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18 09:41

耳垂里有硬疙瘩-

2021年2月18日发(作者:生活健康)
.











.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1
、红细胞计数
(RBC)


[
正常参考值
]



男:
4.0

5.5
×
10

12次方
/L(400

-550
万个
/mm3)





女:
3.5

5.0
×10

12
次方
/L(350

-500
万个
/mm3)





新生儿:
6.0~7.0
×
10

12
次方/L(600

-700
万个
/mm3)





[
临床意义
]



红细 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
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 等③合成障碍:缺铁,
维生素
B12
的缺乏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肺气肿
等。


2
、血红蛋白测定
(HB

HGB)


[





]


120

160g/L(12-16g/dL)


女< br>:
110

150g/L(11-15g/dL)


儿童:
120

140g/L(12-14g/dL)






[
临床意义
]
血红
蛋 白
减少多见于种
贫血
,如急性、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缺< br>铁性贫血
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肺气肿等。


3
、白细胞计数
(WBC)


[
正常参考值
]



成人:
4

10
×
10

9
次 方
/L(4000-10000/mm3)





新生儿:
15

20
×
10

9
次方
/L(15000-20000/mm3)





[
临床意义
]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 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
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 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 染、
尿毒症
、白血病、组织损伤、急
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
、某些传染病、
肝硬化
、脾功能亢进、放
疗化疗等。


4
、白细胞分类计数
(DC)










Word
格式

.











.


[
正常参考值
]



白细胞分类(
DC
)英文缩写

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
N 0.3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0.50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E 0.005

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
B 0.00

0.01 (0

1%)



淋巴细胞
L 0.20

0.40 (20%-40%)



单核细胞
M 0.03

0.08 (3%-8%)



[
临床意义
]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
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
粒细胞缺乏 症
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 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

血液病
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 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

、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结核病

疟疾
、慢性淋巴细胞白
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
如长期化疗、
X
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
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
结核
病活动期、疟疾等。


5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EOS)


[
正常参考值
]



50

300
×
10

6
次方
/L(50-300

/mm3)





[
临床意义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 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
些血液病及肿瘤,如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Word
格式

.











.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出血性疾病检查

1
、血小板计数
(PLT)


[
正常参考值
]



100

300
×
10

9
次方
/L(10

-30
万个
/mm3)





[
临床意义
]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白血病
、急性放射病 、原发性或
继发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
、出血时间测定
(BT)


[
正常参考值
]



纸片法:
1

5min





[
临床意义
]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



3
、凝血时间测定
(CT)


[
正常参考值
]



活化法:
1.1 4

2.05min
;试管法:
4

12min





[
临床意义
]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
成不良等。


缩短见于高
血脂
、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

血脂检查测定方法

目前医院中开展的血脂检查,主要是对血液
(
血 浆
)
中所含脂类进行的一种定
量测定方法。常用的检查项目一般包括以下几类:


总胆固醇
(Tch

TC)
和胆固醇酯
(c hE)
测定。



三酰甘油
(TG)
测定。



脂蛋白 组分和亚组分测定。
又可再分为高密度脂蛋白
(HDL

亦称为高密度










Word
格式

.











.
胆固醇,
HD L-C)
,低密度脂蛋白
(LDL
,亦称为低密度胆固醇,
LDL-C)和极低密度
脂蛋白

(VLDL
,亦称为极低密度胆固醇,
VLD-C)
三类。



磷脂
(PL)
,主要是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和神经磷脂等 测定。



非脂化脂肪酸
(
又称游离脂肪酸,
F FA)
测定。



微量的类固醇激素和脂溶性维生素测定。



载脂蛋白测定。


三、血脂检查指标

1
、总胆固醇
(TC)


正常范围在
5.23

5.69
毫摩尔
/
升。




如果超过
5.72
毫摩尔
/
升,可视为血脂增高。




总胆固醇的水平主要取决于饮食、体力劳动、环境、性别和年龄。女性
绝经后会明显上升;新生儿期浓度很低,哺乳后很快接近成人水平
;
随年龄增长也有增高趋势。


2
、甘油三脂
(TG)


