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敏-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
一、
概述
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十分可怕的“黑洞”
,她以“温柔而又残 酷”
,
“甜蜜而又
疯狂”
,
“狡猾而又危险”的独特方式,对人体进 行着“致盲”
、
“致残”
、
“致死”
的慢性折磨。糖尿病是由于体内 胰岛素绝对和相对不足,以及
β
细胞胰岛素的
敏感性降低,从而导致糖、蛋白质、维生 素、肝糖原及肌糖原不能合成的内分
泌疾病。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等症状。特征为高 血糖、糖
尿、葡萄糖耐量降低及胰岛素释放异常。前期可无明显病状,直到确诊一般经
过
1
-
4
年的潜伏病史。主要病理改变为微循环血流紊乱,血氧代谢障碍,出现
一系列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眼病、高血脂、高血压、脱发、皮肤瘙痒、
糖尿病神经系统并发症、 膀胱、胃、肝、肠疾病等。严重的会出现急性酮症酸
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冠心病、尿毒症 、脑溢血等,随时都可危
及人的健康和生命。当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虽然很多,但由于该病的发病机< br>理较为复杂,普通的疗法及药物对糖尿病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控
制病情,往往是用药 时血糖、尿糖正常,一旦停药,血、尿糖马上回升,虽然
对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也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 ,但不利于从根本上解除病痛。
中医学一般将糖尿病归纳入消渴、消渴症范 畴。个人认为:消渴是症状,
消渴症是症型,消渴病才等同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由于概念上的原因,人 们
又往往将“消渴”
、
“消渴症”和“消渴病”混为一谈,
“消渴”主要是强 调多饮、
多食、多尿及消瘦等临床症状,如现代医学的尿崩症、神经性口渴症等多归入
消渴之中 ;
“消渴症”
主要是强调消渴病中的症候群,
如中医历来所称的上、
中、下三消或者肺阴虚、脾阴虚、肾阴虚等供选方用药的症型;而“消渴病”是强
调以多饮、多食、多尿 、身体消瘦,或尿浊、尿甜为主症且同时伴有多种全身
并发症的疾病,如现代医学中由多种原因引起糖、 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以
高血糖为共同特点而导致多个系统、多个脏器损害的糖尿病。这只是我们在临
床工作和科研中得出的个人观点,目前的教材上还没有这样写,还有待进一步
探讨以取得业界的 公认。
近二十年来,糖尿病的患病率在世界各国迅速增长,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疾
病, 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的增加速度更快,呈现流行的势态。
80
年代中期,全球
糖尿病约< br>3000
万人,到
90
年代中期,全球糖尿病已达
1.35
亿 ,预计
2010
年
将上升至
2
亿
2
千万。在一项最 新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中显示,中国现有
5000
万人的健康正受到糖尿病的威胁,
每 年耗费医疗费用
1700
多亿元。
80
年代中至
1 上世纪末的十五年,糖尿病患者增加了整整
5
倍多。糖尿病所致的死亡已居肿
瘤、 心血管病之后的第
3
位,成为人类疾病中的第三杀手,已成为非常严重的
公共健康问题 。专家预测在未来
50
年内糖尿病仍将是中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
问题。
< br>为什么现在糖尿病患者会越来越多呢?首先,中国人本身对糖尿病具有较
强的遗传易感性,是容易 得糖尿病的人种之一。比如在较发达国家生活的华人
中,糖尿病的发病率要远远超过其他人种的水平,已 经达到
10%
-
15%
。其次,
近十几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 提高,多数人已有条件随意吃喝,尤其是
在大城市晚餐吃得过多过饱,加重了代谢的负担。第三,如今城 市人的体力劳
动或者运动越来越少,导致摄入的能量无法及时消耗。有一个精彩的例子:瑙
鲁原 是一个偏僻的环礁岛,生活贫困,没有糖尿病。后来英国、澳大利亚、新
西兰开发者发现了岛上的磷矿资 源,便大力开发,顿时岛上富裕起来,瑙鲁人
成为世界上体力劳动最少又最富有的民族,生活好了,胖人 多了,糖尿病也多
了起来,
55
-
64
岁的人中三分之二患有糖尿病 ,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富有的
瑙鲁人也成了世界上寿命最短的人种之一。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它不仅会加重患者经济负担,还
可使患者致 残、致盲和早亡。据统计,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患病率比无此病者
高
3
倍;出现并发症 后比无并发症时的医药费开支高出
25
倍。因此糖尿病的早
发现、早控制是预防并发症 的关键。
在我国的
5000
万糖尿病患者中,
主动就诊的只占1/3
,
有
70%
的人不知道自
己患了糖尿病。而这
1 /3
的就诊病人中,治疗达标(做到规范治疗)的病人又
仅占
1/3
。多数病 人只有被动地等到出现并发症时才去就医。据统计,有一半的
糖尿病患者在初次就诊时,已经合并有体内 大血管病变了。
二、糖尿病的现代医学知识回顾
糖尿病,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的内分泌-代谢疾病,而以
高血糖为其 共同主要标志。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
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脂肪 和继发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而导致的
一种常见病。
1
、主要分类
I
型糖尿病
、
II
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其它型糖尿病
