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部囊肿-
第十一章
应急预防接种
应急预防接种
(Contingency Vaccination,CV )
是现场流行病学
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应急干预措施,
对于遏制传染病的传播蔓延具有特
殊意义。
应急预防接种与常规预防接种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运用预防
接种的基 本理论与技术,对某一地区特定人群进行应急预防接种干
预,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因此,本章在讨论应 急预防接种时,
常常
涉及到常规预防接种内容。
常规预防接种与应急预防接种的主要区 别
在于前者注重计划性,后者更强调应急性。
第一节
第一节
概
述
一、
概
念
预防接种(
Vacci nation
)是根据疾病控制工作目标和预防接种
规划,通过接种人工制备的生物制品,将抗 原或抗体注射于人体,使
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以提高个体或群体的免疫水
平,
预防和控制相应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的预防措施。
人类实施免疫
预防已经成功地消灭了 天花;
基本消灭了脊髓灰质炎;
有效地控制了
麻疹、白喉、百日咳等传染病。
预防接种的实施分为两类,一类是计划免疫(
Programme on
Immunization,PI
,
包
括扩
大
免
疫规
划
Expanded
Programme
on
Immunization,
EPI
)
,一类是应急预防接种。计划免疫常 规预防接种
是国家有计划、
有组织,科学地使用生物制品,对儿童按照一定免疫
程序实 施的预防接种,
以预防相应的儿童传染病,
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达到控制以至最终消灭 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常规预防接种强调科学性
和计划性。
我国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开始实施计划免疫,
目前被列
入儿童计划免疫的有卡介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麻疹疫
苗等,
分别预防结核、
脊髓灰质炎、< br>百日咳、
白喉、
破伤风、
麻疹等。
1992
年初我国又决定将 乙型肝炎疫苗列入计划免疫管理。部分省市
还将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
流行性腮腺炎疫
苗、风疹疫苗等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1978
年 由
WHO
提出实施
EPI
,要求在
1990
年前对全世界< br>1
岁
内婴儿进行卡介苗、
百白破三联、
脊髓灰质炎疫苗和麻疹疫苗等< br>4
种
疫苗的接种,以达到预防结核病、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
炎和麻 疹
6
种疾病的目的
,
即
“四苗防六病”
。
我国实际 上已提前按此
要求进行了扩大计划免疫。近些年来,预防接种在疫苗种类,接种对
象两方面均有 扩大。
凡是通过实施预防接种能够控制或消灭的儿童急
性传染病,
并降低其他类型传染 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疫苗,
都将被
列入免疫计划或称免疫规划。
应急预防 接种是在传染病爆发或预测可能有传染病流行或大量
的外来人口进入或外来传染源进入的区域时,
对一定的人群采取的一
种紧急预防接种措施,以在短期内提高易感人群对某病的免疫水平,
达 到预防、
控制或终止某病传播蔓延的目的。
应急预防接种强调快速,
接种对象范围较宽 ,
常常是整个人群或在一特定人群中针对预防某种
疾病进行单一疫苗一次性接种。如某地曾为钩 端螺旋体病流行区,
1998
年洪涝期间,为了预防钩端螺旋体病的爆发,对这一地 区人群
接种钩端螺旋体疫苗。
明确应急预防接种的概念之后,
还要注意定期 接种、突击接种、
暴露后接种等名词概念的区别,
它们是以接种时间划分的预防接种组
织形式。
1
、
定期接种
定期接种是指按一定的周 期对固定服务区域内
