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拉稀吃什么药-
眼科常用中药
第一节
祛风药
凡以发散风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祛风药,又叫发表药。
一、祛风散寒药
用于治疗风寒表证:
恶寒发热,
寒重热轻,
无汗,
头身痛,
鼻塞流清涕,
苔薄白,
脉浮紧。
眼科:眼睑血凝紫胀、翳膜、久障、沙涩畏光、迎风冷泪。
表虚自汗禁用,阴虚血少慎用
祛风药
1.
防风
:
功效:祛风胜湿,除痒止痛,散头目滞气
疏风发散
:
风寒
/
风热犯目之目赤、流泪、黑睛生翳。
祛风胜湿:眼弦湿烂、视物昏朦
祛风止痛
:
治风邪上壅头目,头痛眼胀,偏正头风。
祛风止痒:目弦湿烂,眼痒若虫行
治疗痈疽:
胞睑痈疽疮毒,
或久不收口者,
能引脓外达,
不论新久,
均可使用。
升阳明目
引药入目
说明:
1
、防风为风药中之“润剂”
2
、防风为治内外障眼病之要药
3
、引阴精上承而滋润目窍
4
、祛风邪退目翳,不论新翳老翳,皆可服用
2
、荆芥
功效:清头目,利咽喉,止痒,透疹,止血。
鉴别
:
防风祛风解表 治全身疼痛的效果比荆芥好,
荆芥祛风解表发汗的力量较防
风强,
临床上两者同用,于眼科可用于风邪犯目之目赤、羞明、流泪等。
3
、白芷:
功效:芳香燥烈,具有祛风、除湿、通窍、排脓、止痛五大功能
4
、
细辛
主要特点:有窜透开滞之力具升浮之性,故可用于头面部诸风百疾
用量:细辛辛温燥烈,不宜独用,不可久用。
比较:
1
、白芷、细辛均止牙痛。
细辛:入肾经而偏治牙髓
疼痛,或夜间牙痛。
白芷:入胃经而偏治牙龈连面颊而肿。
2
、细辛与蚕沙均可通凝滞而止痛。
蚕沙:风湿滞于肌肉之肌肉疼痛。
细辛:风寒温邪滞于肝肾之筋骨疼痛。
5
、羌活
功效:辛温解表,祛风胜湿,升太阳经和督脉阳气
说明:羌活体轻而性浮,气清而不浊,味辛而能散,性行而不守。
善于上行头目及上肢,以清气分之邪,为治疗内外障眼病常用之品
6
、藁本
藁本主太阳,兼行督脉,直达巅顶,善治头目疼痛,升发黑睛陷翳。
比较:藁本、羌活、白芷、川芎均善治头痛
藁本:散督脉风寒,治巅顶头痛
羌活:散太阳经风寒,善治后头痛
白芷:散阳明经风寒,治前额头痛
川芎:
搜少阳经风邪,解少阳经血郁,治两侧头痛。
附:
1
、麻黄
性味功效:性味辛温、微苦,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发散风寒
升发退翳
宣肺退肿
宣通玄府
附:
2
、桂枝
性味功效:辛甘温,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发表散寒
温阳利水
温阳通痹
二、祛风清热药
7
、薄荷
风热外感之要药,主治风热上攻、肝气不舒或玄府郁滞之眼病
8
、桑叶
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
(
1
)
、祛风清热:目赤痒痛,眵多流泪
(
2
)
、清肝明目:头目眩晕,目赤视昏
(
3
)
、益肝明目:眼目昏花
(
4
)
、凉血明目:白睛溢血、视衣出血
9
、菊花
气味清轻,善疏风清热,解头面风热,平肝阳、清肝火、熄肝风, 益肝滋阴,用
于内外障眼病
说明:白菊、黄菊、野菊
白菊花:味甘,清热力弱,长于平肝明目
