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知识点整理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20 00:36

阴部疱疹-

2021年2月20日发(作者:安眠药的成分)

1.
前庭大腺
,又称巴氏腺,位于阴道口两侧,大阴唇后部,如黄豆大,左 右各一。腺管细长,为
1-- 2cm

开口于前庭后方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

2.
子宫内 膜异位症
,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包括内膜的腺体及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粘膜以
外的身体其他部位而引起的病症。

3.
异位妊娠
,将受精卵在宫体腔以外着 床的妊娠称为异位妊娠。俗称宫外孕。

4.
盆腔炎
,女性内生殖器及周围的 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称为盆腔炎。

5.
月经
,指伴随卵巢周期性 变化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月经的出现是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
之一。

6.
功血
,由于调节月经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而非全身或生殖系统 局部的各种
器质性病变。

7.
闭经
,指年龄超过
16岁,第二性征已发育,或年龄超过
14
岁,第二性征未发育,且无月经来潮者;或
以往曾建立正常月经,但此后因某种病理性原因而月经停止
6
个月,或按自身原来月经周期计算 停经
3

周期以上者。

8.
多囊卵巢综合症
PC OS
,是一种发病多因性、临床表现呈多态性、以雄激素过多和持续性无排卵为临床
主要特征的 内分泌综合症。

9.
围绝经期综合症
,指绝经前后精神心理、神经内分泌和 代谢变化,所引起的各器官系统症状和体征综合
症候群。

10.
底蜕膜
,指囊胚植入深处的子宫蜕膜,将来发育成为胎盘的母体部分。

11.
包蜕膜
,即覆盖在囊胚上面的蜕膜。

12.
真蜕膜
,指底蜕膜与包蜕膜以外覆盖子宫腔的蜕膜。

13.
胎盘
,由胎儿与母体组织共同构成,是保证胎儿正常发育的重要器官,由羊膜、叶状绒毛膜和底 蜕膜组
成。

14.
妊娠剧吐
,少数孕妇早孕反应严重,频繁恶心呕 吐,不能进食,以至发生体液失衡及新陈代谢障碍,甚
至危及孕妇生命,称为妊娠剧吐。

15.
妊娠期高血压,
指生育年龄妇女出现高血压、水肿、蛋白尿的症状。

16.
流产

妊娠在
28
周前终止,
胎儿体重<< br>1000g
者,
其中发生在
12
周前者称为早期流产;
发生于 妊娠
12--28
周者为晚期流产。

17.
前置胎盘
,< br>孕
28
周后,
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
其下缘甚至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
其位置低于胎先露部,
称为前置胎盘。

18.
胎盘早剥
, 妊娠
20
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于胎儿娩出前,全部或部分从子宫壁剥离称为胎盘早剥。

19.
分娩

妊娠满
28
周及以后的 胎儿及其附属物,
从临产发动至母体全部娩出的过程。
妊娠满
28
周至不满< br>37
足周间分娩称早产;妊娠满
37
周至不满
42
足周间分娩 称足月产;妊娠满
42
周及其后分娩称过期产。

20.
先兆流产
,分娩发动前,出现预示孕妇不久将临产的症状称先兆流产。

21.
产后缺乳
,产后乳汁甚少,或全无,不能满足哺乳的需要。

22.
不孕症
,夫妇同居
2
年以上有正常性生活,未采用过避孕措施而未曾受 孕者,称不孕症。婚后未避孕而
从未受孕者称原发性不孕;曾有过妊娠而后未避孕连续
2
年不孕者称继发性不孕。

23.
产褥期
,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 乳腺外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间,称产褥期,
一般规定为
6
周。

24.
胎方位
,胎儿先露部的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

25 .
产褥感染,
分娩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感染,
引起局部或全身的炎症,
属 中医产后发热的感染邪毒型。

26.
晚期产后出血
,分娩
24h< br>后,在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属中医产后血崩,产后恶露不绝。