的应接种人群按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免疫程序进行常规的预防接种。
这
种接种形式适用于基层卫生保健组织健全的地区,
是国家实施免疫规
划在基层预防接种工作中 最主要的接种形式。
2
、突击接种
突击接种是指选择适当时 间,在短期内组织一
定的人力、
物力,对应接种人群实施接种,以完成接种任务。这种接
种形式适用于基层卫生保健组织不健全,
不能提供常规免疫服务的地
区。
若在非常时 期如灾荒、
战争等,
对受到某种疾病流行威胁的人群,
在短期内实施的突击接种,则如 属于应急预防接种。
3
、暴露后接种
暴露后接种是指已知或 疑似暴露于某种传染
源后的预防接种,
也属于应急预防接种。
最常用的有狂犬病疫苗接 种,
一旦被患狂犬病的动物或疑似携带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
一般要求在
暴露后
24
小时内进行第一次接种。
若咬伤在上肢、
头部或伤势较重,
宜同时注射 抗狂犬病毒血清或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
用乙
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也属于暴露后 接种。
二、
种
类
(一)免疫的种类
应急预防接种与常规预防接种一样,按机体获得方式分人工自动免疫与被动免疫以及被动自动免疫。
人工自动免疫是用人工方法将
免疫原性物质制成的生 物制品接种于人体,
使机体自行产生特异性免
疫力,以预防传染病。
疫苗一般分为灭活 疫苗、减毒活疫苗、组分疫
苗(亚单位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等。灭活疫苗一般选用抗原性好的
细菌、
病毒或立克次体经培养处理后杀死而制成,
如流行性脑脊髓膜
炎、狂犬 病疫苗等。这类疫苗已失去致病力而保持抗原性,接种后不
能生长繁殖,
依靠其抗原性刺激机体 产生抗体而获得免疫。
灭活疫苗
的缺点是免疫效果较差,
免疫持续时间短,
需 要多次注入才能使人体
获得较高而持久的免疫力。
减毒活疫苗一般选用无毒或毒力减弱而抗原性很高的细菌、
病毒或立克次体培养繁殖后活体制成。
如麻疹疫苗、
脊髓灰质炎 疫苗等。这类疫苗进入机体后有一定程度的生长繁殖能
力,可长期刺激机体,具有接种剂量小,接种次数 少,免疫效果好,
免疫持续时间长等优点。
类毒素也属于自动免疫制品,
它是将细菌产
生的外毒素用适量的甲醛脱毒后,
成为无毒而仍保留抗原性的生物制
品。如破伤风类毒 素、白喉类毒素、肉毒类毒素等。
人工被动免疫是用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接种人体,使 人
体立即获得保护性免疫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制剂有免疫血清和一些血
液制品。
免疫血清是将抗原物质免疫人、
马或其它动物取其血清制成,
是抗毒素、
抗菌、抗病毒血清的总称。
如破伤风抗毒素、
白喉抗毒素、
抗狂犬病血清等免疫血清。< br>免疫血清含有大量的抗体,
注入机体后使
机体获得被动免疫。
血液制品是利用健 康人的血液或健康产妇胎盘血
液经分离提取或其他技术制成的单项血液制品,如乙肝免疫球蛋白。
用于被动免疫的制剂的优点是注射后能立即起作用,
但免疫持续时间
短,
一般为1-4
周,
因此不宜用于大面积预防接种。
如被狂犬咬伤后,
在伤口周围 立即注入抗狂犬病血清能够中和伤口处的狂犬病毒;
麻疹
易感儿童若能在接触麻疹患者后及时注 射丙种球蛋白,
能起到预防发
病或减轻症状的作用。
被动 自动免疫是将被动免疫与自动免疫相结合的一种免疫方法。
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产下新生儿后 ,
为了防止母亲的乙肝
病毒垂直传播感染婴儿,
24
小时内用乙肝特异免疫球 蛋白进行被动
免疫以获得暂时的保护,
并在
1
周后进行全程乙肝疫苗预防接种 以产
生较持久的自动免疫。
被动免疫虽然是暂时的,
但可在暂时免疫的保
护下 ,使机体产生较持久的自动免疫。
(二)免疫制品的种类
预 防性生物制品是指以天然的或人工改造的微生物、细胞及各
种动物和人体的组织、
液体等生物材 料制备的,
用于人类疾病预防与
控制的生物制品。
目前,
我国人用预防性生物 制品主要包括细菌类疫
苗
(含类毒素)
、
病毒类疫苗、
抗毒素、免疫血清及其他活性制剂
(包
括毒素、抗原、单克隆抗体、重组
DNA
产 品、抗原
-
抗体复合物、免
疫调节剂等)
。
按生物制 品的制法及物理性状又可分为一般制品和精制品、液
