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学专业知识
化痰止咳平喘药
功效:祛痰或消痰;减轻或制止咳嗽和喘息。
性味归经:或辛或苦,或温或寒,多入肺经。
适用:外感或内 伤所致的咳嗽、气喘、痰多,或痰饮喘息,或
因痰所致的瘰疬瘿瘤、阴疽流注、癫痫
惊厥
等。
分类:化痰药和止咳平喘药两类。
第一节
化痰药
一、温化寒痰药:半夏、旋覆花、白前、天南星、白附子、芥子
二、清化热痰药:桔梗、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竹沥、天竺黄、黄药子、前胡、海藻、昆布、
瓦楞子、海蛤壳、海浮石、礞石
半夏
【功效】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
【主治病证】
(
1
)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
2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
(
3
)胸脘痞闷,梅核气,瘿瘤痰核,痈疽肿毒。
【用法用量】
法半夏长于燥湿;
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
清半夏长于化痰;
竹沥半夏长于清热化痰。
生半夏外用。
旋覆花
为
治肺胃气逆之要药。
【功效】消痰行水,
降气止呕
。
【主治病证】
(
1
)痰涎壅肺之喘咳痰多,痰饮蓄结之胸膈痞闷。
(
2
)噫气,呕吐。(旋覆花配赭石)
白前
【功效】
降气
祛痰止咳。
【主治病证】肺气壅实之咳喘气逆、痰多。
天南星
【功效】燥湿化痰,
祛风止痉,散结消肿
。
【主治病证】
(
1
)顽痰咳嗽。
(
2
)
风痰眩晕,中风口眼
斜,癫痫,破伤风
。
(
3
)痈疽肿痛,瘰疬痰核。
白附子
【功效】燥湿化痰,
祛风止痉,解毒散结
。
【主治病证】
第
1
页
(
1
)中风痰壅,口眼
斜,破伤风,惊风癫痫,偏正头痛。
(
2
)毒蛇咬伤,瘰疬痰核。
芥子
善治
寒痰及痰饮诸证,尤以痰在皮里膜外及经络者最宜。
【功效】
温肺
祛痰,
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
【主治病证】
(
1
)
寒痰
咳喘,悬饮胁痛。
(
2
)
痰阻经络之肢体关节疼痛,阴疽流注。
桔梗
【功效】
宣肺,利咽,祛痰,排脓
。
【主治病证】
(
1
)咳嗽痰多、咯痰不爽,咽痛音哑。
(
2
)肺痈胸痛、咳吐脓血、痰黄腥臭。
瓜蒌
【功效】清肺润燥化痰,
利气宽胸,消肿散结,润肠通便
。
【主治病证】
(
1
)肺热咳嗽、痰稠不易咳出。
(
2
)胸痹,结胸。
(
3
)乳痈肿痛,肺痈,肠痈。
(
4
)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
瓜 蒌皮长于清肺化痰,利气宽胸;瓜蒌仁长于润肺化痰,滑肠通便
;全瓜蒌兼具两者功
效。
川贝母
【功效】清热化痰,
润肺
止咳,散结消痈。
【主治病证】
(
1
)肺热咳喘,外感咳嗽。
(
2
)
肺燥咳嗽,肺虚久咳,阴虚劳嗽。
(
3
)痰热或火郁胸闷,瘰疬,疮肿,乳痈,肺痈。
【使用注意】
反乌头,不宜与附子、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同用。
浙贝母
【功效】清热化痰,散结消肿。
【主治病证】
(
1
)肺热咳喘,风热咳嗽。
(
2
)瘰疬,疮肿,乳痈,肺痈。
【使用注意】反乌头,不宜与附子、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同用。
竹茹
为治胃热呕吐之要药;为治胎热胎动所常用。
【功效】清热化痰,
除烦止呕,安胎。
【主治病证】
(
1
)肺热咳嗽、咳痰黄稠。
(
2
)痰火内扰之心烦失眠。
(
3
)
胃热呕吐
,妊娠恶阻。
(
4
)
胎热胎动
。
第
2
页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9 09:5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2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