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
糖尿病药物的分类
按作用机制分类:
常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分类
1.
促进胰岛
β
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制剂
磺脲类降糖药(
SUs
)
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2.
促进外周组织增加葡萄糖利用的药物
双胍类(二甲双胍)
3.
抑制肠道葡萄糖吸收的药物
α
-
糖苷酶抑制剂
4.
胰岛素增敏剂(
TZDs
)
噻唑烷二酮类,双胍类
1. 1
胰岛素促泌剂
?
通过作用于胰岛
β
细胞膜受体,促使胰岛素释放,从而产生降糖效果,
?
SUs
SU
是治疗
T2DM
的主要药物之一。
?
餐时血糖调节剂
新型降糖药
----
那格列奈、瑞格列奈
1.1.1
磺脲类药物
的降糖机制
?
胰腺内作用机制:
促使
β
细胞
ATP
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刺激胰腺
β
细胞释放胰岛素;
?
胰腺外作用机制:
增加外周葡萄糖利用,第
1
、
2
代可能继发于葡萄糖毒性作用的改善。第三代亚莫利可增加胰岛
素敏感性。
1.1.2
磺脲类药物适应症
?
可作为
非肥胖
2
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首选)
;
?
老年患者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宜选用短效类,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
?
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用格列喹酮;
?
病程较长,空腹血 糖较高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可选用中-长效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
列齐特、 格列吡嗪控释片)
。
?
FPG
<
13.9mmol/L< br>、有较好的胰岛功能、新诊断糖尿病、胰岛细胞抗体
(ICA)
或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
阴性的糖尿病患者对磺脲药物反应良好。
1.1.3
禁忌症
?
1
型糖尿病患者;
?
妊娠糖尿病或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
2
型糖尿病患者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
?
对磺脲类降糖药物过敏者;
?
在发生糖尿病急性合并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或并有严重慢性合并症者;
?
在有应激情况下,如有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等。
1.1.4
副作用
?
低血糖:主要因素有高龄,饮酒,肝/肾疾病,多种药物相互作用。
?
体重增加
?
其他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 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贫血,
血小板减少,皮疹
?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影响缺血预适应。
1. 2
餐时血糖调节剂
Repaglinide (
瑞格列奈
) Nateglinide (
那格列奈
)
1.2.1
适应症
?
?
?
?
?
?
?
2.
抑制肝葡萄糖生成的药物:
双胍类药物
2. 1
作用机制
?
?
?
?
抑制过多的内源性肝葡萄糖生成是二甲双胍降低血糖的主要 机制,是改善肝脏对胰岛素的抵
抗,抑制糖异生的结果。
改善周围组织(骨骼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减轻体重:可减少内脏和体内总的脂肪含量,主要是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取的结果;
其他:增加肠道利用葡萄糖、抑制脂肪酸氧化、延缓葡萄糖的吸收、改善血脂异常。
正常体重
2
型糖尿病患者尤其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
不能使用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增敏剂的肥胖或超重患者;
不能固定进食时间的患者;
“
进餐服药,不进餐不服药
”。
耐受性良好,对血脂代谢无不良影响;
仅少数患者有轻度的副作用,头昏、头痛、上 呼吸道感染、乏力、震颤、食欲增加,低血糖。
可增加体重;
低血糖发生率较
SU
低,且多在白天发生,而
SU
则趋于晚上发生。
1.2.2
副作用
2. 2
适应症
?
2
型糖尿病病人一线用药,
肥胖者首选
;
?
对糖耐量异常病人非常有效,有预防作用;
?
在非肥胖型
2
型糖尿病患者与磺脲类药联用以增强降糖效应;
?
1
型糖尿病患者与胰岛素联用,可加强胰岛素作用,减少胰岛素剂量;
?
在不稳定型(脆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可使血糖波动性下降,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2. 3
二甲双胍禁忌症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用胰岛素治疗;
?
严重肝病(如肝硬化 )
、肾功能不全、慢性严重肺部疾病、心力衰竭、贫血、缺氧、酗酒;感染、
手术等应激情况。
?
妊娠期妇女;
年龄
>80
岁
;进食过少的患者。
?
有乳酸酸中毒史,明显的视网膜病。
?
由于抑制线粒体的氧化还原能力,二甲双胍不适用于线粒体糖尿病患者。
2. 4
二甲双胍在
T2DM
治疗中的作用
?
