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高的症状-
淋巴瘤诊疗规范(
2018
年版)
一、概述
淋 巴瘤(
lyphoma
)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国家癌
症中心公布的数据 ,
2014
年我国淋巴瘤的确诊发病率为
5.94/10
万,
201 5
年预计发病率约为
6.89/10
万。由于淋巴瘤病理类型复杂,治
疗原则 各有不同,
为进一步提高淋巴瘤诊疗能力和规范化水平,
配合
抗肿瘤药品供应保障有关 政策调整,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现对《中
国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
2015
年版)》 进行修订和更新。
二、淋巴瘤的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
和病理学等进行诊断。
(一)临床表现
淋巴瘤的症状包括全身和局部症状。
全身症状包括不明原因 的发
热、盗汗、体重下降、皮肤瘙痒和乏力等。局部症状取决于病变不同
的原发和受侵部位,< br>淋巴瘤可以原发于身体的任何器官和组织,
通常
分为原发于淋巴结和淋巴结外两大类。< br>最常见表现为无痛性的进行性
淋巴结肿大。
如有以上述症状的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诊时,< br>应予以重视,
并尽早转诊至上级医院或肿瘤专科医院。
(二)体格检查
应特别注意不同区域的淋巴结是否增大、
肝脾的大小、伴随体征
和一般状态等。
(三)实验室检查
应完成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
乳酸脱氢酶
1
/
69
下载文档可编辑
(
lactate dehydrogena se
,
LDH
)、β
2
微球蛋白、红细胞沉降率、
乙型肝炎 和丙型肝炎病毒检测以及骨髓穿刺细胞学和活检等,
还应包
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 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
HIV
)筛查
在 内的相关感染性筛查。对原发胃的黏膜相关边缘带
B
细胞淋巴瘤,
应常规进行幽门螺杆 菌(
helicobacter pylori
,
Hp
)染色检查;对
NK/T
细胞淋巴瘤患者,应进行外周血
EB
病毒
DNA
滴度检测 。对于存
在中枢神经系统受累风险的患者应进行腰穿,
予以脑脊液生化、
常规
和细胞学等检查。
(四)影像学检查
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graphy
,
CT
)、核磁共振(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
MRI
)、正电子发
射计算机断层 显像(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
PET-CT
)、超
声和内镜等。
1. CT
:目前仍作为淋巴瘤分期、再分期、疗效评价和随诊的最
常用影像学检查方 法,
对于无碘对比剂禁忌证的患者,
应尽可能采用
增强
CT
扫描。< br>
2. MRI
:对于中枢神经系统、骨髓和肌肉部位的病变应首选
MRI检查;对于肝、脾、肾脏、子宫等实质器官病变可以选择或者首选
MRI
检查,尤其对于不 宜行增强
CT
扫描者,或者作为
CT
发现可疑病
变后的进一步检查。
3. PET-CT
:目前是除惰性淋巴瘤外,淋巴瘤分期与再分期、疗
效 评价和预后预测的最佳检查方法。
对于下列情况,
有条件者推荐使
用
PET- CT
:①
PET-CT
可作为霍奇金淋巴瘤(
Hodgkin
lymphoma
,
HL
)
2
/
69
下载文档可编辑
以及
氟脱氧葡萄糖(
fl uorodeoxyglucose
,
FDG
)亲和性高的非霍奇
金淋巴瘤(
non-Hodgkin lymphoma
,
NHL
)亚型治疗前分期以及 再分
期的常规检查,
并用
Deauville
五分量表
(表
1
)
评估病变缓解情况。
但对于
FDG
亲和性差的淋巴瘤亚型(如惰 性淋巴瘤),治疗前的分期
检查仍以增强
CT
扫描为首选。②如果有影像学的临床指征 ,
PET-CT
可用于治疗中期疗效评价,但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故根据中期
PET-CT
结果更改 治疗方案仍须慎重。③对于
HL
和多数弥漫性大
B
细
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
DLBCL
),如果
PET- CT
提示有明确的骨髓受累,则无需行骨髓活检。④
PET-CT
可以作为惰
性淋巴瘤向侵袭性更强的病理类型转化时活检部位选择的依据。⑤
PET- CT
对于疗效和预后预测好于其他方法,可以选择性使用。
4.
超声:可 用于浅表淋巴结和浅表器官(如睾丸、甲状腺、乳
腺等)病变的诊断和随诊,
但一般不用于淋巴 瘤的分期诊断。对于浅
表淋巴结和浅表器官(如睾丸、乳腺等)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后随诊具
有优 势,
可以常规使用;
对于腹部、
盆腔淋巴结检查可以选择性使用;
对于肝、脾 、肾、子宫等腹盆腔实质性器官的评估,可以作为
CT
和
MRI
的补充,尤其 是不能行增强
CT
扫描时。在浅表淋巴结切除活检
时,选取超声检测声像图异常的淋巴 结,有助于提高活检的准确度。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也应用于深部淋巴结、
肝脏、
纵隔 等部位的病变
诊断。
5.
同位素骨扫描:淋巴瘤骨受侵患者的全身骨显像 缺乏特征性
改变,
难以与骨转移瘤、
多发性骨髓瘤、
骨结核、
骨纤维 异常增殖症、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感染性疾病等鉴别,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实验
3
/
69
下载文档可编辑
室检查和其他影像学检查。
常规骨扫描(
99Tcm-MDP
)对初治
HL
患者的临床评估价值 有限,但骨
扫描对原发骨淋巴瘤治疗后随访观察和预后评估作用优于
CT
。
(五)其他针对性检查
(
1
)可疑胃肠道受侵的患者应行胃镜、肠镜检查。
(
2
)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有心血管基础疾病、高龄或拟应用
蒽环类药物者选择性进行超声心动图 检查。
(
3
)拟用博来霉素、且有肺基础病变者应进行肺功能检查。
(六)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是淋巴瘤诊断的主要手段。
对于淋巴结病灶,
应尽可
能切除完整淋巴结。如果淋巴结病灶位于浅表,应尽量选择颈部、锁
骨上和腋窝 淋巴结。
空芯针穿刺仅用于无法有效、
安全地获得切除或
切取病变组织的患者。初次诊 断时,应首选切除或切取病变组织;对
于复发患者,
如果无法获得切除或切取的病变组织标本,
可通过空芯
针穿刺获取的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
淋
巴
瘤
的
病
理
诊
断
需
综
合
应
用
形
态
学
、
免
疫
组
织
化
学
(
Immunohistochemistry
,
IHC
)、遗传学 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流
式细胞术等,尚无一种方法可以单独定义为“金标准”。
1 .
形态学:
在淋巴瘤病理诊断中非常重要,
不同类型的淋巴瘤具
有特征性和诊 断性的形态学特点。
:可用于鉴别淋巴瘤细胞的免疫表型,如
B
或
T/NK
细胞、
肿瘤细胞的分化及成熟程度等。
通过组合相关的
IH C
标记物,
进行不
同病理亚型的鉴别诊断。
4
/
69
下载文档可编辑
3.
荧光原位杂交(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
FISH
)
检测技术:可以发现特定 的染色体断裂、易位或扩增等,对特定染色
体异常相关淋巴瘤的辅助诊断有指导意义,如
Bur kitt
淋巴瘤相关
的
t
(
8
;
14
) 易位、滤泡性淋巴瘤相关的
t
(
14
;
18
)易位、结外黏
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淋巴瘤相关的
t
(
11
;
18
)易位、套细胞淋巴
瘤相关的
t
(
11
;
14
) 易位以及双打击或三打击高级别
B
细胞淋巴瘤
相关的
MYC
(
8q24
)、
BCL2
(
18q21
)和
BCL-6(
3q27
)重排等。
4.
淋巴细胞抗原受体基因重排检测技 术:
淋巴细胞受体基因单克
隆性重排是淋巴瘤细胞的主要特征,
可用于协助鉴别淋巴细 胞增殖的
单克隆性与多克隆性,
以及无法通过
IHC
诊断的淋巴瘤,
是对形态学
和
IHC
检查的重要补充。
5.