正常范围差异较大,在
0.56

1.7
毫摩尔
/
升。




如果超过
1.7
毫摩尔
/< br>升,为甘油三脂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
危险因素。




如果低于
0.56
毫摩尔
/
升,称为低
TG血症。见于一些脂蛋白缺乏的遗
传性疾病或者继发脂质代谢异常,如消化道疾患、内分泌疾患
(
甲状腺功能亢进、
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
、肿瘤晚期、恶病质及应用 肝素等药物时。


3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正常范围是大于
1.00
毫摩尔
/
升。




它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年龄、性别、种族、饮食、肥胖、饮酒与吸烟、
运动、药物等。


4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范围是低于
3.12
毫摩尔
/
升。




高脂血症
患者
LDL-C
的治疗目标是在< br>2.6
毫摩尔
/
升以下。




【增高】常见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a
型高脂蛋白血症等。












Word
格式

.











.
5
、脂蛋白
(a)[Lp(a)]


健康成人血清中浓度小于
300
毫克
/
升。




【增高】可见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外科手术、急性创伤
和 炎症、肾病综合征和尿毒症、除肝癌外的恶性肿瘤等。




【减低】可见于肝脏疾病,因为脂蛋白在肝脏合成。


6
、磷脂
(PL)


在肝脏合成最活跃,主要由胆汁和 肠分泌,自粪便中排出。磷脂还是构
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正常范围在
1.3

3.2
毫摩尔
/
升。




【增高】常见于胆汁淤积、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高脂血症、脂肪
肝、肾病综合征等。另外,他对于未成熟儿
(
胎儿
)
继发性呼吸窘迫 症出现的诊断有
重要意义。


7
、游离脂肪酸
(FFA)


正常情况下,在血中含量极微,而且易受各种生理和病理变化的影响。
因 此,不能凭一次检测结果来评判,要作连续的动态观测。




【 正常范围】在
0.4

0.9
毫摩尔
/
升。




【增高】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库欣症、肥胖、
重症肝疾患、急性胰腺炎等
;



【减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低下、胰岛素瘤、脑垂体功能减低、艾迪生病。


四、血脂检查有哪些注意事项



血脂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波动,因此在检查前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检查空腹血脂时,一定要抽取空腹
12
小时以上的静脉血, 检查的头
一天晚上
8
点以后禁食,不禁水。




(2)
抽血前应维持原来规则的饮食,并保持体重恒定,千万不要在检查的
头一天晚上 参加宴会饱餐一顿,或吃夜宵。




(3)
在生理和病 理状态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化验,
4

6
周内应无急性
病发作。< br>



(4)
检查时不要服用某些药物,如避孕药、某些降压药物等可影响血脂变










Word
格式

.











.
化,导致检验的误差。




(5)
检查的头一 天晚上一定要休息好,娱乐到半夜甚至通宵,第二天早上
检查血压高、血脂也高。




(6)
血脂检查易受许多因素影响,到医院化验前务必注意上述的几种情
况,这样才能确保化验结果的准确无误。


血液流变学

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其范围极为广泛。如血管的流变性、血液的
流动性、粘滞性、变形性及凝 固性等等。至于专门研究血液的流动性、血液的有
形成分、血管和心脏的粘弹性在各种疾病时的变化,了 解这些变化的病理生理意
义,以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血液流变学,又称为临床血液流变学或医
学血液流变学。


血液流变学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是 通过观测血液的粘
度、流动、凝集等流变性和红细胞的变形及聚集、血小板的聚集、释放等
指标

