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舒化奶-
刘开运名医小儿推拿疗法
2017-09-06
经方文化传播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一) 推法(二)揉法(三)按法(四)
摩法(五)掐法(六)捏法
(
捏脊
)
(七)运法(八)捣法特
定穴小儿推拿常用穴位除了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外,还有许
多特定的 穴位,
这些穴位不仅有点状的,
还有线状、
面状的。
小儿常用穴位以两手居多 ,故曰“小儿百脉汇于两掌”。小儿
推拿常用穴位头面部胸腹部腰背部上肢部下肢部头面部:胸
腹部:腰背部:上肢部:下肢部:刘氏小儿推拿常用穴部
50
余个,其中重点穴部
22
个:
面头部——天门、坎宫、
太阳;上肢 部——总筋、阴阳、脾经、肝经、心经、肺经、
肾经、大肠、
三关、六腑;下肢部— —足三里,涌泉;胸
腹部——膻中,中院,肚脐;肩背腰骶部——脊,肺俞,龟
尾,肩井。刘氏 小儿推拿操作程序:
第一步:头面部(开
天门、坎宫、太阳)第二步:上肢部(总筋、阴阳)第三步
:
下肢部第四步
:
胸腹部第五步
:
肩背腰骶部(拿按肩井)
开天门有打开推拿治疗疾病大门、疏通经络之意;拿按肩井
有关闭推 拿治疗疾病大门之意;一开一关体现了刘氏小儿推
拿操作的完整性。头面部常用穴位:
一、天
门(头部手法
一)
【定位】两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br>【操作】从两眉间
向上,
两手交替直推至前额发际,
称开天门。
20< br>~
30
次。
【功
效】发汗解表,镇惊安神,开窍醒神。
【应用 】头部常规手
法之一,刘氏小儿推拿治疗时首推穴。主治感冒、头痛、发
热、烦躁等病症。二、 坎
宫(头部手法二)
【定位】自眉心
起至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 两拇指置于小儿两眉间,沿眉
棱骨上缘同时向两边分推至眉梢处,称推坎宫,又称头部分
阴阳。
20
~
30
次。
【功效】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应用】推坎宫亦为头部常规手法之一。主治感冒、发热、
头痛、目赤肿痛等病症。三、太
阳(头部手法三)
【定位】
头部眉梢与目外眦中间,
向后约一横指的凹 陷中。
【操作】
1
、
推太阳(头部手法三)
从小儿眉梢处 向后下方经太阳穴直
推至耳门穴,
称推太阳
,20
~
30
次 。
2
、
揉太阳
(运太阳)
向
的眼方向揉中加按为 补法,
30
~
90
节;向耳的方向揉中加
按为泻法,
30< br>~
90
节
(
揉
5
按
1
为一节
)
。
【功效】
推太阳
祛
风散寒,
醒脑明目。
揉太阳
发汗解表,祛风止痛。
【应用】
推太阳亦为头部常规手法之一。此穴能发汗能止汗,常用于
外 感表证。
注:男孩发汗——向耳方向揉按左太阳
30
~
90
节,同时向眼方向揉按右太阳
10
~
30
节;男孩止 汗——
向眼方向揉按右太阳
30
~
90
节,同时向耳方向揉按左太阳
10
~
30
节
(耳)
。
女孩止汗——向眼方向揉按 左太阳
30
~
90
节,同时向耳方向揉按右太阳
10
~30
节;女孩发汗——向
耳方向揉按右太阳
30
~
90
节,同时向眼方向揉按左太阳
10
~
30
节。四、耳后高骨(头部手法四)< br>【定位】耳后入发
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
揉 两耳后高骨。
按
3
~
5
次,揉
30
~< br>50
次。
【功效】祛风散