其
他
:
包
括
原
位
杂
交
、
二
代
测
序
(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br>,
NGS
)、流式细胞技术等,是常规病理学诊断方法的有
益补充。
随着新检测方法的出现,淋巴瘤的病理诊断也随病理研究的深
入,出现新的改变。在
2 017
年修订版
WHO
淋巴瘤分类中,间变大细
胞淋巴瘤(
anap 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
ALCL
)分为
ALK
阳
性
ALCL
、
ALK
阴性
ALCL
和 乳房植入相关的
ALCL
。
ALK
阴性
ALCL
的
部分患者存在融合性突变,其中存在
6p25
染色体
DUSP22
和
IRF4
重
排的患者预后好,存在
TP63
重排的患者预后差;而血管免疫 母细胞
T
细胞淋巴瘤(
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 mphoma
,
AITL
)与具
有滤泡辅助性
T
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s
,
TFH
)表型的结内外周
T
细胞淋巴瘤(
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
,
PTCL
),则被
5
/
69
下载文档可编辑
认为应归为一类。
三、淋巴瘤的分期
2014
版
Lugano
会议对
Ann-Arbor
分期 系统进行了修订,
适用于
HL
和原发淋巴结的
NHL
,而对于某些原 发淋巴结外的
NHL
,如慢性淋
巴细胞白血病、皮肤
T
细胞淋巴瘤、 原发结外鼻型
NK/T
细胞淋巴瘤
和原发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等,则难以适 用,这些原发于
特殊结外器官和部位的
NHL
,通常有其专属的分期系统。
四、淋巴瘤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是淋巴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施中如 何选择放
疗线束、射野和剂量,由具体病例的治疗目的和诊疗条件决定。可采
用光子、
电子和质子等射线束以达到对靶区的合理涵盖及正常组织的
最大保护。复杂放疗技术如调强适形放疗(< br>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 br>IMRT
)、屏气和呼吸门控、影像引导、甚至质
子治疗,
可在特定情况下,< br>特别是在以治愈为目的预期生存期较长的
患者中,显著提高临床获益,予以酌情推荐。
根据放疗目的和作用,
淋巴瘤放射治疗的适应证分为:
①根治性
治疗;②
综合治疗的一部分;③
化疗不能耐受或抗拒、残存病灶的
挽救治疗;④姑息治疗。
放疗设野分为:
全淋巴照射
(
total
lymphoid irradiation
,
TLI
)
和次全淋巴照射(
sub- Total lymphoid irradiation
,
STLI
)。
T LI
通常包括斗篷野
+
锄形野
+
盆腔野
(在未行脾切除的病 例中还需要进行
脾照射),
STLI
可以省略部分受照区域,目前已不再用于
HL
综合治
疗中。受累野照射(
Involved field radiotherapy
,
IFRT
)仅照射
6
/
69
下载文档可编辑
化疗前受累淋巴结的整个淋巴结区域,
受累野 范围包括所有已知肿瘤
的部位和临近区域;随着影像诊断和适形放疗技术的发展,
IFRT在
HL
和侵袭性淋巴瘤中,被更精准的累及淋巴结(
involved-node
radiotherapy
,
INRT
)
或
累
及
部
位
照
射
(
involved-site
radiotherapy
,
ISRT
)所替代。
附:
INRT
:
化疗前充分对肿瘤进行评估,
在放射治疗 体位下行
PET-CT
检查,并融合至化疗后放疗的定位
CT
中,准确照射所 有化疗前大体
肿瘤位置,即为
INRT
。该定义强调:一是射野就是化疗前大体肿瘤< br>体积(
Gross-tumor volume
,
GTV
)的范围,二 是必须有化疗前精确
的治疗体位下的
PET-CT
评估。
ISRT
:
无法获取化疗前治疗体位下的
PET
影像时,
可以通过适度
增大射野来涵盖治疗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参考化疗前后的影像学信
息,勾画出化疗前肿瘤位置,并外放 一定边界对不确定性予以补偿。
ISRT
靶区定义与勾画:
IS RT
结内病变:目前
ISRT
作为化疗敏感的
NHL
和
HL
标准靶区
勾画方法。
计划需要以
CT
模拟为基础,
融合其他 现代显像手段如
PET
和
MRI
。
ISRT
的靶区主要目的 是包括初诊时累及的淋巴结。
射野包全
化疗前或手术前最初的所有受累区域,
但排除临 近的正常组织,
比如
肺、
骨、
肌肉、
肾脏等。
化疗前或活检 前
GTV
是勾画临床靶区
(
Clinical
Target Volume
,
CTV
)的基础。出于对存在疑问的亚临床病灶和对原
始 肿瘤显像准确性的考虑,
可以在设置
CTV
时,
基于临床判断适当扩
充边界。对于惰性
NHL
,采用单纯放疗时,倾向采用扩大照射野。例
7
/
69
下载文档可编辑
如,
FL
的射野应该较同样受累时的
DLBCL
化疗后的射野更大。照射
时在
CTV
基础上充分考虑器官 运动形成的内靶区(
internal target
volume
,
IT V
)
,
之后形成计划靶区
(
planning
target
volume
,
PTV
)
。
ISRT
结外病变:结外病变的射野原则与结内病变类似。但在某
些结外器官原发病变中,
CTV
需要包括整个器官,如眼、乳腺、胃、
唾液腺和甲状腺。在其他的结外器官中, 如肺、骨和皮肤等,可考虑
部分器官照射。多数情况下,不需进行未受累淋巴结的预防照射。
放疗剂量:
HL
的根治剂量为
36
~
40 Gy
,化疗后达晚期缓解
(
complete remission
,
CR
)(亚临床病灶)
20
~
30 Gy
。低度恶性
NHL
的根治性照射剂量为
24
~
30 < br>Gy
,
DLBCL
化疗
CR
后巩固性放疗
30
~
40 Gy
,
PR
后的巩固剂量为
40
~
50 Gy
。结外鼻型
NK/T
细胞淋巴瘤
(
Extranodal NK/T-cell lymphoma
,
nasal type
,
ENKT L
)的根治照
射剂量为
50
~
56 Gy
。
五、淋巴瘤综合治疗总论
作为一组临床特点不尽相同、
诊断标准与治疗方式 各异的恶性肿
瘤,
在诊断时,
需明确淋巴瘤患者的病理亚型和预后不良的分子病理改变,
通过相关影像诊断技术明确患者分期,
综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
检查,根据各 自的预后风险的评判标准,判断其预后;选择包括合理
的内科治疗手段(化疗、靶向治疗和(或)生物免 疫治疗等)、放疗
及必要的手术治疗等,
进行综合治疗。
以期最大限度地实现临床治愈
或疾病长期无进展生存,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六、淋巴瘤的中医药治疗
淋巴瘤常见中医证型虚实夹杂,
多为两种或多种证候要素组成的
8
/
69
下载文档可编辑
复合证候;
可分为气虚、
阴虚、血虚、
痰湿、
血瘀、
气滞等六种证候;
目前中医治疗淋巴瘤主要在减轻内 科治疗和放疗后的不良反应,
改善
食欲、
体力及免疫低下等方面发挥辅助治疗的作用,
对于终末期患者
起支持治疗的作用。
适应人群:内科治疗及放疗期间、治疗后恢复期及晚期患者。
治疗方法:口服汤药、中成药、中成药制剂及外敷、针灸等其他中医
疗法。
七、常见淋巴瘤病理类型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
(一)霍奇金淋巴瘤(
HL
)
HL
是一种独特的淋巴系统 恶性疾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
为
1.4
∶
1
~
1.3
∶1。其发病年龄在欧美发达国家呈较典型的双峰分
布,分别在
15
~
39
岁和
50
岁以后;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发
病年龄多在
30
~
40
岁,呈单峰分布。
1.
临床表现:
90%
的
HL
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多起始于一
组受累的淋巴结,
以颈部和纵隔淋巴结最常见,
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
扩散到其他淋巴结区域,晚期可累及脾、肝 、骨髓等。患者初诊时多
无明显全身症状,
20%
~
30%
的患者可 伴有
B
症状,
包括不明原因的发
热、盗汗和体重减轻,还可以有瘙痒、乏力等 症状。
2.
病理分类及诊断:根据
2017
年修订版
W HO
淋巴瘤分类,
HL
分为经典型和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两大类型,经典型
HL
(
Classic
Hodgkin lymphoma
,
cH L
)可分为
4
种组织学亚型,即结节硬化型、
富于淋巴细胞型、
混合 细胞型和淋巴细胞消减型;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
主型少见,约占
HL
的
10%
。
9
/
69
下载文档可编辑
HL
起源于生发中心的
B
淋巴细胞,形态学特征表现为正常组织
结构破坏,
在混合性细胞背景中散在异型大细胞,
如
Reed
–
Sternbe rg
(
R-S
)
细胞及变异型
R-S
细胞。
典型< br>R-S
细胞为双核或多核巨细胞,
核仁嗜酸性,大而明显,细胞质丰富;若细胞表现为对 称的双核时则
称为镜影细胞。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
HL
中的肿瘤细胞为淋巴细胞为主型(
lymphocyte
predominant
,
LP
)细胞,过去称为淋巴细胞和
组织细胞(
lymphocytic-histocytic cell
,
L-H
细胞),细胞核大、
折叠,似‘爆米花样’,故又称为爆米 花(
popcorn
)细胞,其核仁
小、多个、嗜碱性。
LP
被PD-1
阳性的
T
细胞环绕。越来越多的证据
提
示
完< br>全
呈
弥
漫
生
长
的
结
节
性< br>淋
巴
细
胞
为
主
型
霍
奇
金< br>淋
巴
瘤
(
Hodgkin lymphoma nodular lymphocytic predominance type
,
NLPHL
)和富 于
T
细胞
/
组织细胞的大
B
细胞淋巴瘤重叠。
< br>诊断
HL
应常规检测的
IHC
标记物包括
CD45
(
LCA
)
、
CD20
、
CD15
、
CD 30
、
PAX5
、
CD3
、
MUM1
、
K i-67
和
EBV-EBER
。
cHL
常表现为
CD30< br>(
+
)
、
CD15
(
+
)或(
-< br>)、
PAX5
弱(
+
)、
MUM1
(
+< br>)、
CD45
(
-
)、
CD20
(
-
)或弱(
+
)、
CD3
(
-
),
BOB1
(
-
)、
OCT2
(
-/+
)、部分病例
EBV -EBER
(
+
)。
NLPHL
为
CD20
(+
)、
CD79
ɑ(
+
)、
BCL6
(+
)、
CD45
(
+
)、
CD3
(
-
)、
CD15
(
-
)、
CD30
(
-)、
BOB1
(
+
)、)
OCT2
(
+
)、
EBV-EBER
(
-
)
。
在进行鉴别诊断时需增加 相应的标记物,
以鉴别
ALCL
或
DLBCL
等。治疗和预后相关的 标志物包括
PD-1
、
PD-L1
和
P53
等。
骨髓细胞学检查显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部分病
例嗜酸粒细胞增多。若 肿瘤细胞骨髓漫润,可找见本病特征性的
R-S
细胞。骨髓穿刺细胞学涂片找到
R-S
细胞阳性率较低,仅
3%
左右;
10
/
69
下载文档可编辑
骨髓活检可提高到
9%
~
2 2%
。
如有混合性细胞增生,
小淋巴细胞明显,
呈流水样结构,提示有
cHL
的可能,要引起注意。
3.