研究血液和血管的宏观与微观流变性的规律。血流变的检查意义,对疾病有预报
性, 如动脉硬化、高血压、
冠心病
、心绞痛、
心肌梗塞
、糖尿病、脑血管等疾病。


危害

血液流变性质的异常,将会引起机体血液循环障碍,其中 尤以血液粘度为重
要因素。血液粘度的低与高代表血液运输的优与劣或血液供应的多与少。血液粘
度增加,循环阻力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必然导致器官和组织,尤其是微循环灌
流量下降,造成缺血缺 氧,影响组织的代谢和功能,从而产生疾病。如高血压、
冠心病、糖尿病、肿瘤、周围血管病及忧虑等, 虽然有诸多致病因素,但均与血
液粘度异常有关。至于
血液病
、遗传或免疫异常、休克 和中毒等疾病的血液流变
性会有更显著的改变。所有病程必然经过了一个或数个血液流变特性指标高的阶
段,可见血液粘度与疾病的一系列病理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血液粘度是
诊断各种病理过 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通过对血液流变性的检测,对某
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预后提出 了可靠的依据。目前,国内外对于血液
粘度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而广泛。


很多研究表明,在多种疾病
(
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
)
出现明显的临 床症状体










Word
格式

.











.
征之前,< br>往往已有一种或数种血液流变指标的异常
(
血液粘滞因素升高
)
,它标 志着
无症状的疾病病程已经开始,已经由健康人发展为亚健康人。检测血液流变性的
重要意义之 一就在于它可以为某些疾病提供一定的预报性资料。甚至在尚无症状
之时,就可以在血液流变参数方面反 映出来,如闭塞性血管疾病,预定血液流变
性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血液流动异常、停滞与血栓形成等 。在一定范围内,
血液流变学参数可作为诊断,甚至是早期诊断、疾病转归和疗效判断的主要指标。

做血液流变性检测,及时及早发现在血液流变性异常的可逆阶段,及时采取
改 善血液流变性的措施,可以逆转此过程,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老年前期是血
液粘滞性和凝固性由正常转 变为异常的重要时期,也是发生冠心病的重要时期,
延缓和防止心血管、
血液系统
的衰 老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


定期进行血液流变性检测,对预防或早期发现和早期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中、老年人定期进行血液流变性检查,可防患于未然,
这应该成为中、老年人保健的措施之一。


各种参数

全血比粘度(低切)

正常情况:低切

男:
7.5

10.0
女:
5.8

8.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
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全血比粘度(高切)

正常情况:高切

男:
5.6

6.7
女:
4.7

6.0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血浆比粘度

正常情况:
1.64

1.78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
脑血栓
等。


红细胞电泳时间(
S


正常情况:

15

17.4s

增加:
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
易形成血栓性疾病,










Word
格式

.











.

闭塞性脉管炎
、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减少: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
血小板无力症

巨 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血小板电泳时间(
S


正常情况:
19

22.6s

增加:
提示红细 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
易形成血栓性疾病,
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 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降低: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 。见于血小板无力症、
巨球蛋白血症
、肿瘤、坏血病及眼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br>

纤维蛋白原(
Fb


正常情况:
2.4

3.7

g/L



增高:感染,炎症,风湿、经期,手术后,DIC代偿期等。


减低: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胎盘早期剥离

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栓塞等。


全血还原比粘度(低切)

正常情况:低切

男:
14

20
女:
12

21

当血细胞比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以全血粘度与血细胞比积浓度之比
表示。即 (全血粘度-1)
/
血细胞比积。其中(全血粘度-1)为增比粘度,还
原粘度则实际 反映单位血细胞比积产生增比粘度的量,使血液粘度校正到同一血
细胞比积浓度的基础上,以之比较。< br>

红细胞电泳时间(
S


正常情况:

15

17.4s

增加:
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 强、血液粘度增高,
易形成血栓性疾病,
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 血压等。


减少: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板无力症 、
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全血还原比粘度(高切)

正常情况:高切

男:
10

13
女:
9

13

当血细胞比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以全血粘度与血细胞比积浓度之比










Word
格式

耳垂里有硬疙瘩-


耳垂里有硬疙瘩-


耳垂里有硬疙瘩-


耳垂里有硬疙瘩-


耳垂里有硬疙瘩-


耳垂里有硬疙瘩-


耳垂里有硬疙瘩-


耳垂里有硬疙瘩-



本文更新与2021-02-18 09:4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0915.html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