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大处医院-
第十三章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病人护理
第一节
概述
本节考点:
(
1
)女性生殖器官自然防御功能
(
2
)病原体
(
3
)传播途径
(一)女性生殖系统自然防御机能
1.
两侧大阴唇自然合拢遮掩阴道口、尿道口。
2.
由于盆底肌的作用,阴道口闭合,阴道前后壁紧贴,可防止外界的污染。但经产妇阴道壁松弛,阴
道腔增大,易致感染。
3.
阴道上皮在卵巢分泌的
雌激素
作用下,增生变厚,从而增强抵抗病原菌侵入的能力。阴道上皮细胞
含有丰富的糖原,在 阴道杆菌的作用下,分解为乳酸以维持阴道正常酸性环境,
阴道
pH
值≤4.5(pH
值通
常为
3.8
~
4.4
)
,使嗜碱性病 原菌的活动和繁殖受到抑制,称为
阴道自净作用
。
4 .
宫颈阴道部表面覆以复层鳞状上皮,具有较强的抗感染能力。子宫颈分泌的黏液形成“黏液栓”,堵塞子宫颈管,且宫颈内口平时紧闭,病原体不易侵入。
5.
生育年龄妇女子宫内膜周期性剥脱,及时消除宫内感染。
6.
输卵管黏膜上皮细胞的纤毛向宫腔方向摆动及输卵管的蠕动,都有利于阻止病原菌侵入。< br>
7.
生殖道黏膜聚集有不同数量的淋巴组织及散在的淋巴细胞, 通过其免疫功能发挥抗感染作用。
尽管女性生殖系统在解剖、生理、生 化方面有较强的自然防御机能,但是妇女在特殊生理时期如月经
期、妊娠期、分娩期及产褥期,自然防御 机能受到破坏,病原体容易侵入生殖道造成炎症。由于外阴与尿
道、肛门毗邻,局部潮湿,易受污染;外 阴与阴道又是性交、分娩及各种宫腔操作、经血排出的必经之道,
容易受到损伤及各种外界病原体的感染 。
(二)病原体
1.
细菌
大多为化脓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厌氧菌、变形杆 菌、淋病双球菌、结核杆菌
等。
葡萄球菌为革兰阳性球菌,是 产后、手术后生殖器炎症及伤口感染常见的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
病力最强。革兰氏阳性链球菌的种 类很多,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力强,并引起败血症。大肠埃希菌是
肠道及阴道的正常寄生菌,一般不 致病,但当机体极度衰弱时可引起严重感染,甚至产生内毒素。厌氧菌
主要有革兰氏阴性脆弱类杆菌及革 兰氏阳性消化链球菌、消化球菌等,脆弱类杆菌致病力最强。厌氧菌感
染的特点是容易引起盆腔脓肿、感 染性血栓性静脉炎。消化链球菌和消化球菌多见于产褥感染、感染性流
产、输卵管炎。
2.
原虫
多见阴道毛滴虫。少见阿米巴原虫。
3.
真菌
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
4.
病毒
如疱疹病毒、人乳头瘤病毒。
5.
螺旋体
如苍白密螺旋体。
6.
衣原体、支原体。
(三)传播途径
1.
沿生殖道黏膜上行蔓延
病原体由外阴侵入阴道, 或阴道内的菌群沿黏膜上行,通过子宫颈、子宫内
膜、输卵管内膜到达卵巢及腹腔。葡萄球菌、淋病奈瑟 菌、沙眼衣原体多沿此途径蔓延。
2.
经血液循环播散
病原体先侵入人体其他器官组织,再通过血液循环侵入 生殖器官。
是结核杆菌的主
要传播途径
。
3.
经淋巴系统蔓延
病原体由外阴、阴道、宫颈及宫体等创伤处的淋巴管侵 入后经丰富的淋巴系统扩散
至盆腔结缔组织、子宫附件与腹膜。链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多沿此途径感 染。
4.
