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规范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17 22:49

耻骨痛-

2021年2月17日发(作者:光子嫩肤祛斑价格)
资料


感染性疾病诊疗规范

第一节

轮状病毒感染




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流行季节北方以寒冷季节
1

3
月份为主,
南方以春夏季为主,可以通过水污染暴发流行,亦可以通过
接 触传播。

2.

临床表现:潜伏期数小时至一周。


1


起病急,
腹泻为主,
黄色水样便,
无粘液及脓血便,
腹泻每天
5

10
次不等,伴恶心,呕吐,腹痛 及乏力。


2


腹部压痛,肠鸣音增强,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脱
水。


3


体温正常或低热,病程数日或稍长,预后良好。

3.

实验室检查


1


常 规检查血白细胞大致正常或稍偏高,
分类中淋巴
细胞增多,大便外观稀水样便,镜检多无异常, 少数可见少
量白细胞。


2


粪便中病毒抗原检测。

1


电镜检查:粪便作免疫电镜检查可检出轮状病
毒颗粒。

2


单克隆
ELISA
法或免疫斑点试验检测粪便上清
液 中的病毒抗原,后者敏感性及特异性较强。

.
资料

3



ELISA
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
IgM
抗体,
恢复期有
4
倍以上的增高则有诊断价值。

4


病毒核酸电泳图分析:提取病人粪便中的病毒
核酸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 电泳,根据电泳图谱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其他腹泻性疾病鉴别。




治疗原则




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纠正脱水,维持
水电解质平衡。










隔离病人,防止食物和水的污染,加强个人卫生和饮食
卫生。











.
资料

第二节手足口病



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多发于
4

9
月份,以
5
岁以下儿童多见,
可有密切接触史。

2.
临床表现:可有发热,手足口臀部红色斑丘疹,疱疹,
部分重症患儿可有易惊,肢体抖动,意识 障碍,脑膜刺激征
阳性,病理征阳性,肺出血,呼吸循环衰竭等。

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大多数白细胞正常,淋巴细胞
百分比升高。部分患儿可有白细胞升高,血糖升高 。
AST

ALT

CK

CK

MB
升高等



治疗原则



1.
行消化道,呼吸道隔离
1

2
周,卧床休息。流质,半
流质饮食。皮肤粘膜皮疹护理。

2.
可用病毒唑抗病毒治疗
5

7
天,
根据病情酌情应用痰< br>热清,喜炎平,甘利欣等。重症患者根据病情应用甘露醇,
加强龙,丙种球蛋白等。

3.
可酌情应用抗生素防治细菌感染,不能进食者给予葡
萄糖,电解质,维生素 等输液对症治疗。

4.
根据病情作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
C RP
,血生
化,肝功,心肌酶,胸片,心电图等。



.
资料

第三节








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注意有无急性期病人接触史、疫苗接
种史及既往麻疹病史。 接种疫苗后发病年龄向大年龄推移。
任何季节可发病,流行高峰在亚热带为冬春季。

2.

临床表现:潜伏期
10
天(
6

18
天)

(1)

临床经过

1)

前驱期:
2< br>~
4
日,发热,一般在
39
℃左右,伴
结合膜充血、流泪、流 涕、咳嗽等其他症状。于发热后
2

3
日可见到麻疹粘膜斑(
Kop lik's Spots)


2)

出疹期:
3

5
天,多于发热后第
4

5
天出疹,
初见于耳后 、发际,逐渐向面、颈、驱干及四肢蔓延,
2

3
日遍布全身。为暗红色斑丘 疹,充血性皮疹。此期体温持续
升高,全身中毒症状加剧。

3)

恢复期:
2

3
天,皮疹出齐出透,体温随之下
降,
1
2
日内降至正常。皮疹按出疹顺序隐退,遗留褐色的
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


(2)

临床类型:除上述典型麻疹外,尚有:

1)

轻型麻疹:病情较轻,病程短,皮疹散在稀疏。

2)

中毒性麻疹:中毒症状重,高热,大片融合性皮
疹或出疹不透或刚出疹 又隐退,伴气促,心率快,发绀,循
环或心力衰竭,昏迷,抽搐。

.
资料

3)

出血性麻疹:少见,皮疹为出血性,伴高热等全
身严重中毒症状。


(3)

并发症:常见并发症有肺炎、喉炎与脑炎。

3.

实验室检查

(1)

血象:白细胞总数减低或正常。

(2)

鼻咽部涂片或尿沉渣染色:找多核巨细胞,对诊
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3)

血清学检查:血清抗麻疹病毒
IgM
抗体为早期、
快速的特异性诊断方法;
血清抗麻疹病毒
IgG
抗体双份血清
滴度≥
4
倍增长有回顾性诊断价值。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常见出疹性疾病进行鉴别,主要为风疹、幼儿
急疹、猩红热、过敏性皮疹等。




治疗原则



1.


