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
营养评价
一、住院病人营养风险评估
按
NRS-2002
营养风险筛查方法对住院病人进行营养风险评分。
(一)
NRS-2002
营养风险评分标准:
1.
营养状况情况评分
⑴严重营养状态受损:营养风险
3
分
1
个月内体重丢失
>5
%,或
3
个月内体重下降
> 15
%
;
或近一周食物摄入比正
常量减少
75
%以上;或< br>BMI<16.0
,并且一般情况差,如血浆白蛋白<
25g/L
。
⑵中度营养状态受损:营养风险
2
分
一般情况差并
2个月体重丢失
>5
%;
或近一周食物摄入比正常量减少
50
%~
75
%;或
BMI
为
16.0-16.9
。
⑶
轻度营养状态受损:营养风险
1
分
3
个月内体重减少
>5
%或近一周食物摄入 比正常减少
25
%~
50
%;或
BMI
为
17.0 -18.4
。
⑷正常营养状态:营养风险
0
分
营养摄入正常,体重无明显降低。
(注:几项问题任一符合就按其分值,几项都有按照高分值为准)
2.
疾病严重程度的评分:
⑴疾病对营养的摄入、吸收、利用和代谢影响严重:营养风险
3
分
如严重头颅部损伤、骨髓移植、重症监护病人、严重感染、脓毒血症、烧伤
面积>
50%
患者、严重多发伤、脑卒中、急性重症胰腺炎等。
⑵中度影响:营养风险
2
分
如腹部大手术、重症肺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严重的炎性肠疾病、肝切除
等;
⑶轻度影响:营养风险
1
分
如有并发症的慢性疾病患者、肝硬化、 血液透析、糖尿病、股髋骨骨折、肿
瘤患者(放、化疗)等。
(注:几项问题任一符合就按其分值,几项都有按照高分值为准)
3.
年龄因素影响的评分:
年龄
≥70
岁,
营养 风险明显增加。
因此,
70
岁以上的老年病人应增加营养风
险
1分。
4.
营养风险总评分:
总分
=
疾病 严重程度评分
+
营养状态评分
+
年龄评分
㈡
NRS-2002
营养风险评分意义:
根据
NRS
法对营 养状况总评分结果的处理原则,对总评分
≥3
分者,必须进
行营养支持。对总评分≥1
,但<
3
分者,应给予营养指导或营养补充,并每周定
期评估筛查< br>1
次。当再次评估如
≥3
分时,应实施营养支持。
二、膳食调查
膳食调查,
是调查被调查对象一定时间内通过膳食所摄取的能 量和各种营养
素的数量和质量,以此来评定该调查对象正常营养需要能得到满足的程度。
(一)膳食调查内容
主要包括调查期间每人每天所摄入食品的品种和数量,
摄入的热量及营养素
的数量和比例。
了解烹调方法对维生素保存的影响,
膳食制度和餐 次分配是否合
理,了解过去膳食情况、膳食习惯等。
(二)膳食调查方法
根据具体情况可采用查账法、称重法、询问法和熟食采样分析等方法。在进
行膳食调查时,应选择能正确反映个体或团体当时食品摄入量的方法,
必要时可
并用
2
种 方法。调查的时间通常为
5
~
7d
,但不包括节日。
三、人体体格营养指标测量
人体测量是患者营养状况评价这一有机整体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
它是一种静
态的营养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对身高、体重、三头肌皮褶厚度等指标的测定, 人
体测量是营养评价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一)身高的测量
3
岁以下儿童:测
3
岁以下儿童身高时,要使用卧式量板(或量床)
。读数至小数点后
1
位(
0.1cm
)
。
3
岁以上可采用站立位测量:
测定时患者赤足,
足底与地板平行,
足跟靠紧,
足尖外展
60°
,足根、骶骨部及两肩间区与立柱相接触,躯干自然挺直,头部正
直, 耳屏上缘与眼眶下缘呈水平位。上臂自然下垂。测试人员站在受试者右侧,
将水平压板轻轻沿立柱下滑,
轻压于受试者头顶。
测试人员读数时双眼应与压板
平面等高进行读数,以厘米(
cm
)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
1
位(
0.1cm
)
。< br>
(二)体重的测量
体重,
即人体的重量,是常用以反映营养和健康 状况的常用指标。
影响体重
的因素较多,如季节、疾病、进食,
1
天之内体重 也会随进食,大、小便和出汗
等有变化。
1.
测量方法
被测者清晨空腹,排空大小便,穿单衣裤立于体重计中心,读数,以
kg
为
单位。< br>
2.
