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欲减退-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 分泌缺陷或其生物
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 肾、
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病因
1
.遗传因素
1
型或
2
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 传异质性。
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
1/4
~
1/2
患者
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
60
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
1
型 糖尿病有多个
DNA
位点参与发病,
其中以
HLA
抗原基因中
DQ
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
在
2
型糖尿病
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 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
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
线粒体基
因等。
2
.环境因素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
2
型 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
2
型糖
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
1
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
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
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 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
β
细胞。
症状
1
.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
严重高血糖时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
多见于
1
型糖尿病。
发生酮症或 酮症酸中
毒时“三多一少”症状更为明显。
2
.疲乏无力,肥胖
多见于
2
型糖尿病。
2
型糖尿病发病前常有肥胖,
若得不到 及时诊断,
体重会逐渐下降。
分类
1.1
型糖尿病
1
型糖尿病,以往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约占 糖尿病病人总数的
10%
,常发生于儿
童和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甚至80~90
岁时也可患病。病因是由于胰岛
B
细胞
受到细胞介导的自身免 疫性破坏,
自身不能合成和分泌胰岛素。
起病时血清中可存在多种自
身抗体。
1
型糖尿病发病时糖尿病症状较明显,容易发生酮症,即有酮症倾向,需依靠外源
胰岛素存活,
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则威胁生命。
在接受胰岛素治疗后,
胰岛
B
细胞 功能改善,
B
细胞数量也有所增加,临床症状好转,可以减少胰岛素的用量,这就是所谓的蜜月 期,可
持续数月。过后,病情进展,仍然要靠外援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和遏制酮体生成。
2.2
型糖尿病
2
型糖尿病,以往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约 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
90%
,发病年龄
多数在
35
岁以后。
起病缓慢
、
隐匿,
部分病人是在
健康
检查或检查其他疾病时发现的
。
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或多,或少,或正常,
而分泌高峰后移。胰岛素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
或受体后缺陷在发病中占重要地位。
2
型糖尿病病人中约
60%
是体重超重或
肥胖
。 长期的
过量饮食,摄取高热量,体重逐渐增加,以至肥胖,肥胖后导致胰岛素抵抗,血糖升高,无
明显酮症倾向。
多数病人在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治疗后可稳定控制血糖;
但仍有一些病人,
尤其是非常胖的病人需要外源胰岛素控制血糖。因此,外源胰岛素治疗不能作为
1
型与
2
型糖尿病的鉴别指标。
2
型糖尿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与HLA
抗原频率无关联。与自身
免疫反应无关联,血清中不存在胰岛细胞抗体及胰岛素自身 抗体。
3.
妊娠糖尿病
妊娠妇女原来未发现糖尿病,
在 妊娠期,
通常在妊娠中期或后期才发现的糖尿病,
称为
妊娠糖尿病。妊娠前已有糖尿病 的,是糖尿病病人妊娠期,称为糖尿病妊娠。
在妊娠中期
以后,
尤其是在妊 娠后期,胎盘分泌多种对抗胰岛素的激素,
如胎盘泌乳素等,并且靶细胞
膜上胰岛素受体数量减 少。
糖尿病易出现在妊娠后期。
若对
100
名孕妇进行血糖检查,
大 约
可以发现
3
名妊娠糖尿病患者。
为及早检出妊娠糖尿病,一般在 妊娠
24~28
周时,口服葡
萄糖
50
克,服糖后半小时取血糖测血 糖,若血糖值小于
7.8
毫摩尔
/
升,则有可能是妊娠糖
尿病,需再 做
100
克葡萄糖耐量试验进行诊断。
对于妊娠糖尿病,应积极控制血糖,以避
免高血糖对胎儿造成的不良影响。
分娩
3
个月以后,
根据其血糖水平再做糖尿病临床分型,
50%~70%的妊娠糖尿病在分娩后表现为
2
型糖尿病,
一部分病人糖耐量恢复正常,
仅个别病
人转变为
1
型糖尿病。
治疗
目前尚无 根治糖尿病的方法,
但通过多种治疗手段可以控制好糖尿病。
主要包括
5
个方
面: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自我监测血糖,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
(一)一般治疗
1
.教育
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懂得糖尿病 的基本知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如何控制糖尿病,
控
制好糖尿病对健康的 益处。根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2
.自我监测血糖
随着小型快捷血糖测定仪的逐步普及,
病人可以 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剂
量。
1
型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时每天至少监测< br>4
次血糖(餐前),血糖不稳定时要监测
8
次
(三餐前、后、晚睡前和 凌晨
3
:
00
)。强化治疗时空腹血糖应控制在
7.2
毫摩 尔
/
升以下,
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
10mmol/L
,
Hb A1c
小于
7%
。
2
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的频度可适
当减少。
(二)药物治疗
1
.口服药物治疗
(
1
)磺脲类药物
2
型
DM
患者经饮食 控制,运动,降低体重等治疗后,疗效尚不满意
者均可用磺脲类药物。
因降糖机制主要是刺激胰 岛素分泌,
所以对有一定胰岛功能者疗效较
好。
对一些发病年龄较轻,
体形不 胖的糖尿病患者在早期也有一定疗效。
但对肥胖者使用磺
脲类药物时,要特别注意饮食控制,使 体重逐渐下降,与双胍类或
α
-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降
糖药联用较好。下列情况 属禁忌证:一是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二是合并严重感染,创伤及
大手术期间,临时改用胰岛素治疗;< br>三是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期间,临时改用胰岛素治
疗;四是糖尿病孕妇,妊娠高血糖对胎儿有 致畸形作用,早产、死产发生率高,故应严格控
制血糖,应把空腹血糖控制在
105
毫 克
/
分升(
5.8
毫摩尔
/
升)以下,餐后
2小时血糖控制
在
120
毫克
/
分升(
6.7
毫 摩尔
/
升)以下,但控制血糖不宜用口服降糖药;五是对磺脲类药
物过敏或出现明显不 良反应。
(
2
)
双胍类降糖药
降血糖的主要机 制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增加葡萄糖的
无氧酵解,
减少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 收,
降低体重。①适应证肥胖型
2
型糖尿病,
单用饮食
治疗效果不满 意者;
2
型糖尿病单用磺脲类药物效果不好,可加双胍类药物;
1
型糖尿病用
胰岛素治疗病情不稳定,用双胍类药物可减少胰岛素剂量;
2
型糖尿病继发性失效改用 胰岛
素治疗时,可加用双胍类药物,能减少胰岛素用量。②禁忌证严重肝、肾、心、肺疾病,消
耗性疾病,营养不良,缺氧性疾病;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伴有严重感染、手术、创伤
性欲减退-
性欲减退-
性欲减退-
性欲减退-
性欲减退-
性欲减退-
性欲减退-
性欲减退-
本文更新与2021-02-18 02:1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0434.html
-
上一篇:110例子宫内膜癌临床病例分析
下一篇:一种草药治疗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