寒,发汗解表,止咳化痰定惊,安神除烦。
【应用】
主治感冒、头痛、惊风,烦躁、咳痰多等病症。五、风
池
(头部手法五)
【定位】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
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br>【操作】用两中指端按两
风池穴,按后加揉,称按揉风池。
按
3~
5
次,揉
30
~
50
次。
【功效】发汗解表 ,祛风散寒,通窍明目。
【应用】按揉
风池多用于感冒、头痛,发热无汗或项背强痛,鼻塞等病 症
治疗。六、百
会
(头部手法六)
【定位】在头部,前 发际
正中直上
5
寸。
或:
折耳,
两耳尖向上连线的中点。< br>【操作】
用拇指甲掐之,称掐百会;用指端按揉之,称按揉百会;用
艾条灸之,称灸百会 。掐
3
~
5
次,按揉
20
~
30
次,灸< br>1
~
2
分钟。
【功效】通关开窍,镇惊安神,升阳举陷。
【应 用】
治疗昏迷、惊风、抽搐多用掐百会;治疗烦躁、肝阳头痛按
揉百会;治疗虚证之目眩、遗尿 、脱肛、虚脱久泻可用按揉
法,亦可用灸法救脱。七、印
堂
(头 部手法七)
【定位】
在头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甲掐
或按之,
掐按后加揉。
掐按
3
~
5
次,
揉
20
~
50
次。
【功效】
醒脑提神,
祛风通窍。
【应用】
治疗感冒,
头痛多用按揉法;
若抽搐,
昏迷多用掐揉法。
八 、
人
中
(头部手法八)
【定位】
在面部,人中沟的上1/3
与中
1/3
交点处。
【操作】用拇指甲
掐之,掐后加揉。 掐
3
~
5
次,或掐之醒即止之。
【功效】通
关开窍,
定惊安神。
【应用】
主要用于急救,
对于昏迷不醒、
窒息、惊厥、抽搐时, 掐之有效。九、承
浆(头部手法九)
【定位】在面部,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操作】用拇指甲
掐之,掐后加揉。掐
3
~
5
次,揉
20
~
50
次。
【功效】止呕
止泻,收敛津液,开窍醒神。
【应 用】主要用于惊风、昏迷、
高热、吐泻等病症治疗。胸腹部常用穴位一、天
突
(胸腹
部手法一)
【定位】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操
作】用中指端按后揉之,称按揉天突。按
3
~
5
次,揉
30
~
50
次。
【功效】化痰平喘,降逆止呕。
【应用】按 揉天突主要
用于气机不利,
痰涎壅盛或胃气上逆所致之痰多、
胸闷气喘、
呕吐 等病证。二、膻
中
(胸腹部手法二)
【定位】胸部,
前 正中线上,
平第
4
肋间,
两乳头连线中点。
【操作】
1
、
指腹按该穴上揉转
50
~
100次,称按揉膻中;
2
、继用两手
中指腹,从膻中穴同时向左右分推至两乳头
30
~
50
次,称
分推膻中;
3
、接着用食、中、无名指 三指腹从小儿胸骨上
窝向下直推至胸骨下角
30
~
50
次,称直推膻 中;
4
、最后用
食、中指指腹同时分按压小儿一至五肋间前正中线与锁骨中
线 之间的部位三至五遍,
称按压肋间。
以上四部操作,
称“推
胸法”【功效】宽 胸理气,止咳化痰,降逆止呕。
【应用】膻
中穴为气之会穴,居胸中,胸背属肺,对各种原因引 起的胸
闷、气喘、咳嗽、呕逆均有效。三、乳
旁
(胸腹部手法三 )
【定位】
乳头外侧旁开
1
横指
(
0.2
寸),
左右两穴。
【操作】
用拇指或中指指腹按揉,称按揉乳旁。按
3
~
5
次,揉
30
~
50
次。
【功效】理气宽胸, 止咳平喘,降逆止呕。
【应用】按
揉乳旁可治疗肺系疾患之咳喘,
常与按揉乳根、膻中、
肺俞、
天突合用;
若呕吐者,
多与推板门等穴合用。
