余的疾病痊愈。
按
:
此病案属中医“善惊”、“善恐”症。引起 此症的病因病机多
种多样
,
关师认为与心肾有关
,
为气阴不足、心肾 两虚所致
,
心
主神
,
气血一虚
,
心神失守
,
则善惊恐
,
恐为肾志
,
肾阴亏虚亦善
恐
,
本例患者乏力、心悸、自汗、头晕多梦、夜晚惊恐加重不
敢入睡
,
为心气血不足,
肾阴亏虚
,
关师选方不是常规四君子汤、
八珍汤及六味地黄丸之类等< br>,
而是用生脉散双补气阴
,
用四物
汤补阴养血
,
加以 镇惊安神的琥珀
,
药到病除。生脉散多用于
肺、心两经气阴两伤之证
,
四物为滋阴养血之剂
,
在此关师用
这两方加减应用
,
体现了中医气 、血、精相互转化之理
,
起到
了心肾双补、气阴两补的作用。
(
二
)
更年期综合征案
刘某某
,
女
,50
岁
,
干部
,
初诊日期
1999
年
1
月
31
日。
患者近两年来经常周身串痛
,
经期 头痛
,
时有心悸不安
,
失眠
,
头晕头胀
,
心烦
,
精神差
,
月经正常
,
经多处诊治调理不愈。查
:
舌红
,
苔薄白
,
脉沉。辨证
:
肝肾阴虚
,
心失所养。治以滋阴养血
柔肝。
处方
:
北沙参
30g ,
五味子
10g ,
麦冬
15g ,
生地
10g ,
白芍
20g ,
当归
10g ,
川芎
10g ,
香附
10g ,
白术
10g ,
蔻仁
6g ,
生石决
30g
。
患者服药
20
剂
,
症状明显减轻
,
周身串痛好转
,
经期头痛明显
减轻
,
睡眠亦安
,
心烦、
心悸减轻
,
又在上方基础上加减服用< br>20
剂
,
诸症均消。
按
:
更年期综合征 病人症状较多
,
且较杂乱
,
不易辨证
,
关师认
为此 患者源于肝肾阴虚
,
阴血亏虚
,
血不荣筋
,
则出现周身串痛 。
月经期阴血更伤
,
血海更亏
,
则血虚不能养脑
,
出现经期头痛
,
血不养心则时有心悸不安、失眠
,
治以滋阴养血
,< br>柔肝荣筋
,
方
用四物汤滋阴养血
,
生脉散补心之气阴
,
生血当究之于心
,
关师
认为“心生血”,所以用生脉散可以补心之气阴加强 养血补血之
功
,
人参改用北沙参取加减生脉饮之意
,
加强养阴之力。 此病
人关师不由舒肝理气、
平肝降逆入手
,
而从滋补肝肾、
养血柔< br>筋立法
,
体现了关师“治病求本”善用补法的学术
(
三
)
心悸案
(
胸痹
)
安某某
,
男
,55
岁
,
农民
,
初诊日期
2000
年
8
月
9
日。
心脏换
瓣术后两年
,
全心扩张。自感心慌、心悸、胸闷、气短
,
加重
10
余天
,
夜间不能平卧
,
双下肢轻度浮肿
,
尿量少
,
饮食正
常。查
:
舌无苔
,
脉沉弦。辨证为
: 气阴两虚
,
心血不足。治以
益气养阴
,
养血活血。
处方
:
生芪
30g ,
北沙参
30g ,
五味子
10g ,
肋骨疼是怎么回事-
肋骨疼是怎么回事-
肋骨疼是怎么回事-
肋骨疼是怎么回事-
肋骨疼是怎么回事-
肋骨疼是怎么回事-
肋骨疼是怎么回事-
肋骨疼是怎么回事-
本文更新与2021-02-20 07:3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3503.html
-
上一篇:中医药治疗血液病集锦
下一篇:治疗癌症方剂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