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中医药解酒的科学解释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19 07:41

-

2021年2月19日发(作者:倍倍爱)
WDP














































2007280122XXXXX
中医药解酒的科学解释

WDP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命科学学院
XXX

100049


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源远流长。中医药作 为中华
民族的瑰宝,
从神农尝百草到现在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历经数千载,
它为中华民
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又是酒的故乡,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
是属于物质的,
但酒< br>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
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
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
领域。 在文明传承的过程中,中医药文化与酒文化互相渗透、影响。本文选择其
中一方面进行介绍,即中医药解 酒,并且分析中医药解酒的科学原理所在。



中医对酒及醉酒的认识

酒作为日常生活饮品之一,自古以来被称为“百药之长”

中医理论认为,
酒 性温热,昧甘、辛、苦
,
归心、肝、胃、肺经,功效舒筋活络,止痛散寒,温
通经脉, 引行药势,用于风寒湿痹,筋脉痉挛,且有导引其它药物达病所之功。
历代医家认为,酒属湿热有毒之邪 ,多饮发病,酒热湿毒蕴结中焦,湿热壅滞,
土壅木郁,肝胃不和,气滞、湿热蕴结于胃脘,或停于胁下 ,而为胃痞、胁痛等
伤酒之证。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酒,天之灵禄也,少 饮则和血、行气、壮神、
御寒、消愁,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中医学认为酒大
热有毒,
为湿热之邪,
故传统解酒方剂根据治热以寒的原则,
多以寒凉药物为 主
配伍组成。根据中医的角度,酒的状态为水,性质为火,酒还会入肝使人烦躁,
所以中医解酒 就以利尿和清热为目的,
采取的方法则为去水和发汗。
多以辛凉解
表药或清热泻火药为 主,辅以芳香化湿、行气消积药物配伍来解酒。

二、中医药物解酒

1.
古方、经方常用药物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多种“解毒”

“解诸毒”的中药,这里自然包涵
了解酒毒之意。据史料记载,西汉以前,就有茶饼 冲泡加入葱、姜、橘等配料,
WDP














































2007280122XXXXX
以此醒酒提神之方。三国时期的张揖所著的《广雅》亦记载 :
“荆巴间采茶作饼
成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赤,
??
其饮醒酒。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载有治饮
酒连日醉不醒方及“欲使难醉”方
10
余首,所用 药物有芜菁菜、葛根、葛藤、
葛根汁、菊花末、黄柏、小豆花、龙骨、刮生竹皮
(
竹茹
)
、柏子仁、麻仁、井中
倒生草等;方有葛根饮、龙骨饮、枇杷叶饮“并杂以干蒲、麻 子”
、苦酒浸鸡子
方等;
还有治
“连月饮酒,
咽喉烂,
舌上 生疮”
之大麻黄柏丸
[1]

唐代的医书
《外
台秘要》中引 用了许多前人的古方,如:
“饮酒连日醉不醒九首”
。据不完全统计
在《太平圣惠方》

《世医得效方》

《普济方》

《医方类聚》等书中有< br>150
多种解
酒、戒酒的药方,其中解酒药方占
90
%,戒酒药方占< br>10
%。元代《居家必用事
类全集》中也记载了一些药方
[2]
。宋朝 《太平圣惠方》将解酒方分成
5
类:治饮
酒太醉不解诸方、治恶酒诸方、治饮酒腹满不 消诸方、治饮酒后诸病诸方、断酒
诸方。将方剂中较为常用的药物摘录如下:

北柴胡
[3]

菊花

葛根

干姜

砂仁

枳椇子

连翘

虎杖

薏苡仁

石菖蒲

甘草

陈皮

茯苓

红枣

鲜萝卜

猪苓

泽泻

五味子

白扁豆

桂枝

竹茹

葛花

乌梅

白豆蔻

盆硝

草果

淡竹叶

生石膏



神曲

白术

甘遂

薄荷

白茅根

藿香

贯众

肉豆蔻

白茅根

白芷

雄黄

全蝎

丁香

高良姜

麦芽

檀香

陈橘皮

酸枣仁

瓜蒌

枳实

青皮

沉香


附子

拐枣

全蝎

莱菔子

2.
偏方常用解酒药物

在对“李约瑟难题”的解释中,大多数人认为 中国古代所谓的“科学”是存
在于民间的艺人、
匠人。
一些现在看来具有科学性的事物 在当时主要靠师徒关系
传承发扬,并没有上升为理论。在中医药也是如此,不单单是郎中、大夫们的探< br>索;
在普通大众之间也存在着尝试和总结。
因此数千年来,
在中国民间蕴藏着非
常丰富、简单而又疗效神奇的治疗疑难杂症的偏方、秘方、验方,为中华民族之
繁衍和人类健康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些方子所用药物,
多以食物为主,
很容易
获得,
而且在
《食疗本草》
中也有详细记载。
将在解酒偏方中常用药物归纳如下:

西瓜

大白菜

莲藕




山楂

八角

桂皮

蜂蜜


WDP














































2007280122XXXXX


柚子

芹菜

橄榄
[4]

霜柿饼

豆腐


蛋清

海蜇

冬瓜

菱角


拐枣




杨桃

茶叶

食醋

浓米汤

甘薯

绿豆

酸奶

香蕉

茭白

生梨




甘蔗

柑橘

3.
常见解酒药物分类


无论是古方、经方还是偏方,按照中医理论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即清热
利 尿类、
生津止渴类、
芳善化湿类。
例如菊花能疏散风热,
平肝明目,
清热解毒;
白扁豆能健脾、化湿、消暑;豆蔻有温中行气,固肠止泻,消食之功
[7][2]< br>。


1
)清热利尿类

药性多偏寒凉,具有清 热、解毒等作用,如西瓜、甘蔗、莱
菔子、葛花。对饮酒积热,毒伤脾胃,见胃痛、发热、烦渴、小便短 赤者,有显
著的解酒、清热、利尿等功效。例如,
《本经》记载“葛花,能解酒毒,葛花解醒汤用之,必兼人参。但无酒毒者不可服,服之损人天元,以大开肌肉,而发泄
伤津也。
” 用治饮酒过度,头痛、头昏、烦渴、胸膈饱胀、呕吐酸水等伤及胃气
之证,可与人参、白蔻仁、陈皮等配 伍。


2

生津止渴类

多系果品,
其味甘酸,
药性平和。
主含糖、
维生素、
无机盐、
果胶、
有机酸、
纤素等,
有解酒、
消食、
生津及强壮作用。
例如,
枳椇子出于
《本
草纲目》
,李时珍说“酒
??

又畏枳椇子 、葛花、赤豆花、绿豆粉者,寒胜热也。

可见枳椇子为公认的解酒要药。


3
)芳善化湿类

本类药多为辛温香燥之品,主一归脾胃经。 主含挥发油,有
健胃、止呕等作用,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加肠管蠕动,制止肠内异常发酵,祛除
肠内积气。对于饮酒过量,毒伤脾胃,湿浊郁遏,蕴结中焦,气机失调丽致运化
失常,见脘腹胀满疼痛、 呕酸不思饮食、心神烦乱者,可称得上是解酒、化湿醒
脾、调中行滞之妙品。例如,丁香,出自《药性论 》“杀酒毒”。

三、中医经络解酒

1.
常用穴位及位置

常用穴位有:足三里、下巨虚、肝经的中封穴、太冲穴、中脘穴、足底小肠
的反射区。

1

足三里

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
胫骨边缘。找穴时左腿用右手、
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
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 ,
指尖处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9 07:4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2302.html

中医药解酒的科学解释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