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26位中医大家的学医读书经历浓缩提炼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18 08:33

铁树叶的功效与作用-

2021年2月18日发(作者:隆鼻好吗)
名老中医之路
-26
位中医大家的学医读书经历浓缩提炼

名老中医之路伴随着许许多多的中医学子度过一个个迷茫的日子。


看完这 本书,
除了名老中医各位的经历,
给我我们一个方向之外,
更多的是他们的故事中透< br>露出来的中医信念。
二羊也是在大二的时候读到此书,
读完了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之后,

加信心走中医这条达到了。


看完了,
起初就是想看看 这些中医大咖到底是怎样学习中医的,
他们又读了写什么书,
所以
他们所读之主要摘抄 了这些前辈是怎么学习的,至于医案什么的就没太摘抄。

一共二十六人,
中间虽有一 些如雷贯耳的名字,
但并不是特别敬佩,
独最后那个叫刘炳凡的,
甚是敬佩,
这年头,
敬佩这个词用的人少了,
因为真正值得敬佩的人少了吧,如果刘老真是
如他自 己所说那样的人,那只能用那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来形容
了。

全书摘录如下:

上篇


1
、岳美中:先看衷中 参西录,再看伤寒论、金匮要略
2
、任应秋:先背伤寒论、金匮要略,
再背黄帝内经, 然后看其他书籍,善于精读、写笔记,深入思考,背诵记忆等,然后就是持
之以恒了。

3
、姜春华
:
除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还学习了千金方,这个药多,不好 学,这是
治疗五脏病的,还学了外台秘要,这是治疗杂病的,学医案主要学习的是孙东宿的《医案》以及陈菊生的《诊余举隅》
,推荐张景岳的书,徐洄溪的《医学源流论》
,其他金元名家都 不
太推崇,仅仅泛缆


4

金寿山:
这是一个自 学成才的医生。
先背黄帝内经,
但基本没有用过,
行医时读的是
《本
草备要》

《汤头歌诀》以及《医宗金鉴》
,基本背下来了,但治病时灵时不灵。但开 窍是看
了《铁樵医学函授学校讲义》
。然后翻烂了《伤寒贯珠集》及《金匮要略心典》
,但开药还是
时灵时不灵,后来是偷看名家方子,汗啊。总结起来是口勤,多背诵,搞忘了多背几遍,手
勤,多翻文献资料,遇到不会治的病啥的,多翻翻文献,就算不能照抄原方,也能从中受启
发。 然后是笔勤,就是多摘抄,多记录。然后是博学,就是多读其他书籍,比如四书五经,
看过叶天士的医案 《叶案存真》
,但作者觉得没有收获,后受程门雪指点,才知道叶天士是
一牛逼人物啊。博学之 后要会思考,这玩意儿不太好学啊。还看过《温热论》
,要苦学才能
顿悟。最后说没有好好研究 内经,引以为憾。


5
、郭士魁:这是一个牛人,硬生生把治疗冠心病的中 药搞出来,并通过了西医那一套乱七
八糟的所谓科学检验,然后投入生产,这,只能说佩服了。在文章末 尾有弄出来的几位药的
药方,但是没有药量。


6
、李聪甫:先去 药店当学徒,半年学会了制药。半年后开始学习书本,看一遍加圈点,看
二遍加批语,读三遍记笔记,读 四遍默诵,先背药性赋,并对照药物亲自尝试,然后读药性
解,
本草备要,
汤头歌诀,
医方集解,
濒湖脉学,
诊宗三味,
金匮心典,
素灵类撰,
来 苏集,
伤寒明理论,士材三书,医宗必读,医门法律。然后跟老师学习。总结起来:一是找一本好
的经典书籍熟读,精读,这样奠基,作者选择的是伤寒来苏集。二是要思考,要问人。三学
切脉只有慢 慢积累了,而治病的每一个病例都应该认真记录下来,特别是理、法、方、药,
这样才方便以后查找学习 。
四是打好了基础,
如果对某一门感兴趣就不要放过,
要认真学习,
认真研究 ,这样就能最终术业有专攻了,比如士材三书,医宗必读,医门法律,对实际从医
很有帮助价值。四是博 学,多看,推荐看唯物辩证法,特别是毛主席的矛盾论,汗,这东西
我当年好像也认真研究过。五、勤于实践,
作者开始看病时带着书去看的,第一例重症是中
风,不是伤寒论上的中风,就是 我们今天说的中风,半身不遂,眼歪口斜,先请了一个有名
医生,用的是小续命汤并加减一些药物,还用 了半夏,南星,服了很多剂药,一个月之后病
人两颊泛赤,
咽痛舌绛,
滴水不入,大便秘结,
周身瘫痪,
麻木不仁
(这个居然也用了,
汗)
痰明不已,神智昏迷。作者看了,判断是肾阴亏损,水不涵木,心火暴甚,肝阳上亢,再翻
书验证参 阅了以后,
确信法当滋肾水以养肝木,
制肝阳以平心火,
方用地黄饮子加减其他药,< br>减了辛热的附子桂枝或者是肉桂,加入了秦艽(
qiu