体和冻干制品、
吸附和不吸附制品、
单价和多联多价制品、全细胞和
无细胞疫苗(
Acellular Vaccine
)以及基因工程疫苗等。精制品是
将原制品用理化方法除去无效成分浓缩提纯而成。
如精制狂犬 疫苗及
各种精制抗毒素和类毒素,其优点是纯度高、用量小、副反应少。冻
干制品是将液体制品 在低温下迅速冻结,
然后干燥而制成。
使用前用
稀释液稀释,其优点不怕冻结、较耐热 、便于保存、效力稳定、有效
期长、运输方便等。许多不稳定的疫苗及血清都有冻干制品,一些进
口疫苗也采用冻干制品。
吸附制剂是在制品中加入磷酸铝或氢氧化铝
吸附剂而制成。
加入吸附制剂的制品注入人体后吸收慢、
刺激时间长,
免疫效果好,
并可减少注入次数 和剂量,
如破伤风类毒素和白喉类毒
素均采用精制吸附制品。
多联多价制品是将几种抗 原按适当比例混合
制成。
如百日咳、
白喉、
破伤风混合制剂,
脊髓灰 质炎三价混合疫苗,
麻疹、风疹、腮腺炎混合疫苗,甲型肝炎、乙型肝炎联合疫苗等。其
优点是 接种一次可预防多种疾病,
节省人力物力,
减少被接种者痛苦,
若比例适当还可产生协 同作用,
效果比单价疫苗单独接种好。
无细胞
制品是去除全菌体中能引起副反应的有害 成分的制品。
如无细胞百白
破疫苗,
就是去除百日咳全菌体中百日咳内毒素,
保留百日咳丝状血
凝素(
FHA
)和百日咳毒素(
PT
)的无细胞百 日咳菌苗,并与白喉类
毒素、
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吸附精制百白破混合制剂。
这类疫 苗副
作用小。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成的疫苗称基因工程疫苗,
如中国仓鼠
卵巢 细胞(
CHO
)产的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它是将编码乙肝病毒
表面抗原(
HBsAg
)的基因插入适当载体,重组到
CHO
细胞内表达出
HBsAg< br>,经纯化和添加佐剂制备出乙肝基因工程疫苗。
按疫苗管理层次又可将疫苗分
4
类。第一类为卫生部统一规定
的儿童计划免疫用疫苗,
包括冻干皮内注射卡介苗、< br>口服脊髓灰质炎
活疫苗、
吸附百白破混合制剂及白喉、破伤风二联类毒素、冻干麻疹活疫苗等。
第二类为卫生部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的疫苗,
如乙型肝
炎活疫苗。第 三类为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纳入或拟纳入儿童计划免
疫管理的疫苗,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A
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多糖
疫苗、风疹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等。第四类为逐步扩大 使用的疫
苗,
如水痘疫苗、
轮状病毒疫苗、
甲肝疫苗、
出血热疫苗、
伤寒疫苗、
流行性感冒疫苗等。
第一、
二类疫苗免疫程序由卫生部制定并颁布 实
施;
第三、
四类疫苗免疫程序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在省级疾病
预防控 制机构的监督下使用,并报卫生部备案。
(三)常用应急预防接种的免疫制品
预防接种用生物制品有数十种之多,但并非都适用于应急预防
接种,一般在以下几种情况才采用应急 预防接种:
1
、
甲类传染病流行时,如鼠疫等。
2
、
疫苗的毒 性反应小,遇到已经处于潜伏期的感染者,注
射疫苗后不会加重病情。如白喉疫苗、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 、流脑多
糖疫苗。
3
、疫苗注射后产生抗体快、所需时间短于该病的潜伏期 者。如
麻疹的潜伏期一般
7-14
天,最长
21
天,接种疫苗
6-12
天即可产生
免疫力。脊髓灰质炎疫苗口服后免疫力的产生虽然没有麻疹疫苗快,但能在肠道迅速复制,不仅能产生局部分泌性抗体(
IgA
)和体液抗
体(
IgM
、
IgG
)
,还向肠腔和外环境排出大
表
11-1
常用应急预防接种生物制品一览表
疫
苗
名
称
接
种
对
象
接种时间
甲型肝炎疫苗
流行地区居民及威胁性职业人群
流行期
脊
髓
灰
质
炎
疫
苗
7
流行期
伤寒疫苗
流行地区居民及威胁性职业人群
流行期
痢疾疫苗
流行地区居民及威胁性职业人群
流行期
霍乱疫苗
流行地区居民及威胁性职业人群
流行期
