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医的针刺疗法
蒙医的针灸疗法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16
世纪以后的蒙医学大量吸收了藏医等兄弟民族针刺疗法的理论和经验,
使蒙医针刺 疗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甘露之泉》
从五个方面明确论述了针刺疗法的适应症、< br>禁忌症、
针刺穴位、
针刺疗法种类、针刺方法、疗效等内容,并指出
针 刺疗法有寒针和热针两种
,
寒针只是针刺,热针则针刺与烤灸相结合。
蒙古族医学特色诊疗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蒙医药逐步形成了较为丰富而且独特的诊疗知识
与经验。
诊断
诊断是蒙医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诊察和分析两方面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望、问、切三诊,观察和检查患
者的全面 情况和现症的本质,
以掌握诊断必须的依据,
然后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
分析归纳,进一 步了解疾病的一般规律和特殊变化,鉴别出主与次、实与虚、确
实与疑似,并结合六基症和寒、热证理论 加以总结,对疾病作出正确的判断。
(一)望诊
是 医生用视觉观察病人外部精神状态、色泽、形体、姿态以及
局部情况的异常变化以推断疾病情况的一种诊 察方法。
1
.望色:望面部的色泽、气色。面部的 颜色和光泽,是脏腑气血的外容。
人体发生疾病,
面部的色泽会相应改变。
临床上根据 不同的色泽表现,
可测知脏
腑功能的盛衰和疾病的部位及发展变化。
正常人面部色泽是 微黄、
荣润、
鲜明而
有光泽。如色泽暗晦、苍白、枯槁、面色青黑等均为不健康色泽。 色赤多为热证
所致,面色白多为寒证。颜面发绀,颊部粗糙多为赫依病和心脏疾病。小儿胸部
有 热症时两颊潮红、口唇发白。面色暗晦,精神衰极,言语低微不清,病情转入
危重阶段突然转为两颧红晕 如妆,
精神转佳者为死亡预兆。
但由于居住环境、
季
节、
气候职业以 及种族的不同而造成的面色改变,
都不属于病色,
诊察时注意鉴
别。
2
.望形体:望病人体质强弱、胖瘦及发育状况,正常人五脏 功能活动有力,
则身体强健。
反之,
必然会导致体质的改变。
还通过对病人的 动静异常表现观察,
也可测知疾病的部位。
3
.五花 的观察:舌、目、鼻、耳、口唇,蒙医诊断中称之为五花,这些器
官与内在经脉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
心之花为舌,
肝之花为目,
肺之花为鼻,
肾之花为耳,
脾之花为口 唇。
五花不但是三根之所舍和运行之道,
而且与黑脉和
白脉及五脏紧密相连。这些器官 的异常改变,可反映脏腑功能的盛衰。
(
1
)望舌: 即望舌形、舌色、舌苔。正常人舌象为舌体柔润,活动自如,
颜色淡红,
舌面有薄而分布均匀的 白苔,
反之为异常舌象。
如赫依性病症之舌象
多为舌质鲜红,干而粗糙,舌体短缩而强 硬,出现言语不清、颤抖等;希拉性病
症的舌体呈淡白色,
苔厚而粘腻,
色鲜红起刺等 ;
巴达干性病症则舌体肥厚柔软