,双钩,百合,当归, 胡麻仁,这就是
所谓的“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则,把药灌了,也不知道几服药,然后大便通了 ,
人野醒了,然后用“五汁饮”
,天天喝,然后三易其方,然后两个多月恢复了健康活动,真< br>牛逼。后来作者又去武昌看过一个病人,病人症状是身热不退,神智昏糊,头摇谵语,也不
安睡,
便闭尿赤,
口干少饮,
脉沉弦,
舌质干,
苔淡黄,
口甜,< br>开始的医生用的都是寒凉药,
什么犀羚每一个药方都用,但是病越来越严重了。
作者诊断 为湿困脾机,改用温胆加味,一
剂安睡,
再剂热清,
大便如酱,
人事清醒。< br>我怎么感觉这个病好像可以用调胃承气汤试试呢?


7
、刘渡舟:跟 老师学习,花了六年时间,理论基础学了《黄帝内经》

《本草三家著》

《 注
解伤寒论》

《金匮心典》
,学了三年,第四年开始背诵医宗金鉴的《杂病 心法要诀》

《妇科
心法要诀》和《幼科心法要诀》等。
《医宗金鉴》和《新 修本草》以及《和剂局方》是并驾
齐驱的。
要学有所成,
就要争分夺秒的刻苦学习,< br>遇到过不去的地方要以钉子的精神去克服。
本着这个精神,刘老阅读了金元四大家和清代伤寒注家 及温病学家及其他有代表性的著作,
这费的时间不少啊。
然后说了怎样学习伤寒论,
都 有些什么参考书可以参考,
好多参考书啊。


8
、彭履祥:他舅父 也是他师父要他用十年时间背诵一大堆经典,作者用了五年时间熟读了
《内经》

《难 经》

《伤寒》

《金匮》
,并涉猎了《灵素节要》
《图注难经》

《伤寒贯珠集》

《金匮心典》

《伤 寒来苏集》

《伤寒论浅注》

《长沙方论》

《金匮要略 浅注》

《金匮方论》

《濒湖脉学》

《医门法律》
《医方集解》

《金匮翼》

《温病条辨》

《温热经纬》

《张氏医通》

《医宗金鉴》

《时方妙 用》

《时方歌括》
。真多啊。然后开始边学习边临证三年,看各家医
案医话 ,
总算有所成。
中间说了很多应该怎么学医的经验之谈,
说到其先师曾经用桂枝汤治< br>疗过睁眼瞎,眼睛啥事也没有,就是看不见六年了,服了六剂桂枝汤就可以看报纸大字了,
后来加 黄氏再服十余剂就好了,
其唯一症状就是微微恶寒。
对初学者提的建议是先读
1963

1964
年的第二版中医学院统编教材,先读基础,再读临床,然后再读临床再反读 基础,这
样收益会很大,
同时参读历代名著的有关部分。然后选读参考医著,内经要通读,然后要熟
读重要专论,参读著作有《医经原旨》

《内经诠释》

《类经》

《难经》
;熟读伤寒论,参读
著作有《伤寒来苏集》

《伤寒论浅注》

《长沙方论》
;熟读金匮要略,参读著作有《金匮心
典》

《金匮本义》

《金匮二注》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方歌》

脉学中的
《四诊抉微》

《医< br>宗金鉴。
四诊心法要诀》

《脉诀规正》

《濒湖脉学》
《四言脉诀》

《四圣心源》

《黄氏脉学》
应该尽 量熟读。温病学以《温热经纬》和《温病条辨》为主要必读书,包括条文和自注。后
面是一堆临床医案医 话参考书籍,太多了。




9
、何任:自己怎么学的仅 说了个大概,基本说的都是当领导,领导大家伙干的啥,现在主
要有金匮讲稿。

< br>10
、周凤梧:自学为主,集中问题,晚间请其表兄作答,四年间学习了《内经知要》
, 张马
合著《黄帝内经素问》

《注解伤寒论》

《金匮要略浅注》< br>,
《濒湖脉学》

《辨舌指南》

《本草
备要》
《本草从新》

《伤寒论类方》
,背诵了《药性总赋》
《汤头歌》
。学脉学近代基本照着
《濒湖脉学》

辨舌则是
《辨 舌指南》

而药物则是
《本草备要》

《本草从新》
以及< br>《中药学》

药物要在临床中不断应用才行,
想一劳永逸的背诵记住够呛。仅仅学了伤寒论还不够,
还要
学时方。中间有一些医案例子,看不太懂,看来水平还差好多 好多啊。然后开始临床,并不
断学习,
其学习有三,
一是看别人的方子,
二是 学习膏丹丸散的制作方法,
三是看临床书籍,
比如《笔花医镜》