27.
产后出血
,胎儿娩出后
24h
内出血量超过
500ml
者。中医称 产后血晕,产后血崩。





1

四物汤
:熟地、当归、白芍、川芎


血府逐瘀汤
: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少腹逐瘀汤
:小茴香、干姜、延胡索、肉桂、当归、川芎、赤芍、没药、蒲黄、五灵脂


止带汤
:茯苓、猪苓、泽泻、赤芍、丹皮、茵陈、黄柏、栀子、牛膝、车前子


完带汤
:白术、山药、党参、白芍、苍术、车前子、甘草、陈皮、柴胡、黑芥穗


宫外孕Ⅰ号方
:赤芍、丹参、桃仁


宫外孕Ⅱ号方
:赤芍、丹参、桃仁、三棱、莪术


香砂六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木香、砂仁、生姜、大枣


青竹茹汤
:鲜竹茹、橘皮、白茯苓、半夏、生姜


寿胎丸
: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


生化汤
: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


通乳丹
:人参、黄芪、当归、麦冬、桔梗、通草(木通)
、猪蹄


下乳涌泉散
:当归、川芎、白芍、生地、花粉、青皮、柴胡、甘草、桔梗、通草、漏芦、穿山甲 、王不留

行、白芷、甘草


毓麟珠
:人参、白术、茯苓 、芍药、川芎、甘草、当归、熟地、菟丝子、鹿角胶、杜仲、川椒


养精种玉汤
:白芍、当归、熟地、山茱萸


开郁种玉汤
:白芍、当归、白术、茯苓、丹皮、香附、花粉
















2

各种阴道炎的鉴别

病名

细菌性阴道病

白带特点

灰白色白带,
薄而均质,
黏度很
低,有时有泡沫;有鱼腥臭味

其他症状

轻度外
阴瘙痒或灼



检查

pH

4.5
,氨臭味试验阳性,
阴道分泌 物涂片可找到线索
细胞

阴道黏膜充血,可散在红色
斑点,镜检可见滴虫

阴道壁附一层白色膜状物,
不易擦去,镜检可见芽孢和
假菌丝

阴道黏膜菲薄、平滑,可见
小出血点或小溃疡

滴虫性阴道炎

念珠菌阴道炎

灰黄色泡沫状,
质稀薄,
有臭味

外阴瘙
痒,有时伴
尿
频、尿痛

白带呈白色凝乳状或豆腐渣样

外阴奇痒,伴尿频、尿
痛及性交痛

外阴瘙痒、灼热感

老年性阴道炎

黄色,
稀或黏,
甚或呈血样脓性
白带


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


1
)病史:可有家族史、月经量多经期延长 史、尿急尿频史、排便困难史、和不孕不育史。


2
)症状:
1.
月经异常,子宫肌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引道出血。
2.
下腹正中实性、不活动、无压痛包块
3.
压迫症状,有尿频尿急或排便困难、尿潴留< br>4.
阴道排液增多
5.

腹疼痛
6.
阴道出血
7.
不孕等。


3
)体征:妇科检查可扪及与子宫相连的实质性 肿块,或整个子宫增大,不规则突起而质硬。若超过孕
3
个月大小则可在下腹部扪及增大的包块 。


4
)实验室检查:
B
超检查明确肿瘤的大小、数目和 部位;诊断性刮宫若为黏膜下肌瘤可有宫腔内凹凸
不平感;宫腔镜检查可用于鉴别。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


1
)病史:
1.
育龄期妇女有多次人工流产史

2.
人工流产同时放置宫内节育器

3.
中期妊娠剖宫取胎

4.
生殖
道畸形梗阻

5.
经期常用阴道栓,使经血排出不畅,逆流而致病


2
)症状:症状因人而异,且可因病变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症状。约
20
%患者无明显不适。
1.
痛经和持续下腹痛,继发性痛经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典型症状,表现为继发性痛经、 进行性加重。疼
痛多位于腹部及腰骶部,可放射至阴道、会阴、肛门或大腿。

2.
月经不调,月经量多、经期延长或经前点滴出血。

3.
不孕

4.
性交痛及肛门坠胀

5.
急性腹痛等


3
)体征:典型的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在盆腔检查时,可发现,
1.
子宫多后倾固定,正常或增大