流
行
性
感
冒
疫
苗
1
岁
以
上
健
康
人
群
流行期前
流
行
性
脑
脊
髓
膜炎
疫
苗
6
个
月
至
15
岁
儿
童
流行期前
麻
疹
疫
苗
8
个
月
至
12
岁
儿
童
岁
以
上
儿
童
流行期
流
行
性
腮
腺
炎
疫
苗
易
感
人
群
流行期
水
痘
疫
苗
1
岁
以
上
的
密
切
接
触
者
流行期
白
、
破
二
联
疫
苗
5
至
14
岁
儿
童
流行期
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
疫
区
易
感
人
群
流行期
钩
端
螺
旋
体
疫
苗
疫
区
接
触
疫
水
人
群
流行期
鼠疫疫苗
疫区人群及
进入疫区人员
流行期
狂
犬
疫
苗
暴
露
者
暴露后
破伤风抗毒素
暴露者(有开放性伤口者)
暴露后
量 病毒,
形成疫苗病毒优势,
从而排斥干扰野病毒,而获得流行病学
效果,目前,应急口 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已作为控制脊髓灰质炎爆发、
流行的主要措施。
此外炭疽、
甲型肝炎 疫苗等的应急接种也能达到预
期效果。
4
、
4
、特殊紧急疫情,必须限期扑灭。
常用于应急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见表
11-1
。
第二节
应急预防接种的组织实施
应急预防接种强调高接种率、安全、有效。因此 ,
应急预防接种
组织工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应急预防接种的组织实施包括接种< br>疫苗种类、接种人群、接种时间、接种地点、接种途径与方法、接种
操作规程与要求、
接 种组织、
生物制品管理以及接种资料管理等诸多
方面。
一、接种疫苗的原则
应急预防接种是预防急性传染病的一项紧急干预措施 ,因此,
在采取这项措施前首先必须考虑是否有必要采取应急预防接种,
接种
什么疫苗 。
可以根据所要预防传染病的危害后果、
传染能力、
潜伏期、
波及范围等因素 确定是否有必要进行应急预防接种,
必要时可以请专
家论证。
确定有必要采取应急预防 接种后,
还要根据各种疫苗的性质、
产生抗体时间等选择疫苗或其它生物制品。
凡在一 个地区组织大范围
应急预防接种,必须经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方可组织实施。
二、
接种对象
应急预防接种人群应该明确,主要依据 疫区的大小及所要预防
传染病的易感人群确定,
其目的是保护该地区易感人群免受某种传染病的威胁。
应急预防接种的范围要根据所要预防传染病可能波及的范
围大小而定,可以是一 个村、
一个乡或一个县;一条街道、一个区或
一个市;
也可以是一个单位、
一 所学校等一个划定区域。
不同疾病易
感人群不同,因而应急预防接种的对象也不同。如预防钩端 螺旋体,
就要针对疫区的农民、饲养员、兽医、屠宰工人以及新疫区的人群。
麻疹疫苗的应急预 防接种的对象是
12
岁以下的儿童。狂犬疫苗的预
防接种主要是针对那些被动物咬伤的 人。
明确了接种区域和总体人群
后,
对于具体接种对象的确定,
可根据常规预 防接种所建立的卡、
证、
表等预防接种基础资料,
按应急预防接种的要求建立应急预防 接种登
记表,明确具体接种对象。
三、
接种时间和地点
一旦决定采取应急预防接种后,就要迅速确定接种时间。对于
处在某种传染病流行期 或暴露后,
应急预防接种越快越好;
对于有明
显季节性的传染病则应安排在流行期前进 行,
使易感人群恰在流行期
产生保护性抗体。常用应急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可参见表
1 1-1
。应
急预防接种应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以便迅速形成保护屏障。
应急预防接种地点的选择必须方便群众,可选在常年接种点进
行,接种点室内光线应充足明亮, 通风良好,地面清洁,防蝇防尘。
应配备必要的桌椅,冷藏设备,消毒设施,急救药品,预防接种卡片< br>和登记表格等。
紧急情况或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
也可在现场设临时
接种点,< br>但必须确保室内光线明亮,
通风良好,备有冷藏包和急救药
品等。
四、接种途径与方法
应急预防接种的途径与方法同常规免疫预防接种,与生物制品< br>的性质和剂型有关。目前常用的预防接种途径与方法有皮上划痕法、
皮下注射法、肌肉注射法、口 服法、喷雾法等。
1
、皮上划痕法
接种部位一般在上臂三角肌 中部,
