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具
/
原料
?
?
?
?
?
?
?
?
?
?
高良姜
草豆蔻
茯苓
青皮
陈橘皮
檀香
葛花
人参
绿豆花
白蔻仁等多位中草药
方法
/
步骤
1.
豆蔻良姜汤:高良姜
12
克,草豆蔻
15
克,茯苓
30克,人参
30
克,青皮
12
克。理
气除胀,降逆止呕,解酒。用 于饮酒过度,呕逆不止,心腹胀满。
2.
橘皮醒酒散:桔皮
(< br>去白
)500
克,陈橘皮
500
克,檀香
200
克, 葛花
250
克,绿豆
花
250
克,人参
100
克, 白蔻仁
100
克,盐
300
克。健脾醒酒。用于酒醉不醒,呕
吐吞酸 。
3.
橘皮汤:
陈皮
(
去白,浸炒
)30
克,葛根
30
克,甘草
30
克,石膏
(打碎
)30
克。治
饮酒过度,酒毒积于肠胃,呕吐,不食汤水。
4.
解酒散:葛根
15
克,薄荷
15
克,砂仁< br>15
克,甘草
15
克,盆硝
8
克。解酒。适用
于饮酒 过度。
5.
人参汤:
人参
60
克,
白 芍
30
克,
瓜蒌
30
克,
枳实
30
克,< br>生地
30
克,
茯神
30
克,
葛根
30
克,
甘草
30
克,
酸枣仁
30
克。
益气安神,< br>清热除烦,
解酒。
用于饮酒过多,
大热烦躁,言语错谬及房劳。
6.
百杯丸:
沉香
15
克,
红豆
15< br>克,
葛根
15
克,
陈皮
15
克,
甘草
15
克,
丁香
18
克,
砂仁
45
克,白豆蔻60
克,干姜
30
克。理气,和胃,解酒。用于钦酒过多,胸膈滞
闷,呕 吐酸水,胃腹疼痛。
7.
百杯散:甘遂
30
克,葛花< br>30
克,橘皮
30
克。理肠胃,解酒毒。适用于饮酒过多,
停酒,胸膈 痞闷,饮食不快及一切酒病。
注意事项
?
?
切勿盲目乱搭配中草药
酒后请勿驾车
酒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非常 喜爱的饮料之一,
每逢聚会,
亲戚朋友畅谈举杯,
既增添许多喜庆气氛,
也促 进彼此之间的友情交流。
但是一高兴,
难免饮酒过量,
引起呕吐、胃痛、头痛等不适反 应,甚至导致身体健康的严重损害。
因此,饮酒时应当尽量避免过量,一旦过量则应当尽快解酒。
据有介绍说,
中医
认为“药食同源”,
许多中药本身就是食品,
许多食物也都有
治病的作用 ,因此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食物和中药都可以用来帮助解酒。
中药解酒
可用 酸枣、
葛花根各
10
~
15
克,
一同煎服,
具有很 好的醒酒、
清凉、
利尿作用。
还可用葛花
10
克,水煎服,解酒效果 也甚佳。取绿豆适量,用温开水洗净,捣
栏,开水冲服或煮汤服,或将柑橘皮焙干、研末,加食盐
1.5
克,煮汤服,也有
解酒的效用。
食醋解酒
可用 食醋烧
1
碗酸汤,或用食醋
50
克,红糖
25
克,生姜3
片,煎水服下。酒中
的乙醇与食醋中的有机酸在人体胃肠内相遇可起反应,
降低 乙醇浓度,
从而减轻
酒精的毒性。
豆腐解酒
饮酒时宜多 以豆腐类菜肴作下酒菜。
因为豆腐中的半胱氨酸是一种主要的氨基酸,
它能解乙醇代谢物乙醛的 毒性,食后能使之迅速排出。
水果蔬菜解酒
鲜橙、甘蔗、生梨、西瓜等鲜 果榨汁饮服,可以解酒;另外,蔬菜里面,可将鲜
藕捣成藕泥,
取汁饮服。
还可用白萝 卜汁加红塘,
每次饮用一杯。
酒精中毒轻者,
可生吃荸荠
50
~100
克,
若中毒严重,
将荸荠捣烂滤汁
200
毫升,
加少量冰糖水
1
次灌服。
糖水盐水解酒
中医认为,白糖 润肺生津,可解口干燥渴,能治中虚脘痛。服用适量的白糖水,
能稀释胃中酒精浓度,
减少酒的 吸收。
糖分吸收后使血糖浓度增加,
酒在血液中
的浓度降低,使酒精在体内代谢和排出 加快,达到醒酒解酒的目的。此外,口服
淡盐水,也可达到稀释胃中的酒精和降低血中酒精浓度的作用。
解酒中药偏方
酒 可入药,