I
型糖尿病:
胰岛
B
细胞严重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起病急,也可缓慢;
2
多饮、多食、多尿、体力下降即“三多一少”症状明显;
一般多发于青少年,患者形体消瘦;
急性并发症:
I
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慢性并发症:I
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
而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 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
化验:
血浆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低 限,
C
肽接近于
0
,
胰岛细胞抗体多阳性;
口服降糖药无效,只有依靠胰岛素治疗。
II
型糖尿病:
胰岛素相对缺乏;
起病缓慢,多在检查身体时被发现;
发病常无症状,可有“三多一少”症状和乏力;
随着病情延长,血糖逐渐增高,可出 现糖尿病并发症,如视力减退、心脑
血管病、周围神经病变(肢体疼痛等)
;
多发于
40
岁以上的成年人,
多体胖、
食欲好 、
精力与正常人没有多大差异;
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除可发生与
I
型糖尿病相同的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
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 见。因此
II
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
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
I
型糖尿病人;
化验:血浆胰岛素水平可不低,
C
肽不低,胰岛细胞抗体多阴性;
发病后常需要口服降糖药。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
B
细胞功< br>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适应使用胰岛素治疗。
2
、危险人群
年
龄:
45
岁或以上者;
遗传因素:直系亲戚中有糖尿病患者;
肥
胖:体重明显超重、营养状况好、缺少体力活动者;
妇
女:曾生巨大婴儿(>
4kg
)者;
精神状况:长期精神紧张者。
3
、糖尿病并发症
1.
急性并发症:
低血糖;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乳酸性酸中毒。
2.
慢性并发症:
3
心、脑血管病变:发生脑梗塞,脑出血,心肌梗塞、猝死;
糖尿病肾脏病变:导致尿毒症
;
糖尿病眼部病变:视网膜病变导致失明;
糖尿病神经病变:肢体疼痛、麻木;肌肉萎缩;情感易波动易怒等;
糖尿病足:皮肤瘙痒、下肢浮肿、足部溃烂、骨组织坏死后截肢。
4
、血糖缘何居高不下
许多糖尿病患者经常问我同一 个问题:我的血糖为什么总是降不下来?这
个问题比较复杂,涉及影响血糖的各种因素,而具体到每个病 人又各不相同,
归纳起来包括:
1.
饮食控制不严格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它有助于减轻胰岛负< br>担、降低血糖、减少药物用量及控制体重。血糖轻度增高的糖尿病病人,单纯
依靠饮食控制即可使 血糖恢复正常。相反,如果不重视饮食控制,药物再好也
难以使血糖保持正常。
2.
运动量不足
运动本身是一个能量消耗的过程,它可以促进肌 糖原的分
解及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运动还有利于降低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因
此,科学 合理的运动对降低血糖大有裨益。
3.
胰岛功能衰竭
现已证实:
II
型糖尿病病人的胰岛功能随着病程的延长
呈进行性下降,最终 甚至可像
I
型糖尿病一样完全衰竭。假如病人胰岛分泌功
能严重不足,则促胰岛素分泌 剂(如优降糖、消渴丸、达美康等)的作用效果
就会大大降低甚至无效,因为此类药物发挥作用有赖于胰 岛功能的存在。
4.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 抗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
II
型
糖尿病病人的病因除了胰岛素分泌不 足外,胰岛素抵抗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并且贯穿于整个病程当中。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单纯靠增加胰 岛素用量,有
时很难取得理想的降糖效果。
5.
处于应激状态
睡眠不佳、精神高度紧张、感冒发热、机体有感染病灶< br>等,均可导致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削弱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导致血糖居高不下。
6.
低血糖后高血糖
“物极必反”同样适用于糖尿病,持续低血 糖状态可
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及升糖激素(如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等)分泌增加,促进
肝糖元分 解,使血糖增高。假如病人是在凌晨出现低血糖,表现出来的往往是
空腹血糖升高,这种情况是由于晚间 降糖药或胰岛素用量过大造成的。此时,
降糖药用量宜适当减少而不是增加。
7.
药物用法不正确
例如糖适平、美吡达等降糖药均属短效制剂 ,应当一
日
3
次口服,如果每日
1
次或两次口服,则很难使全天的血 糖得到满意控制。
再如,磺脲类降糖药最好于餐前半小时服用,这样药物的作用高峰与餐后血糖
4
高峰恰好同步,从而使降糖效果达到最佳。另外,拜糖平的主要作用是延缓碳
水化 合物的吸收,应当与第一口饭嚼碎同服,空腹服药没有任何效果。
8.
配伍用对胰岛素有拮抗作用的药物
像糖皮质激素、雌激素、甲状腺激< br>素、利尿剂、心得安等药物均对胰岛素有拮抗作用,使其降糖效果大打折扣,
应尽量避免联用。< br>
5
、尽早发现糖尿病
糖尿病的早期往往出现亚糖尿病状态,常常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如果你发
现了有下列症状中的一种或几种 ,就可怀疑有糖尿病的可能。
亚糖状态的
24
种表现
1.
