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疱疹病毒-
第一节
卡介苗
一、疫苗名称
通用名:皮内注射用卡介苗
英文名:
BCG vaccine for intradermal injection
俗
称:卡介苗
二、研发简史
历史上用于预防结核病的疫苗种类繁多 ,
有死疫苗、
化学提取疫苗等,
均因
不同原因停止使用,目前广泛应用的是卡 介苗(
BCG
)
。
1907
年,法国巴斯德研
究所的
Calmette
和
Guerin
将有毒力的牛型分枝杆菌(
Mb
)分离物在
5%
甘油胆
汁马铃薯培养基上培养,
历经
13
年 ,
传
230
代后使致病力完全丧失,
获得减毒株,
于
192 1
年研制成功
BCG
,
并作为口服疫苗首次在婴儿中进行试验。
19 22~1928
年,
法国有
5
万多名儿童口服
BCG
。嗣后 采用了其他新的接种方法,如皮内接种、多
点针刺、
划痕法。
1923
年以后 在全世界广泛使用。
1928
年将这株细菌取名为卡介
菌(
bacille
Calmette- Guerin
,
BCG
)用卡介菌制成的活苗称卡介苗(
bacille
Calmette-Guerin vaccine
)
。
1948
年 在巴黎召开了全球第一次卡介苗会议,会议正
式确认了
BCG
预防结核病的效果。1974
年,
WHO
将
BCG
接种纳入扩大免疫计
划,
全世界已有
100
多个国家推广使用,
已接种超过
30
亿剂
(每年约接种
1
亿儿童)
。
我国留法学者王良于
1933
年自法国引进菌株并在重庆筹办了我国第一个
BCG
实验室。
193 7
年刘永纯开始在上海巴斯德研究院生产
BCG
。
1948
年,陈正
仁、魏锡华、朱宗尧从丹麦血清疫苗研究所引进丹麦亚株
823
,在北京组建
BCG
实验室,从事疫苗毒种、生产工艺的研究,并进行大批量的疫苗生产。为便于农
村、边远 地区的使用,
1985
年国内全部推行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的种子批菌种
D2PB32 0S2
甲
10
株为生产疫苗株。我国于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已开始在全国推广
BCG
接种工作,
1978
年纳入儿童计划免疫 ,目前全国使用数已超过十亿人次。
三、制品种类
现行
BCG< br>疫苗株都是原牛分枝杆菌分离株的后代,几十年后一直在不同地
区的实验室中进行增殖,
与原始亲本株相比,
表型和基因型均有差异,
表明
BCG
在传代过程丢失了许 多基因,
产生各种显示表现型和基因型差别的新
BCG
菌株。
为了防止偏离原
BCG
太远,自
1956
年以来,
WHO
已保存冻干种子批 疫苗株。
新疫苗株通过将杆菌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的种子批材料准备,生长
6~9
天后 ,收
获培养物、过滤、浓缩,均匀化和稀释后,将产品冻干。重溶疫苗含有活菌和死
菌。
每剂活菌数和疫苗的生化组成随疫苗的菌株和生产方法有很大的不同。
目前
有许多
B CG
菌株可供使用,其中,国际参考菌株
D1331
(丹麦株)及
F1173 P2
(法国株)
的淋巴结反应在欧洲及北欧约为
1%~2%
。
北京生 物制品研究所于
1983
年将法国株传至
FP45
时所制液体卡介苗淋巴结肿 大率高达
11%
、化脓率高达
1.5%
。
1992
年在陕西 汉中召开的卡介苗选种工作会议上,
确定全国统一使用丹麦
II
株菌种后,不良反应率 比较稳定。局部淋巴结肿大率为
3%
一下,化脓率也大
为减少。
B CG
在我国先后经历了
3
个剂型,
6
个品种,
即口服液体< br>BCG
、
皮上划痕
BCG
(包括液体、冻干及毛细管
3
种)
,皮内注射
BCG
(液体、冻干
2
种)
。由于口服、
液体、皮上划痕
BCG
或因服疫苗次数多(
3
次)
,或因有 效期短、冷藏要求高,
或因局部反应大,我国于
1985
年起,全国统一使用冻干皮内 注射用
BCG
。其他
剂型的
BCG
于
1987
年全 部停止生产。
四、储存与有效期
1988
年,
WHO< br>公布的修正条例中规定,冻干
BCG
应在
8
℃以下避光保存,
其有效期自厂家发出之日起不应超过
24
个月。
最终有效期,
从收获菌种之日 起不
应超过
4
年。
《中华人们共和国药典》
(
2 005
年版三部)
(以下称
《药典》
)
规定,
应于
2~8
℃
避光保存,有效期为
1
年。
五、规格、剂量和用法
(一)规格
成品为白色粉末或疏松体。目前,每支
5
次人用剂量, 含卡介苗
0.25mg
。每
1mg
卡介苗含菌数应不低于
1.0*1 0
6
CFU
。
(二)用法和剂量
1.