湿润,舌质失去本体色泽,苔灰白色,或舌根部粗糙中部粘腻、 尖部柔软
等症
状。
(
2
)望目:目为肝之花,目的异常改变,可反映脏腑尤其是肝病。如赫依
性病目多泪、赤肿、睑发干。眨眼 、目红暗浊等。
(
3
)望鼻:望鼻形、鼻内分泌物。 鼻塞、流清涕、嗅觉失灵等多为赫依性
病;鼻孔干燥发痒、发疹则多为已达于病。
(
4
)望耳:耳部肉厚而润泽,是肾精充实的表现,多属正常。耳部青色,
耳内刺痛作鸣等多为赫依性病。
耳内红肿发热,
刺痛。
流黄水或脓汁则为希拉 性
病。
(
5
)望口唇:主要观察口唇的色泽,干润外形和感觉。正 常口唇为淡红色,
柔软、感觉良好。口唇歪斜多为赫依性病,干枯燥裂多为希拉性病或热证,湿润
多为巴达干性病或寒证,热邪扩散于脾则口唇发黑。
4
.除了以上内容之外,蒙医望诊还包括:
(
1
)望牙齿:齿为骨之余,通过对牙齿与齿龈的观察,可以重点了解三根
七素之活 动,和脏腑功能的变化。如赫依性病出现牙齿酸痛,动则加重,下颌部
血脉跳动,
咬牙等症状;
牙齿干燥如枯骨则多为黄水性病;
齿龈发紧腐烂易出血
多为巴木病。
(
2
)望咽喉:咽喉为肺胃通路。另外,心、肝、脾、肾等诸脏 腑亦均通络
于咽喉,因此,通过对咽喉的观察,可以了解以上各脏腑的情况。
(
3
)望皮肤:皮肤是人体之表,卫外的屏障。很多疾病都在皮肤方面发生
某些异常改变。
望皮肤重点观察其色泽和形态方面的变化。
面目及全身皮肤呈现
黄色,多因希拉性疾病或黄疸病所引起;皮肤失去光泽而粗糙、发痒、发疹、搔
之流黄水者多为黄水性 病;身体某部皮下出现硬结,按则活动多为脑虫病等等。
(
4
)望头发、指甲:头发盛长色黑为正常。由于各种疾病可使头发发生变
白、发黄、发稀或脱发等 变化。指甲为骨之糟粕,所以与体内三根七素和脏腑活
动功能有直接关系。
如有异常变化说明内 脏生病变,
如赫依功能减低或胃、
肺有
病变,
则指甲失去光泽而发白变厚;< br>希拉性疾病散布于全身则指甲面多出现黑线。
(二)
问诊
是医生对病人或家属及亲友,
通过正面或侧面进行查询,
以了解病
情的一种诊察方法。 主要包括:问病人的生活环境与生活习惯、既往病史、家族
病史、平素体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 、治疗经过等。
1
.问一般情况:包括病人的姓名、年龄、性 别、职业、籍贯、现住址、生
活习惯等。
2
.问现病 史:主要询问疾病的发生时间、病因、主证、发病的缓急、病情
的轻重和发展经过及诊疗过程等。
3
.结合时令即三期。四季、六时、按疾病的蓄积、发作、平息规律 和白昼
与夜间病情的变化进行询问。
如赫依性疾病多为夏季蓄积,
夏季发作,
秋季平息,
早晚、饥腹时病情加重;希拉性疾病则多在夏季蓄积,秋季发作,冬季平息,昼
间、 午夜及食物消化时病情加重;巴达于性疾病则冬季蓄积,春季发作,夏季平
息,午前。黄昏时分和饱食后 加重。
4
.问饮食起居情况:询问是否常用易使三根失调之饮食和住处的湿热、寒< br>凉、潮湿。干燥等情况。对突发病则询问是否有过极度恐惧、受凉或情绪过于激
动等情况。
(三)切诊
为医生用食、中、无名指指腹触按病人腕部脉 搏,通过脉象的辨别,以了解
疾病的诊察方法。
切诊也称为脉诊。
所谓脉象是指脉搏所 表现的深浅、
动势的和
缓、波动的幅度、充盈度和跳动律等。如脏腑有病或赫依。血盛衰以及三 根七素
多损而失去平衡状态,则必然导致赫依、血运行之变化,促成脉象的改变。通过
切脉即可 测知疾病的变化。
