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虚-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
第一课时艾滋病的由来
一、教学日的:
1
、进行艾滋病普及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艾滋病最初的来源是什么
2、艾滋病在我国是怎样传播的,让学生对这些存在隐患的行为提高警觉,避免学生参加这
样的非法活 动
二、教学重点
1
、艾滋病是怎么被发现的,世界各地政府对艾滋病是如何防护的
2
、艾滋病在我国是因为什么传播开的,这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启
三、教学难点:
四、教学安排:
(
一课时
)
艾 滋病被称为超级绝症,
因为患者的死亡率极高,
同时现在也没有可以治疗的药物,
那么 这
样的超级绝症是怎么被发现的,
又是怎样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
成为威胁人类的第 四大杀
手呢
?
我们今天就是要学习这个知识
教学方法:陈述法
1
、艾滋病的发现史:由美国,欧洲和略麦隆科学家组成 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他们通过野
外调查和基因分析证实,人类艾滋病病毒
HIV-1
起源于野生病毒,很可能是从猿类免疫缺陷
病毒
SIV
进化而来。
1959< br>年的刚果,还是法属殖民地。一个自森林中走出的土人,被邀请
参与一项和血液传染病有关的研究 。
他的血液样本经化验后,
便被予以冷藏,
就此尘封数十
年。
万没想 到的是,
数十年后,
这血液样本竟然成为解开艾滋病来源的重要线索。
1981
年
6
月
5
日,
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
《发病率与死 亡率周刊》
上简要介绍了
5
例艾滋病病
人的病史,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 病的正式记载。
1982
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
病”
,不久以后,艾滋 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
1985
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青年患病入住
北京协和医院 后很快死亡,
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
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
艾滋病严重
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
传播越来越迅猛,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
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 第四大杀手。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2006
年
5
月
30
日宣布自
1981
年
6
月首次确认艾滋病以来
,25
年间全
球累计有
6500
万人感染艾滋病毒,其中
250
万 人死亡。到
2005
年底,全球共有
3860
万名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当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410
万人,另有
280
万人死于艾滋病
告》
。
报告指出
,2007
年,
全球防治艾滋病的努力 取得了显著进展,
艾滋病流行首次呈现缓和
局势,
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数量以及因艾 滋病死亡的人数都出现下降:
不过,
各国的情况
并不均衡,全球艾滋刺患者的总数也仍 然居高不下。
2007
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
270
万,比
20 01
年下降了
30
万: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为
200
万,比
2001
年下降
20
万。据专
家介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从感染初期算起,要 经过数年、甚至长达
10
年或更长的潜伏期
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人因抵 抗能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
口腔毒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肠炎、肺炎、脑炎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
瘤,直至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