5
次人用剂量
BCG
加入
0.5ml
所附稀释液,放置约
1
分钟,摇动使之完全
溶解并充分混匀成均匀悬液。疫苗溶解后必须在
30
分 钟内用完。
2.
用灭菌的
1ml
蓝芯注射器(
25~2 6
号针头)吸取摇匀的疫苗,上臂外侧三
角肌中部略下处皮内注射
0.1ml
。本品严禁皮下或肌内注射。
六、接种对象与免疫程序
(一)接种对象
WHO
建议的接种对象为:①所有生活在结核病高发区的婴 儿;②低发区与
结核病接触高危婴儿;③暴露于多重耐药结核杆菌者。
在结核病负担 较重的国家,所有婴儿在出生后应尽快接种
1
剂
BCG
;对已经
出现 症状的
HIV
阳性婴幼儿或已知有其他免疫缺陷状况的婴幼儿,不应接种
BCG
。对
HIV
阳性且无临床症状者或先天性感染的
HIV
新生儿,应按照EPI
要
求接种
BCG
。如果婴儿出生不久即暴露于涂片阳性肺结核,则 应在完成
6
个月的
异烟肼预防性治疗后再接种
BCG
。
< br>在结核病负担较轻的国家,
可仅选择那些已被确认对结核病高危的新生儿和
婴儿以及皮试 阳性且年龄较大的儿童接种
BCG
。在某些结核病负担较低的人群
中,不再接种
BCG
,而代之以加强病例发现和督导早期治疗。
通常不建议在成人中接种
BCG
,但对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
TB- PPD
)或
卡介苗纯蛋白衍生物(
BCG- PPD
)皮试呈阴性而又不可避免地会密切接触多重
耐药结核(
mul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
,
MDR- TB
)患者的人,则可考虑接种
BCG
。
1954
年和< br>1957
年,
我国卫生部发布的
《接种卡介苗暂行办法》
、
《 卡介苗接种
工作方案》均规定,
BCG
接种适用于身体健康的
2
个月 以内出生的新生婴儿及
2
个月以上、
15
岁以下的结核菌素实验阴性的儿童。
1982
年,卫生部下发的《卡介苗接种工作方案》中规定,
BCG
的接种对象
为:①初种:以新生儿为主要接种对象,并应在出生后
3
个月(最迟不超 过
1
年)
接种,入伍新兵、大学新生、边远地区派出人员亦应列为对象。边远地区儿童 青
少年在进入城市前
2~3
个月应接种
BCG
。②复种:初种基础上 ,对小学一年级、
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复种。
视必要与可能,
也可以根据结核病流行情 况给其他年
龄复种。③新开展
BCG
接种工作的地区,在集中力量做好新生儿接种工作 的同
时,也可进行
15
岁以下儿童的普种工作,并逐步开展按年龄的复种。
1 986
年,卫
生部下发的《关于实施新的儿童免疫程序的通知》规定,
BCG
在出生时接种,
并于
7
岁复种
1
次,农村于
12
岁 再复种
1
次。
1997
年,卫生部下发《关于停止卡介苗复种的通 知》
,决定取消原儿童免疫
程序中队
7
岁、
12
岁(农村) 儿童的复种要求,停止
BCG
复种工作,任何人群已
进行初种的,
不再进行复 种。
要求
BCG
初种尽可能在儿童出生后
24
小时内完成,
达不到此要求的地区,应保证儿童在
12
月龄内尽可能早地获得
BCG
免疫。
目前我国规定的接种对象为出生
3
个月以内的婴幼儿,
或
PPD
实验
(用
5IU
)
阴性者
3
月龄以上的人群 。
(二)免疫程序
BCG
免疫政策各国差别很大,大致可分成
4
类:
1.
仅在出生时(或首次与公共医疗机构接触时)接种
BCG
,这是当今大多
数国 家的免疫政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2.
儿童期接种
1
剂
BCG
。
3.
复种
/
加强接种
BCG
。
4.
不常规接种
BCG
。
WHO
认为,在结核病发病率很低或 继续下降的地区,当接种
BCG
与治疗
患者的效率比发生根本逆转时,
对一般 人群则可停止接种,
但对该地区高危对象
仍应接种。
以上不同的免疫程序, 是不同国家根据当地的结核病类型和前景的地区差
异、卫生体制的地区变化(经济、预防和医疗服务的相 对重要性、人力)和当地
历史制定的。
各国在接种规划法定强制水平以及接种前是否需要
(父母或监护人
的)正式知情同意书方面也不同。在推荐国家普遍接种
BCG
的欧洲 国家中,有
29
个国家实行强制性接种,其他
7
个国家实行自愿接种。
(三)关于实施
BCG
免疫程序中的几个问题
1.
