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教师资格证-保教知识与能力——学前儿童发展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20 05:43

鲁抗-

2021年2月20日发(作者:血栓形成)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

考点一、婴幼儿发展的含义、过程、影响因素

含义:婴幼儿发展是指婴幼儿在成长的 过程中
.
身体和心理方面有规
律地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考点二、影响因素:

(

)
客观因素

1.
生物因素:

(1)
遗传因素

(2)
生理成熟

2.
社会因素

环境和教育是影 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
.
提供了儿童心理发展的
决定性条件。

(

)
主观因素

1.
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

2.
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

综上所述,
儿童的发展绝不是某一种因素单独影响的结果,
而是多种
因素综合地、系统地相互作用的结果 。以生物因素为前提,在环境因
素具备的情况下,
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对儿童的自身发展尤为重要 。

们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强调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也不能只看重

儿 童主观能动性对其发展的作用。
只有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才能全面
地认识儿童的发展与 教育问题。

考点三、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



考点四、发展趋势:

简单到复杂

具体到抽象

被动到主动

零乱到成体系

考点五、婴幼儿发展过程中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指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
在这一时期,
个体对形
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
敏感期是一个 比较短暂的时
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
激对之影响很 小或没有影响。
已有研究提出,
2
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
敏感期,
4
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敏感期,
4

5
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
敏感期。

考点六、婴幼儿发展过程中的危机期:

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特定年龄时期,幼儿心理常常发生紊乱,

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

考点七、幼儿的身体发育

幼儿身体发育是指组织、
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从简单 到复杂,
从低级到
高级的分化演变过程。

幼儿身体发育的特点有:

(1)
运动器官发展接近完善,调节支配运动器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2)
婴幼儿身长中心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下移。

(3)
体围发育的顺序是由上而下,由中心而末梢。



(4)
婴幼儿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不平衡。

考点八、幼儿动作与运动能力发展的规律

1.
从上至下

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
其次是躯干动作,
最后是脚的动作。
任何一个儿童的 动作发展总是沿着抬头一翻身一坐一爬一站一行走
的方向进行。

2.
由近而远发展

从身体的中部开始,越接近躯于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 而远离身体
躯干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

3.
由粗到细

大 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先发展,小肌肉的精细动作随后发展。随着
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发育,
儿童 开始学会控制身体各部位的小肌肉的动
作。

4.
由头至尾

对头部的控制早于手臂和躯干,对手臂和躯干的控制早于大腿。

5.
由整体到局部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
笼统的,
以后儿童的动作才逐步分化成
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考点九、儿童发展理论流派、观点、代表人物

考点十、幼儿教育研究的方法

1.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教师在自然条件下,
有目的、
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系


统观察,
并进行记录和评价的一种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幼儿教育研究
的基本方法,应用最普遍,
并且对于作为研究对象的幼儿而言,也是
较适宜的方法。

2.
谈话法

谈话法是通过谈话来了解儿童发展状况的一种方法。

采用这一方法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应当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谈话对象的特点拟订谈话的话题和内容
;
(2 )
谈话的话题和内容要求是儿童能够回答和乐于回答,并能从中分
析出其心理活动的
;
(3)
跟儿童进行谈话的时候,必须随机应变
;
(4)
谈话的过程和结果应当由研究者本人或共同工作者做详细的记录。

3.
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对儿童作品的分析来了解儿童发展状况的 一种方
法。通过儿童的作品,可以考察其能力、倾向、技能、熟练程度、感
情状态等心理活动。

4.
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教师按照研究目的,
合理地控制 或创设一定的条件,
人为
地影响研究对象,
从而验证假设,
探讨条件和教育现 象之间的因果关
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常用的实验法有自然实验、教育心理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考点十一、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


整体的反映。

知觉的基本特征包括:

1.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指的是人们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因素主要有:

(1)
对象和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就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2)
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容易被知觉为对象。

(3)
知觉的选择性也明显受到知觉者的需要、
兴趣、
爱好、
知识经验的
影响。< br>
2.
知觉的整体性

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它
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3.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指的是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
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
经验去认识它。对事物的理解是产生正确知觉的必要条件。

4.
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
知觉的映像 仍然相对地保持不变,
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在视知觉中,知觉的恒常性表现得特别明显。

考点十二、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特点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
亦称辨色力。
幼儿颜色视觉
的发展,
主要在于颜色视觉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对于颜色深浅色
调的辨认问题不完全是辨色能力的问题,
主要是生活经验的影响。

鲁抗-


鲁抗-


鲁抗-


鲁抗-


鲁抗-


鲁抗-


鲁抗-


鲁抗-



本文更新与2021-02-20 05:4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3357.html

教师资格证-保教知识与能力——学前儿童发展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