虽然全世界 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但至今尚
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
可用于预防的 有效疫苗。
目前,
这种病死率几乎高达
100%
的“超级癌症”
己被 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故此我
们把其称为“超级绝症”
2
、
艾滋病在我国的发现史:
自
1980
年代末开始,有人到河南省偏远贫穷的农村地区收购廉
价血浆,用来制药。当时血站的做法是,从血液中提取血浆 ,然后把剩下的红血球分开,加
入适量的生理盐水再输入卖血人体内。
因为负责运输氧气和养料 的红细胞并不减少,
所以卖
血者抽掉
400
毫升
(
血
)
不会有明显虚弱和菱摩不振。
但灾难就在这不知不觉的回输中降临了。
事后的研究发现,
多个环节被认为有致命漏洞:
首先是抽完血后剪断输血管和掐血袋口的消毒钳,
这两个器械都与抽出来的全血接触:
然后是离心机,
当时普遍采用的离心机 里面被分
成
12
个小锅,每个小锅里放两袋血,很容易出现血袋被拽破的情况,如果血 站分离员不严
格操作,
未将破损的血袋扔掉,
沾有别人血液的红细胞会被回输。
有的私人血站就是一台小
拖拉机上放一个离心机和几个反复使用的胶皮管子和针头。
他们抽血 进村,
服务上门,
现钱
交易,这样一来,只要一个卖血者体内带有艾滋病病毒,就会迅 速蔓延开来。你不去卖血,
说明你身体不健康,有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些乡村,卖血成了种生存状 态。
“公路上
站满了搭车去城里卖血的村民,
像赶集一样成家成户地去。
走在 路上还说着,
这个胳臂是化
肥
(
尿素
)
,这个胳臂是磷肥。 在最鼎盛时期,整个河南合法的血站有
230
多家,非法血站数
不清。直到
1 995
年
3
月,河南省卫生厅和公安厅发布通知,已经泛滥成灾的血站被大规模
取缔,最后一批非法血站也在
1997
年遗到严厉打击而销声匿迹。但至今非法卖 血也未能完
全消除。
仍有些人在暗中卖血输血。
艾滋病大蔓延的悲剧上演,
就 来源于大规模的卖血输血
五、课堂小结:
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人们 的广泛关注,
而我国之所以会有艾滋病患者,
就是因为人们
的无知和对健康的不关注,
今天这节课,
就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大家不要再犯类似于这样
的错误
第二课时艾滋病的特点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了解艾滋病感染的各个时期以及其特点
2
、了解艾滋病对人体的伤害,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3
、了解艾滋病的一些诊断方法
教学重点
1
、患上艾滋病后的几个阶段。
2
、在患病的不同阶段人体的状况如何
三、教学难点
1
、患病后分为几个阶段
四、教学安排:
(
一课时
)
1
、教学内容:艾滋病的感染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表现
2
、新课导 入:我们已经学习过艾滋病的集几种传播方式,在这几种方式中,性传染是最主
要的方式,
但是 我们也知道艾滋病的潜伏时间很长,
我们要怎么知道一个人是不是有艾滋病
了呢
?今天我们就要讲思上艾滋病后的分段和表现情况。
3
、教学方法:陈述法
4
、课堂内容
(
一
)
我国将
H
感染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
1
、急性期: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
HIV
后
2-4
周左右。临床主要表 现为发热、咽痛、盗汗、
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多数患者临床症状 轻微,持续
1-3
周后缓解。此期在血液中可检出
RNA
和
P24< br>抗原,而
HIV
抗体则在感染后数周才出现。
CD4+T
淋巴细胞计数 一过性减少,
CD4
/CD8
比例可倒置。诊断标准:病人近期内有流行病学
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
HrV
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
HV
抗体由
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
80%
左右
HI
感染者感染 后
6
周初筛试验可检出抗体,几乎
100%
感
染者
12周后可检出抗体,只有极少数患者在感染后
3
个月内或
6
个月后才检出< br>
2
、无症状期:可从急性期进入此期,或无明显的急性期症状而直接进入此期。此期持 续时
间一般为
6-8
年。但也有快速进展和长期不进展者。此期的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 量,型别,
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诊断标准:有流行病学史,结合
HIV< br>抗体阳性即