直接蔓延
腹腔脏器感染后直接蔓延到内生殖器。如阑尾炎可引起输卵管炎。
第二节
外阴部炎症
本节考点:
外阴炎
(
1
)病因
(
2
)临床表现
(
3
)治疗要点
(
4
)护理措施
前庭大腺炎
(
1
)病因
(
2
)临床表现
(
3
)治疗要点
(
4
)护理措旋
一、外阴炎
外阴炎主要指外阴部皮肤与黏膜的炎症。
(一)病因
当阴道分泌物、炎症分泌物、经血、尿液,粪便刺 激外阴皮肤;外阴清洁不及时;着化纤内裤、紧身
衣致局部透气性差;细菌感染时均可造成外阴炎。
(二)临床表现
1.
症状
外阴皮肤黏膜瘙痒、疼痛、灼热。
2.
体征
局部充血、肿胀、糜烂,有抓痕,局部红肿、湿疹,偶见溃疡,皮 肤黏膜粗糙增厚、皲裂或呈
棕色改变。
(三)
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及物理刺激,积极治疗阴道 炎、尿瘘、粪瘘、糖尿病。局部可用
1
:
5000
高锰酸钾溶液坐浴,
水温
40℃左右
,每日
2
次,每次
15
~
30< br>分钟,如有破溃可涂抗生素软膏。急性期可用物理治疗。
(四)
护理措施
1.
健康教育
对糖尿病、尿瘘、粪瘘病人加强指导。
2.
保持外阴 清洁、干燥。尤其在经期、孕期、产褥期,每天清洗外阴,清洗时勿用刺激性肥皂。
3.
对妇女进行外阴清洁及疾病预防知识的教育,不穿化纤内裤和紧身衣,着棉织内 衣裤,每天更换内
裤。
4.
指导病人及时就医,积极治疗原发病。
5.局部坐浴时注意溶液浓度、温度及坐浴时间,月经期避免坐浴。老年病人注意水温,防止烫伤。
6.
嘱病人不要搔抓局部皮肤,避免破溃或合并细菌感染。
二、前庭大腺炎
前庭大腺炎是病原体侵 入前庭大腺引起的炎症,包括前庭大腺脓肿和前庭大腺囊肿。此病育龄妇女多
见,幼女及绝经后妇女少见 。
(一)病因
主要病原体为 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等,随着性传播疾病发病率的增加,淋病奈瑟
菌及沙眼衣原体已 成为常见病原体。在性交、流产、分娩或其他情况污染外阴部时,病原体侵入引起炎症。
腺管口因炎症肿 胀阻塞,渗出物不能外流、积存而形成脓肿。当急性炎症消退后,腺管口粘连闭塞。分泌
物不能排出,脓 液逐渐转为清液而形成前庭大腺囊肿。
(二)临床表现
前庭大腺脓肿多发生于一侧。
1.
症状
急性期,大阴唇下
1
/
3
处疼痛、肿胀,严重时走路受限。
2.
体征
检查局部可见皮肤红肿、发热。当脓肿形成 时触之有波动感,脓肿直径可达
3
~
6cm
。脓肿可自
行破溃,引流 良好者,炎症消退而自愈;如引流不畅,炎症持续不退或反复发作。
(三)治疗原则
取前庭大腺开口处分泌物作细菌培养,依据培 养结果使用抗生素。脓肿形成,形切开引流及造口术。
该手术简便且能保持腺体功能。
(四)护理措施
1.
急性期卧床休息。
2.
注意外阴清洁卫生。
3.
切开引流术和 造口术后要引流,每日换药;用氯已定棉球擦洗外阴,每日
2
次。
4.
观察伤口有无红、肿,引流物性质。
第三节
阴道炎症
本节考点:
滴虫阴道炎
(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
)临床表现
(
3
)辅助检查
(
4
)治疗要点
(
5
)护理措施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
)临床表现
(
3
)辅助检查
(
4
)治疗要点
(
5
)护理措施
老年性阴道炎
(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
)临床表现
(
3
)治疗要点
(
4
)护理措施
一、滴虫阴道炎
滴虫阴道炎由阴道毛滴虫引起。可经性交直接传播,男性因感染滴虫后常无症状, 易成为感染源。
还
可经游泳池、浴盆、衣物等间接传播。通过污染的器械及敷料造成医源性感染
。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 br>活的滴虫透明无色,呈水滴状,鞭毛随波动膜的波动而活动。
适宜生长的温度
25
~40℃,
pH
值
5.2
~
6.6
的潮湿环境最适宜其生 长繁殖,能在
3
~5℃生存
21
天,在
46℃生存
20~
60
分钟
。
月经前后,阴道
pH
发生变化,经后接近中性,隐藏在腺体及阴道皱襞中的滴虫在月经前后得以繁殖,
造成滴虫 阴道炎。滴虫还可寄生于尿道、尿道旁腺、膀胱、肾盂以及男性包皮褶、尿道、前列腺等处。
(二)临床表现
1.