黄菊花:味苦重,清热力强,用于疏风清热
野菊花:长于清热解毒,善治痈肿疮疡。
比较:
1
、桑叶、薄荷均为常用疏风清热药
桑叶:凉血清热,疏风明目
薄荷:入气分,偏于辛凉解表。
2
、菊花、薄荷均可散风热,清头目
薄荷:偏于发散,辛凉发汗力大于菊花,不能久服
菊花:偏于清肝热、祛肝风、养肝明目,可以常用
注意:久病、大病之后慎用薄荷,以防过汗伤阴耗气
10
、蔓荆子
味辛苦,性微寒,体轻而浮,上升而散长于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
1
)
、疏风散热:风热目赤肿痛。
(
2
)
、疏风止痛:风热头痛、目眶痛、眉骨疼。
(
3
)
、疏风退翳:风热翳膜、畏光流泪。
(
4
)
、升发阳气:气虚清阳不升之眼睫无力、久视酸痛。
11
、葛根
甘润性平,解表解肌
可用于有汗之表热症、无汗之表寒证
为脾胃经之要药,升发清阳:
(
1
)津液上承
(
2
)降浊阴
(
3
)引药上达清窍
12
、柴胡
具轻清升散、疏肝解郁之功,既透表退热,又升举阳气,为肝、胆二经病变常用
之品
附:升麻
功效: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明目。
1
、用于痘疹伤目,天行赤眼,黑睛星翳
2
、清热解毒
3
、升阳明目
4
、用于阳明经头痛及胃热炽盛的牙龈肿痛。
比较:升麻、柴胡、葛根均有升举透发之功
葛根:透疹解肌鼓舞胃气,升举脾阳,功专入胃,尤具升津止渴之功
柴胡:入肝胆二经,宣发少阳,疏肝胆之郁遏。
升麻:有清热解毒之功,为前两者所不及。
四、祛风止痒药
16
、蝉衣
功能:散风除热,利咽,透疹,退翳,解痉
发散风热
透发麻疹
祛风解痉
退翳明目
17
、蛇蜕
功能:祛风,定惊,解毒,退翳。
退翳明目:黑睛新老翳膜,红白久障,视物昏蒙。
祛风止痒:皮肤搔痒、目痒,痒极难忍。
比较:
蝉蜕:善于散风热,退翳,透疹,祛风解痉。
蛇蜕:善除风邪,亦善退翳膜,多用于治疗疥癣、瘙痒等。
18
、乌稍蛇
功能:祛风,通络,止痉。
治疗目刺痒难忍、痒若虫行
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用于表邪已解、里热炽盛,而无积滞的里热病证。
体现“热者寒之”
、
“疗热以寒药”
原则
1< br>、清热泻火药;
2
、清热燥湿药;
3
、清热凉血;
4
、清热解毒药;
5
、清虚热药;
6
、清肝明目药
19
、石膏
味甘辛,性大寒。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石膏收湿,眼科常用于:
(
1
)
、清胃降火
(
2
)
、清肺泻热
(
3
)
、清热止渴
(
4
)
、清解阳明
20
、寒水石
味辛咸,性大寒。清热降火,除烦止渴。
(
1
)
、清胃泻火
(
2
)
、退红消肿
比较:
寒水石:清肺胃实火,偏入血分,无解肌达表之力
生石膏:清肺胃火热,主入气分,且有解肌达表,使邪外透之功。
22
、栀子
味苦,性寒,常用清热泻火药
泻三焦实火
清血分之热
清利湿热
解肝胆郁火
二、清热解毒药
25
、金银花
味甘性寒,功效:清热解毒,凉散风热。
擅长清热解毒,为疮家圣药。
胞睑疮疖肿痛
风热外犯之白睛红赤、黑睛生翳
26
、连翘
功效:性凉而升浮,善治头、目、齿、鼻诸症
解毒消肿,为疮家圣药
散结
比较:
金银花:清热解毒兼能散风热,升散透达的作用大于连翘
连翘:兼散血中郁火壅结,消肿散结的作用大于金银花。
比较:
蒲公英:治疗疔毒的作用大于连翘
连翘:清上焦心肺火热的作用大于蒲公英。
解说:
前人经验,带心连翘偏入心经
连翘心味苦性寒,主入心经,有引经攻邪之力。
连翘:与莲子心同用,可入心经,泻心火
与金银花同用,则清热解毒兼散风热
与赤小豆同用,可清利湿热,
与荆芥、薄荷同用,可辛凉解表。
三、清肝明目药
33
、决明子
功效:清肝明目
润肠通便
降血压
清肝补肾明目
34
、夏枯草
功效:清肝火,散郁结
1
、清肝泻火
2
、软坚散结
3
、补肝止痛
4
、补肝止泪
35
、青葙子
功效:清肝,明目,退翳。
1
、祛风清热
2
、散风止痒
3
、清肝明目
比较:决明子、青葙子均疏风清热,清肝明目
青葙子:疏风止痒,散瞳
决明子:益肾明目,润肠通便,降血压
注意:青葙子有散瞳作用,绿风内障者慎用
36
、密蒙花
(
《开宝本草》
)
性味:甘、凉。
功能:清热养肝,明目退翳。
清肝凉血:肝热目赤,畏光流泪,白睛赤脉粗大。
退翳明目:黑睛翳障,疼痛畏光流泪。
养肝明目:肝虚目暗,视物昏花,或疳积上目,夜盲。
37
、木贼
(
《嘉祐本草》
)
性味:甘苦,平,功能:散风热,退翳膜。
祛风退翳:肝经风热,目赤翳膜,羞明流泪。
祛风止泪:迎风流泪,视物不爽。
升散郁火:郁火目赤,日久不退。
38
、谷精草
功效:体轻性浮,专行上焦,直达巅顶
疏散头目之风热
小儿疳积上目,痘疹伤目,肝虚雀目
去翳障而不论新老
《张氏医通》
:
“凡表里之药,非谷精不应也。
”
比较:谷精草与木贼治目赤肿痛,退翳明目
谷精草:适于风热目赤而兼头痛者
木贼:宜于风热目赤而兼表证者。
四、清热凉血药
41
、丹皮
功效:凉血活血
凉血:
(
1
)凉血止血
(
2
)凉血除蒸
活血:
(
1
)活血化瘀
(
2
)活血消痈
42
、赤芍
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以行血中之滞见长
(
1
)行滞化瘀
(
2
)
、清热凉血
(
3
)
、清肝推辞
(
4
)
、散瘀止痛
44
、生地
功能:清热凉血,润燥生津
(
1
)
、凉血止血
(
2
)
、凉血退红
(
3
)
、滋阴止渴
(
4
)
、养阴明目
(
5
)
、滋阴通便
说明:生地包括鲜地黄、干地黄两种,均有清热、凉血、养阴功效。
鲜地黄苦重于甘,其气大寒,清热凉血作用突出。
干地黄甘重于苦,益阴养血功能较强。
比较:丹皮、生地、赤芍均为清热凉血药
生地:兼有滋补之性,兼能养阴生津,止血
丹皮:兼消肿散结之功,长于退虚热,消痈肿
赤芍:长于散瘀止痛,活血力量较强。
45
、黄芩
性味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1
、清泻上焦肺热
2
、入清少阳经热邪
3
、泻中焦湿热
4
、清血分郁热
5
、清热安胎
鉴别:黄芩、栀子泻肺经血分之热;
桑皮、地骨皮泻肺经气分之热。
黄芩清热是由于“寒以胜之”
柴胡清热是由于“苦以发之”
两者合用为泻少阳邪热之专剂。
46
、龙胆草(
《本经》
)
功能: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龙胆草专清肝胆之火,
有苦寒直折之力
应注意使用剂量及时间,留心扶胃气。
48