四、
乳
根
(胸
腹部手法四)
【定位】乳 头直下,第
5
肋间隙中。
【操作】用
中指或拇指的指腹按揉,称按揉乳根。按
3
~
5
次,揉
30
~
50
次。
【 功效】宽心理气,止咳平喘。
【应用】按揉乳根可治
疗咳嗽、气喘、气逆等病证,常与按揉乳旁 、膻中、肺俞、
天突等合用。五、中
脘
(胸腹部手法五)
【定位】上腹部,
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
4
寸。
【操作】
1
、中指腹做顺时针揉
转,
称安中调中法;
2
、
中指腹做逆时针揉转 ,
称补中法;
3
、
先做安中调中法,
继用食、
中指从小儿剑 突下轻轻直推至脐,
次数为揉转次数的
1/2
,称消导法。以上三法总称“推腹法”。
100
~
200
次。
【功效】
健脾和胃,消食导滞,补脾益气,
降气通便。
【应用】
安中调中法 具有调理脾胃,安抚中焦功
能,用于脾胃不和、中焦功能紊乱所致的病证。补中法具有
补脾益气 ,健胃助运的功能,常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
病证。消导法具有消积导滞,降气通便的功能,用于胃 肠里
实证。六、肚
脐
(胸腹部手法六)
【定位】腹中部 ,脐中
央。
【操作】用中指指腹揉转,揉中加按,称揉肚脐。
100
~
300
次。亦可用灸法。
【功效】温阳散寒,健脾和胃,消食导
滞,涩肠固脱。【应用】肚脐为止泻要穴,对脾胃疾病疗效
亦佳,多用于腹泻,腹痛,腹胀等病症。临床上揉脐、推 上
七节、
揉龟尾常配合应用,
治疗腹泻效果较好。
七、
丹
田
(
胸
腹部手法七)
【定位】小腹部中点(脐下
2
寸与
3
寸之间)
。
【操作】用食、中两指指腹揉转,揉中加按,称 揉丹田。揉
200
~
300
次。
【功效】培肾固本,
温补下 元,
分清别浊。
【应
用】揉按丹田对遗尿、尿潴留有一定效果,临床常与清后溪
等合用。八、肚
角
(胸腹部手法八)
【定位】下腹部,脐下
2
寸,旁开
2
寸之大筋处。
【操作】用拇、食、中三指相对用力,
提拿穴处下的少许肌肉组织,
称拿肚角。
3-5
次。
【 功
效】止腹痛。
【应用】按拿肚角是止腹痛之要法,对各种原
因引起的腹痛均有止痛效 果;特别是对寒性腹痛、伤食腹痛
效果更显著。本法刺激较强,为防止患儿哭闹影响手法的进
行 ,一般在诸手法操作完毕后,再拿此穴。肩背腰骶部穴位
一、大
椎
(肩背腰骶部手法一)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
7
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操 作】用拇指甲掐之,掐后加揉,称
掐大椎。
掐
20
次,
揉
2 0
~
30
次。
【功效】
解表退热
【应用】
本穴为退 热之常用穴,主要用于感冒、高热、项强等。二、
肩
井(肩背腰骶部手法二)
【定位】在肩胛区,第
7
颈椎棘
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
【操作】用 拇指与食、中指
三指相对用力提拿此处的筋肉皮肤,称拿肩井。用拇指指腹
按该穴,揉按结合, 称按肩井。拿、按各
3
~
5
次。
【功效】
宣通气血,发汗解 表。
【应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结束的总
收法;亦可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呕吐、惊风及肩背部 疼痛
等症。三、创
新(肩背腰骶部手法三)
【定位】第
1
胸椎棘
突旁开
2
横指处,左右各
1
穴。
【操作】用两拇指或 中指指
腹揉转,揉按结合,称揉创新。
20
~
30
次。
【功 效】止咳平