2.
直肠
子宫陷凹或宫骶韧带或子宫后壁下段等部位扪及触痛性结节

3.
在子宫的一侧或双侧附件处扪到与子宫相
连的不活动囊性偏实包块,
往往有轻压 痛

4.
若病变累及直肠阴道隔,
可在阴道后穹隆部扪及甚至可看到隆
起的紫蓝色斑点、小结节或包块


4
)实验室检查: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最佳方法。












3

宫颈炎的病理变化
:急性感染期如未积极治疗,可形成慢性 宫颈炎而发生以下几种病理变化

1.
宫颈糜烂:由于炎症刺激,宫颈被覆的正常复层 鳞状上皮细胞逐渐脱落,为柱状上皮细胞所代替,因柱
状上皮下的毛细血管显露,使炎症区域呈鲜红色, 故称
宫颈糜烂
,但并非真正的糜烂,又称假性糜烂。按
炎症的深浅程度,
宫颈 糜烂在临床分三型:

单纯型,即炎症初期,糜烂面平坦,实为单层柱状上皮

颗粒型,糜烂面凹凸不平,呈颗粒状,由宫颈腺上皮和间质增生所致

乳头型,腺上皮和间质进一步增生,表面凹凸更显著,形成乳头状突起

临床上为便于观察和处理,按糜烂面积占宫颈表面的比例,又把
宫颈糜烂分成三度:


Ⅰ度(轻度)
,糜烂面占宫颈表面的
1

3
以内

Ⅱ度(中度)
,糜烂面占宫颈表面的
1

3--- 2

3
Ⅲ度(重度)
,糜烂面占宫颈表面的
2

3
以上

2.
宫颈肥大

3.
宫颈息肉

4.
宫颈腺体囊肿,是宫颈转化区生理改变的结果而非炎症,一般无需治疗。

5.

颈管炎


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1.
卵巢:促进卵泡发育,也有助于卵巢积储胆固醇

2.
子宫:增 加子宫血液循环,促进子宫发育及肌层增厚,提高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使子宫内膜
呈增生性变 化,宫颈口松弛,宫颈黏液分泌量增加,质变稀薄,易拉成丝状,以利精子穿过。

3.
输卵管:促进输卵管发育,使输卵管蠕动增强和纤毛生长,有利于输送卵子。
< br>4.
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角化,黏膜变厚,增加细胞内糖原含量,在乳酸杆菌作用下使阴道呈 酸性,不
利于细菌繁殖。

5.
外生殖器:使大小阴唇增大丰满,并有脂肪和色素沉着。

6.
乳腺:使乳腺管增生,促进乳腺的发育,增加乳头、乳晕的着色。

7.
第二性征: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

8.
下丘脑及垂体:对垂体 和丘脑下部产生正反馈调节,间接对卵巢功能产生调节作用。

9.
新陈代谢促进水、钠的潴留。

10.
骨骼:促进骨中钙的沉积,青春期后加速骨骺闭合。


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1.
子宫:抑制子宫肌收缩,降低妊娠子宫对缩宫素的敏 感性,利于孕卵的种植、生长、发育;使增殖期子
宫内膜转变为分泌期子宫内膜,为孕卵着床作准备;使 宫颈口闭合,黏液分泌减少、黏稠度增加、拉丝度
减少,不利于精子穿透。

2.
输卵管:抑制输卵管的收缩机纤毛生长,调节孕卵的运行。

3.
阴道:使阴道上皮细胞加速脱落。

4.
乳腺:促进乳腺腺泡发育,大剂量孕激素抑制乳汁分泌。

5.
体温: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有升温作用。

6.
丘脑下部和垂体:负反馈调节作用。

7.
肾上腺皮质:促进水、钠排泄。

8.
新陈代谢:促进蛋白质分解,增加尿素氮排出量,促进肝脏某些酶的合成。








4

输卵管妊娠的西医病因病理


1
)病因:
1.
输 卵管炎症,是导致输卵管妊娠的主要原因

2.
输卵管发育不良或功能异常

3.
输卵管手术

4.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5.
放置宫内节育器

6.
孕卵外游

7.
其他,盆腔内肿瘤压迫或牵引。


2
)病理:
1.
输卵管妊娠的变化及结局


a
输卵管妊娠流产,
多发生在
8-- 12
周的输卵管壶腹部妊娠;
b

卵管妊娠破裂,多发生在
6
周的输卵管峡部妊娠;

