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粒肿-
第一部分
中医护理基础理论
1
、什么是阴阳五行学说?
答:
阴阳五行学说,
是我国古 代人世界是自然的论理工具,
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
辩证法思想。
2
、五星是怎样运行于中医临床的?
答:
中医借五行学说来说明人 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
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而分
属五行。五行学说认为五行有生、克关 系,生就是互相促进和助长;克就是是相互抑制和制
约。并以五行的相生相克来说明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 上的互相联系和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
响。
3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
⑴整体观念:①人 是有机的整体;②人和自然界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各个部
分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
这种相互联系的关系,
是以五脏为中心,
通过经络的作用而实现
的。同时,人生活在自 然中间,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⑵辨证论治:
“辩证”就是将四诊(望 闻问切)收集到的有关疾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加
以综合分析、概括,以认识疾病的证候。
“论治 ”就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法
则。
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 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也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
检验。
4
、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
:
阴阳五 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病因与病理学说;诊法与治则学说及预防。
5
、什么是阴阳?
答:
阴阳,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 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代表着事物相
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6
、阴阳学说内容有哪几个方面?
答:⑴阴阳相互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斗争的两个方面。
⑵阴阳相互依存:就是说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单独存在。
⑶阴阳相互消长 :
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
而是处于互为消长的
运动变化之中。
⑷阴阳相互转变: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7
、阴阳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应用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⑴用于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⑵用于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⑶用于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⑷用于诊断疾病;
⑸用于指导治疗;
⑹用于概括药物的性味和功能;
⑺用于指导防病养身。
8
、如何理解“阴胜则寒”
“阳胜则热”< br>“阳虚则寒”
“阴虚则热”?
答:
是指阴阳失去相对平衡而出现偏盛 或偏衰的结果。
疾病的变化就是正邪斗争的结果。
人体的抗病机能是正气,致病机能是邪气,阳 邪致病,可使阳盛而阴伤,出现热证。阴邪致
病,则致阴盛而阳伤,出现寒证。阳气虚衰不能制阴,出现 阳虚的虚寒证。疾病的病理变化
复杂多变,均可以用“阴盛则寒”
“阳胜则热”
“阳虚 则寒”
“阴虚则热”来概括。
9
、怎样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答:如阳热盛而损及阴液者(阳胜 则阴病)
,可损其有余之阳,用“热者寒之”的方法;
若阴寒胜而损及阳气者(阴胜则阳病)< br>,可损其有余之阴,用“寒者热之”的方法。反之,
若因阴液不足,
不能制阳而至阳亢者 ;或因阳气不足,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则必须补其
阴或阳的不足,也就是“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br>。
10
、怎样理解“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阴病”?
答:
“阴胜”
“阳胜”
系指致病因素而言。
就是说明阴邪侵犯人体会伤及 阳气而发生寒证。
反之,阳邪致病就会损伤人体的阴精而出热证。
11
、设么是五行?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如何?
答:五行就是木、火、土、 金、水五种物质系统的运动变化。中医学运用五行的生克乘
侮规律来解释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相生即资生助长之意。
其规律是: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金生水、水 生木。相克即克制、制约之意、其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
相乘即趁虚侵袭之意。
其规律与克相同。
相侮也称相克,
即恃强凌弱之意。
其规律是:土侮木、水侮土、火侮水、金侮火、火侮金。
12
、何谓五脏六腑?
答: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脏。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
13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
答:心主血脉;主神志;主汗液;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14
、肝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15
、皮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
16
、怎样理解“脾为生痰之源”
,
“肺为贮痰之器”?
答:肺主宣降,脾主运化,在生理上肺中所需津气,要靠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来供给,另
一方面,脾所化生 的津气有赖于肺气的宣发肃降,
才能输布全身,
发挥其营养作用。如果脾
失健运,水湿 不行,聚而成谈,影响非得宣降便可出线喘咳、痰多等症状。故有脾为生痰之
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说法。
17
、肺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主气;司呼吸;主肃降;通调水道;主宣发;主皮毛;开窍于鼻。
18
、怎样理解“肝肾同源”
,
“心肾相交”
,
“木火刑金”?
答:
“肝肾同源”
:肝藏血,肾藏精,两脏同处下焦,感谢有利于肾精滋养,肾精也不断的得到肝血的充养,精与血是相互滋生的,所以有“肝肾同源”的说法。
“心肾相交”< br>指正常的情况下,
肾水上奉制约心火使心火不亢,
心火下降温煦肾水使肾
水不寒 ,这叫“心肾相交”
。
“木火刑金”是由于干郁化火循经上行灼伤肺经出现的病理反 应,可出现肋痛、易怒、
咳逆、咳血等症状,这就叫“木火刑金”
。
19
、为什么说“肺为水之上源”?
