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古今中医养生最高境界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19 10:28

-

2021年2月19日发(作者:山东治疗癫痫病最好的医院)
古今中医养生最高境界:顺应四季、四时,天人合一

古今谈中医养生应循天时之变,
一年四季,
自然规律表现为
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春生、夏长、秋收、 冬藏
的发展规律。

古今认为从中医学传统的理论来看,季节不同,对人体各
方面的影响也明显不同。
四季养生强调人必须遵循天时变化,

养精神、
饮食 与起居,
来适应四时的变化,
达到保养精神和元气、
避免病邪侵害、健康长寿的目的。
《黄帝内经》是古往今来的养
生经典,在《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
具体说就是
“心者,
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
通于夏气即夏天;肺者,
气之本??为阳中之太阴,
通于秋气即秋天;
肾者??为
阴中之少 阴,
通于冬气即冬天;
肝者,
罢极之本??为阳中之少
阳,通于春气即春天。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五脏各有对应的季
节,
肝对应春天,
心对应夏天,肺对应秋天,
肾对应冬天。
所以,
根据季节的不同,每一个脏器的养生调理侧重点 也应该有所不
同。

人来源于自然。人类的活动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做到顺天应时,
天人合一。

只有适应在自然的规律如此则气血运行畅达,
健康长寿自然
而来。
人和树木是一样的。
秋天的时候,
分布在树枝上的营养开
始向根部收了。
秋末,
枝叶相对 处于营养不足的状态,
树叶就会
逐渐变黄、掉落。冬天,树枝上的营养藏于树根,树木完全停止
生长,处于休眠状态。到了春天,营养又从根部开始向树枝走。
但因里边的营养向外发,
外边还没有准备好条件,
就会长出一个
芽。夏天,所有的营养都到外面来了,所以枝繁叶茂。 而秋分一
起,营养成分又开始从外面向里面收了,树叶又开始变黄脱落。
总之,春温、夏热、秋 凉、冬寒构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春发、
夏长、
秋收、
冬藏这么一个自然规律。
我们人除了整个生命周期
有少年、青年、壮年、老年四个阶段与自然界的四季相似外,在
一年 里受四季影响也十分明显。

古今谈一年四季之养生:

春生肝气,早睡早起 精神好,春应肝而养生。
《黄帝内经》说: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 既然肝脏对应的是春
天,
春天养生自然应该以养肝为主。
这里不仅讲了五行也讲了五< br>味养生的精髓。
春季万物萌生,
欣欣向荣,
是阳气初生且逐渐转
旺的时 节。在五行上春季属于“木”
,此季多风。春季人体阳气
渐趋于表,
皮肤舒展,
人体循环系统功能加强,
皮肤末梢血液供
应增多,
汗腺分泌增加,
各器官负 担加重,
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
一种镇定催眠的作用,
从而使人倦懒嗜睡,
这就 是民间说的
“春
困”
。但是睡觉不利于阳气升发,因此,应当控制睡眠时间,早
睡早起,
到户外活动锻炼,
使春困消除。
春季里要保持心情愉快、
舒畅,< br>胸怀开朗,
要喜爱大自然,
使自己的情志与春季万物生发
之气相和谐,这样人体 的肝气就会调和畅达,使周身气血和畅、
五脏和平。


春天,人体的气 血从里向外走,内里气血相对不足。所以春天
人容易困倦,
常常睡到半夜就醒。
这是因 为肝阴不足。
把人的气
血从里向外调动的主要脏器是肝,所以中医认为春气与肝气相
通 。
春天养生需要注意的是早睡早起。
早睡有助于阴气闭藏,

常到外面去走一 走,
接触一下大自然那种万物生发的感觉,
与自
然界构成一种和谐状态。
春天 是一个生发的季节。
中医说,
五脏
里肝有抒发的作用,
它可以让你的气血往外 走。
肝喜调达而恶抑
郁,
所以春天一定不要郁闷,
一郁闷肝气就要受到影响。
春天由
于气血向外走,
肝血不足,
应注意养肝,
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 易
发病食物,如笋、鸡、动物肝脏等。笋性寒、滑利耗气。人有痼
疾,
其气多虚,食笋后更虚,
易引发咳嗽、
哮喘、
咯血等病复发。
鸡能动风助肝火,肝能补肝,
春季正值肝阳上升时节,
食肝和鸡
易引起肝木偏亢,
导致慢性 肝炎及高血压等病复发。
可多食些柔
肝养肺的食品:
如荠菜,
益肝和中;菠菜,
利五脏通血脉;
山药,
健脾补肺;
淡菜,
滋肾养肝;银耳,
润肺生津、
养阴柔肝;
燕麦,
益肝和脾,
能补虚损、止虚汗、
降血脂。
还可喝一些菊花桑椹茶,
此茶有疏风清热、平肝柔肝、养血益肾 润肺作用。

夏长,晚睡早起多运动,夏应心而养长。
《黄帝内经》说:
“南 方
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
”既然心对应的是夏天,夏天
养生自然应该以养心 为主。
夏季万物繁茂秀美,
阳气旺盛,
是生
育万物、长养万物的季节。在五行 上夏季属“火”
,因此,气候
炎热,阳气旺盛,人体消耗增大。人们往往精神不振,注意力难< br>以集中。
年老体弱者更觉得无精打采,
懒散贪睡。
所以夏季要注
意夜晚 入睡,
早早起床,
避开午间的炎热,
还可选择用午睡来爱
惜自己,
使 身体得到缓冲。
在情志上要保持精神愉快,
澄和心神,
切忌发怒,
以使人体气 机通畅。
可适当做一些户外运动,
同时也
要避免烈日下暴晒,以防大汗淋漓而中暑。< br>