c
陈旧性宫外孕;

d
继发性腹腔妊娠

2.
子宫变化,子宫内膜呈蜕膜变化

症状:
1.
腹痛,一侧腹部隐痛或酸胀感

2.
阴道出血

3.
晕厥与休克,休克程度与腹腔内出血成正比,但与阴
道流血不成正比。


月经的临床表现


1
)月经初潮


月经第一次来潮称月经初潮。
初潮年龄多在
13-- 15
岁,
可早至
11--12
岁,
晚至
17-- 18
岁。


2
)月经周期


出血的第
1
日为月经的第
1
日,两次月经第
1
日的间隔时间称为1
个月经周期


3
)月经持续时间


正常月经持续时间为
2--8d,
多数为
3--5d



4
)月经量


为一次月经的总量,正常月经量一般为
30-- 50ml
。每月失血量超过
80ml
为月经过多。


5
)月经血的特征


1.
呈暗红色,除血液外 ,还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黏液和阴道脱落的上皮细胞;
2.
不凝固


6
)月经期的特征


经期由于盆腔充血以及前列腺素的 作用,有些妇女出现下腹及腰骶部下坠不适或子
宫收缩痛。


功血的症状


1

无排卵型功血
:多发于青春期及围绝经期妇女。

1.
月经过频:周期短于
21d
2.
月经过多:经量多,出血量>
80ml
。经期延长,无下腹疼痛或其他不适。

3.
月经稀发:< br>部分患者常先有数周或数月停经,
继之出现大量阴道流血,
持续
2-- 3
周或更长时间不能自止。

4.
月经不规则:月经周期长短不一,一般经量不太多。

5.
月经过少:月经量少<
30ml
,但淋漓不尽。

以上一种或几种可同时存在

6.
由于出血多或持续时间长可伴有贫血的症状如: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等。


2

排卵型功血
:多发生于生育年龄的妇女。

1.
排卵型月经过多:月经量多,周期正常。

2.
黄体功能不全: 月经规律,周期缩短,经量正常;基础体温呈双相,高温相≤
11d
;子宫内膜呈分泌不良反应。

3.
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月经周期规律,但经期延长,经量不多或淋漓不止。

4.
排卵型出血:月经中期或在基础体温开始上升时出现少量阴道流血,时间
3-- 5d



多囊卵巢综合症的临床表现


1)病史:
1.
月经稀发或闭经、不规则阴道出血等月经异常病史

2.
不孕

3.
肥胖、多毛、痤疮等。


2
)症状:
1.
月经失调

2.
不孕

3.
高雄激素症状,多毛、痤疮

4.
肥胖

5.
黑棘皮症

6
卵巢多囊性变


3
)体征:
1.
肥胖

2.
多毛

3.
痤疮

4.
黑棘皮症

5.
妇科检查可触及一侧或双侧增大的卵巢,
个别患者可有阴
蒂肥大。


4
)辅助检查


激素测定



FSH
比例异常:
LH
升高 ,
FSH
降低,
LH/FSH

2.5--3
2.
高雄激素血症:血清睾酮、双氢睾酮、雄烯二酮升高

3.
高雌酮血症:雌二醇正常或稍高,血
E1/E2

1
4.
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水平增高

5.
催乳素:
25< br>%
--40
%的患者催乳素>
25ng/ml

5

阴部疱疹-


阴部疱疹-


阴部疱疹-


阴部疱疹-


阴部疱疹-


阴部疱疹-


阴部疱疹-


阴部疱疹-



本文更新与2021-02-20 00:3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3176.html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知识点整理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