评价方法
体重在人的发育期变化很大,
故在进行个 人评价时比较困难;
对集体进行评
价时,可与本国不同年龄测定的平均值比较。体重评价可按以 下方法进行。
(
1
)以标准体重评价:
①标准体重的计 算:
标准体重也称为理想体重,
有人将身高和体重列成表格,
以受检者身高与体重查找 出相应标准体重,
并以实际测量体重与之比较。
为了方
便起见,国外常用
Br oca
公式计算标准体重,即标准体重
(kg)
=身高
(cm)
-< br>100
。
我国常用
Broca
改良公式,即标准体重
(kg)
=身高
(cm)
-
105
,也有用平田公式,
即标准体重< br>(kg)
=[身高
(cm)
-
100
]
×
0 .9
。
②评价标准:实测体重为标准体重的
90
~
110 %
,为营养正常,实测体重超
过标准体重的
10%
~
20%
为过重,
超过标准体重的
20%
为肥胖;
实测体重比标准
体重降低< br>10%
~
20%
为瘦弱,实测体重比标准体重降低
20%
以上 为严重瘦弱。
⑵
以体重丢失率评价:
对无肥胖或水肿 患者,在一定时间内体重丢失情况可反映能量与蛋白质代谢情
况,提示是否存在蛋白质
-
能量营养不良。
体重丢失率
(%)
=原体重-现体重
/
原体重
×
100%
评价标准:若在
1
周内体重丢失
>2%
,
1
个月内
5%
,
3
个月内
>7.5%< br>,或
6
月内
>10%
,均有可能存在蛋白质
-
能量营 养不良。
⑶以体重指数(
BMI
)评价:
BMI
是评价肥 胖和消瘦的良好指标。
①
BMI
的计算公式:
BMI
?
体重
(
kg
)< br>[
身高
(
m
)]
2
②
评价标准: 有多种,除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
WHO
成人标准外,还有针
对亚太地区人群的亚洲成人 标准,以及我国国内发布的标准。
1)WHO
成人标准:见表
1-1
。
表
1-1
WHO
成人
BMI
评定标准
等级
营养不良
肥胖前状态
二级肥胖
BMI
值
<
18.5
25.0
~
29.9
35.0
~
39.9
等级
正常
一级肥胖
三级肥胖
BMI
值
18.5
~
24.9
30.0
~
34.9
≥40.0
2)
国内标准 :针对亚洲人群的体质特点,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提出了
18
岁
以上中国成人
BMI
标准,见表
1-2
。
表
1-2
我国成人
BMI
判定标准
等级
重度蛋白质
-
能量营养不良
中度蛋白质
-
能量营养不良
轻度蛋白质
-
能量营养不良
BMI
值
<
16.0
16.0
~
16.9
17.0
~
18.4
等级
正常
超重
肥胖
BMI
值
18.5
~
23.9
≥24.0
≥28.0
18
岁以下青少年
BMI
的参考值为:
11
~< br>13
岁:
BMI
<
15.0
时存在蛋白质
-
能量营养不良,<
13.0
为重度营养不
良;
14
~
17< br>岁:
BMI
<
16.5
时存在蛋白质
-
能量营养不良 ,<
14.5
为重度营养不
良。
利用体重评价病人营养状况时,不 仅仅要根据这些指标的计算结果进行判
断,
还要将此次计算值与以前的相比较,
才能获 得病人真实的营养状况及变化趋
势。此外,判断体重指标时应注意到患者的某些疾病病理或治疗对体重的 影响,
如脱水、腹水、水肿、巨大肿瘤、利尿剂的使用等,实际测得的病人体重可能并
非其真实 体重,
在这种情况下,
应该结合其他检查
(如实验室检查、
功能测试等)综合判断病人营养状况。
(三)其他测量指标
1.
上臂围(
MAC
)
上臂围本身可反映营养状况,
它与体重 密切相关。
上臂围包括皮下脂肪在内,
也可反映能量摄取情况。另外,
还可根据上臂围 计算上臂肌围和上臂肌面积。
这
些指标可反映肌蛋白消耗程度,是快速而简便的评价指标。
(
1
)测量方法
测量时左臂自然下垂,用软皮尺先测出上臂中点位置,然
后测上臂中点周长。
(
2
)评价方法
我国男性上臂围平均为
27.5cm。
测量值
>
标准值
90%
为营养正常,
90%
~
80%
为轻度营养不良,
80%
~
60%
为中度营养不良 ,
<60%
严重营养不良。
我国北方地
区成人上臂围正常值见表
1- 3
。
国外资料美国男性为
29.3cm
,
女性为
28.5c m
;
日
本男性为
27.4cm
,女性为
25.8cm
;以日本数据与我国较为接近。上臂围可反映
肌蛋白贮存和消耗程度,是快速而简便的评价指标,也能 反映能量代谢情况。
表
1-3
我国北方地区成人上臂围
(cm,
例
数
男
18
~
25
26
~
45
1902
1676
女
1330
1079
男
25.9±
2.09
27.1±
2.51
(cm)
女
24.5±
2.08
25.6±
2.63
)
正常值
变异系数
男
0.08
0.09
女
0.08
0.10
年龄
(
岁
)
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
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
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
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
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
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
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
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
本文更新与2021-02-19 03:1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1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