夏天,人的气血都到外面来了,里面的阳气不足,容易出现
胸闷、 气短、汗多等症状。这是因为夏气和心气相通。夏天人容
易烦躁发脾气,
本来气血都到外面了,
再一发脾气血压就上来了。
所以一定要记住夏天忌怒。
中医讲夏天应注意
“晚 卧早起,
无厌
于日”
,这里的“晚”也不是无限度。以什么为限度呢?就是要
跟着太阳走。夏天应该让身体经常出汗才有助于阳气向外生发。
现在,很多人夏天唯恐空调开得不大,在 单位开、家里开、汽车
里还开,
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不利于气血向外走,
久 而久之就
容易生病。夏季宜养心气。这时由于气温高,身体出汗多,心脏
病患者本来就心气虚,
出汗多则心气更虚。
这时喝一点
“参脉饮”
有助于心气的滋养。
“参 脉饮”里面就三样药
:
党参、麦冬、五味
子。党参是补气的,麦冬是清肺热的,五味子 是收敛心气的,让
你的汗别出那么多。
夏天喝一点
“参麦饮”
可以改善胸闷、
气短、
汗多的症状。老弱者锻炼强度不可过大,且时间应选择在早晨,
以微出汗为度。 从夏应养心的角度说,最好运用气功调整呼吸,
使心神安定,以利消除烦躁感。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多 喝水,
多食蔬菜、水果、杂粮,少食油腻和甜食,忌食动物心脏。因为
出汗多,
盐分损 失也较多,
要注意补充盐分。
中医认为夏季宜多
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年老 体弱者应多吃消暑益气、
生津、易消化的食物,慎食生冷。因为夏季外热则内寒,外实则
内虚,
过食生冷就容易闹肚子。
当然,
老弱者在盛夏饮食也不能
过于清淡。
出汗多除了水和盐的流失外,
还有大量的蛋白质、

生素和钙、
锌也会随汗排 出。
所以,
老弱者夏季应适当吃些瘦肉、
鱼类、蛋类。如紫菜汤,不仅能消暑热、补身 体,对动脉硬化、
高血压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莲子粥,
有滋阴养神、
清热解 暑之
功效,
还能治疗躁热失眠;
用茯苓、
糯米制成的阳春白雪糕是肠
胃虚弱之人最好的补品;绿豆粥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之功效。

秋收,早睡早起敛神气

秋应肺而养收。
《黄帝内经》说:
“西方
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
”既然肺对应的是秋天,秋天
养生自然应该以养肺为主。秋季,西风飒飒,燥气当令,自然景< br>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
是阳气渐退,
阴气渐长,
万物收获的
季节。
起居作息应作相应调整,
早睡顺应阳气之收,
早起使肺气
得以舒展,
以防收之太过。
长时间睡眠后期,
脑血管中血流速度
越来越慢,
容易形成血栓 ,
适当早起可以预防脑血栓之类的疾病。
心情要保持安宁,
收敛神气,
而不是 神思外驰。
只有这样才能适
应秋季的气候特点,
才能保持肺气的清肃,
保持正 常的生理功能。


秋天,
树叶一落的时候人的气血从外面向里面收。
肺气有宣发
和速降的作用,
它可以使气血顺利地从外面向里面走,
所以肺气< br>与秋气相通。
秋天要早卧早起。
这是因为白天人的阳气在外,

上阳气 归于内,
早卧早起符合气血逐渐向里贮藏的状态。
秋天要
注意保护肺,不宜过于悲伤, 过悲伤肺。
《黄帝内经》在谈到秋
季养生时明确指出要“养阴”
。中医所说的“阴”是 指人体的津
液、血液、阴精等,这些都是营养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但因秋季
人的气血开始由外向 里收,
外边气血相对不足,
就容易发生
“秋
燥”
。主要表现为口干、 唇干、鼻干、咽干,大便干结,皮肤干
燥甚至皱裂等。
秋燥可损伤人体阴液,
造成津液 不足。
因此秋天
须注意养阴。可以多吃一些能防躁护阴的食品,如芝麻、蜂蜜、
乳品、 甘蔗、梨等;少食辛辣食品,如辣椒、生姜、葱等。因为
辛辣太过易损伤人体阴津。对于已患温燥者(表 现为咳嗽少痰,
咽干鼻燥,口渴头痛,无汗发热等)
,可用大甜梨一个、川贝母
3
克、冰糖
9
克食疗。方法是,将梨去核,把川贝粉和冰糖放
入梨中,再 将梨扎好,隔水蒸熟,每日两次,每次吃半个,连服
两天。患凉燥者(表现是咳嗽痰稀,咽干唇燥,鼻塞 不通,恶寒
头痛,轻微发热,无汗)可用大甜梨一个,去核,加冰糖
9
克,
并 在梨中心插入净麻黄
6

11
根,
将梨扎好,
隔水蒸熟,< br>每日服
半个梨,
连服两天。
秋天要避免过度运动,
因为剧烈运动会造成
大汗淋漓,致津气耗散。此外,亦不要过劳。因为秋季的人精气
内收,劳累过度也会损伤精气。

冬藏,早睡晚起保阳气,冬应肾而养藏。
《黄帝内经》说:
“北方
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
”既然肾脏对应的是冬天,冬
天养生自然应该以养肾为主。< br>冬日北风凛冽,
天寒地冻,
草木凋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9 10:2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2477.html

古今中医养生最高境界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