可诊断,或仪实验室检查
HIVY
抗体阳性即可诊断。
< br>3
、艾滋病期为感染
HI
后的最终阶段。病人
CD4+T
淋巴 细胞计数明显下降,多
(200/mm3
,
HIV
血浆病毒载量明暴升高。< br>
(
二
)HIV
相关症状:
主要表现为持续一个月 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
10%
以上。部分病人表现为神经
精神症状,如记 忆力减退、精神淡漠、性格改变、头痛、及痴呆等。另外还可出现持续性全
身性淋巴结肿大,
其 特点为①除腹股沟以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的淋巴结肿大:
②淋巴结
直径≥
1cm< br>,无压痛,无粘连:③持续时间
3
个月以上
HV
相关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的常见症
状:发热、盗汗、淋巴结肿大、咳嗽、咳咯血、呼吸难、头痛、呕吐、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吞咽困难、食欲下降、口腔白斑及溃疡、各种皮疹、视力下降、失明、痴呆、肢体摊
换、消瘦、贫血、二便失禁、尿储留、肠梗阻等。
(
三
)
常见的机会性感染:
①呼吸系统: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PCP)
、肺结核、复发性细菌、真菌性肺
②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弓形虫脑病、各种病毒性脑膜脑炎
③消化系统:白色念珠菌食道炎,及巨细胞病毒性食道炎、肠炎:沙门氏菌、痢疾杆菌、空
肠弯曲菌及隐 孢子虫性肠炎。
④口腔:鹅口疮,毛状白斑、复发性口腔溃病,牙龈炎等
⑤皮肤、淋巴结:带状疱疹、传染性软疣、尖锐湿疣。真菌性皮炎、甲癬、淋巴结结核
眼部:巨细胞病毒性及弓形虫性视网膜炎。
⑦常见肿瘤:子宫颈癌、恶性淋巴瘤、卡波氏肉瘤等
(
四
)
疾病危害
①对患者自身的危害:
日前艾滋 病已成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
但仍有相当部分患者因未及时
诊治、病毒耐药或药物的副作用等原 因,而死亡或致残。
②对他人的危害:
感染者无保护的性行为、
多个性伴、
共用针具静脉吸毒及经过母婴途径等
可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③对家庭及社会 的危害:虽然我国早已实施对
HIV
感染者“四免一关怀”的政策,但晚期并
发症的治 疗仍可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
(
五
)
诊断鉴别
1
、
HIV
感染的辅助检查
(1)HIV
抗体初筛试验
( ELISA)
:敏感性高,可有假阳性出现。对于初筛阳性的患者,应经确证
试验确证
(2)HIV
抗体确证试验
(B)
:
H0
规定,只要出现< br>2
个
env
条带即可判定为阳性
(3)HI-RNA
:敏感性为
100%
,但偶尔会出现假阳
|
性,但假阳性结果通常低于200cp/m1
,而
急性感染期病毒载量通常很高,平均在
106cp/m1
(4)p24
抗原:有助于早期诊断,灵敏性及特异性均较高
(5)
快速检测试验:
可采集全血或毛细血管的血液,
一股
15-30
分钟可出结 果。
但假阳性及假
阴性率均较高,不作为常规检测。
2
、并发症的辅助检查
艾滋病是一种可以累及全身各个器官的疾病,因此总 体上可能会涉及到所有种类的血液检
查、排泄物、分泌物、体液检查
(
包括尿液、粪便 ,痰液、肺泡灌洗液、脑脊液、胸水、腹
水
)
、骨髓检查及针对不同部位、不同种类的 并发症的影像学检查
(
包括各部位的超声、
X
线、
CT
、< br>MRI
、
PET-CT)
,活组织病理或细胞学检查
(
对肿瘤 ,分支杆菌、真菌、巨细胞病毒等感染
的诊断及鉴别意义重大
)
。以上检查需要针对每 名思者的不同并发症进行选择性检查。需要
特别提到的是,
各期的患者,
无论病情是否 稳定,
均需要监测
CD4+T
林巴细胞计数和
HIV- RNA
,
以便及时开始抗病毒治疗和抗病毒用药调整
(1)
有流行 病学史,实验室检查
HIV
抗体阳性,加上述各项中的任何项,即可诊为艾滋病
(2)HIV
抗体阳性,而
CD4+T
淋巴细胞数
<200/m3
,也可诊断为艾滋病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艾 滋病感染的几个阶段以及在这个阶段中不同的表现形
式,同样,我们也讲了一些可以诊断艾滋病的方法。 总之,艾滋病对我们人体、对我们的家
庭、对我们的社会,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我们要积极预防 艾滋病。
第三课时艾滋病的预防
教学日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选择科学正确的生活方式。
1
、全面了解与预防艾滋病有关的安全行为和不安全行为。
2
、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决定能力。
3
、培养学生如何规避不安全 行为的意识和能力,讲解什么是预防爱滋病的安全行为和不安
全性为。
1
、危险行为与非安全行为的区分与把握。
2
、课堂讨论活动的组织与协调。
四话约叶
addons
。
Com
(
一
)