症状
滴虫阴道炎的典型症状是
阴道分泌物增加伴瘙痒,分泌物典型特点为稀薄泡沫状
,如有其他 细
菌混合感染白带可呈黄绿色、血性、脓性且有臭味,瘙痒部位在阴道口和外阴,局部灼热、疼痛、性交 痛,
如有尿道口感染可有尿频、尿痛甚至血尿。
阴道毛滴虫能吞噬精子并能阻碍乳酸生成,影响精子在阴道内生存造成不孕。
少数滴虫感染者无症状称带虫者。
2.
体征
检查时可见
阴道黏膜充血
,严重时有散在的出血 点。有时可见后穹隆有呈黄绿色或脓液性
泡沫
状分泌物
。
(三)辅助检查
1.
生理盐水悬滴法具体方法:在玻片上加
1
滴温生理盐水,自阴道侧壁取少许典型分泌物混于生理盐
水中,用低倍光镜检查,如有滴虫可见其呈波动运动而移动位置,
敏感性率达
60%
~
70%
。
2.
培养法
适 于症状典型而悬滴法未见滴虫者,可用培养基培养,
其准确率可达
98%
左右
。
(四)治疗原则
若在阴道 分泌物中找到滴虫即可确诊。确诊后,治疗原则为杀灭阴道滴虫,恢复阴道正常状态,防止
复发。
此症常在月经期后复发,治疗后应在每次月经干净后复查
1
次,连续
3
个月经周期均是阴性称治愈。
夫妻双方要同时治疗,切断直接传播途径。
1.
局部治疗
先用
0.5 %
醋酸或
1%
乳酸或
1
:
5000
高锰酸钾溶液阴 道灌洗,
每日
1
次,
7
~
10
天为一疗程。
然后阴道用药,如甲硝唑等,置阴道穹隆部,
10
天为一疗程。
2.
全身治疗
口服甲硝唑
400mg
/次,每 日
3
次×7
天。偶有胃肠道副反应,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慎用。
(五)护理措施
1.
做好卫生宣传,积极 开展普查普治。消灭传染源,禁止滴虫病人、带虫者进入游泳池,浴盆、浴巾
要消毒。医疗单位作好消毒 隔离,以免交叉感染。
2.
指导病人自我护理,保持外阴清洁 、干燥,避免搔抓外阴以免皮肤破损,每天更换内裤,清洗外阴,
病人用物应煮沸消毒
5
~
10
分钟以消灭病原体,保证治疗效果。避免交叉感染。
3.
指导病人用药的方法
,口服甲硝唑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皮疹、白细 胞减少等不良反
应,一旦发现应停药。阴道灌洗要注意温度、浓度、方法。
4.
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
5.
甲硝唑能通过乳汁排泄,哺乳期妇女在用药期间及用药后
24
小时内不宜哺乳。
6.
取分泌物检查前
24
~
48
小时 避免性交及阴道灌洗、阴道上药。
7.