般处理及对症治疗

(1)

隔离、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整洁温暖。

(2)

口腔、鼻、眼、皮肤应保持清洁,多饮水,给予
易消化和营养丰富饮食。

(3)

高热时可给小剂量退热剂或头部冷敷,烦躁不安
可给少量镇静剂。

(4)

体弱多病者早期可给丙种球蛋白
0.2

0.6m l/kg

肌注,
q.d
,共
2

3
日。

.
资料

2.

中医中药;初期,可用辛凉透 表法,选用升麻葛根汤、
银翘散加减;热症重者,可用三黄石膏汤或犀角地黄汤;体
虚肢冷宜用 人参败毒汤;
恢复期热退疹收,
宜用养阴清热法,
可用沙参麦冬汤等。

3.

并发症的治疗

(1)

肺炎:治疗同一般肺炎。

(2)

喉炎:
蒸气吸入,呼吸道梗阻者可用氢化可的松
或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并选用抗菌药物,喉梗阻严重者及早考
虑 气管切开。

(3)

心血管功能不全:应及时使用快速洋地黄药物,
同时应用速尿等利尿剂。

(4)

脑炎:基本同乙型脑炎。




疗效标准




皮疹消退、体温正常
3< br>天以上,症状消失可予出院,有
并发症应待症状基本消失,方可出院。










1.

对患者实行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
6
日,伴有呼吸道
并 发症延长至出疹后
10
日;

2.

流行期间避免易感儿童 到公共场所或探亲访友。无
并发症儿童在家中隔离,以减少传播和继发院内感染。

3.

4.

.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最主要的措施。

易感儿接触麻疹后早期注射丙种球蛋白
3ml


资料

第四节

水痘、带状疱疹










1.

流行病学

(1)

水痘:
病前
10
~< br>24
日有与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接
触史,既往未患过水痘;

(2)

带状疱疹:数年至数十年前患过水痘。

2.

临床表现

(
1)


水痘

1)

婴幼儿常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年长儿童及成人常
有周身不适, 持续
1
天左右。

2)

发热数小时或
1

2
天后,首先于躯干、头部再
面部及四肢出现红斑疹,
呈向心性分布,数小时后变为丘疹、
疱疹。疱疹表浅壁如黄豆至粟粒样大小等,疱浆初清晰,后
混浊。
3)

常伴轻度瘙痒。


2


带状疱疹

1)

初起周身不适及发热,
局部皮肤感觉异常或神经


2)

一般
2

5
日后沿着周围神经分布出现成簇的红
色斑丘疹, 在
1

3
天内发展成米粒或绿豆大小的疱疹,疱
疹初期疱浆清晰透明 ,
3

4
天内变成混浊,
7

8
天后干燥 ,
10

12
天后结痂


2

3
周后痂脱,疼痛消失,不留瘢痕。

.
资料

3)

皮损轻重各异,
见于任何感觉神经分布区,< br>以胸
部者多见,
约为
50%

严重者呈重度水痘样皮疹及内脏 损害,
其病死率高。

3.

实验室检查

(1)

早期疱疹基底部刮屑涂片,可查到多核巨细胞及
核内包涵体。

(2)

早期疱疹液可分离到
VZV


(3)

取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
特异性抗体
(补
体结合、免疫荧光)可呈
4
倍以上增长,证实为
VZV
急性感
染。< br>









1.


意休息,避免搔抓,保持手和皮肤粘膜清洁, 防止继
发感染;疱疹破溃者局部涂
1%
龙胆紫。

2.
< br>对
于新生儿水痘、免疫功能低下的水痘和带状疱疹患
者,可采用无环鸟苷静脉滴注。
3.


用多种维生素。










1.

管理传染源:水痘患儿应隔离到全部疱疹干燥结痂为
止。

2.

被动免疫:
注射高效价
VZ
免疫血浆或人白细胞转移因
子。

3.

自动免疫:注射水痘减毒活疫苗。

.
资料

第五节

流行性腮腺炎




诊断要点



1.

流行 病学:注意流行情况,病前二、三周内有无接触
史,流腮疫苗接种史,有无既往患此病史。

2.

临床表现:潜伏期
8

30
天,平均
18
天。


1


发热:伴全身不适,体温与病情成正比,热型可呈
双峰型。


2


腮腺肿胀:一侧或两侧,以耳垂为中心,质韧、胀
痛、触痛、张口及咀嚼时加重,肿胀多于
1

3
天达高峰,
持续4

5
天逐渐消退。


3


其它系统损害:可有睾丸炎、胰腺炎、脑膜炎的表
现。


本病自然病程约为
10

14
天。



4


实验室检查:

1)

血象:
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或稍增加,
淋巴细胞
相对增多。

2)

血清和尿淀粉酶:
90%
患者有轻至中度增高。

3)

血清学检查:
补体结合试验对可疑病例有诊断价
值,双份血清 效价
4
倍以上的增高或一份血清效价达
1

64
者有诊断意 义。亦可进行血凝抑制试验或以
ELISA
法检测特
异性
IgM
抗体 。


.
资料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化脓性腮腺炎、腮腺导管 结石,颈部及耳前淋
巴结炎、其他病毒引起的腮腺炎等鉴别。




治疗原则



1.