控制血糖:不增加体重,不产生低血糖,无高胰岛素血症
?
增加肝脏和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肝脏:降低空腹血糖
肌肉:帮助保持一整天的血糖水平
?
降低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脂质异常,血凝异常,直接血管作用
3.
减少碳水化合物吸收的药物:
糖苷酶抑制剂
?
阿卡 波糖:主要抑制
α
-
淀粉酶,作用于大分子多糖的消化过程;
?
伏格波糖:选择性抑制双糖水解酶(麦芽糖酶、蔗糖酶)
?
米格列醇:同上
3. 1
作用机制
?< br>可逆性(竞争性)抑制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的
α
-
糖苷酶,延缓其将淀粉、寡糖 、双糖分解为葡
萄糖,从而减慢葡萄糖的吸收速度,使餐后血糖高峰低平,降低餐后血糖。
?
作用部位在小肠上段,持续约
4
~
6
小时。
< br>?
对葡萄糖的吸收过程没有影响。对空腹血糖无直接作用,但可通过降低餐后高血糖、减轻葡萄糖
的毒性作用,改善胰岛素抵抗而轻度降低空腹血糖。
3. 2
适应症
?
空腹血糖在
6.1
~7.8 mmol?L
-1
、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患者,是单独使用
AGI
最佳适应症
?
空腹、餐后血糖均升高的患者,可与其它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合用
?
治疗糖耐量异常,可延缓或减少
T2DM
的发生
3. 3
副作用
?
常见腹胀不适、腹泻、胃肠排气增多等胃肠道副反应,可随治疗 时间的延长而减弱,大多二周后
缓解,极少部患者出现可逆性肝功能异常。
?
单独使用
AGI
不会引起低血糖。
当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出现低血糖,
只能用 葡萄糖口服或静脉注射,
口服其它糖类或淀粉无效。不宜与助消化的淀粉酶、胰酶合用。
4.
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二酮类(
TZDs)
?
TZDs
是
80
年代初研制,统称噻唑烷二酮类,或称格列酮类
(G1itazone s)
?
环格列酮
(Ciglitazone)
?
曲格列酮
(Troglitazone
,
TRG)
?
罗格列酮
(Rosiglitazone
,
RSG)
?
吡格列酮
(Pioglitazone
,
PIO)
4. 1
作用机制
?
降糖作用
:作用于肌肉、脂肪组织的核受 体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γ
(
PPAR
γ
加众多影响糖代谢的相关基因的转录和蛋白质的合成,最终增加胰岛素的作用。
)后,增?
非降糖作用:对心血管疾病的各种危险因子有改善作用,降低血压、增强心肌功能、改善血管内< br>皮细胞功能、增强纤溶活性、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增加
HDL-C
和
LD L-C
浓度、降低血浆游离
脂酸
(FFA)
、降低尿白蛋白排泄量。
4. 2
适应症
?
适用于肥胖
/
超重的
T2DM
患者。
?
TZD
单独使用的疗效略逊二甲双胍和
SU
,
但与其它降糖药物合 用则表现出其独特的疗效。
加用
TZD
可显著改善
SU
继发失效患者 的血糖。
?
与胰岛素联用治疗肥胖的
T2DM
患者时,
T ZD
在降低血糖的同时,减少外源性胰岛素的用量。
?
虽然同为促进胰岛素 作用的药物,二甲双胍的主要作用部位是肝脏,而
TZD
则是骨骼肌,两者合
用显示良 好的效果。
4. 3
副作用
?
水肿、水潴留和贫血:常见的副作用。
?
体重增加,与水潴留、 脂肪含量增加、改善血糖控制有关。
TZD
导致体内脂肪含量再分布,增加
的脂肪主要 积聚在皮下。
?
TZD
的早期产品曲格列酮曾引起致死性的肝损害,故在< br>TZD
使用前后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
罗格列酮可增加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匹格列酮升高肌酸激酶,机理不明。
4. 4
禁忌症
?
慎用或禁用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尤其和胰岛素合用或使用大剂量时。
王婧-
王婧-
王婧-
王婧-
王婧-
王婧-
王婧-
王婧-
本文更新与2021-02-18 02:1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0446.html
-
上一篇:糖尿病中药治疗方剂
下一篇:包虫病防治项目各种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