将疫苗液体
滴
2~3
滴后划“井”字,
划痕的深浅以刺破皮肤 但不出血为宜。
常用
于卡介苗、炭疽疫苗、
鼠疫疫苗、布氏杆菌疫苗等减毒活疫苗的预 防
接种。
2
、皮下注射
皮下注射法是最常用的预防接 种方法。一般接种
在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常用于伤寒、麻疹、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
行性乙型脑炎、水痘、钩端螺旋体等疫苗的预防接种。
3
、肌肉注射
< br>一般接种在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或臀部外上方
1/4
处肌肉内。常用于含有吸附剂的疫苗 、注射量较大的抗血清等。
4
、口服法
口服免疫法简便易行, 易被群众接受,适用于大面
积预防接种。如口服脊髓灰质炎糖丸减毒疫苗等。
5
、喷雾法
用喷雾器将疫苗喷入两侧鼻腔或咽部的方法。
常用
于流感疫苗接种。
五、接种操作规程与要求
1
、
每次 开始接种前要做好接种门诊室内清洁,
注射前后应
用消毒液或紫外线消毒。
2
、
接种人员要穿戴工作衣帽、
口罩,
洗净双手。
患有感冒、
手部有皮肤病或其他传染病者不参加接种工作。
3
、
严格掌握各类生物制品的接种部位、剂量、途径、禁忌< br>症及注意事项。
特别注意被接种对象的健康状况,
了解有无禁忌症或
过敏史。核 对接种者姓名和本次接种疫苗后方予接种。
4
、
接种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接种部位皮肤要按规定严格
消毒。
5
、
必须强调安全接种,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用< br>一消毒”的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应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一次性自毁
注射器。接种疫苗一般用无色< br>1
毫升注射器配
5-5.5
号注射针头。
6
、使用 后的注射器及针头要用清水冲洗干净,
放置在专用消毒
盒中待高压消毒。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后必 需毁形、焚烧或由指定的
专门机构回收统一处理。
7
、
种完毕应在接种证上填写接种时间,接种疫苗种类、批号
及生产单位,并签名或盖章,嘱咐接种对象留在 现场
20~30
分钟,
观察有无接种反应。
六、接种组织
预防接种组织工作包括预防接种的组织机构、人员培训、计划和
预防知识宣传等。
预防 接种由专门的网络组织实施。
我国的常规预防
接种工作通常由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指导,
具体由街乡预防接
种门诊或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预防接种门诊实施。
应急预防接
种工作一般由县
(区)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直接组织接种或在其指导下,
由街乡 预防接种门诊具体接种。
预防接种质量与基层预防接种专业人
员的素质密切相关,要通过各种专 业培训班,学习相关理论,不断更
新知识、掌握工作规程、熟悉操作技能。培训教材可选用卫生部、联< br>合国儿童基金会编写的《计划免疫培训学员手册》
。建立预防接种人
员培训上岗证制度, 凡新从事预防接种工作,必须经过专业培训班,
取得培训上岗证方能从事预防接种工作。
在实施 应急预防接种前,
要
对本次应急预防接种的具体要求进行培训。
应急预防接种不象常规预防接种有明显的计划性,但有一定的
针对性,
以预防本地流行的传染 病或预防工作易出现漏洞的传染病为
主。因此,每年都应有一定量的相应疫苗贮备,以便应急预防接种使
用。
预防接种是目前公认对于用疫苗可以预防的疾病最为经济、 最
有效的一种措施,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病与健康。因此,我们在
实施应急预防接种时要大 力开展广泛深入的预防知识宣传,
使社会和
公民都充分认识到预防接种工作的重要性,
争取社会各部门和广大家
长的理解和支持。必要时可以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开辟
专 栏和专题节目,利用墙报、
宣传单,
还可以深入街道社区、农村设
点宣传预防接种知识 。
七
.