反复发生皮肤疔肿;
2.
女性顽固性外阴瘙痒,特别是更年期妇女;
3.
内衣内裤有白霜,或裤脚上有尿迹白霜;
4.
四肢麻木、刺痛,对冷热感觉迟钝;
5.
视力出现障碍,白内障和瞳孔变小;
6.
小便次数增多,特别是夜尿增多;
7.
遗尿或排尿无力,长期反复发作的尿频、尿急、尿痛等;
8.
男性阳痿、性功能减退,女性闭经或月经紊乱;
9.50
岁以上年龄有高血压病、冠心病和脑血管病时;
10.
肥胖者,尤其是中度以上肥胖者;
11.
无明显原因而在餐前出现乏力、多汗、颤抖和饥饿感等低血糖症状;
12.
妇女生过巨大胎儿(
4
公斤以上)或发生多次流产死胎;
13.
反复发作的慢性胰腺炎、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者;
14.
有胰腺手术、胰腺外伤的病史;
15.
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16.
有内分泌疾病者,特别是功能亢进的内分泌病;
17.
有长期高糖饮食或静脉输注葡萄糖的历史;
18.
有某些自身免疫疾病而长期服用皮质激素类药物者;
19.
反复不愈的难治性结核病者,特别是肺结核;
20.
口干、口渴、口腔黏膜有瘀点、瘀斑、水肿、口内有烧灼感者;
21.
菱形舌炎,舌的中央舌乳头萎缩,表现为局部无舌苔覆盖的菱形缺损;
22.
胃肠功能一向正常的人突然出现顽固性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且
抗生素治疗无效;
23.
罹患痛风者;
24.
空腹血糖在
5.6
-
6.9mmol< br>/
L
,
或随机血糖在
6.5
-
11.1mmol/
L
之间者,
5
都应进一步详查。
三、对糖尿病有效的中草药
1
、具有降血糖作用的中草药
为寻找防治糖尿病的天然植物药,我国医药
科技工作者对中草药治疗血糖增高进行了很多研究, 现将几种常见的具有降血
糖作用的中草药列举如下:
人参:药 理研究表明人参对正常狗和四氧嘧啶性糖尿病狗均有降低血糖的
作用,对四氧嘧啶性糖尿病鼠有明显的降 血糖作用。人参总皂甙能明显抑制四
氧嘧啶性糖尿病鼠的高血糖,且停药后其效尚能维持
1-
2
周。临床研究表明,
人参治疗糖尿病不仅可改善一般症状如乏力、口渴、虚弱 等,且能降低血糖及
尿糖。适用于轻、中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辨证肾气虚、气阴两虚者疗效更好,
阴虚燥热者不宜服用。
黄芪:药理研究具有加强心肌收缩力、舒张冠 状血管、降低血压、保护肝
细胞,降低血糖的作用。临床常用黄芪配合滋阴药如生地、玄参、麦冬等治疗
糖尿病。
生地、熟地:药理研究具有降低血糖作用,并能抑制 实验性高血糖。地黄
的降糖成分为地黄素。
玄参:具有降低血 压、降低血糖的作用,动物试验表明玄参流浸膏可使正
常家兔的血糖下降。
黄精:其成分为粘液质、淀粉及糖等。具有抗脂肪肝、降低血糖及降压作
用,并能降 脂,具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枸杞:具有降低血糖、降低血压及抗脂肪肝的作用。
地骨皮: 药理研究具有明显的降低血压及降低血糖的作用。给家兔灌服地
骨皮煎剂后,可先使血糖短时间升高,然 后持久降低,
4
-
8
小时后尚未恢复。
葛根:葛根中提取的黄酮能增加脑及冠状血管流量,血管阻力降低,具有
降低血压的作用。葛根素可 使四氧嘧啶性糖尿病鼠的血糖明显下降,降糖作用
持久。
黄连 :据临床报道,黄连素治疗糖尿病可使血糖明显降低。黄连水煎剂可
降低正常小鼠及四氧嘧啶性糖尿病鼠 的血糖。实验表明黄连素的降糖机制并不
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与释放,也不影响肝细胞胰岛素受体的数目和 亲和力,而是
通过抑制糖元异生及促进糖酵解而产生降糖作用。
桑白皮、桑椹、天花粉、五倍子:北京医院对
50
种传统治疗消渴病的药物
的降血糖 作用研究表明,桑白皮、桑椹、天花粉、五倍子降血糖作用明显,尤
其是桑白皮降糖作用更为明显。
6
吴敏-
吴敏-
吴敏-
吴敏-
吴敏-
吴敏-
吴敏-
吴敏-
本文更新与2021-02-18 01:4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0380.html
-
上一篇:人体20经络循环和主治疾病(动画图)
下一篇:祝谌予治疗糖尿病特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