治疗原则
(1
)
NLPHL
:①
IA/IIA
期(无大肿块):观察或局部 放疗。②
IB/IIB
期和
IA/IIA
期(有大肿块):局部放疗
±化疗±利妥昔单
抗治疗。③
III/IV
期:化疗
± 利妥昔单抗
± 局部放疗。
一线化疗方案可选择
ABVD
方案
(多柔比星
+
博来霉素
+
长春花碱
+
达卡巴 嗪)、
CHOP
方案(环磷酰胺
+
多柔比星
+
长春新碱+
泼尼松)、
CVP
方案(环磷酰胺
+
长春新碱
+泼尼松)等
± 利妥昔单抗治疗。
(
2
)
cHL
:①
I
和
II
期:化疗
2
~
6周期
+ IFRT
或
ISRT
。其中
预后良好的早期
HL
,
ABVD
方案化疗
2
~
3
周期,序贯
IFRT
或
ISRT
20-30Gy
,未达
CR
的患者 可适当提高照射剂量;如化疗后
PET- CT
评
价代谢完全缓解(
Complete
metabolic
response
,
CMR
)的患者,如
不选择
ISRT
, 需要延长化疗至
6
周期。预后不良组中不具有巨块的
早期
HL
,ABVD
方案化疗
4
周期后,序贯
30Gy IFRT
;如在< br>ABVD
方案
化疗
2
周期后接受
PET-CT
复查, 且评价为阳性(未达
CMR
)的患者,
建议序贯
BEACOPPesc
方案
2
周期及
30-36GyIFRT
或
INRT
;具有 纵隔
巨块、淋巴结直径
>5cm
或存在
B
症状的早期预后不良的HL
,
ABVD
方
案化疗
4
~
6
周期 ,序贯
IFRT
,未达
CR
的患者可适当提高照射剂量;
或选择BEACOPPesc
方案化疗
2
周期,序贯
ABVD
方案2
周期和
IFRT
。
②
III
和
IV
期:可以选择
ABVD
方案化疗
8
周期,未达
CR
或有大肿
块的患者,行
IFRT
;或选择
6
周期
BEACOPPes c
方案化疗,化疗后
PET-CT
评价未达
CMR
的患者,序贯IFRT
。对于
>60
岁的老年患者,
11
/
69
下载文档可编辑
可选用不含博来霉素方案(如
AVD
)治疗。
初治患者的一线化疗方案包括
ABVD
方案、
Stanford V
方案(多
柔比星
+
长春花碱
+
氮芥
+
长春新碱+
博来霉素
+
足叶乙苷
+
泼尼松,
每周
给药)
或
BEACOPPesc
方案
(足叶乙苷
+
多柔比星
+
环磷酰胺
+
长春新碱
+
博来霉素
+
泼尼松+
甲基苄肼)
方案。
复发
/
难治患者接受二线治疗方
案 包括
DHAP
方案
(地塞米松
+
高剂量阿糖胞苷
+
顺铂)
、
DICE
方案
(地
塞米松
+
异环磷酰胺< br>+
顺铂
+
足叶乙苷)、
ESHAP
方案(足叶乙苷
+
甲强
龙
+
高剂量阿糖胞苷
+
顺铂)
、
GD P
方案
(吉西他滨
+
顺铂
+
地塞米松)
、
GVD
方案(吉西他滨
+
长春瑞滨
+
脂质体多柔比星)、
I CE
方案(异环
磷酰胺
+
卡铂
+
足叶乙苷)
、IGEV
(异环磷酰胺
+
吉西他滨
+
长春瑞滨)
、miniBEAM
方案(卡氮芥
+
足叶乙苷
+
阿糖胞苷
+
米尔法兰)和
MINE
方
案(美司那
+
异环磷酰胺
+
米托蒽醌
+
足叶乙苷)等。对于一般状态好
的年轻患者,
解救治 疗缓解后,
应该选择高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
细胞移植(
High
dose
chemotherapy
with
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 ation
,
HDC/AHSCT
)作为巩固治疗,对于初治
时未曾放疗的部 位,也可放疗。对于复发
/
难治患者可以选择程序性
细胞死亡蛋白
1
(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
PD-1< br>)单抗
作为解救治疗。对于
CD30
阳性的复发
/
难治患者, 可选择
CD30
单抗
(
brentuximab vedotin
,
BV
)。
预后因素(见附件
3.1
)
(
1
)初治 早期
HL
的不良预后因素:不同研究组关于早期
HL
的
不良预后因素 略有不同。
(
2
)晚期
HL
的不良预后因素:国际预后评 分(
international
12
/
69
下载文档可编辑
prognostic
score
,
IPS
):①白蛋白
<
40g/L
;②血红蛋白
<
105g/L
;
③男性;
④年龄≥
45
岁;
⑤Ⅳ期病变;
⑥白细胞增多,
≥
15×10
9
/L
;
⑦淋巴细胞减少,占白细胞比例
< 8%
和(或)计数< 0.6×10
9
/L
。
(
3
)早期
PET-CT
评估结果:无论诊断时分期早晚,化疗2
~
3
周期后进行
PET- CT
评估,结果为阴性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阳性患
者。
(二)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
1.
