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自然分娩高中生命科学(生物)第二册知识点整理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19 12:43

减肥精油-

2021年2月19日发(作者:yiyuzheng)
生物第二册复习资料

【第五章

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第一节

动物体对外界信息的获取

※单细胞动物以整个细胞感受光、
热、
电 和化学物质的刺激,
而人和高等动物则
通过自身特定的感受器获取这些信息。
这些信息 通过神经传递到脑,
在脑中产生
感觉。根据外界刺激物的类型,通常可将感受器分为物理感受器 和化学感受器。

一、动物体对物理信息的获取

1
、皮肤感受器

人和高等动物皮肤中有许多神经末梢,当受到压力、温度、 针刺等刺激时,
便会将各种刺激转换为神经信号,
从神经末梢传递到神经中枢,
这些神 经末梢统
称为皮肤感受器。

2
、光感受器


※折光装置均无色透明,具有折光和聚焦的作用。















视杆细胞:感受光亮


视细胞
















视锥细胞:感受色彩


视细胞将光能转换为电信号( 神经冲动)
,必须由视神经传到脑的视觉中枢后才
能形成视觉。

3
、声波感受器

①耳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

折光装置


生物第二册


1


②外耳收集声波,通过外耳道向内传递,声波可以引起外耳道底部的鼓膜振动。

③鼓膜内侧为中耳,内有
3
块听小骨,听小骨将声音传递到内耳。

④内耳由耳膜和前庭器组成,
耳蜗是声音感受器,
将声波转化成神经冲动,
由听
神经传到脑的听觉中枢,
产生听觉。
前庭器由
3
个半规管和前庭组成,是感受身
体平衡的器官。

4
、特殊的感受器:

①鱼类的侧线,用来感受水流和定方位。

②蛇类的颊窝,感受周边动物散发出的热能。

二、动物体对化学信息的获取

1
、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化学感受器主要分布于鼻腔的嗅黏膜和口腔的舌上。

①分布于嗅黏膜上的嗅细胞可感受溶解在嗅黏膜表面液体中的有气味的化学分
子。
< br>②味蕾顶端有一个小孔,
味细胞顶端的微绒毛分布于此,
溶解在水中的化学分子
经微绒毛由味细胞传换成神经冲动,最终传递给脑产生味觉。

2
、昆虫的味觉毛分布于足的末端和口器,而感受气味的毛多分布于触角。

第二节

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1
、动物体通过神 经系统对外界和体内的各种刺激(信息)发生反应,称为反射。
2
、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各种活 动的基本方式。

3
、反射是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的。

4
、反射弧及其功能:


一、信息在神经系统中的传递

1
、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细胞,也称神经元。

2
、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树突组成:

①细胞体是神经元的营养和代谢中 心,
内含细胞核和细胞器,
主要集中在脑和脊
髓里。

②树突通常较短,具有许多树枝样分支,是神经元接受信息的部分。

③轴突较长,分支少,是神经元传出信息部分。

3
、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称为神经纤维。

4
、神经冲动传导:

①在神经细胞质膜的内外两侧之间存在电位差,称为膜电位。

②静息状态下,膜内为 负(
K
+

,膜外为正(
Na
+


③受到刺激时,局部区域(兴奋区)
Na
+
流入细胞内,电位反转为内 正外负,即
产生兴奋(神经冲动)
。兴奋区域此时与周邻部位之间有电位差,这就会引起周邻部分产生兴奋,兴奋沿神经纤维推进,此过程即为神经冲动传导。

④信息在神经元上是以生物电的形式传导的。

5
、突触传递:
< br>①神经元以轴突末端膨大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
两个神经元相接
触部分的 细胞膜合称为突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②突触小泡内所含有的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

③信息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的。

生物第二册


2



二、脊髓的调节功能

1
、人和高等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两部分。

2
人和高等植物的脊髓呈长管状,
位于脊柱的椎管内,
上端与脑的延髓相连接。
< br>3
、脊髓的外周是白质,由许多集合成束的神经纤维组成,起着传递神经冲动的
作用。< br>
4
、脊髓的中央是灰质,它是神经元细胞体密集的部位,呈灰色蝴蝶型,许多低
级的神经中枢在灰质里。

5
、脊髓通过一些基本的反射活动来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 ,如排便反射、排尿反
射。

6
、脊髓的反射活动总是在脑的控制下进行。

三、脑的高级调节功能——条件反射

1
、人和哺乳动物的脑由大脑、小脑、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组成。

2< br>、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表面覆盖着一层灰质,称为大脑皮质。
大脑皮质分为许多功 能区,它们都是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高级神经中枢。