关于婴儿接种的时间选择
目前
WHO
推荐出生时或首次 接触卫生服务
机构时接种
BCG
。
理想接种时间是在出生时还是
1~ 2
个月后尚无定论。各国对初
种年龄因地制宜。如丹麦为小学入学(
7
岁)< br>,挪威为小学毕业(
15
岁)
,英国则
为成人。我国规定,刚出生的新 生儿应及时接种。
有人进行了出生
3
天内和出生后
90
天 (±
3
天)不同时间内接种
BCG
的免疫
效果研究,经结核菌素纯蛋 白衍生物(
PPD
)实验复查,
2
组无差异,而接种后
反应以出生后
3
个月较少。
2.
关于
3
月龄以上儿童接种< br>BCG
是否需要进行
PPD
试验
目前《药典》规
定
BCG
接种对象为出生
3
个月以内的婴儿或用
5IU < br>PPD
试验阴性的儿童。对于
3
月龄以上的儿童接种
BCG
是 否需先进行
PPD
试验各地做法不一,
在卫生部下发
的《规范》中也未明确要 求必须先进行
PPD
试验,对阴性者再接种
BCG
。笔者
认为,可不 进行
PPD
试验直接接种
BCG
。
(
1
)
WHO
结核病专家委员会多次建议,
可不进行
PPD
试验直接接种
BCG
。
(
2
)
1982
年
7
月
25
日,卫生部下发的《卡介苗接种工作方案》中指出“不作
结核菌素试验 直接接种卡介苗已被认为是安全的接种方法。各地可根据疫情情
况,
采用作结核菌素试验或不作 结核菌素试验直接接种法。
但在推行直接皮内接
种法前必须要有个本地的试点经验。
(
3
)国内外发表的一些有关接种
BCG
事故的报告中,如错把BCG
作为结
核菌素对儿童接种后的观察,未发现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
4
)如进行
PPD
实验后再接种
BCG
,势必增加接种 成本,并因为部分受
试者不来复查
PPD
试验结果,影响接种率。
3.
是否需要进行
BCG
复种
目前尚无明确 的证据证明,
BCG
复种可增加
抗结核病的保护作用。
WHO
报道,
6
岁和
14
岁儿童进行
BCG
复种,结核病患者
与 对照组之间有
1
、
2
或
3
个
BCG
疤痕的 青少年的百分率没有差异,
提示复种没有
效果。
七、禁忌症
1.
免疫功能受损的人(有症状的
HIV
感染、已确认或疑似的先天性免疫 缺
陷、白血病、淋巴瘤或全身性恶性疾病)
。
2.
正在接受免疫 抑制治疗的患者
(皮质激素、
烷化剂、
抗代谢药物、
放疗)
。
3.
早产、体重
<
2500g
、难产或有先天畸形的新生儿。
4.
患结核病、急性传染病、肾炎、心脏病者。
5.
患湿疹或其他皮肤病者。
6.
对疫苗中任一成分过敏者。
7.