《医学心悟 》

《医宗金鉴》中的杂病,妇科,幼科心法要诀,删补名医方
论,
《温病条 辨》

《温热经纬》

《时方妙用》

《医方集解》

《济阴纲目》

《医林改错》等。
身心疲惫之时,作画,很少进剧场,就 是说现在看电视?



11
、李克绍:作者二十岁才开始学医,之 所以选中医,是因为当时他买的第一本书:
《诊断
学》
,由浙江汤尔和翻译,日本人夏 平用彩著的。汤尔和反对中医特别厉害,在序言中说:
吾固知中医之已疾,有时且胜于西医,但此系结果 ,而非其所以然。徒以结果与人争,



翻译过来就是,
我当然知 道中医治病,有时候比西医好,
但这只是治疗结果,而所以取得这
些效果的道理,
中医 则讲不出来,既然讲不出来道理,只用治疗效果同别人争论,
那是不能
说服人的。
。< br>。通篇都是经验之谈,总结得好,不过目前我似乎用不上。

12
、方药中:小 时候就读《医学三字经》

《医学实在易》

《汤头歌诀》

《药性赋》

《针灸百
症赋》等,后来拜师了。其老师以研究《伤寒》
、< br>《金匮》而兼及各家。要先背这两本,然后
上述内经,
下及各家,并要背诵穴位及经脉走 向图。作者后来学了西医,认为中西医应该互
补。

13
、赵金铎:先学《内 经》
,但是看不懂,后来改弦更张,学习《古今医鉴》

《陈修圆七十
二种》

《万病回春》

《寿世保元》

《本草备要》

《医方集解》

《濒湖脉学》等,后来在业师
指导下再学了四大经典。
学了三年十七岁就开始看病,有些好,有些不行。中间叙述了大段
地下党工作情况。学内经的时候,主 要参考书是类经,先通读一遍大概了解,然后逐字逐句
的读,并参考各注家注解。中间介绍了一些病例病 案。

14
、王伯岳:先去药店学药,这时候接触到不少名医的处方,很受启发,在药 店四年,白天
干活,晚上学习,温习《本草纲目》

《汤头歌诀》

《药性赋》
。四年后想跟着他父亲学习做
儿科医生,
但是他父亲本着
“易子而 教”
的原则,
帮他请了老师,
还有这个原则,
长见识了。
其老师从教 《伤寒论》开始,然后用自己编写的十卷温病进行讲授。从学医开始就写笔记,
记日记。学习一段时间之 后,上午给他父亲抄方子,下午听课,抄方好处很多。除了自己主
攻方向儿科专注外,还要多看历家学说 ,作者于
1932
年取得中医师资格,开业行诊。一般
的急症、外伤、骨折都找中医来 医治。

15

万友生:
小时候学古文,
孔孟之道,
后来考入中医专门学校,
学了三年,
但是没能临床。
后来跟着陆渊雷函授学习,后来 主要是自学,
并自己用毛笔手抄过
《诸病证治提要》

《伤寒
论六经 分证》

《药选》

《药物分类提要》
,当然也认真学习了。解放后 系统学习了一段时间
的西医,
更受启发。
开始行医经方时方并用,
只要应用得 当都能药到病除。
后来教授伤寒论,
才主用量大药少的经方而少用量小药多的时方,
最 多用用量少而精的时方,
比如李东恒的方
子,
有时候能到二十味药,
但是配伍 得当,
是很好的。
后来出的
《松庐医案》
经方时方并重,
只是药量都 比较大,因为后期治的都是各种疑难杂症,药量少了都不起作用。
《伤寒论》和
温病条辨可以合 二为一,作者就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并出版了《热病学讲义》
,不过这个东
西,
真的要 合么?作者在补脾与补肾方面比较赞同补脾,
并举了两个胃中多年灼热的例子
(见

铁树叶的功效与作用-


铁树叶的功效与作用-


铁树叶的功效与作用-


铁树叶的功效与作用-


铁树叶的功效与作用-


铁树叶的功效与作用-


铁树叶的功效与作用-


铁树叶的功效与作用-



本文更新与2021-02-18 08:3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0813.html

26位中医大家的学医读书经历浓缩提炼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