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
DLBCL
)
DLBCL
是
NHL
中最常见的类型,在欧美地区占成人
NHL< br>的
30%
~
40%
,我国约占
35%
~
50 %
。
(
1
)临床表现:
DLBCL
中位发病年龄 为
50
~
60
岁,男性略多于
女性。
DLBCL
临 床表现多样,依据原发部位和病变严重程度而不同,
初起时多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但淋巴结外的病 变比例可达
40%
~
60%
,可以原发于任何淋巴结外组织器官。临床病程呈 侵袭性,
表现为迅速增大的肿物。约
1/3
的患者伴有
B
症状,半数 以上患者
LDH
升高。约
50%
的患者初诊时为
III- IV
期。
(
2
)病理诊断及分类:
DLBCL
的 主要病理特征是体积较大的异
常淋巴样细胞弥漫性生长,破坏正常淋巴结结构。
DLBCL包括多种变
异型和亚型(见附件
1
)。
诊断
DLBC L
常规
IHC
标记物包括
CD19
、
CD20
、< br>PAX5
、
CD3
、
CD5
、
CD79
α、
CyclinD1
、
Ki-67
;通常表现为
CD19
(< br>+
)
、
CD20
(
+
)、
PAX5
(
+
)、
CD3
(
-
)。
DLBCL
诊断 后,为进一步探讨肿瘤细胞起源(生
发中心或非生发中心)
,
可以选择
Han ’s
分类
(
CD10
、
BCL-6
、
MUM-1< br>)
13
/
69
下载文档可编辑
或
Ch oi
分类(
GCET1
、
FOXP1
、
CD10
、
BCL-6
、
MUM-1
),也可以增加
CD30
、
CD138
、
ALK
等进行鉴别诊断;建议所有
DLBCL
患者常 规检测
EBER
,以鉴别
EBV
阳性
DLBCL
(非特指型 )。建议所有
DLBCL
患者常
规检测
BCL-2
、
BCL -6
、
C-MYC
免疫组化,如果表达强且广泛,
Ki-67
指数< br>>80%
阳性,尤其是生发中心细胞型,最好再增加相应的
FISH
检
测,以鉴别伴
MYC
、
BCL2
和(或)
BCL6
重排的高 级别
B
细胞淋巴瘤。
如果没有条件做
FISH
检测,要评价
MYC
蛋白(
40%
为界值),
BCL-2
(
>50%界值),称双表达(
Double
express
,
DE
)淋巴瘤,提示预后
不良。
另外预后和治疗的相关指标还包括
PD-1
、
PD-L1
和
P53
等。
骨髓细胞学:当
DLBCL
骨髓侵润时,可见到瘤细胞胞体较 大,染
色质粗糙,核仁多个、但不明显,胞质灰蓝色、有少量空泡。
(
3
)预后指标:国际预后指数(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
,
IPI
)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
DLBCL
预后评分系统
[26]
。此系统
依据
5
个独立的 不良预后因素,即年龄
>60
岁、Ⅲ~Ⅳ期、结外累及
部位数目
>1
、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
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
ECOG
)行为状态(
performance status
,
PS
)评分≥2、血清
LDH
水平
>< br>正常上限,
每一个不良预后因素为
1
分。
0
~
1< br>分为低危组;
2
分为低中危组;
3
分为高中危组;
4
~
5
分为高危组。对于应用利妥
昔单抗治疗的患者,可以采用修正的
IPI< br>预后指数(
Revised IPI
,
R-IPI
),此系统包含与< br>IPI
相同的
5
个独立不良预后因素,每一个
不良预后因素为
1
分。
0
分为预后非常好;
1
~
2
分为预后好;< br>3
~
5
分为预后差。对于年龄≤60
岁的患者,可以采用年龄调整的< br>IPI
预
后指数(
Age adjusted IPI
,
aa IPI
),
aaIPI
有
3
个不良预后因素,
14
/
69
下载文档可编辑
包括:
分期
III~
IV
期、
血清
LDH
水平
>
正常上限和ECOG
PS
评分≥2,
其中
0
分为低危、
1
分为中低危、
2
分为中高危、
3
分为高危。近年
来在
IP I
基础上将年龄和
LDH
进一步分层形成的
NCCN- IPI
预后系统,
更能准确预测患者预后。
NCCN-IPI
也由上述
5
种不良预后因素构成,
但年龄分为
3
个组,年龄>
40
岁而≤60
岁,积
1
分,年龄>
60
岁而
≤75
岁 ,积
2
分,年龄>
75
岁,积
3
分;血清
LDH< br>水平分两组,>
1
倍至≤3
倍,积
1
分,>
3
倍,积
2
分;结外受累定义为骨髓、中枢
神经系统、
肝脏、
消化道 或肺的受累;
ECOG
评分≥2
分;
分期
III- IV
期。最高积
8
分,
NCCN-IPI
评分
0
~
1
分为低危组;评分
2
~
3
分为
低中危组;评分< br>3
~
4
分为高中危组;评分≥
6
分为高危组(见附件
3.2
)。
(
4
)治疗原则:
DLBCL
的治疗 原则是以内科治疗为主的多学科
综合治疗。
内科治疗包括化疗和免疫治疗。
治疗策略应 根据年龄、
IPI
评分和分期等因素而定。
对高肿瘤负荷患者,
可以在正规化 疗开始前
给予一个小剂量的诱导治疗,
药物包括泼尼松±长春新碱,
以避免肿
瘤溶解综合征的发生。对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
HB V
)
携带或感染患者,
应密切监测外周血
HBV- DNA
滴度,
并选择适当的抗
病毒治疗。
①
I
和
II
期
DLBCL
的初始治疗:对
I
和
II
期无大肿块患者,可
以选择
R-CHOP
方案化疗
3
~
4
周期
+
放疗,
或
R-CHOP
方案化疗
6
周
期
± 放疗。对
I
和
II
期有大肿块患者,可以选择
R-CH OP
方案
6
~
8
周期
± 放疗。
②
III
和
IV
期患者的初始治疗
:可选择参加临床试验,或进行
15
/
69
下载文档可编辑
R-CHOP
方案化疗
6
~
8
个周期。
可选择治疗开始前和治疗结束时进行
PET-CT
检查 ,根据其结果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化疗后未达
CR
的患
者,针对残存病灶行
ISRT
。初治患者化疗后疗效评价
CR
或未确认的
完全缓解
(Uncomfirmed
Complete
remission
,
C Ru
)
,
放疗
30
~
40Gy
,
部分缓解 (
Partial Response
,
PR
)患者,放疗
40~
50Gy
。
③年龄超过
80
岁的虚弱患者:初 始治疗可以选择
R-miniCHOP
方案。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初始治疗可以选择
R CEPP
方案、
RCDOP
方
案、
DA- EPOCH-R
方案、
RCEOP
方案和
RGCVP
方案。
④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l
nervous
system
,
CNS
)预防:伴有
4
~
6
个
CNS
受侵的危险因素的患者
(危险因素包括:
年龄
>
60
岁、
LDH
升高、
III
期或
IV
期、
ECOG PS
>
1
、结外病变
>
1
、肾
或肾上腺受累)、病变累及鼻旁窦、椎旁,
HIV
相关淋巴瘤、
原发
睾丸和乳腺的
DLBCL
,发生CNS
受侵的风险可能会增加,应考虑中
枢神经系统预防。预防的方法存在争议,可采用鞘 内注射
4
~
8
剂
的甲氨蝶呤和(或)阿糖胞苷,或全身应用
3
~
3.5
g/m
2
甲氨蝶呤
进行预防性治疗。
⑤一线巩固治疗:治 疗后达到
CR
的年轻高危患者可以考虑进行
HDC/AHSCT
。
⑥解救治疗:
对适合
HDC/AHSCT
的患者,
可采用的解救化疗 方案
包括:
DICE
方案、
DHAP
方案、
ESHAP方案、
GDP
方案、
ICE
方案和
MINE
方案。先用 解救化疗方案
± 利妥昔单抗进行诱导治疗,缓解后行
HDC/AHSCT
。对不适合
HDC/AHSCT
的患者,可采用的解救治疗方案包
括:苯达莫司汀单药 、
CEPP
方案、
CEOP
方案、
DA- EPOCH
方案、
GDP
16
/
69
下载文档可编辑
方案、
GemOx
方案;以上方案可 联合利妥昔单抗。也可采用利妥昔单
抗单药或姑息性放疗。
部分患者仅能接受最佳支持治疗。< br>合适的患者
也可考虑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
5
)特殊原发部位
DLBCL
1
)原发中枢神 经系统
DLBCL
:是指原发于脑内或眼内的
DLBCL
,
不包括硬 脑膜淋巴瘤、
血管内大
B
细胞淋巴瘤、
淋巴瘤继发中枢神经
系统受侵 及免疫缺陷相关淋巴瘤。原发中枢神经系统
DLBCL
不足
NHL
的
1%
,约占原发脑肿瘤的
2%
~
3%
。中位发病年龄约为
6 0
岁,男性略
多于女性。
①临床表现:
50%
~
80%
的患者出现局灶性症状,
常伴有精神和反
应水平的改变;由于颅内压升高可引起 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软
脑膜病变可导致头痛和非对称性颅神经功能异常。
眼内淋巴瘤表现 为
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等。
②诊断:影像学上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结节 或肿物。
MRI
是首
选的检查方法,可见病灶在
T1
加权像呈低信号 或等信号,
T2
加权像
呈高信号,常伴有水肿。病理学检查仍为确诊本病所必需,可通 过立
体定向穿刺活检或开颅活检取得。
在无法取得肿瘤组织活检时,
脑脊
液细 胞学检查阳性也可接受,
脑脊液流式细胞分析可作为辅助性诊断
手段。
需与本病鉴别的 疾病包括脱髓鞘疾病、
亚急性梗死及感染所致
的颅内占位性病变、
脑胶质瘤和转移瘤。
尤其应注意鉴别影像学表现
与本病相似和激素治疗有效的疾病,如多发性硬化和神经系统结节< br>病。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
DLBCL
的血管周围浸润更为明显,
肿瘤细胞形
17
/
69
下载文档可编辑
态多类似生 发中心母细胞,基本上起源于非生发中心
B
细胞,
Ki-67
阳性细胞比例常 超过
90%
。病理诊断时免疫组化检查抗体选择与
DLBCL
相同。
③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以内科治疗为主。
皮质激素类药物可以
迅速缓解症状 ,但若未经化疗或放疗,肿瘤多在短期内复发。在活检
前,不推荐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但颅内高压危及 生命时除外。化疗
是最主要的治疗,
选用药物的原则是能透过血脑屏障。
首选的化疗方
案为包含高剂量甲氨蝶呤的方案,
可联合利妥昔单抗,
能够有效延长
患者生存 时间。一线治疗达到