蒙医认为: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有 雄脉、
雌脉、
中性脉三种脉象,
也称为正脉。
一般来说,
男子多为雄 脉,
女子多为雌脉,
但个别也有女子雄脉而男性具有雌脉
者。正常人的脉率,医生每一 呼吸约为五至。诊脉时间,约为一百至,在此一百
至中,脉象应该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节律 整齐,为正常的脉象,也
称为平脉,即属无病之征。反之则病脉。脉象搏动次数超过五至为热证,不足五
至为寒证。
但由于人的体质、
性别和年龄的不同,
生理现象之差异也有异于上 述
规律者,不属于病脉,如妊娠脉多呈高突而滑利,同时两侧尺部脉象不同。如胖
人脉多沉,瘦 人脉多浮,老年人脉多濡弱,青壮年脉多大而有力,小儿脉多数。
血希拉体型者脉多紧,
巴达干 赫依体型者脉多弱。
男性脉多粗弦,
女性脉多细弱。
体力劳动者脉多实数,
脑 力劳动者脉多迟弱。
激怒时脉多紧数,
惧怕时脉多沉弱。
在临床必需结合平时的脉象情 况全面详细考虑。
1
.诊脉准备:脉诊是极为复杂而细致的诊 察技术,需有事前的准备。凡属
油腻难消、
热性或过于寒性食物,
蒙医理诊上认为均能 扰乱脉象,
因此在诊脉前
晚应停止进食。剧烈运动、多语、心劳、房事等,需禁忌。
2
.诊脉时间:朝阳初露,卧床未动,饮食未进,体内温度尚未散失,外 界
寒气尚未窜进,赫依血平稳之际。
3
.诊脉部位: 是在腕后第一横纹向下一寸(以拇指末节之长度为一寸)即
桡骨茎突略偏后方动脉上,
医生所按 三指一般从腕后第一横纹开始向肢体近端排
列,依次为食指、中指、无名指。其食指部位为寸,中指部位 为关,无名指部位
为尺。
按脉三指间距不宜过宽过狭,
各指间保持一粒小麦之缝隙为标 准。
要把握
好各部位的按脉轻重度:
诊寸脉须轻按,
着于皮肤即可;
关脉较重,
要着于肌肉;
尺脉重按,须着于骨为度。要注意思者诊脉时的姿势,即诊脉位:病人 取坐位或
仰卧位,
前臂平升,
掌心向上,
腕部最好用脉枕垫起,
其位 置与心脏同高。
另外,
若患者为男性,应先诊其左手之脉;患者为女性,须先诊其右手之脉。< br>
脉诊三部与脏腑关系密切,
以男性为例,
医者以右手三 指诊脉,
患者以左手
初诊,食指(寸部)的上角属阳为心,下角属阴为小肠;中指(关部)的上 角属
阳为脾,
下角属阴为胃;
无名指
(尺部)
的上角属阳为左肾,< br>下角属阴为精府
(女
性为卵巢)
。病者右手就诊,医生以左手诊脉,食指上角属 阳为肺,下角为大肠;
中指的上角为肝脉,下角为胆脉;无名指上角为右肾,下角为膀胱。女性寸部的< br>诊脉法,与男子相反,即女子以右手寸脉诊心和小肠、左手寸脉诊肺和大肠。布
指后,医生要调整 呼吸,使之均匀平静,把注意力集中到指下。
另外,
诊脉时还 应注意四季、
五行与脉象及脏腑的关系。
春夏秋冬四季及其
四个土旺期共为五时。春三月为阳气初升,
草木萌生季节,
在脏为肝木脉和胆脉
旺盛而运行之时,故脉搏 细而跳动;夏三月为气候炎热,雨淋季节,在脏为心火
脉与小肠脉旺盛而运行之时,
故脉搏粗状 而脉势悠长;
秋三月为阳气乍衰,
谷物
成熟季节,在脏为肺金脉和大肠脉旺盛而运行之 时,故脉搏状短促而跳动粗暴;
冬三月为大气寒冷,
水土冰冻季节,
在脏为肾水脉与膀 胱脉、
精府脉旺盛而运行
之时,
故脉搏柔和而迟缓。
蒙医诊脉取法近似于中医 ,
但诊脉部位及分配所属脏
腑有区别。
4.