3
、高等动物的反射方式有两类 :一类是生来就具有的先天性反射,称为非条件
反射;
一类是出生后,
在生活过程中一 定条件下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称为条件反
射。

4
、建立条件反射的 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
程称为强化。

5
、条件反射实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形成的。

6
、人类不但能对具体信号发生反应,而且还能对由具体信号抽象出来的语言、
文字发生反应,建立条件 反射。

四、自主神经对内脏的活动的调节

1
、由于支配内脏器官 和腺体活动的神经受脑控制,但不受意志支配,故称为自
主神经,也叫植物性神经。

2
、人体的自主神经又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他们支配共同的内

脏器官,而作用的结果却是互相拮抗的。

3
、当人体从事重体力活动或出于 神经紧张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占优势,引
起心跳加快、血压增高、血糖上升、胃肠蠕动减慢等;当身 体处于安静状态或睡
眠时,则副交感神经占优势,心跳呼吸减慢、代谢降低、胃肠蠕动加快。

第三节

内分泌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一、人体内分泌腺

1
、肾上腺:

①位于肾脏顶部,左右各一个,每个腺体都由表层的皮质和中央的髓质构成。

②皮质 分泌多种激素,
称为肾上腺皮质激素,
主要调节血液中水分和无机盐的代
谢以及机体糖 代谢。

③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可使人的心跳加快、
心输出量 增加、
血压
升高、呼吸加快、血糖浓度增加等。

2
、甲状腺:

①位于器官前端两侧,紧靠甲状软骨。

②其分泌的甲状腺素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③甲状腺素是一类含碘的激素,缺碘或甲状腺疾病会影响甲状腺素的合成。

3
、胰岛:

①位于胰腺中的一些特殊的细胞团,分泌物直接进入血液。

生物第二册


3



②胰岛中不同的细胞分泌不同的激素,
常见的胰高血糖素由
α
细胞分泌,
胰岛素

β
细胞分泌。< br>两种激素都参与血糖调节,
但作用相互拮抗,
前者使血糖浓度升
高,后者使血糖 浓度降低。

4
、生殖腺:

①生殖腺不仅生成生殖细胞,也合成和分泌与生殖相关的性激素。

②性激素的主要作 用是维持生殖腺的正常生理活动,
促进生殖细胞的生成和第二
性征的发育。

③精巢主要分泌睾丸酮,卵巢分泌雌激素和黄体酮。

5
、垂体:

①位于间脑腹面,背面与下丘脑相连。

②分泌的激素有的能直接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 、
生长和发育,
有些则能调节其他
内分泌腺的活动。

③如:
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则能促进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 。

6
、下丘脑










垂体










甲状腺



甲状腺素

促甲状腺激

促甲状腺激素



释放激素

二、激素的调节作用

1
、内分泌腺 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的传递,与靶器官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起作
用。

2
、激素作用具有特异性、高效性。

3

由后一步反应影 响和调整前一步或前几步反应速率的调节方式成为反馈调节。
促进作用称为正反馈,
抑制作用称 为负反馈,
负反馈调节是激素调节的基本方式。

第四节

动物体的细胞识别和免疫

1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 成。免疫器官主要包括骨髓、
胸腺、脾脏和淋巴结。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粒细胞、
B
淋巴细胞、
T
淋巴细胞
等。

2
、免疫是机体免疫系统生理 功能的表现,其作用是识别和区分“自己”和“异
己”物质,并对“异己”物质产生排斥。

一、细胞识别

1
、细胞识别是指动物体细胞对“自己”和“异己”细胞以及物质的识别。

2
、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和糖脂在细胞识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
、所有被生物体细胞识别为“异己”物质并受免疫反应排斥的物质,称为抗原。
抗原多为蛋白质、多糖和 脂类。

4
、抗原大多是外源性的,是生物体自身不存在的异种或异种物质,如病原体 及
其毒性产物、异种动物的血清、同种异体的组织细胞等。抗原也有内源性的,如
机体内衰老或 损伤的细胞以及突变后的细胞。

5
、生物体的免疫反应,根据其获得方式和作用特点 ,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和特异性免疫。

二、非特异性免疫

1
、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免疫,是人类在长期进化中形成并通过遗传巩固下来
的天然免疫功能,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生物第二册


4



2
、特点:人生来就有,对各种病原生物都有一定程度的防御作用,没有特殊的针对性。

3
、人体的三道防线:

①机体完整的皮肤和粘膜构成了阻挡病原体和有毒物质进入体内的第一道防线。

②吞噬作用构成了机体抗感染的第二道防线。

③参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主要是
B
淋巴细胞和
T
淋巴细胞,
它们共同构成了机体
的第三道防线。< br>
三、特异性免疫

1
、淋巴细胞参与的免疫反应是后天获得的,而且 这类免疫反应必须在淋巴细胞
与抗原相接触后才能发生。

2
、淋巴细胞对抗 原的识别和清除作用具有特殊的选择性,每一种淋巴细胞只能
识别和结合一种抗原,并引起免疫反应。< br>
3
、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

4
、免疫示意图:




抗原刺激
B< br>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产生浆细胞和记忆
B
细胞的免疫反应,
称为初次< br>免疫反应。
如果有相同的抗原第二次入侵,
记忆
B
细胞能加快分裂产生 新的浆细
胞和新的记忆
B
细胞,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



在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
T
淋巴细胞直接参与攻击抗原,或间接地释放淋巴因子
起作用,所以
T
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被称为细胞免疫。
B
淋巴细胞通过产生 抗体
发挥免疫作用,
抗体存在于体液里,
所以
B
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 被称为体液免疫。

四、天然免疫与人工免疫

1
、患传染病后获得的免疫称为天然免疫。

2
、用人工的方法使人体获得免疫力,即人工免疫。

3

1796
年,
英国医生琴纳发明了牛痘疫苗。
1979

10

26
日世界卫生组织宣
布,世界上已经完全消灭了天花。

4
、疫苗使用细菌、病毒、肿瘤等制成的生物制品,如:

牛痘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卡介苗(活疫苗)


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狂犬病疫苗、霍乱疫苗、伤寒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死
疫苗)

生物第二册


5



5
、死 疫苗进入人体后,不能生长繁殖,对人体的刺激时间短。要获得强而持久
的免疫力,需多次重复注射,而 且每次注射用量较大。

第五节

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

一、植物生长素的探索史

1
、胚芽鞘尖端是感光的部位,而弯曲发生在尖端以下的部位;

2
、胚芽鞘尖端的细胞受光照后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作为化学信号从尖端
传递到下部,
影响 下部细胞的生长,
导致向光一侧与背光一侧的细胞生长不均匀。

3
、生长素是一种名为吲哚乙酸的小分子有机酸。

二、植物体内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1
、植物的向光弯曲是不均衡生长的结果,与生长素的调节作用有关。

2< br>、生长素的化学名称为吲哚乙酸,主要是在小麦的胚芽鞘顶端以及其他植物体
生长活跃的部位等处 合成的。

3
、生长素最基本的作用是促进细胞的伸长,从而使茎伸长。

4
、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中等浓度抑制生长,高浓度受害死亡。

5
、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同一浓度生长素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6
、生长素超过合适的浓度,就抑制侧芽的生长,于是顶芽优先生长,这种现象
称为顶端优势。

7
、在植物体内合成,从合成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
显著调 节作用的微量物质,统称为植物激素。

8
、除了植物激素外,日照时间长短、水肥、 温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发育和生殖。

三、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
、获得无籽果实。

2
、可使植株的结果期一致,有利于管理和采摘。

3
、可促进其生根,有利于插条成活。

【第六章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第一节

遗传信息

一、
DNA
是遗传物质

1
、德国化学家孚尔根用染色法发 现
DNA
位于细胞核中,特别是在染色质里。

2
、作为生物的遗传 物质,不仅要储存数量巨大的遗传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精
确地自我复制并遗传给后代。遗传物质的化学 性质必须比较稳定。

3

1944
年美国科学家埃弗里在前人的研 究基础上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4
1952
年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
DNA
是遗< br>传物质。

5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用放射性同位素
35
S
标记噬菌体蛋白质,用放射性同
位素
32
P
标记噬菌体的
D NA
,当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衣壳遗留在细菌细胞
外,只有噬菌体
DNA
进入细菌细胞内。由此证明,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噬
菌体
DNA
传递给后代的,
DNA
是遗传物质,

过程:吸附
?
注入
?
复制、合成
?
组装
?
释放

6
、绝大多数生物的 遗传物质是
DNA
,但在不含
DNA
的某些病毒中,遗传物质是
RN A


二、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1

DNA
是一种脱氧核糖核苷酸(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大分子化合物。

生物第二册


6


减肥精油-


减肥精油-


减肥精油-


减肥精油-


减肥精油-


减肥精油-


减肥精油-


减肥精油-



本文更新与2021-02-19 12:4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2558.html

高中生命科学(生物)第二册知识点整理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