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止咳化痰-
1
创建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人是
A
Edelman
和
Porter
B
Robert Koch
C
Louis Pasteur
D
Georges Kohler
和
Cesar Milstein
E
Frank Burnet
2
牛痘苗的发明者是
:
A
德国
Emil von Behring
B
法国
Louis Pasteur
C
德国
Robert Koch
D
澳大利亚
Frank Burnet
E
英国
Edward Jenner
3
最早用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的国家是
A
中国
B
美国
C
日本
D
俄罗斯
E
英国
4
关于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作出重要贡献的科 学家及其所作出的贡献,
下列哪项
叙述是错误的
:
A
巴斯德
(Louis Pasteur
)首次研制出狂犬病疫苗
B
柯霍(
Robert Koch
)先后分离出炭疽杆菌、结核杆菌和霍乱弧菌
C
琴纳
(Edward Jenner)
分离出天花病毒
D
Burnet
提出克隆选择学说
E
Porter
和
Edelman
发现抗体的化学结构
5
发现抗毒素、创建血清治疗法的是
A
梅奇尼科夫(
Elie Metchnikoff
)
B
贝林(
Emil von Behring
)
C
埃尔利希(
Paul Ehrlich
)
D Medawar
E
Jules Bordet
6
不是细胞因子的是哪个?
A
白细胞介素(
IL
)
B
干扰素(
IFN
)
C
集落刺激因子(
CSF
)
D
肿瘤坏死因子
(TNF)
E
白细胞分化抗原
7
.发现免疫球蛋白基因的结构和抗体多样性的是
A
Stanley Cohen
B
Arne Tiselius
C
利根川进(
Susumu Tonegawa)
D
Peter Medawar
E
(
Frank Macfarlane Burnet
)
8
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首先激起机体的免疫应答类型是:
A
固有性免疫应答
B
适应性免疫应答
C
两者同时被激起
D
以上都不是
E
以上都是
9
免疫应答对机体是:
A
有利的反应
B
不利的反应
C
有时有利,有时不利
D
适当时有利,不适当时不利
E
以上都不是
10
免疫的概念是:
A
.机体的抗微生物感染功能
B
.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
C
.机体排除非自身物质的功能
D
.机体识别、杀灭与清除外来微生物的功能
E
.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物质的功能
1
11
执行适应性免疫应答功能的细胞有:
A
.
NK
细胞
B
.
T
细胞和
B
细胞
C
.嗜碱性粒细胞
D
.单核巨噬细胞
E
.中性粒细胞
12
.人类的中枢免疫器官是:
A
.胸腺和粘膜伴随的淋巴组织
B
.骨髓和粘膜伴随的淋巴组织
C
.淋巴结和脾脏
D
.淋巴结和骨髓
E
.骨髓和胸腺
13
.人类免疫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A
.淋巴结和胸腺
B
.淋巴结和骨髓
C
.骨髓和脾脏
D
.骨髓和胸腺
E
.淋巴结和脾脏
14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
A
.骨髓、淋巴结、脾脏
B
.胸腺、脾脏、粘膜组织
C
.腔上囊、脾脏、扁桃体
D
.脾脏、淋巴结、粘膜伴随的淋巴组织
E
.扁桃体、骨髓、淋巴结
15
.人类
B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A
.骨髓
B
.法氏囊
C
.脾脏
D
.胸腺
E
.淋巴结
16
.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是:
A
.骨髓
B
.法氏囊
C
.脾脏
D
.胸腺
E
.淋巴结
17
.
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定居的部位是:
A
.中枢免疫器官
B
.外周免疫器官
C
.胸腺
D
.骨髓
E
.腔上囊
18< br>.
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答的免疫场所是:
A
.骨髓
B
.外周免疫器官
C
.中枢免疫器官
D
.胸腺
E
.以上都不是
19
.免疫系统的组成是:
A
.中枢免疫器官、周围免疫器官、粘膜免疫系统
B
.免疫细胞、中枢免疫器官、免疫分子
C
.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皮肤免疫系统
D
.免疫分子、粘膜免疫系统、免疫细胞
2
E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20
.