嘱病人坚持治疗及随访,直至症状消失。
8.< br>已婚者还应检查男方是否有生殖器滴虫病,前列腺液有无滴虫,若为阳性,需同时治疗。
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外阴阴道假 丝酵母菌病是外阴、阴道常见炎症,也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发病率较高。传染方式以内
源性传染为主, 假丝酵母菌作为条件致病菌寄生于阴道黏膜,也可存在于口腔、肠道,当条件适宜时
3
个
部位的假丝酵母菌可互相传染。少部分病人通过性交直接传染,通过污染的衣物、器具间接传染。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原体多为白色 假丝酵母菌,其发病率仅次于滴虫阴道炎。白色假丝酵母菌呈卵圆形,
有芽生孢子及
菌丝,酸性 环境适于其生长
,有假丝酵母菌感染的阴道
pH
值多在
4.O
~4.7
。此菌不耐热
,当加热至
60℃
持续
1
小时即死 亡,
但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化学试剂等抵抗力较强
。
白色假丝酵母菌为条件致病菌。可存在于口腔、肠道、阴道黏膜而不引起此症。当
阴道内糖原增多、
酸度增加、局部免疫力下降时,最适合假丝酵母菌繁殖造成此症
。孕妇、糖尿病、大量雌激素治 疗、长期
应用抗生素者、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缺陷综合征者易发此症。穿紧身化纤内裤、肥胖者也 会因局部
湿度增加引起假丝酵母菌繁殖而致阴道炎。
(二)临床表现
1.
症状
外阴、 阴道奇痒,坐卧不宁,痛苦异常,还可有尿痛、尿频、性交痛,
阴道分泌物典型特点为
干酪样白 带或豆渣样白带
。
2.
体征
小阴 唇内侧、阴道黏膜红肿并附着白色块状薄膜
,容易剥离,下面为糜烂及溃疡。外阴可见红
斑、水 肿,皮肤有抓痕。
(三)辅助检查
< br>悬滴检查:
玻片滴
10%
氢氧化钾或生理盐水与少许阴道分泌物混合,
在光镜下检查见到白色假丝酵母菌
芽孢和菌丝可确诊。
有临床症状而悬滴法检查阴性者可采用培 养法。
pH
值测定具有重要鉴别意义,
pH
<
4.5
,可能为单纯假丝酵母菌感染,
pH
>
4.5
,并且涂片中有白细胞,可能 为混合感染
。
(四)治疗原则
1.
消除病因
积极治疗糖尿病,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雌激素、皮质类固醇者应停药。
2.
阴道用药
制霉菌素栓剂、克霉唑栓剂、咪康唑栓剂置于阴道内。每晚一 粒或一片连用
7
~
10
天。
3.
阴道灌洗
用
2%
~
4%
碳酸氢钠阴 道灌洗或坐浴,每日
1
次,
10
次为一疗程。
4.
全身用药
伊曲康唑
20Omg
/次,
1次/日,连用
3
~
5
天。
(五)护理措施
1.
加强健康教育,积极治疗糖尿病 ,正确使用抗生素、雌激素,避免诱发假丝酵母菌阴道炎。向病人
讲解疾病原因,消除顾虑积极就医。< br>
2.
做好卫生宣教,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每日清洗外阴、更换 内裤。切忌搔抓。内裤应煮沸消毒。
3.
阴道灌洗注意药液浓 度和治疗时间,灌洗药物要充分溶化,温度一般
40℃,切忌过高,以免皮肤烫
伤。
4.
孕妇要积极治疗,否则阴道分娩时新生儿易被传染患鹅口疮。
5.
假丝酵母菌阴道炎常在
月经前复发
,治疗后应在月经前复查白 带。对复发病例应检查原因。
6.
对有症状的性伴侣应同时进行治疗,无症状者无需治疗。
老年性阴道炎
老年性阴道炎常见于妇女绝经后,因 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降低,致局部抵抗力下降,病菌易入
侵并繁殖引起炎症
。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妇女绝经后、手 术切除卵巢或盆腔放射治疗后,雌激素水平降低
,阴道上皮萎缩,黏膜变薄,上皮细
胞糖原减少 ,阴道内
pH
值增高,阴道自净作用减弱,致使病菌易入侵并繁殖,引起炎症。
(二)临床表现
1.
症状
白带增多,
分泌物稀薄,
呈淡黄色
,< br>伴严重感染时白带可呈脓性,
有臭味。
黏膜有表浅溃疡时,
分泌物可为血性,有 的病人可有点滴出血,可伴外阴瘙痒、灼热、尿频、尿痛、尿失禁症状。
2.
体征
阴道检查可见
阴道皱襞消失
,上皮菲薄,黏膜出 血,表面可有散在小出血点或片状出血点,严
重时可形成表浅溃疡。阴道弹性消失、狭窄,慢性炎症、溃 疡还可引起阴道粘连,导致阴道闭锁。若炎症
分泌物引流不畅可形成阴道积脓甚至宫腔积脓。
(三)治疗原则
1.