、黄连
功效:长于清泻中焦热邪,有明目之功,为治眼病之要药,
“治目中百病”
。
祛湿药
54
、秦艽
(
《本经》
)
性味:苦辛,平
。
功能:祛风除湿,和血舒筋,清热利尿
祛风除湿:火疳结节,目赤疼痛。
清热利湿:湿热犯目,眼生黑花,视物昏蒙。
清退虚热:小儿疳热上目。
和血舒经:风中经络,口眼喎斜。
化痰药
67
、半夏
功效:
温化寒痰药,
主脾胃失司不能运化水湿 所致的痰湿之证,
眼科运用体现为
燥湿化痰,消痞散结
注意:半夏生用有毒
70
、贝母
(
《滇南本草》
)
川贝母味苦、性、凉。浙贝 母其味大苦,性寒。两药皆有清肺化痰止咳之功,但
川贝兼能润肺,浙贝开泄力大,清火化痰作用较强, 均有清热散结之功,而浙贝
尤为突出
73
、海藻
性味:苦、咸、寒
功效:软坚、消痰、利水、泄热
海藻与昆布有 相似的消痰软坚的作用,
均可治疗痰核、
瘰疬以及眼内渗出、
出血、
机化等, 临床两者常同用。
74
、瓦楞子
功效:软坚散结
眼科取其咸能软坚散结的作用,应用于痰核、眼底渗出、玻璃机化、增殖性视网
膜病变
75
、海蛤壳
功效:清肺化痰,软坚散结
鉴别:瓦楞子:善于消痰积,兼有化瘀之效
海蛤壳:等壳善于化热痰,兼有利尿之功
77
、白僵蚕
功效:祛风解痉化痰散结
祛风化痰:风痰阻络之口眼歪斜
化痰散结:痰阻胞令痰核肿块
祛风止痒:胞睑过敏性搔痒及隐疹、风疹等
祛风止痛明目:治疗风热上扰头痛目赤,羞明隐涩
祛风止泪:治疗风冲泪出
78
、全蝎
功效:息风通络止疼,解毒散结
息风通络止痉:目偏视,口眼歪斜,胞轮振路,
解毒:眼部疮疡肿毒;散结:胞生痰核,眼内渗出,机化
鉴别:全蝎:味辛有毒,息风止痉功效较强且善攻毒散
结,通络止痛
白附子:辛甘大温、燥烈有毒,善治逐寒湿而化痰,祛风邪而止痉以治风
痰诸症。善上行而治头面之风邪
与风痰所致之口眼歪斜,头痛眩晕等。
79
、石决明
功效:平肝潜阳,除热清肝明目退翳
鉴别:石决明与草决明均有平肝、明目之功
石决明:
咸寒质重,
入肝经血分,
凉肝镇肝,
滋养肝阴,
尤适于肝阳上亢、
血 虚肝热证
草决明:苦寒,偏于清泻肝火而明目,且通大便,
故适于肝经实火证
83
、刺蒺藜
疏散肝经风热
:
目赤肿痛、多眵多泪、翳胀遮睛。
平肝潜阳:头昏眼花,头目胀痛,视物昏朦。
祛风止痒:风疹搔痒,止痒隐涩,胞睑刺痒等。
比较:白蒺藜辛能发散,苦能降泄, 入肝经,能降,能疏能利,故可平肝疏肝,
祛风明目;
盐蒺藜 既可平肝解郁,
又可补肾明目,
多用于肝肾阴虚,
肝阳上亢之头目
晕眩,视物 不明等症;
炒蒺藜长于活血祛风,多用于目赤肿痛等症。
比较:刺蒺藜与沙苑蒺藜药名相近而易于混淆
刺蒺藜苦、辛、平,独入肝经,长于平肝疏肝,为祛风明目之要药;
沙苑蒺藜,甘温,主入肝肾二经,长于补肾固精,为补肝肾明目之要药而长于治
下。
温里药
84
、附子
功效:回阳救逆,温肾暖脾,驱寒止痛。眼科运用:
温中散寒:黑睛边缘蚕蚀溃陷,疼痛畏光流泪。
温中助阳:胞睑、视衣水肿。
温经通络:关节冷痛,瞳神紧小或干缺。
85
、肉桂
性味:辛,甘,大热。
功效:温补肾阳、温中逐寒,宣导血脉之功
眼科运用:陷翳、水肿、渗出、出血
开窍药
87
、麝香
功效:开窍,通络,散瘀,通行十二经上下,内透骨髓,外彻皮毛。
眼科:各种原因 之目窍不利,目中玄府、脉络闭塞,对青盲、暴盲、绿内内障等
有较好疗效。
注意:芳香迅烈,用之不当或太过,可耗散人体正气。