CR/CRu
的患者可进行巩固治疗,包括
HDC/AHSCT< br>、高剂量阿糖胞苷
+/-
足叶乙苷。化疗抗拒或未达
CR
患者
建议放疗。
复发耐药的患者可选择高剂量甲氨蝶呤±利妥昔单抗方案
(缓解期≥12
个 月)、替莫唑胺±利妥昔单抗方案、包含高剂量阿
糖胞苷的方案、拓扑替康单药、培美曲塞单药等,解救 治疗有效患者
可考虑
HDC/AHSCT
。
放疗可有效缩小肿瘤, 缓解症状,与单纯支持治疗比较,可延长
患者生存时间。放疗方法一般是全脑照射
+
局 部肿瘤区照射。但单纯
放疗复发率高,
且可造成一定神经毒性,
因此仅限于不能接受化 疗的
患者。放疗可以作为化疗后的巩固治疗,但对于化疗后获得
CR
的老
年患 者(
>60
岁),行巩固放疗的利弊尚有一定争议。手术在本病中
的作用仅限于活检, 完整切除肿瘤并无益处。
④预后:本病恶性程度较高,支持治疗的中位生存时间仅为
2
~
3
个月,单纯手术为
3
~
5
个月,单纯放疗约 为
12
~
16
个月,经含高
剂量甲氨蝶呤方案化疗后为
25
~
84
个月。最重要的预后因素为年龄
18
/
69
下载文档可编辑
和体力状况评分。
2
)原 发睾丸
DLBCL
:原发睾丸
DLBCL
占睾丸肿瘤的
3%
~
9%
,占
NHL
的
1%
~
2%
。
DLBCL
是原发睾丸淋巴瘤最常见的病理类型,
占
80%
~
90 %
。
本病是
60
岁以上男性最常见的睾丸恶性肿瘤,
中位发病年龄约
65
岁。
①临床表现:
多表现为睾丸无痛性肿物或肿胀,
少数表现为阴囊
疼痛。诊断时双侧睾丸同时受累者约占
20%
,多达
35%< br>的患者在病程
中对侧睾丸受侵。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者可表现为腹痛和腹腔积液。
B
症状通常只见于晚期患者。
本病易出现结外器官受累,
包括中枢神经
系统、皮肤、皮 下组织、韦氏环、肺和胸膜等。其超声表现主要为:
睾丸体积增大,外形光整,
睾丸内局限性或 弥漫性低回声区,边界可
清楚或不清楚,
彩超显示有丰富血供,
病灶内可有正常睾丸血 管穿行。
②治疗原则:
原发睾丸
DLBCL
应接受包括手术、放疗和免疫化疗
在内的综合治疗。
患者应接受睾丸切除和高位精索结扎术,
术后应 行
免疫化疗,并配合对侧睾丸预防性放疗和中枢神经系统预防性治疗。
Ⅱ期患者还可接受区域淋 巴结照射。
③预后:本病在初始治疗后
10
~
14
年仍可 能出现复发。不良预
后因素包括高龄、晚期、
LDH
升高、
B
症状、
IPI
指数高和未经手术
或放疗。
3
)原发纵隔
DLBCL
:多见于年轻的成年人,中位发病年龄
35
岁
左右,女性略多于男 性。肿瘤细胞起源于胸腺
B
细胞,基因表达谱具
有自身独特性,与
cHL相似性更高。不同于大多数
DLBCL
,
70%
表达
CD23< br>和
PD-L1
。
CD30
和
CD23
表达提示为原发 纵隔
DLBCL
。
19
/
69
下载文档可编辑
①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和体征多与快速增大的 纵隔肿物相关,
可
致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
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等。
初治时病 变常较局
限,主要位于前上纵隔,可伴有锁骨上、颈部和肺门淋巴结累及,复
发后常伴有广泛的 结外器官或组织受侵。
I-II
期占
80%
左右,
III- IV
期少见。
②治疗原则:化疗方案的选择尚存争议。可选择的方案包括:
R-DA-EPOCH
或
R-CHOP
续贯
R-ICE
等。
早期患者首选化疗后序贯放疗,< br>无大肿块且
PET-CT
阴性的女性患者可以考虑不放疗。
因采用
CT
评价,
常可见残存肿物影,
无法鉴别是否为肿瘤残存,
推荐化疗结束时采用< br>PET-CT
评估。复发耐药患者的治疗参照复发耐药的
DLBCL
。
③预后:预后优于非特指型
DLBCL
,采用
R-DA- EPOCH
方案治疗
的
5
年总生存(
overall surviv al
,
OS
)可以达到
90%
以上。不良预
后因素包括:年 龄大、一般状态不佳、分期晚等。
2.
滤泡性淋巴瘤(
follicular lymphoma
,
FL
)
FL
是欧美地区最常见的惰性 淋巴瘤,约占
NHL
的
20%
~
30%
,包
括我国 在内的亚洲地区发病率较低,不足
NHL
的
10%
。中位发病年龄
约
60
岁。
(
1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多发淋巴结肿大, 亦可累及骨髓、
外周血、脾脏、韦氏环、胃肠道和软组织等,原发结外者少见。晚期
患者多见, 约占
70%
左右。
(
2
)病理诊断:形态学上表现为滤泡 中心细胞和中心母细胞的
增生,多为滤泡样结节状生长。根据中心母细胞的数量,将
FL
分为
3
级:每个高倍镜视野
0
~
5
个中心母细胞为
1
级、
6
~
15
个为
2
级、
20
/
69
下载文档可编辑
15
个以上为
3
级,
FL3
级可以进一步分为
3a
级和
3b
级,其中3b
表
现为中心母细胞呈片状分布且缺乏中心细胞。诊断
FL
应常规检测 的
IHC
标记物包括
CD19
、
CD20
、
PAX 5
、
CD3
、
CD10
、
BCL-2
、
B CL-6
、
LMO2
、
CD21
和
Ki-67
,< br>也包括鉴别诊断所需的标记物,
如鉴别慢性淋巴细胞
白血病(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
CLL
)
/
小淋巴细胞淋巴瘤
(
Small
lymphocytic
lym phoma
,
SLL
)
和套细胞淋巴瘤
(
Mantle
cell
lymphoma
,
MCL
)的
CD23
、
CD5
、
cyclin D1
。
FL
常存在
t
(
14
;
18
)
易位及所致的
Bcl-2
蛋白过表达,
但随着级别的升高有不同程度的丢
失,为确诊带来困难,必要时可以应用
FISH
进行
BCL2
检测。
2017
年修订版
WHO
淋巴瘤分类新提出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
其预后很好,
需要与其他胃肠道解 剖部位的滤泡性淋巴瘤区分开;
新
提出的伴
IRF4
基因重排的大
B
细胞淋巴瘤,常发生于韦氏环
(
Waldeyer ring
)和颈部淋巴结 ,儿童及年轻人多见,组织学表现
与经典
FL
一致,免疫组化显示
IRF4+
、
CD10+
、
BCL6+
,分子检测显
示有
IR F4
基因重排,该类型预后相对较好。另外把之前原位滤泡性
淋巴瘤改为原位滤泡性肿瘤。
骨髓细胞学:当瘤细胞累及骨髓时,有核细胞增生可明显活跃,
以
FL
细胞增多为主,
FL
细胞较正常淋巴细胞大,胞核圆形或不规则
形,核染色质较细,核 仁隐约可见,胞质丰富,呈淡蓝色,部分
FL
细胞可见空泡变性。
FL
的诊断 主要依据病理组织学,当出现
FL
白血
病时,骨髓或外周血可见一定数量的
F L
细胞。
(
3
)治疗
1
~
2
级
FL
属于惰性淋巴瘤,
治疗策略如下。
3
级
FL
的治疗等同
21
/
69
下载文档可编辑
于
DLBCL
。
①早期
FL
:Ⅰ、Ⅱ期
FL
的推荐治疗可选择放疗、免疫化疗±放
疗、
利妥昔单抗±化疗或观察等待等。具体治疗选择应根据患者年龄、
一般状况和治疗意愿,结合循证医学证据作出选择。有
>7 cm
肿块的
患者,应按照晚期
FL
治疗。
②晚期
FL
:以现有的治疗手段,晚期
FL
仍被认为是一种不可治
愈的疾病。多项研 究结果显示,对于晚期和低肿瘤负荷的
FL
患者,
诊断后即刻治疗与先观察等待、待出现治疗指征时再进行治疗,
患者
的总生存时间并无差异。
FL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也可考虑有症
状部位的姑息放疗及参加临床试验。化疗方案可有多种选择,
无任一
方案经证实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
(
overall
survival
,
OS
)
。
可选择的 化疗方案包括
CHOP
方案和
CVP
方案、
BR
方案等。对 于老年
和体弱的患者,还可以选择单药利妥昔单抗,或单药烷化剂(如苯丁
酸氮芥、环磷酰胺) ± 利妥昔单抗等。初治、高肿瘤负荷的患者,
在诱导化疗后达到
CR
或
PR
,可行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
晚期
FL
的治疗指征为:可以参加合 适的临床试验、有症状、威
胁器官功能、继发血细胞减少、大肿块和病变持续进展。
③复发、难治
FL
的治疗:对于复发的
FL
,仍可首选观察等待,
当 出现治疗指征时再开始解救治疗。
如复发或进展距离末次应用利妥
昔单抗
6
个 月以上,
还可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
根据一线治疗后复发
或进展发生的时间,可选择的 二线解救化疗方案包括一线化疗方案、
含氟达拉滨的联合方案以及所有
DLBCL
的二 线解救治疗方案。
对于快
22
/
69
下载文档可编辑
速进展的
FL
,应首先排除是否发生组织学类型的转化。可疑发生转
化的临床 表现包括
LDH
升高、
某一受累区域不对称性快速生长、
出现
结外病 变或新出现的
B
症状等。如
PET- CT
检查显示某一受侵部位标
准摄取值(
Standarized
uptake
value
)显著增高,应警惕发生组织
学类型的转化,需对可疑发生转化的部位进行组织活检,
明确病理类
型。复发或进展时发生转化的
FL
,预后较差,对部分诱导化疗后缓
解的患者,
可以考虑进行
HDC/AH SCT
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转化
型淋巴瘤进展时建议再取活检并根据结果进行治 疗
(有可能复发病灶
为转化前病理类型)。
④预后:
FL
国际预后指数
(
Follicular
lymphoma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 x
,
FLIPI
)有
FLIPI1
和
FLIPI2
两个评分系统,分
别包含
5
个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均将患者分为
3
个风险组,
0
~
1
分为低危组,
2
分为中危组,≥3分为高危组。
FLIPI1
是回顾性研究
分析利妥昔单抗上市前的治疗情况得出的 ,
5
个不良预后因素分别为
年龄≥60
岁、
>4
个淋巴结区 域受累、Ⅲ~Ⅳ、
LDH
升高和血红蛋白
<120g/L
;
低危、< br>中危和高危组患者的
10
年
OS
分别为
71%
、51%
和
36%
。
FLIPI2
为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后,经 前瞻性研究分析得出的,
5
个
不良预后因素分别为年龄≥60
岁、淋巴结最长 径
>6cm
、骨髓侵犯、
β2
微球蛋白升高和血红蛋白
<120g/ L
;低危、中危和高危患者的
5
年
OS
分别为
98%
、
88%
和
77%
,
5
年
PFS
分别为
79%
、
51%
和
20%
(见
附件
3.3
)。
3.