IgG
的铰链区位于:
A. VL
与
CH1
之间
B. CH1
与
VH
之间
C. CH1
与
CH2
之间
D. CH3
与
CH2
之间
E. CL
与
CH2
之间
21
.免疫球蛋白同种型的分类依据是:
A. VH
抗原性的不同
B. CL
抗原性的不同
C. CH
抗原性的不同
D. VL
抗原性的不同
E. CH3
的抗原性不同
22
.免疫球蛋白的
HVR
即:
A. CDR B . Fc
段
C. V
区
D. C
区
E.
绞链区
23
.新生儿脐血中哪类
Ig
水平增高表示有宫内感染?
A. IgM B. IgG C. IgA D. IgD E. IgE
24
.有四个重链恒定区的
Ig
是:
A. IgM
和
IgG B. IgG
和
IgA C. IgA
和
IgE
D. IgD
和
IgG E. IgE
和
IgM
25
.无铰链区的
Ig
是:
A. IgM
和
IgG B. IgG
和
IgA C..IgA
和
IgE
D. IgD
和
IgG E. IgE
和
IgM
26
.与肥大细胞上
FcR
结合的
Ig
是:
A. IgM B. IgG C. IgA D. IgD E. IgE
27
.感染和个体发育过程中出现最早的
Ig
是:
A. IgM B. IgG C. IgA D. IgD E. IgE
28
.主要在粘膜局部抗感染的
Ig
是:
A. IgM B. IgG C. sIgA D. IgD E. IgE
29
.与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的是:
A. Fab
段
B. Fc
段
C. F(ab')2
段
D.
pFc’
E.
以上都不是
30
.免疫接种后首先产生的抗体是:
A
.
IgA B. IgG C. IgM D. IgE E. IgD
31
.新生儿通过自然被动免疫从母体获得的主要
Ig
是:
A. IgG B. IgM C. IgD
D. IgA E. SIgA
32
.人
Ig
中固定补体的能力最强的是:
A. IgA B. IgG C. IgM D. IgE E. IgD
33
.
Ig
的
Fc
段被胃蛋白酶水解后失去生物学活性是因为:
A. F(ab')
2
具有双价抗体活性
B. pFc
’被继续降解为小分子肽段
C. pFc'
不能活化补体
D. pFc'
不能结合
FcR
E. pFc'
不能通过胎盘
34
.
Ig
与抗原结合的部位由:
A. L
链
V
区和
H
链
V
区组成
B. L
链的
3
个
CDR
组成
C. H
链的
3
个
CDR
组成
D. L
链和
H
链的
C
区组成
E. L
链和
H
链的骨架区组成
3
35
.介导
ADCC
的主要细胞是:
A. APC B. NK
细胞
C. B
淋巴细胞
D. T
淋巴细胞
E.
嗜酸性粒细胞
36
.关于
IgE
抗体的叙述
,
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A.
是未成熟
B
细胞的表面标志
B.
在胚胎晚期开始合成
C.
可介导
I
型超敏反应
D.
天然的血型抗体
E.
能通过胎盘
37
.
IgM
的抗原结合价理论上是:
A. 8
价
B. 4
价
C. 2
价
D. 6
价
E. 10
价
38
.
IgG
分子与
C1q
结合的部位是:
A. VH B. CH1 C. CH2
D. CL E. CH3
39
.血清中含量最低的
Ig
是
A. IgM B. IgG C. IgA D. IgD E. IgE
40
.血清中含量最高的
Ig
是:
A. IgM B. IgG C. IgA D. IgD E. IgE
41
.
IgG
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至少需要:
A. 1
个
IgG
分子
B. 2
个
IgG
分子
C. 3
个
IgG
分子
D. 4
个
IgG
分子
E. 5
个
IgG
分子
42
.