生物制品管理
国家对预防性生物制品的流通实行 特殊管理。预防性生物制品一
般统一由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计划订购,并按省→地
(市)< br>→县
(区)→街(乡)
接种门诊逐级分发或购买。应急预防接种的疫苗一
般由省 、地(市)
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贮备和供应。各级都要建立疫
苗帐目,
严格疫苗领取使 用审批登记手续。
疫苗的运输与贮存要根据
《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
中各种疫苗对温 度的要求进行冷藏,
确保
疫苗从生产单位到预防接种门诊实施预防接种的全过程处于低温冷链状态,确保疫苗质量。预防用生物制品冷链运转见图
11-1
。
疫苗生产单位
低温冷库、普通冷库
飞机
火车
保冷背包
冷藏车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低温冷库、普通冷库
街乡镇卫生院
普通冰箱(冷柜)
街乡预防接种门诊(点)
普通冰箱(冷柜)
冷藏车
冷藏箱
冷藏箱
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
构
冷藏
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
构
车
低温冷库(或冰箱)
、
低温冰箱
(冷柜、
冷库)
、
普通冷库(或冰箱)
图
11-1
生物制品冷链运转示意图
八、接种资料管理
系统完整的预防接种资料,
可为制 定免疫规划、实施预防接种
和考核评价提供依据。
资料管理要注意收集辖区人口资料,
如总人口
数、
7
岁以下各年龄组人口构成资料、流动人口数等;疫情资料,如
预防接种针对疾病的发病人数、
年龄及性别、
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发
病率、
流 行病学个案调查和爆发调查资料等;
免疫接种计划与实际接
种资料;应急接种应接种人数、实际 接种人数、接种率、
未接种人数
及未接种原因分析、接种质量分析、
接种率抽样调查、 检查考核和预
防接种异常反应及接种事故调查处理等资料;
疫苗供应与使用统计资
料、
冷链设备与接种器材资料等;
还需收集预防接种组织机构与人员
资料、经费预决算资料 、
专题调查、科研资料、免疫监测资料、重大事件等;上级来文、业务
会议、
培训及工作计划、
考核总结等;
地区居民的生活、
卫生、经济、
文化水平,以及健康教育、免疫预防宣传资料;国内交流的业务技术
资料;与国际组 织合作项目有关资料;上级及本级表彰资料;消灭或
消除传染病有关监测资料。
预防接种资料须 及时收集和整理,
按地区、
年度和内容分类装订成册,妥善保存。
冷藏
箱
普通冰箱(或冷柜冷库)
冰排
第三节
应急预防接种的监测与评价
应急预防接种的监测主要是免疫效果和疫情 监测。评价不仅是
结果评价,
更重要的是对实施预防接种全过程的评价。
只有对预防接
种的全过程都按照免疫接种技术管理规程,才能保证预防接种安全、
有效、高接种率,真正达到 预防疾病的目的。
一、
监测
(一)免疫效果监测
免疫效果监测是在实施应急预防接种后对被接种人群进 行预防
接种免疫成功率和人群免疫水平的监测,
以了解疫苗免疫后,
个体或
群 体是否获得预期的
表
11
—
2
几
种
常
用
疫
苗
免
疫
检
测
方
法
、
判
定
标
准
及
免
疫
成
功
率
指
标
疫苗种类
检测方法
阳性判定标准
免疫成功率指标
麻疹疫苗
微量血球凝集抑
血凝抑制抗体≥
1
:
2
或有
4
倍
≥
85%
制试验
及
4
倍以上增长
脊髓灰质炎疫
细胞中和试验
中和抗体≥
1
:
4
或有
4
倍及
≥
85%
苗
(微孔塑料板法)
4
倍以上增长
白喉类毒素
间接血凝试验
抗毒素≥
0.01IU/ml
≥
80%
锡克氏试验
96
小时判定,
局部反应直径≤
阴转率≥
80%
10mm
为阴性,
表示有白喉抗体
百日咳疫苗
试管凝集试验
凝集抗体≥
1
:
20
为阳性,
≥
≥
1
:
320
者占
(微量法)
1
:
320
计算保护水平
75%
以上
破伤风类毒素
间接血凝抑制试验
抗毒素≥
0
。
01IU/ml
≥
80%
免疫效果。
应急预防接种免疫效果监测可采用非疫区人群、
疫区 未接
种人群和疫区接种人群自身作对照,
进行抗体比较。
免疫效果监测样
本一 般为
50-100
人。几种常用疫苗免疫检测方法、判定标准及免疫
成功率指标见表< br>11
—
2
,可作为应急预防接种免疫监测的参考。根据
免疫效果监测人 群抗体阳转率、
抗体平均滴度和抗体持续时间等免疫
成功率指标评价疫苗接种效果,
分 析影响免疫成功率的因素及提出改
进措施,也为制订免疫接种策略提供依据。
(二)疫情监测
实施应急预防接种后,免疫成功率虽然是考核预 防接种效果的
重要指标,
但疫情监测更能反映疫苗接种后的效果。
最直接最敏感的指标就是传染病的发病率。
因此,
在紧急情况下在某一区域实施应急
预防接种后,
应对接种疫苗相应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
监测内容包括
疾病名称、流行时间、波及地域 范围、逐日发病人数、发病年龄、职
业、
主要临床表现以及毗邻地区发病情况等。
对报 告病例要逐例核实
诊断,开展漏报调查,
注意收集毗邻地区的疫情,定期统计疫情,分
肾部囊肿-
肾部囊肿-
肾部囊肿-
肾部囊肿-
肾部囊肿-
肾部囊肿-
肾部囊肿-
肾部囊肿-
本文更新与2021-02-19 12:4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2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