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解剖生理学
(牙合)与颌位知识点
(牙合)的生长发育
建(牙合)的动力平衡及影响因素
牙列正常位置和正常(牙合 )关系有赖于适宜的动力平衡,即作用于牙列的向前力与向后力的平衡,
向内力与向外力的平衡。
(牙合)
咀嚼压力
周围肌肉压力
前后的动力平衡
1
)
向前
的动力:
①
颞肌、咬肌、翼内肌、翼外肌
收缩所发出的咀嚼力。
②
舌肌
向前,上下颌骨发育中皆有在其后缘增生新骨的倾向。
2
)
向后
的动力:
主要 来自
唇颊肌
,如口轮匝肌、提上唇肌、降下唇肌、提口角肌、颧肌、颊肌及颏肌等。
内外的动力平衡
上、下牙列内侧有舌肌的力量,外侧有唇颊肌的力量,达到内外动力平 衡。这种平衡不仅促进上、下
第
1
页
颌骨适当地向前发育,也可促进牙弓向侧方发育。在内外动力平衡状态适宜时,牙列的宽度发育正常。< br>
上下的动力平衡
上、下牙列间正常的尖窝嵌合关系,制约着每一牙齿的上下方向位置关系,使之保持稳定。如 牙列发
生缺损而未及时修复,则缺损部位的上下动力平衡将遭到破坏,牙齿发生移位(倾斜、伸长等), 必然对
(牙合)接触关系产生影响。
(牙合)的发育阶段及影响因素
建(牙合)
6
个月
乳牙(牙合)
2.5
岁~
6
岁
替牙(牙合)
6
岁~
12
岁
恒牙(牙合)
12
岁以后
乳牙(牙合)特点
乳牙早期
第
2
页
乳牙晚期
2.5
~
4
岁
牙排列
紧密
无间隙
无显著磨耗
乳牙位置较正
覆(牙合)较深覆盖较小
4
~
6
岁
牙排列
不紧密
有间隙
显著磨耗
深覆(牙合)减小
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
远中面彼此相齐
下颌第二乳磨牙移至上颌第二乳磨牙的稍前方(近中)
混牙(牙合)(替牙(牙合))特征
替牙期暂时性错(牙合)
(
1
)上唇系带位置过低
(
2
)中切牙间间隙
(
3
)中切牙、侧切牙牙冠偏远中
(
4
)暂时性前牙拥挤
(
5
)暂时性远中(牙合)
(
6
)暂时性深覆(牙合)
早期恒牙(牙合)特征
在替牙期,大多数恒牙已经建(牙合) ,只余第二、第三恒磨牙。第二恒磨牙约在
12
~
14
岁萌出,其
所 占的位置间隙,大部分是由于面部的前
2/3
向前增长,小部分则由面部的后
1/3< br>向后方增长所获得。第
三恒磨牙约在
17
~
21
岁之间萌出, 其萌出位置的获得与第二恒磨牙相同。
牙列
上下颌牙齿按照一定的顺序、方向和位置排列,其牙根生长在牙槽窝内,牙冠连续排列成近似 抛物线
第
3
页
的弓形,称为牙弓或牙列。
牙列分类
牙列形态特征分型
牙弓长度的测量
作垂线为牙弓的总长度。
(
1
)牙弓长度的测量:以左、右侧最后一颗牙远中最突点间连线为底线,由中切牙近 中接触点向底线
(
2
)牙弓宽度的测量:左、右第二磨牙颊面间最宽的距离。
牙列长度与宽度
第
4
页
牙齿排列特点及生理意义
第
5
页
牙体唇(颊)舌向的倾斜规律
上颌其他磨牙略向颊侧倾斜;下颌前磨牙及其他磨牙则略向舌侧倾斜。
牙体垂直向关系
(牙合)平面为参考平面。
(牙合)平面:从上颌中切牙的近中切角到双侧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顶所构成的假想平面,该 平面与
鼻翼耳屏线平行,基本上平分颌间距离。
第
6
页
上颌中切牙、尖牙、前磨牙颊尖与该 平面接触,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与该平面接触;侧切牙与该平
面不接触;磨牙的其他牙尖距离该平面的 距离,从前向后依次增大。
联系:口腔修复学全口义齿牙齿排列方法及原则:
牙列生理意义
牙与牙之间紧密邻接,在咀嚼运动中互相支持、分散咀嚼压力、提高咀嚼效能,而且避免食物嵌塞,有利于牙的稳固。