增加阴道 内酸度
抑制细菌生长用
0.5%
醋酸或
1%
乳酸
阴道灌洗, 每日
1
次。灌洗后局部应用抗生素。
2.
增 加阴道抵抗力全身用药可
口服尼尔雌醇或小剂量雌激素
。局部用药可阴道涂抹雌激素软膏。乳腺
癌和子宫内膜癌病人慎用雌激素制剂。
(四)护理措施
1.
对围绝经期、老年妇女进行健康教育,使其掌握老年性阴道炎的预防措施和技巧。
2.
指导病人或家属阴道灌洗、上药方法,注意操作前先洗净双手、消毒 器具。局部治疗时药物应置于
阴道深部。
3.
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穿棉织内裤,减少刺激。
4.
对卵巢切除、放疗病人给予雌激素替代治疗指导,并进行相关知识指导。
子宫颈炎症
本节考点:
(
1
)病因
(
2
)病理
(
3
)临床表现
(
4
)治疗要点
(
5
)护理措施
子宫颈炎是妇科常见的疾病 之一,分为急性子宫颈炎和慢性子宫颈炎。临床以
慢性子宫颈炎多见
。
(一)病因
1.
慢性子宫颈炎
多由急性子宫颈炎转变而来
,多见于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宫颈后,病原体侵入而
引起 感染。也有的病人无急性子宫颈炎症状,直接发生慢性子宫颈炎。卫生不良,雌激素缺乏,局部抗感
染能 力差,也易引起慢性子宫颈炎。
2.
病原体
主要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及厌氧菌。随性传播疾病的增加,沙眼衣原体及淋
病奈瑟菌感染 引起的慢性宫颈炎日益增多。
(二)病理
1.
宫颈糜烂
宫颈糜烂是慢性子宫颈炎
最常见
的一种病理改变。宫颈外口处的宫颈阴道部外观呈细颗粒
状的红色区,称为宫颈糜烂。糜烂面与正常宫颈 上皮界限清楚。
主要是
该部位鳞状上皮因炎症刺激而脱落,被 宫颈单层柱状上皮所覆盖
。由于青春期、妊娠期雌激素
水平增高,
宫颈管柱状上皮增生 ,
原始鳞
-
柱交界外移。
宫颈外口可见形似糜烂的表现,
为生理性宫 颈糜烂。
宫颈糜烂根据糜烂深浅程度分
3
型。
单纯型糜烂
指炎症初期鳞状上皮脱落后由单层柱状上皮覆盖,表
面平坦;
颗粒型糜烂
指炎症继续发展,腺上皮过度增生并伴有间质增生,糜烂面凹凸不平呈颗粒状;
乳突
型 糜烂
指间质继续增生,糜烂面高低不平更加明显,呈乳突状突起。
根据糜烂面的面积大小将宫颈糜烂分为
3
度。
糜烂面积小于宫颈面积的
1
/
3
为轻度糜烂;糜烂面积占
宫颈面积的
1
/
3< br>~
2
/
3
为中度糜烂;糜烂面积大于宫颈面积的
2
/
3
为重度糜烂
。描写宫颈糜烂时应同时
表明糜烂面积和深度如中度糜烂、颗粒 型。
2.
宫颈肥大
由于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宫颈组 织充血、水肿、腺体及间质增生,使宫颈肥大,但表面
光滑,由于
结缔组织增生而使宫颈硬度增 加
。
3.
宫颈息肉
慢性炎症长期 刺激使
宫颈局部黏膜增生
,子宫有排出异物的倾向,使增生的黏膜逐渐自基
底层向宫颈 外口突出而形成息肉,一个或多个,直径一般
1cm
,色红
质脆易出血
。由于 炎症存在,息肉去除
后
常有复发但极少恶变
。
北京八大处医院-
北京八大处医院-
北京八大处医院-
北京八大处医院-
北京八大处医院-
北京八大处医院-
北京八大处医院-
北京八大处医院-
本文更新与2021-02-20 06:4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3428.html
-
上一篇:尿道口护理法
下一篇:《性科学》章节测试答案 打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