《黄帝内经》早有记载。少量饮之,能通经络,活血脉,解疲乏,对身
体有益;多饮则 会
“
酒醉
”
、
“
中酒毒
”
,现代医学称为 酒精中毒,对身体十分有害。中医学浩
瀚的药海中,
能治疗酒精中毒的方药不胜枚举。
今将常用药物中,
具有解酒毒作用的部分中
药简介如下:
葛花别名葛条花,系葛藤的花,始载于《名医别录》。其性凉味甘,入脾、胃经,
能 解酒止渴。治酒醉,烦渴,取本品
l0
~
15
克,煎服;若预防酒醉,可煎汤 代茶。治饮酒
太过,
呕吐痰逆,
头痛心烦,
胸膈痞塞,
手足颤摇,< br>小便不利,
大便泄泻。
以葛花解酲汤
(
《兰
室秘藏》
)
治之。木香
1.5
克,人参
4.5
克,猪苓
4.5
克,茯苓
4.5
克,橘皮
4.5
克,白术
6
克,干姜6
克,神曲
6
克,泽泻
6
克,青皮
9
克,砂仁
15
克,白豆蔻
15
克,葛花
15
克。
煎服。
高良姜别名风姜、良姜、始载于《名医别录》。味辛性温,入脾 、胃经。具有散寒
止痛,温中止呕的功效。《大明本草》有治转筋泻痢、反胃呕食,解酒毒,消宿食的记 载。
治饮酒太过,身寒呕逆,取本品
10
~
15
克,煎服。若寒甚, 可与法夏、生姜、香附同用。
白茅根别名茅根、茅草根等。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寒味甘,入肺、胃、膀
胱经。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功效。
《 本草纲目》有止吐衄诸血及解酒毒的记载。本品
可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逆、肺热咳嗽、吐血、衄血、急 性肾炎水肿、黄疸等症。若解洒,
可用本品
15
~
30
克,
煎服,
鲜品倍用。
若治饮酒太过,
伤及胃络所致胃出血,
可与仙鹤草、
地榆、蒲黄同用,或单用。以鲜品效果为佳。
丁香别名公 丁香,
始载于
《药性本草》
。
温味辛,
入脾、
胃、
肾经。
具有温中降逆,
温肾助阳之功效。常用于胃寒所致呕吐、呃逆及肾虚阳萎等证。
《大明本草》有治冷气、杀
酒毒的记载。治饮酒所致呕吐、身寒等证,可单用,或与人参、生姜、法夏、 柿蒂配用。预
防酒精中毒,可用本品
3
~
5
克,泡茶饮。
桑葚别名桑果、桑枣、桑葚子等,始载于《新修本草》。其性寒味甘, 入心、肝、
肾经,
具有滋阴补血、
润肠通便,
以及解酒的作用。
《本 草纲目》
谓其捣汁饮,
能解酒中毒。
本品可治眩晕、失眠、消渴、便秘,及风湿关节炎 。解酒可取鲜品
100
克,捣汁或煎服;若
烦渴甚,可与麦冬、玉竹、天花粉等配合。
芦根别名苇根,
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 br>。
其性寒味甘,
入肺、
胃经,
具有清热生津、
止呕、利尿的功 效。治热病烦渴、胃热呕秽、肺热咳嗽等证。酒热烦渴、呕秽,可用本品
30
~
60< br>克,煎服。或用芦根饮:芦根
15
克,竹茹
9
克,粳米
50< br>克,生姜
5
片,水煎,当
茶饮。《新修本草》谓其能疗呕逆,不下食,胃中热等 证。
淡竹叶别名碎骨子、山鸡米等,始载于《本草纲目》。 其性寒味甘淡,入心、胃、
小肠经,
有清热除烦、
利尿的作用。
可治热病烦渴 、
口舌生疮等证。
治酒热烦渴,
小便不利,
可用本品
30
~
50
克,煎服;或与菊花、薄荷同煎,当茶饮可预防酒醉。
茶叶始载于
《本草图经》
。
其性凉味苦甘,
入心、
肺、
胃经。
具有清头目、
除烦渴、
助消化、利尿解毒的功效。可治头痛、目 昏、多睡善寐、心烦口渴、痢疾等证。本品有红、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9 07:3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2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