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面部皮肤-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推拿学
概论
1
分单选
1
、推拿学的基本特征、理论内涵
P1
1.
有记载的最早推拿专著
《黄帝岐伯按摩经》
。
2.
《金匮要略》
首载膏摩
:将药煎成膏剂,涂在患处按摩。
3.
葛洪《肘后救卒方》
治卒腹痛方,记载
最早捏脊法
。首次对汉代以前 的膏摩方总结;
4.
隋唐:推拿鼎盛时期。
特点:
1.
推拿已成为骨伤病的普遍治疗方法。
2.
推拿疗法渗透到内外儿诸科。
3.
推拿广泛地被应用于防病养生。
4.
膏摩盛行。
5.
对外交流活跃。
5
、宋:
《太平圣惠方》
首载摩腰方
;
张从正
首次提出推 拿具有
发汗
作用。
5.
明代:小儿推拿鼎盛时期。
现存
最早小儿推拿专题文献《秘传看惊掐筋口授手法论》
。
现存
最早推拿学专著《小儿按摩经》
。
推拿
一词最早出现。
6.
清代:正骨推拿形成体系;张振鋆提出小儿推拿八法:按摩掐揉推运搓摇。
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
7.
推拿流派:?法、一指禅、北方内功、腹诊。
第一章
经络腧穴
选择
10
分
1.
操作顺序:头面、上肢、胸腹、下肢正面;腰背、下肢背面。
2.
特定穴位:头面——外感表证疾病。
1
、坎宫: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2
、天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开窍醒脑
3
、耳后高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
早期面瘫
4
、天柱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呕吐、发热;
5
、肚角:各种腹痛;尤其寒痛、伤食痛
6
、脊柱:大椎至长强;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清热;
捏脊:小儿疳积、腹泻;成人失眠、肠胃病、月经不调
7
、七节骨:推上七节骨用于虚寒腹泻、久痢、脱肛、遗尿;
word
可编辑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推下七节骨—肠热便秘或湿热痢疾
8
、龟尾:尾椎骨端;调理大肠,性平和,止泻通便;
9
、脾经
拇指;只补不清;健脾胃,补气血;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
10
、肝经
食指;只清不补;惊风、抽搐、烦躁;滋肾养肝法;
11
、心经
中指;只清不补;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
12
、肺经
无名指;清补并用;补—咳嗽气喘、虚寒怕冷;清—感冒发热及咳嗽气喘痰鸣
13
、肾经
小指;只补不清;补肾益脑,温养下元;肾虚久泻、多尿遗尿、虚汗喘息
14
、大肠
食指桡侧;补
---
虚寒腹泻、脱肛;清—湿热、食滞,赤白下痢,便秘;
15
、四横纹
食、中、无名第一指间关节;
疳积
、腹胀、气血不和,消化不良
16
、掌小横纹:肺炎、百日咳要穴;
肺部湿性啰音;
17
、板门
大鱼际平面;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板门→横纹,止泻,反之止呕。
18
、运水入土:健脾助运,润燥通便。
多用于因脾胃虚弱而见完谷不化、腹泻痢疾、疳积、便秘等症。
运土入水: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
常用于新病、实证,如因湿热内蕴而见少腹胀满、小便赤涩、泄泻痢疾等症。
19
、二扇门:发汗要穴。
20
、三关:桡侧,腕→肘;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
本穴性温热。主治一切虚寒病证,对非虚寒病证者宜慎用
21
、六腑:尺侧,肘→腕;清热,凉血,解毒
本 穴性寒凉,主治温病邪入营血、脏腑郁热积滞、壮热烦渴、肿毒(腮腺炎)等实
热证。与补脾经合用,本 穴有止汗效果。若小儿平素大便溏薄,脾虚腹泻者,本法慎用。
22
、天河水:前臂正中,腕→肘;清热解表,泻火除烦
本穴性清凉,清热而不伤阴分,较平和,主要用于治疗热性病证。
23
、老龙、威灵、精宁:急救
第二章
推拿的适应证和禁忌症
选择
2-3
分
适应证:骨伤、内、妇、儿、五官、美容、减肥、医疗保健
禁忌症:
①传染 病;结核;感染性疾病;②烧烫伤、皮肤损伤;③恶性肿瘤;严重心、脑、肺
病;④胃肠穿孔;⑤骨质疏 松、骨折;⑥月经期、怀孕期的腹部、腰骶部;⑥有出血倾向的血
word
可编辑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液病⑦精神病;
⑧大醉、
过饱、
过饥、
过度劳累;
⑨诊断不明确者,
急性软组织损伤肿胀严重,骨髓炎等
第三章
推拿异常情况及处理
选择
2-3
分
异常情况:
①皮损瘀斑;②软组织损伤;③ 疼痛;④骨折(固定拍片)
;⑤脊髓损伤;⑥晕厥
第六章、推拿手法
选择
+
简答
20
分
1.