妊娠期妇女。
八、接种反应
(一)一般反应
皮内接种
BCG
后
2~3
天,< br>接种处皮肤略有红肿,
可隆起一凸痕,
约
30
分钟后
消失,为 非特异性反应。接种后
2~3
周局部发生红肿、丘疹状浸润硬块,平均直
径
1 0mm
左右,逐渐化成白色脓疱可自行破溃,
8~12
周后大部分愈合,痂脱落后可在局部留一永久性凹陷性瘢痕,
此为特异性反应。
一般整个过程持续
2~3个月。
少数人在接种后
1~3
个月内,接种侧腋下淋巴结(少数在锁骨 上或对侧腋下
淋巴结)可出现轻微肿大,但
<
10mm
,有时出现溃破化脓。 我国使用皮内注射用
BCG
后,淋巴结反应有原来的肿大率
0.18%~2.2%、化脓率
0.1%~0.2%
,下降为
肿大率
0.3%
以下、化 脓率几乎消失。
BCG
接种一般无全身反应。
一般反应大多不需要处理。< br>但要注意局部清洁,
防止继发感染。
为避免接触
水货用手搔抓,可用干燥消毒纱 布包扎。在脓疱或浅表溃疡可涂
1%
甲紫(龙胆
紫)
,是其干燥结痂;有继发 感染者,可在创面撒布消炎药粉,不要自行排脓或
揭痂。
(二)异常反应
局部溃疡直径≥
10mm
并且≥12周不愈,或者腋下淋巴结肿大≥
10mm
,甚
至出现化脓、破溃。淋巴结反应可分干酪型、脓肿型、窦道型
3
型。有时 常伴有
体温升高,
大部分在
37.8~38.5
℃左右,
少数在38.5
℃以上,
并有乏力、
烦躁不安、
食欲减退等症状。对单纯淋巴结 肿大者可局部热敷,每日
3
~
4
次,每次
10
分钟。
脓肿型可用无菌注射器将脓液抽出,并用
5%
异烟肼溶液冲洗,同时注入链霉素
10
~20mg
,必要时隔
7~10
天重复抽脓冲洗。严禁热敷(因易致破溃)和 切开引流
(因不易收口)
。如淋巴结已有破溃倾向时,应及时切开引流;如淋巴结已破溃
时,
应作扩创,
排除豆渣样坏死组织,
并以凡士林纱布蘸链霉素粉或异烟肼粉或碘仿甘油引流,并用
5%
异烟肼软膏或
20%
对氨基水杨酸软膏外敷,每
2~3
日换药
1
次,直至创口愈合为止。窦道型可用
20%
对氨基水杨酸软膏或
5%
异烟肼软膏局
部涂敷,通常
1~3
个月可痊 愈。同时口服抗结核药物。
接种
BCG
及其罕见的一场反应有
BC G
骨髓炎、
BCG
全身播散症、过敏性
休克、过敏性皮炎、过敏性紫癜等。< br>
九、使用注意事项
1.
目前我国使用的制剂仅为冻干皮内注射< br>BCG
,严禁口服、皮下、肌内和
静脉注射。
2.
使用前应检查包装容器、标签、外观、效期是否符合要求,疫苗瓶有裂
纹者不得使用。
3.
使用时应注意避光,安瓶启开后超过半小时未用完时,应当将剩余疫苗
废弃。
4.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接种。
5.
疫苗静置时菌体下沉,使用前必须用力摇匀,如遇有不能摇散的颗粒应
废弃不用。
6.
卡介苗可同时与百白破、麻疹、糖丸、
A
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多糖、流
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乙肝疫苗在不同部位接种,
严禁将
2
种及
2
种以上疫苗混在同
一注射器内注射。
十、可预防的疾病及免疫效果
使用
BCG
已有近
90年历史,在世界各地进行过数百次临床观察,对它的保
护效果仍存在争议。
1935~19 68
年增进行
9
次有对照现场试验,
BCG
总的保护率< br>为
0%~80%
。
总体来说,
BCG
接种的效力似随地理纬度 的变化而变化,
纬度越高,
疫苗效力越强。在北美和北欧的保护率最高(
60%~80 %
)
,而在热带地区临床试
验显示的保护率通常较低甚至无保护。
例如,哥本哈根疫苗株在英国儿童中使用
后的保护率达到了
77%
,而在印度南部的普通 人群中使用后保护率为
0
。
针对这些相互矛盾的结果,特别是在印度南部的 试验,
WHO
扩大免疫规划
顾问小组于
1980
年召开专题会议进行 讨论。
认为这次现场试验失败,
可能与两种
情况有关,
一是生活在热带者与生 活在寒带者保护率的差异与接触环境分枝杆菌
有关。
环境分枝杆菌与
BCG
的 保护作用相似,
接触后可诱生抗结核的保护作用,
以后在接种
BCG
将不会提 高保护作用的水平;二是抗环境分枝杆菌的先存免疫
力可干扰宿主中
BCG
的存活力, 因而减弱对疫苗的免疫应答。据调查,我国非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率为
15.4%
,低毒 力结核杆菌占新分离未经治疗的菌株中的
1%
,此两种影响
BCG
接种效果的 因素,在我国尚不重要,不影响我国
BCG
接
种策略。
BCG是目前唯一的预防结核病疫苗。
多数研究证明,
婴儿接种
BCG
并不能< br>防止
MDR-TB
感染,不能影响发病率,对已感染结核的个体及复发结核病例几
乎没有作用,
而这也正是
MDR-TB
在人群中传播的主要感染源。
因此,
接种
BCG
就其本质而言并不影响结核病的传播。
人类疱疹病毒-
人类疱疹病毒-
人类疱疹病毒-
人类疱疹病毒-
人类疱疹病毒-
人类疱疹病毒-
人类疱疹病毒-
人类疱疹病毒-
本文更新与2021-02-19 21:0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3019.html
-
上一篇:幼儿园保健知识:幼儿园保健知识知多少
下一篇:【推荐】9个绝招让男人高潮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