孕妇禁用。
价格昂贵,药力宏大,多入丸散剂,亦可随汤药吞服
鉴别:麝香与冰片均有芳香走窜通窍之功
麝香:性温,通经活络之力强大,孕妇忌用
冰片:冰凉,清 热解毒之力优于麝香,外用清热止痛,防腐止痒,具有
明目退翳之功,孕妇慎用。
89
、石菖蒲
功效:芳香化湿;健脾和中,开窍宁神
湿浊阻滞中焦、蒙蔽清窍之视瞻昏渺、玄府不利诸证
前人经验:某些内障眼病恢复期加石菖蒲、远志,以其专司开窍,有提高视力效
果。
比较:远志与石菖蒲均有祛除痰湿之功
远志:偏于化痰,兼能止咳
石菖蒲:偏于化湿,兼能和胃,常用于湿浊中阻,脘痞腹胀等。
理气药
91
、陈皮
功效:理气燥湿,
治肺脾两经疾病
化痰散结:胞生痰核、重坠难睁。
燥湿健脾:胞睑水肿,或视衣水肿。
和胃止呕:头痛眼胀,恶心呕吐。
理气消滞:脘腹胀满,眼胀不适。
比较:陈皮、青皮均能行气化滞,治疗气滞症。
陈皮:性温而不峻,行气力缓,多用于治疗脾胃气滞症;且质轻上浮而入肺经,
有燥湿化痰之功,善治湿痰咳嗽。
青皮:性峻烈,行气力猛,苦泻下行,能舒肝破气 ,散结止痛,主治肝郁诸症;
且善消积,常用于食积气滞症。
94
、香附
(
《纲目》
)
长于疏肝理气,止痛,治一切内外障眼病属情志抑郁者。
行气止痛:气滞性眼胀痛,或夜间痛甚者。
行气调经:经期目赤胀痛,经期目病。
行气退翳:肝气不舒之黑睛翳障。
行气和血:产后气血不和,目昏不明,午后为甚者。
止血药
96
、白茅根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味甘而不腻脾,性寒而不伤胃,利水而不伤阴,凉血而不积瘀。
凉血止血:眼科血热出血如白睛溢血、血灌瞳神、视衣出血等。
利尿消肿:用于黄斑水肿、视衣水肿。
利尿降压:前房出血,眼压升高,眼球胀痛。
附
1
:大蓟
性味:性凉,味甘、苦。功能:凉血止血,祛瘀消肿。
用于衄血、吐血、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凉血止血:血热之血灌瞳神、视衣出血等。
潜阳止血: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视衣出血。
解毒消肿:眼睑疮毒肿节。
附
2
:小蓟
(
《本章经集注》
)
性味:甘,凉。
功用:凉血,祛瘀,止血。
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血崩,创伤出血,疔疮,痈毒。
凉血止血:血热之内眼出血。
比较:大、小二蓟由于性状、功效近似,故多混称大小 蓟,两者均有凉血止血之
功,可治血热妄行之出血证,且均具消散痈肿之效,可治热毒疮疡。但大蓟散瘀
消肿力强,小蓟则擅治血淋、尿血诸证。
附
3
:槐花
(
《日华子本草》
)
性味:苦,凉。功用:清热,凉血,止血。
宝宝拉稀吃什么药-
宝宝拉稀吃什么药-
宝宝拉稀吃什么药-
宝宝拉稀吃什么药-
宝宝拉稀吃什么药-
宝宝拉稀吃什么药-
宝宝拉稀吃什么药-
宝宝拉稀吃什么药-
本文更新与2021-02-13 17:3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49568.html
-
上一篇:脾虚各种类型和治疗方式
下一篇:中药对比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