手法(定义)
:指能按特定技巧和规范化动作在受术者 体表操作,用于治疗疾病和保健强身
的一项临床技能。
2.
手法基本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渗透。
3.
?法: 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的伸屈和前臂的旋转运动,使手背近
尺侧部在受术部位做 持续不断的来回滚动。
4.
一指禅: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紧推慢移
5.
紧推慢移:指摆动频率较快,但拇指端或螺纹面在施术部位上的移动不能太快。
6.
揉法:带动皮下组织。
7.
摩法:不可太重,不带动皮下组织。
不宜急,不宜缓,不宜轻,不宜重,以中和之义施之。
急摩为泻,缓摩为补。
8.
点法:肘点法刺激强烈,要根据受术部位、病情、病人体质酌情选用。
9.
振法:
掌振法:可用于腹部、背部、肩部、腰骶部。
指振法:全身腧穴。
10.
摇法:将关节沿其运动轴的方向做被动环转的手法。
第八章推拿的作用原理
1.
推拿的
作用原理
:
1.
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3.
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2
、推拿的治疗原则:①整体观念,辨症施术;②标本同治,缓急兼顾;
③以动为主,动静结合。
2.
理筋整复、滑利关节。
word
可编辑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3
、影响推拿疗效的因素(
p204
大标题。
)
第九章
推拿治疗各论
第一节
伤科病症
☆颈椎病(各型症状体征)
1.
临床表现:
①【颈型】颈部酸痛,颈肌痉挛,颈部活动受限,颈项僵硬。
可出现一侧头皮感应痛,出现偏头痛,有时疼痛可达前额和眼周。
②【神经根型】< br>:以颈肩部不适伴随有
上肢的疼痛麻木
为特点,常可波及手指。疼痛表现为钝
痛 或过电样放射痛,时有酸痛、胀痛或隐隐作痛。可因劳累或落枕使上述症状加重。当颈部后
伸时症状可加 重。多为单侧发病,亦有双侧发病者。
可有头沉、头晕、颈部酸困、背部有重物压迫感。
③【椎动脉型】
:
颈性眩晕
:发作前无任何征兆,头部位于某一角 度时出现眩晕,故称为位置性眩晕。眩晕呈发
作性,间歇性,眩晕可为旋转性、浮动性、摇晃性或下肢发 软站立不稳,有地面倾斜或地面移
动等感觉。常伴有复视、眼震、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等症状。
猝倒
:可在颈部活动或眩晕剧烈时发生,四肢突然麻木、软弱无力而跌倒,发作过程中无 意识
障碍,跌倒后随即能清醒。
头痛:
为血管性头痛,其性质多为发作性, 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日,疼痛多位于枕部、顶
枕部、颞部,多呈跳痛或胀痛,可向耳后、面部、牙部 、顶枕部,甚至眼区放射。
眼部症状
:
如视线模糊、复视、幻觉 、失明等视力障碍。其特点为:开始时症状与颈部症状
有关,在颈部运动时,眼部有不适感。
④【脊髓型】
:
先有下肢症状
,单侧或双侧下肢麻木、困重、随后行走困难, 步态不稳。后有
躯干症状,出现
2-4
肋以下感觉障碍,胸腹骨盆区发紧。最后出现上 肢症状,表现为一侧或双
侧上肢麻木、疼痛、无力,不能做精细动作,甚至不能自己进食。
< br>⑤【交感型】
:
交感兴奋型:
头痛、头晕、眼裂增大、视物模糊、瞳孔散大、心 率加快、心律
不齐、心前区疼痛、血压升高、肢体血管痉挛、肢体发凉、局部温度降低、多汗、耳鸣等。
迷走兴奋型:
头痛、头晕、眼睑下垂、流泪、鼻塞、心率血压下降、胃肠蠕动
增加或嗳气。
word
可编辑
提升面部皮肤-
提升面部皮肤-
提升面部皮肤-
提升面部皮肤-
提升面部皮肤-
提升面部皮肤-
提升面部皮肤-
提升面部皮肤-
本文更新与2021-02-13 17:5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49652.html
-
上一篇:消瘦中医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下一篇: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