病脉的诊察与分析
(
1
)总脉 :据疾病的本质进行分类的脉象称为总脉。总脉归纳为寒热两大
类共有
12
种。其中热 证脉象、寒证脉象各六种。热证脉象即实、滑、紧、数、
洪与弦。实脉是应指无虚而幅强,三部举顺按皆 有力而坚实,多见于增盛热、骚
热证。滑脉如珠之应指、指下有流利圆滑的感觉,多见于血热证。紧脉是 脉未绷
急,强按不止,如牵绳转索,多见于希拉热证和心热证。数脉是来去快速,多见
于瘟热、 扩张热和毒热证。洪脉是洪大有力脉道宽阔,多见于赫依、血相搏和包
如热证。
弦脉是硬而端直 ,
按之不移、
见于伤热证。
寒证六脉象即微、
弱虚、
迟、
沉 与芤,微脉极细而不显,若有若无,多见于寒痞症。弱脉极软而沉细,多见于
浮肿证。虚脉三部举止无力 ,多见于寒性黄水证、灰巴达干症。沉脉轻取不应,
重按始得,多见于寒性水肿与水臌。芤脉是浮大而软 、中空,多见于单纯性各种
赫依证。寒热证
12
种脉象有相对峙的关系。如实与微、紧 与弱、滑与虚、数与
迟、洪与沉、弦与芤等,一方为另一方的对立面。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复杂的,
在脉象上的反应也必然是多方面的,
在临床上单一脉象少见,
在一个病人< br>身上见到的脉象多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热证
6
种脉象中两种相兼者多见,
3~
4
种相兼者为大热、
5
~
6
种相兼则为极热证。寒证
6
种脉象之相兼出现大概亦如
此。
另外,
寒热证脉也有阶梯型搏动象 。
这是寒热脉象在顺逆发展过程中所表现
的搏动。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宜结合病症加以辨别。< br>
(
2
)分脉:以病种分类的脉象称为分脉。疾病的本质归纳为寒热两大类,< br>因临床、科研的需要,可细分为单一症、聚合症、寒症、热症等脉象。单一症脉
象共为
7
种,即赫依性疾病脉象,脉管充满气体、粗大而空虚,有时出现间歇;
希拉性疾病的脉象为细、
紧而数;
巴达干性疾病的脉象为沉弱而缓;
血症脉象搏
动高突而滑利;
黄水病的脉象为震颤而有血行艰难之感;
虫病脉犹如被扭曲作扁
平状向两侧跳动;黑黄水病脉 颤而不显。合并症脉象共为
3
种,即赫依、希拉合
并症脉象虚而数;巴达干、希拉合并 症脉象沉而紧;巴达干、赫依合并症脉象虚
而缓。聚合症脉象只有一种,其搏动粗壮满实而关部则微。寒 症脉象共
5
种,即
痞症脉象微而虚;
不消化病初期脉象跳动粗大而弦;
陈旧则细而无力;
水肿病脉
象细、沉而底部弦;寒性呕吐症脉象浮而虚;寒性泄泻脉象治而虚 。热症脉象共
28
种,即:一般热症脉象数洪紧,未成熟热症脉象细数;增盛热脉粗弦而紧数,
按之愈强;空虚热脉象花而浮数,压之呈空虚状;隐伏热脉象脉低弦而紧;陈旧
热脉象细而紧; 浊热脉象沉细而数;伤热脉象细紧而弦;骚热脉象粗突而弦数;
疫热脉象细而数;粘热脉象指下有扭动之 感,时强时弱,时虚时芤;白喉症脉象
弦而低部紧,并有颤感;炭疽脉象浮而低;急刺痛脉象短促;伤热 脉象粗、弦而
数;头部肌肉受伤者寸脉洪大;头骨受伤者关脉紧;脑内受伤者尺脉数而作颤;
小 儿肺热刺痛脉象紧而极微;
小儿肺热阻症脉象为弦;
妇血症脉象弦浮,
连连急
速而动;中毒症脉象细数而无力。实发症脉象弦、弱、缓、细不定。
5
.脉象鉴别:诊脉时,脉象繁多易误诊,临床上必须注意鉴别。
(
1
)要鉴别正常脉与病脉共有的脉象,即雄脉坚粗与热症的实洪相鉴别;雌
脉细数 与热症紧数相鉴别;
孕妇的突滑脉与血症的弦滑脉相鉴别;
中性脉的流长
濡而柔和与寒 症的缓弱虚相鉴别。其鉴别的主要特点为正常脉虽粗但跳动柔和,
而热症脉象洪、
跳动显紧;< br>正常脉象坚而有力并柔软,
热症脉象实而有力并硬实;
正常脉象跳动柔和脉道细,
热症脉象紧,
不论相兼任何脉象一定要滑;
正常脉象
数与热症脉象数相近,
但跳动幅度和力量有所不同。
正常脉象流长而柔和,
跳动
幅度长而脉道粗大,
而寒症脉象缓弱搏动迟缓而力量微弱。
孕妇脉象突滑,
搏动
滑利而两侧尺脉不同,血症 脉象滑弦,搏力强大而突起。在正常中出现并行脉、
不全脉、停顿、作颤而涩或移位脉象,临床上易与死 脉相混。但仅凭脉象则难以