边缘区淋巴瘤(
marginal zone lymphoma
,
MZL
)
MZL
是起源于边缘区的< br>B
细胞淋巴瘤,属于惰性淋巴瘤。按照起
23
/
69
下载文档可编辑
源部位的不同,分为
3
种亚型:即结外
MZL [
也称为黏膜相关淋巴
组织(
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
MALT
)淋巴瘤
]
、淋
巴结
MZL
和脾
MZL
。其中
MALT
淋巴瘤最常见,也 是我国最常见的惰
性淋巴瘤亚型。
MALT
淋巴瘤的预后优于淋巴结
MZL< br>和脾
MZL
。
MZL
的病因与慢性感染或炎症所致的持续免 疫刺激有关。如胃
MALT
淋巴瘤与幽门螺旋杆菌(
Helicobacterpyl ori
,
Hp
)的慢性感
染有关,
甲状腺
MALT
淋巴瘤与桥本氏甲状腺炎有关,
腮腺
MALT
淋巴
瘤与干燥综合征(Sj?g ren's
syndrome,
SS
)有关,丙型肝炎病毒感
染与淋巴结< br>MZL
和脾
MZL
有关。
MZL
的病理诊断更多的 是一种排除法,免疫标记物无特异性,需
在除外其他类型的小
B
细胞淋巴瘤后方可诊断 ,
CD21
和
CD23
常显示
扩大的滤泡树突状细胞网。
病 理学形态上常表现为小的淋巴细胞克隆
性增生,引起边缘区增宽,
生发中心萎缩,可见滤泡“植 入”现象和
淋巴上皮病变。在鉴别诊断
MALT
淋巴瘤或者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伴有浆细胞分化时建议添加κ和λ。
骨髓细胞学:
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
有绒毛的淋巴细胞显著增
多,粒、红两系百分率均减低,巨核系细胞数量变化不定。
(
1
)
MALT
淋巴瘤:
MALT
淋巴瘤最常见的原发部 位是胃肠道,其
中胃原发者占约
80%
~
85%
。
约
2/3
的患者为局限期,
1/3
的患者为广
泛期,骨髓受侵的比例约为10%
~
15%
。
1
)原发胃
MALT
淋巴瘤
①临床特点:症状包括消化不 良、返酸、腹痛和体重减轻等,
B
症状不常见,胃出血比例约为
20%
~30%
、穿孔比例约为
5%
~
10%
。Ⅰ
24
/
69
下载文档可编辑
和Ⅱ期患者可占
80%
~
90%
,
90%
的患者
Hp
阳性。胃镜下可表现为胃黏膜红斑、糜烂和溃疡等。
②病理诊断:胃
MALT
淋巴瘤需要胃镜活 检病理诊断,常规进行
Hp
染色。
MALT
淋巴瘤的典型形态是小的淋巴细胞 密集增生,浸润并
破坏黏膜上皮,
形成淋巴上皮病变。
IHC
标记物包括CD3ε、
CD5
、
CD10
、
CD19
、
C D20
、
PAX5
、
CD23
和
Cyclin D1
。在除外了
FL
、
CLL/SLL
和
MCL
后,结合形态 及
B
细胞表型方可诊断为
MALT
淋巴瘤。为了判定
胃
MA LT
淋巴瘤是否具有
Hp
依赖性,可以通过
FISH
或
PC R
法检测
t
(
11
;
18
)易位,以提示抗
Hp
治疗的耐药情况。当体积大的转化淋
巴细胞呈实性或片状增生时,应诊断为
DL BCL
伴有
MALT
淋巴瘤。
③治疗原则:
I
期 :
Hp
阳性患者首选抗
Hp
治疗,此后胃镜随诊
Hp
清除情 况,但
t
(
11
;
18
)易位患者抗
Hp
治疗后需接受放疗。对
于抗
Hp
治疗无效或
Hp
阴性患者,首选放 疗。不适合接受放疗的患
者,可考虑单药利妥昔单抗治疗。Ⅲ、Ⅳ期:无治疗指征者可选择观
察 等待,有治疗指征的患者可参考晚期
FL
的治疗原则,手术治疗仅
限于发生大出血和穿 孔等特殊情况。
2
)非胃原发
MALT
淋巴瘤
①临床特点:
非胃
MALT
淋巴瘤呈现惰性进程,
预后与原发胃
MA LT
淋巴瘤近似。常见非胃
MALT
淋巴瘤发病部位包括唾液腺、肺、头颈
部 、眼附属器、皮肤、甲状腺和乳腺等。
②治疗原则:
Ⅰ、
Ⅱ期首选放疗。< br>因治疗可能产生严重并发症者,
也可观察等待或单药利妥昔单抗治疗。
Ⅲ、
Ⅳ期 参考晚期
FL
的治疗。
(
2
)淋巴结
MZL
25
/
69
下载文档可编辑
①临床特点:
占所有淋巴瘤的
1.5 %
~
1.8%
,
中位发病年龄
60
岁,
男女比例相 仿,晚期病变多见。主要累及淋巴结,偶可累及骨髓和外
周血。大部分患者表现为无痛性多发淋巴结肿大 ,需注意除外
MALT
淋巴瘤或脾
MZL
合并淋巴结受累的患者。
②病理诊断:结构特点与脾
MZL
相近,免疫表型无特异性,与其
他
MZL
亚型近似。
③治疗原则:参考
FL
的治疗原则。
④预后:
5
年生存率为
60%
~
80%
,预后判断 可参考
FLIPI
。
(
3
)脾
MZL
①临床特点:占淋巴瘤的
2%
,中位发病年龄
50
岁,男女比例相< br>当。常累及脾、脾门淋巴结,也常累及骨髓、外周血和肝脏。主要表
现为脾大,可伴有自身免疫性 血小板减少、贫血,外周血中可见毛细
胞。实验室检查必须包括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
②病理诊断:组织结构与淋巴结
MZL
相似,免疫表型无特异性。
可依据骨髓或外周 血中出现的异常小淋巴细胞,
且同时伴有脾大的临
床表现,在排除了
CLL/SLL< br>、
MCL
、
FL
等之后方可诊断。
③治疗原则:对 于无症状、无进行性血细胞减少、无脾肿大的患
者可先观察等待。
对伴有脾肿大且丙型肝炎病毒 阳性的患者,
如不存
在丙型肝炎治疗禁忌,可给予抗丙型肝炎治疗。对伴有脾肿大、但丙
型肝炎病毒阴性的患者,
如无症状也可先观察等待;
对有症状的患者,
首选单纯脾切 除或利妥昔单抗单药治疗。对于上述治疗后进展的患
者,可参考晚期
FL
的治疗原则。
④预后:伴有大肿块及一般状况差者预后差。
26
/
69
下载文档可编辑
4.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LL
)
/
小淋巴细胞淋巴瘤(
SLL
)
CLL/SL L
属于惰性
B
细胞淋巴瘤,
CLL
和
SLL
是同一 种疾病的不
同表现,
SLL
通常无白血病样表现,
CLL
则以骨髓和 外周血受累为主。
国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 br>IWCLL
)对
SLL
的定义为:有淋巴
结肿大和(或)脾肿大、无因 骨髓受侵导致的血细胞减少、外周血
B
细胞数
<
5×10
9
/L
。
SLL
需由淋巴结活检的组织病理学确诊,
而流式细
胞学通常 足以诊断
CLL
,诊断困难时需淋巴结活检及骨髓活检。
CLL
需达到以下标 准:外周血克隆性
B
细胞计数≥5×10
9
/L
;外周血中特
征性的成熟小淋巴细胞显著增多,
淋巴细胞中不典型淋巴细胞及幼稚
淋巴细胞≤55%;典型 的免疫表型为
CD19+
、
CD5+
、
CD23+
、
CD20
弱
+
、
CD43+/-
、
CD10-
、
CyclinD1-
;流式细胞学确认
B