答:因为肺有主肃降、通调水道的功能 。肺气的肃降,能够促使水液运行,并能不断的
下输膀胱,所以有“肺主行水”
”
和的 “肺为水之上源”说法。
20
、肾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答:主藏精,主人体的发育与生殖,主水液,
主纳气,
主骨,
生髓,
通于脑,
下系二阴,
其华在发,开窍于耳。
21
、心与肺的关系是什么?
答:心主血,肺主气,两脏同居上焦,而肺朝 百脉,这就决定了心与肺在生理和病理上
的密切关系。
心血与肺气是相互依存的,
血的 运行有赖于肺气的推动,
而气的输布也需要血
的运载,所以前人说:
“气为血之帅,血 为气之母”
。在病理上,若肺气虚弱,气不统摄,则
运血无力,循环淤阻,从而出现胸闷、喘息 、气促、胸闷憋气等症。反之若心气不足,或心
阳不振,血脉运行不畅,也影响肺的宣发功能,而出现咳 嗽、喘息、气促、胸闷憋气等症。
还有在某些外感温热病的发展过程中,也可以从肺卫阶段直入人心,即 所谓“逆传心包”
,
也是肺心在病理上相互联系的一个例证。
22
、心与脾的关系是什么?
答:心主血,脾生血,脾气足则血有生化之源 ,而心所主血自能充盈;血液运行于经脉
之中,
因赖心气推动,得以维持其正常的运行。所以心 与脾的关系亦常互为影响,
如脾气虚
弱,运行失职,血的生化之源不足;或脾不统血致心血亏耗 ,或思虑过度,耗伤心血,影响
脾的健运,均可形成心悸、失眠、食少、肢倦、面色无华等主要症状的“ 心脾两虚”证。
23
、心与肾的关系是什么?
答:心属阳,位居 于上,其性属火。肾属阴,位居于下,其性属水。故心火必须下降于
肾,以滋肾阳,温煦肾阳,使心阳不 亢。在生理状态下有这种“水火既济”
、
“心肾相交”的
关系。如心火不足,不能下滋 肾阳,以致肾水不化,就会上凌于心,而见心悸、心慌、水肿
等“水气凌心”的症候。若肾水不足,不能 上滋心阴,就会心阳独亢,出现心烦失眠、多梦
的“心肾不交”的证候。
24
、心与肝的关系是什么?
答:
心主血,
肝藏血,血脉充盈,
则心有所主,
肝有所藏,
以维持它们的正常生理功能。
若心血 不足则肝血也需,
肝血不足,
心血亦常因之而损,
所以血虚证常见心悸、失眠等心血< br>不足病症与视物模糊,月经量少等肝血不足病症同时出现。肺主疏泄,
心主神志,
都与精 神
情志活动有关,
因而在某些精神因素所致的病变中,
心肝两脏也常互相影响,
并在心肝两脏
的血虚、阴虚病变中,心烦失眠与急躁易怒等精神症状常同时并见。
25
、脾与肺的关系是什么?
答:脾主运化,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肺气的 生成,有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补充。
因此,
肺气的盛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脾气的强弱。另 一方面,脾主运化水湿,而水液的代
谢又与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有关,肺脾二脏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水液 代谢过程。因此,
脾与
肺在病理变化上,也必然相互影响。
26
、肝与肺的关系是什么?
答:肝的经脉上行,贯膈而注于肺,肝气升发 ,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升降运动。
若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就可上灼肺阴,形成肝火灼肺的证候。 临床上常见的咳逆、气急、
咯血、胸胁胀痛等就属于这一类。相反,肺失肃降,也可以引起肝的升发太过 ,在咳嗽的同
时,见到胸胁隐痛胀满,头晕头痛等症状。
27
、肾与肺的关系是什么?
答:肾与肺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水液 和呼吸两个方面。肺主一身之气,
水液只有经过肺
气的宣降才能达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并下输膀 胱,故又称“肺为水之源”
。而肾有气化升降
水液的功能,肺肾合作,共同完成水液正常代谢。 因此,水液代谢障碍的病变,肺肾二脏常
相互影响,临床上的“水寒射肺”证就是由于肾阳失其温化功能 ,以致水液停蓄上迫肺脏,
而出现喘息不能凭我的证候。
在呼吸方面,肾有纳气的作 用,
肾中精气充盈,吸入之气经过肺的肃降,才能使之下纳
于肾,若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 于上,就会出现喘息的病变,所以有“肺主呼吸,肾主
纳气”之说。
28
、肝与脾的关系是什么?
答:肝藏血而主疏泄,脾生血而司运化,
脾胃的升降与肝气的疏泄关系密切。若肝的功
散粒肿-
散粒肿-
散粒肿-
散粒肿-
散粒肿-
散粒肿-
散粒肿-
散粒肿-
本文更新与2021-02-18 12:0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1105.html
-
上一篇:脱发的原因及如何预防治疗
下一篇:中医中药治疗脱发及日常习惯个人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