确诊,应对疾病进行综合性的辨证,以确定诊断。
(
2
)注意易误诊脉象,如血脉与赫依脉,均为空囊浮于水面状,难辨,细致
诊察 ,血病脉上浮而紧,能经得起按压,赫依病脉象,上浮而空虚,不耐按压,
两者的不同点在此。
增盛热与空虚热脉象,
如从脉搏快数方面诊察易混淆,
增盛
热脉洪紧有力,能经受按压 ,而空虚热脉呈空虚状:两者区别即在此。巴达干病
与陈旧性血症脉象深沉易混淆,
细致诊察,
巴达干脉弱而无力,
陈旧性血症脉压
有力,微呈粗状,两者不能混淆。
以上三诊是对疾病综合性的诊察方法,
不能有所偏废。
如果单凭某一诊,
或
者忽略其中的任何一诊,
就不会获得疾病表现的全面资料,
就不可能掌握疾病发
生、 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从而也就很难做到正确的辨证施治。
(四)按诊、闻诊、嗅诊、尿诊
1
.按诊:是医生用 手直接触摸按压病人身体表面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包括
按肌表、按胸腹、按手足、按穴位等。
按肌表主要是辨别肌表的寒热、
润燥、
肿胀、
疼痛等。
如赫依性疾病肌表凉、
粗糙、发青、坚硬。希拉性疾病肌表热、油腻、湿润、发黄或发红。巴达 干性病
肌表凉、柔软、湿润、发白、浮肿等。在临床诊察外科疾病用按诊时如疮疡按之
肿硬不热 多为赫依证,不易化脓。患处灼热重按挑痛,易于化脓,多为希拉证。
按胸腹主要了解痛与不痛、软与硬 ,有无痞块积聚和脏腑的位置、水肿等。
按手足主要了解手足的寒热。 病人手足俱冷,多为虚寒证;手足俱热,多为
热证、希拉亢盛证。手心热,多为内伤,或伤于饮食;两足 皆凉,多为寒证。
按穴位是通过对穴位的压痛反应,
以验证疾 病所属脏腑的诊察方法。
如从头
顶(相当于白会)
,黑白际(相当于膻中)
、 鸦眼、脊椎第一节到骰骨之间,分布
着许多穴位,大都有所从属(如脏腑与三根等)
,与它们所 属脏腑之间的关系密
切。某脏腑有病,往往在它所属穴位上有压痛,如有压痛点,或压之有块感、结节、
条索状物等。
因此蒙医诊断通过按穴位以了解脏腑的疾病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2
.闻诊:是医生用听觉了解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呃逆、嗳气以及 呻
呤等声音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一种方法。蒙医认为发声主要依赖赫依的活动,
经过肺、气管 、喉、舌、齿、唇、鼻等器官的作用,正常人发声自然,音调清晰
和畅。
无论由于内因或外缘,
引起脏腑和发言器官产生病变时,
都会导致声音的
异常变化而为我们所测知,
可借以判断内在的病变。
如发声重浊、
声高而粗多属
热证;发声轻低,声微细弱,多属 寒证;声哑或失音多为伤风感冒、肺疾、粘热
之气侵于咽喉所致;
情志抑郁胸腔满闷而叹息多为 赫依病所致。
呼吸气粗属热证,
呼吸气微属寒证;咳声重浊属热证,咳声低微属寒证;呃声高亢 、短而有力者,
属热证,呃声低沉,气弱无力者,属寒证。
3
.嗅诊:是医生用嗅觉了解病人的口气、呼吸、痰气以及其他排泄物等在
气味上的变化,
以推断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
如病人所居住的病室有某种腐臭气
味,多见于粘热性疾病;血或 鱼腥味多为曾有失血。病人身体有特殊的汗臭味,
多见于瘟热症;汗有酸味,见于布鲁氏茵病;如病人汗 腺分泌亢盛脚汗过多,则
有狐臭味;
病人口气臭秽多为胃热证或口腔不洁所致;
口中发 出芳香气味,
多为
糖尿病之症。
热症病人的痰涕、
二便等排泄物气味共同特点 是气味都腐臭。
如大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9 05:4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2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