细胞呈克隆性异常。
CLL/SLL
在欧美国家约占
NHL
的
7%
~
10%
,是欧美国家最常见的
白血病类型。亚洲及我国
CLL/SLL
的发病率较低 ,约占
NHL
的
1%
~
3%
。中位发病年龄
65< br>岁,男女比例
1.5
~
2
:
1
。
(
1
)临床表现:病变通常累及外周血、骨髓、淋巴结和肝脾。
临床表现多样,大部分 患者可无症状,部分可出现乏力、自身免疫性
贫血、感染、肝脾和淋巴结肿大。
(< br>2
)病理诊断:典型的
CLL/SLL
细胞为单一性,弥漫性浸润,
有 假滤泡形成,细胞核染色质颗粒状是其特点,可见增殖中心。
IHC
表型:
CD5+< br>、
CD23+
、
CD43+
或
-
、
CD10 -
、
CD19+
、
CD20
弱
+
。需要鉴
别诊断时可以针对性增加其他标记物,如
Cyclin D1
、
CD10
和< br>BCL-6
等。
增殖灶的出现易误诊为反应性增生,
前期都有单克隆
B
细胞增生
27
/
69
下载文档可编辑
症(
Monoclonal B-cell lymphocytosis
,
MBL
)。
细胞学诊断:
血象:外周血
RBC
和
HGB
早期多为正常,晚期可见减低。
WBC
增
高,多为(
30
~
100
)×10
9< br>/L
;淋巴细胞数持续增高,分类时以分化
较好的
CLL
性淋巴细胞为 主,常>
50%
,可达
80%
~
90%
,其形态类似
正常淋巴细胞,但细胞核形不规则、呈深切迹或核裂隙,核染色质呈
不规则聚集、胞质量少、灰蓝色多 无颗粒。破碎细胞(即篮状细胞)
多见;可见少量幼淋巴细胞增多,通常<
2%
。晚期 可见血小板减少。
如果没有髓外组织侵润,外周血
CLL
表型的单克隆性淋巴细胞必须
≥5x10
9
/L
。
骨髓象: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 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
淋巴细胞高度
增生,以异常的成熟小淋巴细胞为主,占
40%< br>以上,甚至高达
90%
。
细胞大小和形态基本与外周血一致,
形态异常 不明显,
核可有深切迹
或裂隙,核染色质不规则聚集,核仁无或不明显,有少量胞质,无颗粒。还可夹杂一些中到大的淋巴细胞。原、幼淋巴细胞一般<
5%
。幼
淋巴细胞数 目增多与疾病进展相关。当幼淋巴细胞大于
55%
时,可诊
断为
B
幼 淋巴细胞白血病
(
Prolymphocytic
leukemia
,PLL
)
。
粒系、
红系及巨核系细胞三系明显减少。
当患者伴发 溶血时,
幼红细胞可显
著增生。
(
3
)分期:
S LL
参考
Lugano
分期;
CLL
参考
Rai
和
Binet
分期
系统(见附件
2.2
)。
(
4
)治疗
①
SLL
:Ⅰ期患者采用局部放疗;Ⅱ~Ⅳ期患者,如无治疗指征
28
/
69
下载文档可编辑
可以观察等待,有治疗指征时参考
CLL
的治疗原则。
②
CLL
:
Rai 0
~Ⅱ期的低危和中危患者,
如无治疗指征可以观
察等待;有治疗指征时按照
FISH
检测及
p53
基因突变结果、患者一< br>般状态和合并症情况,
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Ⅲ~Ⅳ期的高危患者如
有进行性血 细胞减少,按照
FISH
检测及
p53
基因突变结果、患者一
般状态 和合并症情况,
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应注意
CLL
的支持治疗,
如 肿瘤溶解综合征、感染和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的处理。
③
治疗指征:适 合参加临床试验;出现明显的疾病相关症状,
如严重乏力、盗汗、体重下降和非感染性发热;威胁脏器功 能;持续
增大的大肿块,如脾大超过左肋缘下
6cm
,淋巴结直径
>10cm
;淋巴
细胞计数
>200
×10
9
~
300×10
9
/L
,或存在白细胞淤滞症状;进行性贫
血和进行性血小板下降。
④
一线治疗方案的选择:
无
del
(
17p)
/p53
基因突变,
年龄
<65
岁或≥65
岁无严重 合并疾病患者,推荐
FCR
方案,
FR
方案,苯达莫
司汀
+ /-
利妥昔单抗,伊布替尼,大剂量甲强龙
+
利妥昔单抗等治疗。
年龄≥65
岁或
<65
岁有合并疾病患者,
推荐伊布替尼,
苯达莫司汀
+/-
利妥昔单抗,苯丁酸氮芥
+
利妥昔单抗,大剂量甲强龙
+
利妥 昔单抗,
苯丁酸氮芥单药,利妥昔单抗单药等方案治疗。体弱、伴严重合并疾
病不能耐受嘌呤类 药物治疗的患者,可选择伊布替尼,苯丁酸氮芥
+
利妥昔单抗,大剂量甲强龙
+
利妥昔单抗,利妥昔单抗单药,单药苯
丁酸氮芥治疗。缓解后对于有微小残存肿瘤(
Mini mal residual
disease
,
MRD
)≥
10-2
的患者可考虑来那度胺维持治疗。
存在
del
(
17p
)基因改变的患者,对上述免疫化疗方案疗效均
29
/
69
下载文档可编辑
欠佳,建议参加临床试验。推荐的一线治疗包括:伊布 替尼,大剂量
甲强龙
+
利妥昔单抗,
缓解后对于有
MRD≥10-2
的患者可考虑来那度胺
维持治疗。年轻、有供者的患者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br>
⑤
复发耐药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如治疗后缓解持续时间≥2
年, 可继续使用前一治疗方案;如治疗后缓解期<
2
年,可根据
FISH
检测及< br>p53
基因突变结果、
患者年龄及合并疾病情况,
选择前一线治
疗方案 中未曾应用的免疫化疗或靶向药物组合。
首先推荐分子靶向药
物
及
其
组
合
方
案
,
包
括
伊
布
替
尼
,
利
妥
昔
单
抗
+PI3K
抑
制
剂
(
Idelalisib
),新型
CD20
单抗(
Ofatumumab
,
Obinutuzumab
),
Bcl-2
抑制剂(
Venetoclax
),来那度胺等,治疗缓解后可考虑来那
度胺维持治 疗。
(
5
)预后:
SLL/CLL
患者的生存期为
2
~
15
年,与预后差相关
的因素包括分期晚,存在
del
(
11q
)和
del
(
17p
)改变,
p53< br>基因
突变,
流式细胞术检测
CD38
阳性肿瘤细胞比例≥30%或ZAP70
阳性细
胞比例≥20%或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
(
Immun oglobulin
heavy
chain
variable
reg ion
,
IGHV
)突变率≤2%,CD49d≥30%,复杂核型(≥3
个 染色体异常)等。
CLL-IPI
预后分期系统综合了细胞遗传学、
IGHV
突变状态、β2
-
微球蛋白及年龄、分期等因素,可以很好的对
CLL
进行预后危险度分层。
5.
