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2007
年版)摘登
1
2
型糖尿病的诊断
我国采用
WHO
(
1999
年)
2
型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 尽可能依据静脉血浆血糖检测结
果。
。如无特殊提示,文中提到的血糖均为静脉血浆葡萄糖值。
血糖的正常值和糖代谢异常的诊断切点主要依靠 血糖值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确定。
目
前常用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有
WHO1999年标准和美国糖尿病学会
(
ADA
)
2003
年标准。
ADA
的空腹血糖受损(
IFG
)切点>
5.6mmol/L
,但目 前对空腹血糖在
5.6-6.0
mmol/L
的人群发
生大血管病变的危 险性是否明显增加尚缺乏充分的证据,故我国血糖异常切点仍沿用
WHO1999
年标准。就临 床诊断而言,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急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
升高,若无明确的高血糖病史,须在应 急消除后复查。
糖代谢分类
mmol/L
糖代谢分类
正常血糖
IFG
糖耐量减低
(IGT)
T
糖尿病(
DM
)
≥
7.0
2
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mmol/L
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
1
有糖尿 病症状
(典型症状包括多饮、
多尿和
不明原因的体质量下降)加随机血糖(指不
考虑上次用餐时间,
1d
中任意时段的血糖。
或空腹血糖(指至少
8h
没有进食热量)
或葡萄糖负荷后
2h
血糖
2
无糖尿病症状者,需另日重测血糖以明确诊断
2
糖尿病的治疗
2.1
口服降糖药
基于2
型糖尿病的
2
个主要异常病理生理改变
----
胰岛素抵抗和 胰岛素分泌受损,根据
口服降糖药作用机制的不同,
可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
(磺脲类和 格列奈类)
和非促胰岛素分
泌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和
α
-
糖苷 酶抑制剂)
。磺脲类药物和格列奈类药物直接刺激胰
岛素分泌;噻唑烷二酮类可改善胰岛素抵抗 ;双胍类主要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
α
-
糖苷
酶抑制剂主要延缓碳水化合物 在肠道内吸收。
由于不同种类口服降糖药作用的环节不同,在临床上常常需要口服药联合治疗。
饮食和运动是控制
2
型糖尿病的基本措施,
如患者有典型的症状或 者有严重的高血糖,
饮
食和生活方式改变很难使血糖控制达标,应及时给予药物治疗。
2.1.1
代表药物
二甲双胍。
该类药物 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而降低血
糖,许多糖尿病指南均推荐二甲双胍作为超重和肥胖
2
型糖尿病患者控制糖尿病的一线用
药。临床试验显示,二甲双胍可以使糖化血红蛋白 下降
1%-2%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亚
组显示二甲双胍可以减少肥胖
2< br>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病死率。
此外,
双胍类药物还防
止或延缓糖耐量异常 向糖尿病进展。
单独使用二甲双胍不会导致低血糖,
并有降低体质量的
趋势,
但常常引起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
二甲双胍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分泌剂联用可增加
低血糖发生 的危险性。
其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是诱发乳酸性酸中毒。
因此,
双胍类药物禁用
于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水平男性>
132.6
μ
mol/L
,女性>
12.8
μ
mol/L
,或肾小球滤过率<
≥
11.1
<
6.1
6.1-6.9
<
6.1
≥
11.1
WHO 1999
年
空腹血糖
餐后
2h
血糖
<
7.8
<
7.8
7.8-11.0
≥
7.0
11.1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本文更新与2021-02-18 02:0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0425.html
-
上一篇:(完整word版)子宫内膜癌护理查房
下一篇: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