一般 治疗:
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
卧床休息,
注意口
腔卫生,饮食以流质、软食为 主,适当增加维生素。

2.

对症治疗:
主要以中医中药为主进行 内治外敷。
外敷
可用如意金黄散、鲜仙人掌等,内服中药以清热解毒、行气
活血、消积 散肿为主。常用方剂为银翘散、普济消毒饮、龙
胆泻肝汤等随证加减。高热头痛和腮腺胀痛,可用解热镇 痛
药。

3.

抗病毒治疗:发病早期可用利巴韦林,
1g /d
,儿童
15mg/kg
,静滴,疗程
5~7
天。

4.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尚无肯定疗效,
对重症或并发脑
膜炎、心 肌炎、睾丸炎时可考虑短期使用。

5.

出现并发症按病情处理。










1
.及早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失,自发病起算,
隔离
10
天。

2

注射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
1
岁以上儿童及青少< br>年均应接种。


.
资料

第六节

伤寒与副伤寒








诊断要点



1.

流行 病学:接触伤寒患者或伤寒慢性带菌者,粪便污
染的饮食或物品,或进入伤寒流行疫区后,在几日至三周 可
发病。

2.

临床表现:潜伏期多为1~2周(
3
60
日)
。典型伤
寒的自然病程约为四周左右,可分为四期。

(1)

初期:相当于病程第1周。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
状,体温呈阶梯形上 升,可在5~7日内达到
39

40
℃,常
伴全身不适。本期末已能 触及肿大的脾脏与肝脏。

(2)

极期:病程的第2~3周,有典型表现,且易出
现肠出血与肠穿孔等并发症。

1)

高热:稽留热为典型的热型,常持续2周左右,
39

40
℃。

2)

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腹胀、腹部不适或有隐
痛,以右下腹明显。

3)

相对缓脉。

4)

脾脏肿大,也可发现肝大。

5)

意识朦胧、表情淡漠、反应迟钝,重者呈现虚性
脑膜炎表现。

6)

玫瑰疹:约于第3病日出现,躯干上部为多,为
.
资料

色淡红、稍高出皮肤的小形斑丘疹,约1周消退。

7)

缓解期: 病程第
3

4
周,体温逐步下降,病情
缓解,仍应注意肠出血及肠穿 孔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8)

恢复期:
病程第
5

,
体温
,
症状及体征均回复正
常。

3.

临床类型:本病可有下列各型

(1)

轻型。

(2)

暴发型(重型)


(3)

迁延型。

(4)

逍遥型。

(5)

顿挫型。

(6)

小儿伤寒。

(7)

老年伤寒。

(8)

妊娠伤寒。

4.

复发与再燃:本病复发率一般为
10%
左右。在病程的
2

3
周左右,
潜伏在体内病灶巨噬细胞内 的伤寒杆菌重新繁
殖,再次引起菌血症而引起复发或再燃。

5.

实验室检查

(1)

一般检查

1


血象:白细胞总数常减低。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
消失。
严重病人病程较长,
或并发肠出血时,
可出现贫血表
现。

.
资料

2


尿:高热病人可有轻度蛋白尿。

3


粪:在肠出血情况下,可有粪便潜血或血便。

(2)

细菌培养:进行伤寒杆菌的病原学检查是本病的
确诊依据。检材可取 自血液、骨髓、粪、尿、玫瑰疹刮出液
等。

1)

血培养:
尽可能在应用抗菌药物前采血,
以含胆
汁的培养基为好。抽血量需
10ml
。第1~2周阳性率可达
70

90%


2)

骨髓培养:适用于血培养阴性的疑似伤寒的患
者。阳性率可达
90%


(3)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
:本试验在病程第1周
常呈阴性反应,第2周开 始阳性率上升,第4周阳性率可达
70

90%


10< br>~
30%
的患者在整个病程中,
本反应的效价很
低或阴性。


有条件可选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被动血凝试验。




鉴别诊断




本病早期( 第1周以内)应与病毒感染、疟疾、钩端螺
旋体病及病毒性肝炎鉴别。极期(第2周)以后,须与败血< br>症、粟粒型肺结核、布氏杆菌病、地方性斑疹伤寒、结核性
脑膜炎及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相鉴别。




治疗原则



1.

一般治疗与对症治疗尤以护理及饮食的重要性不容忽
.

耻骨痛-


耻骨痛-


耻骨痛-


耻骨痛-


耻骨痛-


耻骨痛-


耻骨痛-


耻骨痛-



本文更新与2021-02-17 22:4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0196.html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规范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