VL
的高变区有:
A. 1
个
B. 2
个
C. 3
个
D. 4
个
E. 5
个
43
.通过旁路途径活化补体的
Ig
是
:
1
、
IgG2
、
IgG3 B. IgM C. IgA
、
IgG4
、
IgE
D. IgA
、
IgD E.
凝聚的
IgA
、
IgG4
44
.在机体早期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
Ig
是
:
A. IgM B. IgG C. IgA D. IgD E. IgE
2014.4.3
1
.
抗原分子的免疫原性是指
A
.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特性
B
.与免疫应答产物结合的特性
C
.与大分子载体结合的特性
D
.诱导机体发生耐受的特性
E
.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
2
.
抗原分子表面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化学基团称为
A
.共同抗原
B
.类属抗原
C
.交叉抗原
D
.表位
E
.异嗜性抗原
3
.
抗原分子的特异性主要取决于
A
.抗原分子量的大小
B
.抗原的物理性状
C
.抗原的种类
D
.抗原表面的特殊化学基团
E
.抗原分子结构的复杂性
4
.
只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的物质为
A
.抗原
B
.免疫原
C
.完全抗原
D
.半抗原
E
.变应原
5
.
同一种属不同个体所具有的特异性抗原为
4
A.异种抗原
B.同种异型抗原
C.异嗜性抗原
D.共同抗原
E.交叉抗原
6
.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的抗原称为
A.类属抗原
B.交叉抗原
C.同种抗原
D.异嗜性抗原
E.特异性抗原
7
.
下列哪种物质在一定情况下可成为自身抗原诱导自身免疫
A
.血小板
B
.红细胞
C
.白细胞
D
.血浆
E
.眼晶体蛋白
8
.
一般认为分子量在多少以上才具有免疫原性
A
.
1 kD
B
.
5 kD
C
.
10 kD
D
.
50 kD
E
.
100 kD
9
.
抗原物质经哪种途径免疫机体应答能力最强
A
.皮下
B
.皮内
C
.腹腔
D
.静脉
E
.口服
10
.关于半抗原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
B
.只具有免疫原性而无抗原性
C
.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
D.
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就具有抗原性
11.
免疫缺陷者不宜接受活疫苗接种的主要原因是
A.
不能产生抗体
B.
不能产生细胞免疫
C.
不能形成免疫记忆
D.
疫苗有回复突变的危险
E.
疫苗在体内增殖
12.
下列属于减毒活疫苗的是
A.
卡介苗
B.
霍乱疫苗
C.
百日咳疫苗
D.
破伤风疫苗
E.
狂犬疫苗
13.
灭活疫苗不能诱导细胞免疫产生的原因是
A.
灭活疫苗不能诱导机体形成免疫记忆
B.
灭活疫苗接种量不足以诱导细胞免疫的产生
C.
灭活疫苗属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D.
灭活疫苗不能通过内源性抗原加工提呈
E.
以上都是
14
.活疫苗的缺点
?
A.
接种剂量较大
B.
需接种多次
C.
免疫效果差
D.
疫苗不易保存
E.
不能模拟自然感染途径
2014
年
5
月
15
日星期四
1
.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免疫球蛋白是:
A. IgG
B. IgE
C. IgA
D. SIgA
E. IgM
5
2
.下列哪种成分是旁路途径的
C3
转化酶
?
A. C4b2b3b
B. C567
C.C3bBb
D. C3bBb3b
E. IC
3
.下列哪种成分是经典途径的
C3
转化酶
?
A. C4b2b
B. C567
C.C3bBb
D. C3bBb3b
E. C1qrs
4
.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与旁路激活途径的共同点是:
A.
参与的补体成分相同
B. C5
转化酶相同
C. C3
转化酶的组成相同
D.
激活物质相同
E.
膜攻复合体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效应相同
5
.补体激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成分是:
A. C1
B. C2
C. C3
D. C5
E. C9
6
.在经典激活途径中,
补体的识别单位是
:
A. C1
B. C2
C. C3
D. C4
E. C5
7
.下列哪种成分是
MBL
途径的
C3
转化酶
?