教学方法:讨论法、情景再现法
(
二
)
教学内容:
引导:
艾滋病的传播是与人的 行为密切联系的。
艾滋病主要通过高危行为传播,
而一般的的
无危行为则不能感染和传 播艾滋病,
下面我们就通过具体活动来判断哪些属于高危行为,
哪
些是低危行为,哪些 是无危行为。
1
、判断危险行为与非危险行为
(
分组活动与讨论
)
(1 )
日的:通过活动与讨论使学生强化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区分危险行为与安全行为的区
别,判 断日常生活中一般接触行为的危险与安全程度。
(2)
教具准备
①分别将写有“高危,低危、安全,不确定”的分类卡分发给四个小组,每组一份
②将写有日常生活行为的小卡片数份,每组一份。
卡片内容:
社交性拥抱、
共同牙刷、
共同餐具、
输血、
无偿献血、
蚊虫叮咬、
共同剪 指甲刀、
在游泳池游泳、使用公用电话、共坐公共汽车、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身、吸食毒品、共同剃项刀,共同才刷、共同注射器、与艾滋病感染者同班学习、打篮球、打喷嚏、人工呼吸
(3)
具体步骤
①教师讲解:
“高危”行为即有被艾滋病感染的高 度危险
(
感染率较高
)
的行为:
“低危”即有
被艾滋病毒感 染的低度
(
感染率较低
)
的行为:
“无危”
即不会被艾滋病 毒感染的安全行为:
“不
确定”即无法确定是高危、低危或无危行为
②将学 生分成
4
个小、组
(
每小组
10
人
)
分别 将行为分类卡
(
高危、世危无危、不确定
)
和体行
为卡
(< br>日常生活行为
)
分到各组,并由母组远出一代表过行记录和总结,并主持本小组活动。< br>
③将教室划分为四个区域,每小组由教师指定各自活动区域,让小组成员活动
④请各组戍员按各自按自己的理解将这些具体的卡片
(
日常生活行为
)
放入 行为分类卡所代
表的区域内,让本组同学讨论这些行为归入相适应行为卡
(
高危、低危 、无危、
)
是含安当,
最后,全组形成统一意见。
⑤本组讨论完毕 后,可让同学走动相互参观其他小组的分类情况,比较请学生回到各组内,
教师启发:同学们所持的观点 有什么依据
?
白己是否同意他人的观点
?
②教师公布正确答案
< br>A
、高危行为:①有多个性伙伴②共用注射器③输Ⅲ
(
输入未检测的血液制
B
、低危行为:①共用牙刷②共用前指甲刀◎用卡经消毒的器械纹身④穿耳⑤徒
于帮助流鼻血的人止血
C
、无危行为:①利益祉交亲吻②共用餐其③无偿献 血①蚊虫叮咬③在游泳池内游泳⑥坐公
共汽车⑦使用公共电话⑧与艾滋病感染者同班学习⑨打篮球
教师总结:
说明艾滋病传播的途径以及不传播的途径和预防方法。
并且强词指出,
只有危险
行为才会传播艾滋病,
无危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
没有必要因此而产 生正常交往的恐惧。
并
且着重指出,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谨慎小心,避免高危行为,时刻作出 明智的安全选择
2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拒绝危险行为
①引言:< br>以上我们讨论和判断了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
那么,
在现实生活中就
应积极倡导安全行为,
反对和拒绝危险行为,
下面我们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思考并发表< br>各自观点
②情景表演并讨论:
你的一位亲友病了,现在需要输血,
,你是支持,还是反对
?
假如学校要组织你去艾滋病防治机构做义工,你愿意还是去还是拒绝
?
③教师小结
(
通过课件
)
:日常生活中坚持安全行为
坚持安全注射
(
包括注射疫苗
)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用后及时销毁
伤口安全处理其他人处理伤口应戴上手套,避免直接接触伤口。
慎用血液制品、纹身、穿耳等刺破皮肤器具都必须经过严格消毒,最好不穿耳、纹身
了解一股接触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所以应克服交往心理障碍。
日常生活中应坚持安全行为,拒绝不安全行为。
五、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通过“分辨危险行为”活动和“如何坚持安全行为”的思考,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安
全行为和危险 行为。
教会学生区分、
辨别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的标准与方法,
使学生有了明
辨行为是非的能力,自觉构筑行为的“防火墙”
。
脾气虚-
脾气虚-
脾气虚-
脾气虚-
脾气虚-
脾气虚-
脾气虚-
脾气虚-
本文更新与2021-02-18 00:0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0265.html
-
上一篇: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下一篇:第三课女生月经初潮和男生的遗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