套细胞淋巴瘤(
MCL
)
MCL
约占
NHL
的
5%
~
10%
,男女 比例为
2
~
3
:
1
,中位发病年龄
65
岁 左右。自然病程可以分为侵袭性和惰性。经典型
MCL
占大部分,
具有侵袭性生长特点 ,
同时对治疗的反应类似惰性淋巴瘤,
属不可治
30
/
69
下载文档可编辑
愈疾病。既往多药联合化疗的生存期约为
3< br>~
5
年,近年来随着
HDC/AHSCT
及新药研究的进展,生存期得 到明显延长。少部分惰性
MCL
,称为白血病样非淋巴结性
MCL
,分子遗传 学变异较少,无
p53
基因突变或缺失,
不表达或低表达
SOX11
,
其病程类似于惰性淋巴瘤,
预后较好。
(
1
)临床特点 :最常累及淋巴结、骨髓、消化道、脾脏和韦氏
环,诊断时
70%
为Ⅳ期。骨髓受侵率 可达
50%
~
100%
,下消化道受侵
率为
80%
~
90%
,
上消化道受侵率约为
40%
,
消化道受侵在内镜 下常表
现为多发性息肉样病变。
(
2
)病理诊断:
MCL
的肿瘤细胞为形态一致的小至中~大的淋
巴细胞,细胞核表面略不规则,生长方式多样,包括套 区性、结节性
和弥漫性。
由于其预后差,
所以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需要与CLL/SLL
、
FL
和
MZL
相鉴别。
IHC
标记物选择包括
CD20
、
PAX5
、
CD3
、
CD10
、
CD23
、
MUM-1
,
SOX11
和
CD138
。大多数患者有
CD5+
、
Cyclin D1+
的表达特
点,而在
Cyclin D1 -
时确诊困难,需要寻找其他 证据,如可以采用
FISH
方法检测
t
(
11
;
1 4
)
,
这对诊断
MCL
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都很高。
此外,< br>2017
年修订版
WHO
淋巴瘤分类将
MCL
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为
经典
MCL
,表现为
SOX11
阳性,
IGHV< br>无突变或少突变,临床侵袭性
强,预后差,还可以出现更具侵袭性的变异型母细胞型和多形性型,
常伴
p53
突变;另一种为白血病性结外
MCL
,常累及外周血、骨 髓及
脾,表现为
SOX11
阴性,伴
IGHV
突变,临床呈惰性,预 后较好,但
是如果
p53
突变,预后变差。
骨髓细胞学:
肿瘤细胞累及骨髓时,
骨髓涂片中可见数量不等的
31
/
69
下载文档可编辑
异常淋巴细胞增多,
肿瘤细胞胞 体大小不一,
胞核多为圆形或轻度不
规则,多见一个大而畸形的核仁,染色质细致弥散,胞质较 丰富,呈
淡蓝色。
(
3
)治疗:对
MCL
患者应 进行全面检查,准确分期,以指导治疗
选择。发生母细胞变或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者应进行脑脊液和脑< br>MRI
检查,
对于拟诊为Ⅰ、
Ⅱ期的患者,
应进行内镜检查除外胃肠道 侵犯。
①
治疗策略:经典型
MCL
,Ⅰ、Ⅱ期患者采用 化疗
+
利妥昔单抗
+
放疗,或单纯放疗;Ⅱ期伴大肿块及Ⅲ、Ⅳ期患者采取分 层治疗策
略:对于年龄
60
~
65
岁以上,或一般状况较差、不适合
HDC/AHSCT
的患者,
采用化疗
+
利妥昔单抗治疗,
延长生存期;
对于年龄小于
60
~
65
岁,一般状况较好、适合HDC/AHSCT
的患者,应选择含大剂量阿
糖胞苷的方案联合利妥昔单抗(
R
)诱导治疗,缓解后行
HDC/AHSCT
,
之后
R
维持治 疗可进一步获益。
2016
版血液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新
增加的两个亚型如白血病性非 淋巴结套细胞淋巴瘤和原位套细胞肿
瘤由于病情进展缓慢且不可治愈,
不需要马上开始治疗而采 用观察和
等待的策略,
在有治疗指征如患者有症状或病情快速进展或肿瘤负荷
非常大等 时才需要治疗。
②
一线治疗方案:
尚无标准治疗方案,
推荐患者参加临床试验。
对于年龄大、一般状况差、
不适合
HDC/AHSCT
的患者,可以采用低强
度化疗作为初始治疗,推荐方案包括
COP
、
CHO P
、
R-CHOP
、
VR-CAP
、
B-R
和降低 剂量的
R-HyperCVAD/R-MA
交替方案等。对于年轻患者可
以采用高强度 化疗方案诱导缓解,行
HDC/AHSCT
作为一线巩固治疗,
之后利妥昔单抗维持治 疗
3
年,推荐方案包括
CALGB
方案、
32
/
69
下载文档可编辑
R-Hyper-CVAD/R-MA
交替
方
案
、
R-CHOP/R-ICE
交
替
方< br>案
、
NORDIC/R+HD-Ara-C
交替方案、
R-CHOP/ R-DHAP
交替方案等。目前新
型靶向药物如伊布替尼(
ibrutinib
),联合利妥昔单抗(
IR
)序贯
R-HyperCVAD/R-MA
等有 望改变
MCL
一线治疗的模式。
③二线治疗方案:
无标准治疗方案 ,
可选用与上述一线方案无交叉耐
药的方案,如含苯达莫司汀的
B-R
方案、
R-BAC
方案,也可用
FCR
和
FMR
方案等。二线巩固 治疗可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同样值得
推荐的是新型靶向药物如硼替佐米、
来那度胺和伊 布替尼及其联合方
案。
(
4
)预后:国际预后指数
IPI
源于侵袭性淋巴瘤的生存数据,也可
以作为
MCL
的预后指标,
但预 后判断效能较差。
简易套细胞淋巴瘤国
际预后评分系统(
MIPI
)对MCL
的预后分层效果较好,被广泛采用。
而其他不良预后因素还包括
Ki-67
、
p53
和母细胞转化等。
其中
Ki-67
是独立于
MIPI
的最重要的生物学预后指标,结合
Ki-67
指数和
MIPI评分系统的联合评分系统(
MIPI-c
),能够更好地区分预后,也被推
荐采用 (见附件
3.4
)。
6.
伯基特淋巴瘤(
Burkitt lymphoma
,
BL
)
BL
属于高度侵袭性
NHL
,
可分为地方流行性、
散发性和免疫缺陷
相关性等
3
个变异型。
BL
约占
NHL
的
3%
~
5%
,约占儿童
NHL
的
40%
。
(
1
)< br>临床特点:
流行型
BL
主要发生于非洲赤道地区和巴西东北
部,高峰发 病年龄在
4
~
7
岁,男女之比为
2
∶
1
, 多累及颌骨,
EBV
阳性率
>95%
。散发型
BL
散布于世 界各地,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年,
男女之比为
3
∶
1
~
2< br>∶
1
,腹部受累多见,
EBV
阳性率
<30%
。免疫 缺陷
33
/
69
下载文档可编辑
相关型多发生于艾滋 病患者,常累及淋巴结和骨髓。
BL
是细胞倍增
周期最短的肿瘤,生长迅速。
BL
结外受侵常见,头颈、腹部、骨髓
和中枢神经系统等是其最常受累及的部位。
< br>(
2
)
病理诊断:
经典型
BL
形态学表现为较均一的 中等大小肿瘤
性
B
细胞弥漫增生,核分裂象及凋亡很明显,常见星空现象。肿瘤细胞起源于生发中心,
IHC
免疫表型常表现为
sIgM+
、
单一 轻链
+
、
CD19+
、
CD20+
、
CD22+< br>、
c-Myc+
、
CD10+
和
Bcl-6+
、Bcl-2-
、
CD5-
、
CD23-
、
MUM-1-
和
TdT-
。增殖指数非常高,
Ki-67
阳性率近
100 %
。即使形态
学、免疫表型都是典型的
BL
,也要采用
FISH进行
MYC
检测,其中
t
(
8
;
14
)占约
80%
,
t
(
2
;
8
)和
t
(
8
;
22
)占
15%
;鉴别诊断包括
伴
MYC
、
BCL-2
和(或)
BCL-6
重排的高级别< br>B
细胞淋巴瘤和
Burkitt
样淋巴瘤伴
11q
异常。EBV-EBER
检测对
BL
是必须的,但我国更多的
是散发性患者,< br>EBV-EBER
阴性多见。
骨髓细胞学: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典 型的
BL
细胞为
中到大的淋巴细胞,
大小不一并易见成堆分布;
白血 病细胞胞核较大,
多为圆形或不规则形,
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状,
有
1
至多个大小不等的
明显核仁;胞质多少不定,强嗜碱性并含有大小不一、数量较多的脂
质空泡呈 穿凿样,而且细胞核上也可见空泡。涂片中退化细胞多见,
粒系、红系细胞增生受抑制。
(
3
)治疗:以化疗为主,但
CHOP
方案疗效不理想,高剂量强化治疗可提高疗效。
联合利妥昔单抗可以改善患者长期生存率,
特别是
对
6 0
岁以上的患者获益更大。应进行中枢神经系统预防性治疗,并
充分预防肿瘤溶解综合征的发生 。根据高危或低危,
BL
可选择的化
34
/
69
下载文档可编辑
血糖高的症状-
血糖高的症状-
血糖高的症状-
血糖高的症状-
血糖高的症状-
血糖高的症状-
血糖高的症状-
血糖高的症状-
本文更新与2021-02-18 13:2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1179.html
-
上一篇:中医优势病种---盆腔炎诊疗方案
下一篇:什么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