A. C4b2b
B. C567
C.C3bBb
D. C3bBb3b
E. C4b2b3b
8
.参与细胞毒作用和溶菌作用的补体成分是:
A. C3b
、
C5b
B. C42
C. C5b
~
9
D. C567
E. C423
10
.抑制
C1
酶活性的补体调节因子是:
A. H
因子
B. I
因子
C. C1INH
D. S
蛋白
E. C4bp
11
.参与经典途径作用的补体成分是:
A. C5
~
C9
B. C3
C. C1
~
C9
D. C1
~
C4
E. C1
、
C2
、
C4
12
.灭活
C3b
的补体调节因子是:
A. I
因子
B. C4bp
C. B
因子
D. S
蛋白
E. DAF
15
.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成分不包括
:
A. C3
B. I
因子
C. D
因子
D. B
因子
E. C5
17
.
MBL
途径和经典途径不同的是:
A.
激活物
B. C3
转化酶
C. C5
转化酶
D. MAC
E.
效应
23
.灭活
C3b
的补体调节因子是:
A. I
因子
B. C4bp
C. C8bp
D. S
蛋白
E. DAF
25
.构成攻膜复合体
(MAC)
的补体成分是:
A. C6
~
C9
B. C4b2b
C. C3bnBb
D. C3bBb
E. C5b
~
C9
27
.补体系统各成分中,在血清中含量最高的是:
6
A. Cl
B. C2
C.C3
D. C4bp
E. D
因子
28
.补体系统各成分中,分子量最大的是:
A. Cl
B. C2
C.C3
D. C4bp
E. D
因子
2014
年
5
月
22
日
1
.与
MHC
Ⅱ类分子结合的是:
A. CD2
B. CD4
C. CD3
D. CD5
E. CD8
2
.
APC
呈递外源性抗原的关键性分子是:
A. MHC I
类分子
B. CD4
分子
C. MHC
Ⅱ类分子
D.
粘附分子
E. MHC
Ⅲ类分子
3
.与
MHCI
类分子结合的是
:
A. CD2
B. CD3
C. CD4
D. CD5
E. CD8
6
.下列哪些细胞间相互作用受
MHC
Ⅱ类分子限制
?
A. NK
细胞杀伤肿瘤细胞
B. APC
呈递抗原给
Th
细胞
C. M
φ
吞噬靶细胞
D. Tc
细胞杀伤靶细胞
和
E. B
淋巴细胞识别外来抗原
9
.移植抗原是
:
分子
分子
分子
分子
10
.
MHC
的基因是
:
A.
控制免疫应答的基因
B.
编码
TCR
肽链的基因
C.
编码
Ig
高变区的基因
D.
编码
IL-1
分子的基因
E.
编码
C3
分子的基因
11
.按 产物的结构、表达方式、组织分布与功能可将
HLA
复合体基因座分为:
A.
一类
B.
二类
C.
三类
D.
四类
E.
五类
18
.
HLA
Ⅰ
类分子肽结合槽可容纳:
A.6~8
个氨基酸残基
B.9~10
个氨基酸残基
C.10~12
个氨基酸残基
D.12~14
个氨基酸残基
E.14~16
个氨基酸残基
19
.
HLA
Ⅱ
类分子肽结合槽可容纳
:
A.6~8
个氨基酸残基
B.8~10
个氨基酸残基
C.10~13
个氨基酸残基
D.13~17
个氨基酸残基
E.25~37
个氨基酸残基
20
.
HLA
分子多态性部位是
:
A.
肽结合区
样区
C.
跨膜区
D.
胞浆区
E.
以上都不是
21
.
HLA
Ⅲ
类分子是
:
A.
抗体
B.
粘附分子
C.
补体成分
D.
移植抗原
E.
抗原受体
7
宝宝止咳化痰-
宝宝止咳化痰-
宝宝止咳化痰-
宝宝止咳化痰-
宝宝止咳化痰-
宝宝止咳化痰-
宝宝止咳化痰-
宝宝止咳化痰-
本文更新与2021-02-19 12:4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2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