牙体的倾斜方向使咀嚼产生的力沿着牙体长轴传 导,有利于咀嚼能力的发挥和维护牙周组织健康。
使上下牙列之间广泛而紧密地接触,有利于咀嚼,并避免咬伤黏膜。
第
7
页
牙体的倾斜有利于衬托唇颊,使口腔本部较大, 便于舌的活动,保持面下
1/3
丰满。
(牙合)曲线
·纵(牙合)曲线
·横(牙合)曲线
纵合曲线:
下颌:(
Spee
氏曲线)
凹向上
切牙段→尖牙→第一磨牙远中颊尖→第二,三磨牙
平直
逐渐降低
最低
逐渐升高
横牙合曲线:
又称
Wilson
曲线。
上颌两侧磨牙在牙槽中的位置均略向颊侧倾斜,使舌尖的位置低于颊尖,因此连接
两侧同 名磨牙的颊尖、舌尖形成一条凸向下的曲线,称横(牙合)曲线。
下颌可以形成凹向上的横(牙合)曲线。
(牙合)与颌位
(牙合)
(牙合)为上下颌牙发生接触的现象。
第
8
页
牙尖交错(牙合)
牙尖交错(牙合)是上、下颌牙牙尖相互交错咬合,达到最广泛、最紧 密的接触关系。
当牙尖交错(牙
合)的下颌位置对于颅骨处于正中时,牙尖交错(牙合)又可称 为正中(牙合)。
牙尖交错(牙合)特点及生理意义
1.
上下颌牙齿为尖窝相对的交错咬合关系
2.
覆盖与覆(牙合)关系
牙尖交错(牙合)特点及生理意义
(
1
)
覆盖:亦名超(牙合),指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水平距离。
前牙,即指上颌切牙切缘到下颌切牙唇面的水平距离。
后牙,它是指上后牙颊尖盖至下后牙颊尖的颊侧,两颊尖顶之间的水平距离。
在正常情况下,距离在
3mm
以内
,超过者称为深覆盖。
超过
3mm
者为
Ⅰ°深覆盖;
超过
5
㎜者为
Ⅱ°深覆盖;
第
9
页
超过
7mm
者为
Ⅲ°深覆盖。
(
2
)
覆(牙合)
指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的垂直距离。
如在前 牙,
盖过的部分不超过下前牙唇面切
1/3
者,
称为正常覆
(牙合)
。
超过者,
称为深覆
(牙合)
。
深覆(牙合)的程度取决于下颌前牙切缘咬在上颌前牙舌面的部位而定 ,咬在切
1/3
以内者,称为正
第
10
页
常覆(牙合);
咬在中
1/3
以内者,称为Ⅰ°深覆(牙合);
咬在颈
1/3
者,称为Ⅱ°深覆(牙合);
超过颈
1/3
者,称为Ⅲ°深覆(牙合)。
反(牙合):下颌牙反盖着上颌牙;
对刃(牙合)(对(牙合 )):牙尖交错(牙合)时,上下牙齿彼此以切缘相对,或以颊尖相对;
开(牙合):牙尖交错(牙合)时,上、下牙列部分前牙甚至前磨牙均不接触;
锁(牙合):牙尖交错(牙合)时上后牙的舌尖咬在下后牙颊尖的颊侧;
反锁(牙合):牙尖交错(牙合)时下后牙的舌尖咬在上后牙颊尖的颊侧。
后牙覆牙合、覆盖关系分类
第
11
页
覆盖、覆(牙合)的生理意义
提高咀嚼效能
保护软组织
切道
指在咀嚼过程中,下颌 前伸到上、下颌切牙切缘相对后,在返回牙尖交错位的过程中,下颌前牙切缘
第
12
页
所运行的轨道。
切道斜度
是指切道与(牙合)平面相交所成的角度 。其斜度大小,为上、下颌前牙间所存在的覆盖与覆(牙合)
程度所影响。
3.
上、下颌第一磨牙关系
第
13
页
4.
尖牙接触特征
5.
上下颌牙齿对位接触情况
面的对位接触关系
尖与窝的对位接触关系
尖与沟的对位接触关系
尖与隙的对位接触关系
第
14
页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9 05:4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2130.html
-
上一篇:口腔修复学大题重点笔记-题
下一篇:全口义齿人工牙排列的要求与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