喘。
【应用】揉按创新常用于外感咳嗽、哮喘,临床多与揉
天突、膻中、肺 俞等合用。
注:此穴为刘开运教授的经验
穴,故名创新。四、肺
俞(肩背腰骶部手法四)
【定位】在
脊柱区,
第
3
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
1.5
寸。
【操作】
1
、
用拇 指或中指指腹分别置于两侧肺俞穴上,右顺时针,左逆
时针揉按
50
~
100
次,称揉肺俞。
2
、两拇指或中指从风门
穴沿肩胛骨下缘,
经肺俞向 外下方斜推至两肩胛骨下角
50
~
100
次,
推呈“八”字型;继而从肺俞直向下推至膈俞
50
~
100
次,推呈“||”型,称推“介 ”字
3
、用中指指腹蘸盐粉或姜汁,
沿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斜擦过肺俞,以皮肤发红为 度,八”
字称盐擦“。以上诸法总称推揉肺俞或推背法。
【功效】宣肺
止咳,化痰退热 。
【应用】推肺俞是临床治疗小儿呼吸系统
疾病常用手法,
可治感冒、
发热、
咳嗽、
气喘、
多痰等病证。
五、龟
尾(肩背腰骶部手法五 )
【定位】尾椎骨端。
【操作】
用拇指或中指指腹揉转,揉按结合,称揉龟尾。
200
~
300
次。亦可用灸法。
【功效】止泻,固脱,通便。
【 应用】龟尾
穴即相当督脉经之长强穴,穴性平和,能止泻,也能通便。
多与揉脐、
推七 节骨配合使用,
可治腹泻、
脱肛、
便秘等症。
六、七节骨(肩背腰骶部手法六 )
【定位】第
4
腰椎至尾骨
端(长强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 桡侧面或食、中指
两指指腹自下向上直推,称推上七节;用拇指桡侧面或食、
中指两指指腹从上 向下直推,
称推下七节。
100
~
200
次。
【功
效】推上七节能温阳止泻;推下七节能泻热通便。
【应用】
推上七节骨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证 虚;推下七节骨多用于
肠热便秘、
湿热痢疾等症。
七、
脊柱骨
(肩背 腰骶部手法七)
【定位】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两指指腹
蘸酒精从大 椎直推至骶椎(长强)
,称推脊,
100
~
200
次。
【功 效】
清热镇惊。
【应用】
推脊常用于各种发热病证。
八、
捏
脊(肩背腰骶部手法八)
【定位】脊柱两旁,肺俞至肾俞
之间。
【操作】用捏 法,食、中指与拇指对捏该处的皮肤,
由肾俞朝上捏至肺俞处,
称捏脊,
俗称“翻皮” 。
3
~
5
遍。
【功
效】培育元气,调理气血。
【应 用】捏脊具有强健身体的功
能,是小儿保健常用主要手法之一。
临床治疗先天和后天
不足所致的慢性病症。本法单用,常用于小儿疳积、厌食、
腹泻等病症。上肢部常用穴位凡小儿 推拿在头面部操作时须
先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在上肢部操作时,须先按揉总
筋、分推阴阳 ,此五者为常例,有推开治疗大门和疏通经络
之意。一、总
筋(上肢部手法一)【定位】手臂内侧,腕掌
横纹的中点。
【操作】以左手轻握小儿的手掌,右手拇指按
在总筋处,与在腕背抵住的食指相对用力按揉约
100
~
300
次,称按揉 总筋。或用拇指甲掐
1
分钟,掐后加揉
20
次,
称掐总筋。
【功效】清热熄风止痉,通调全身气机。
【应用】
按揉总筋为推上肢的首推穴之一,故作常例手 法。掐揉法用
于治疗口舌生疮、夜啼、发热、惊风、抽搐等病症。二、阴
阳(上肢部手法二)
【定位】总筋穴两旁,小指侧为阴,
又称阴池;拇指侧 为阳,又称阳池。
【操作】两手握住小儿
手掌,两拇指并列,指面按在总筋穴上,朝左、右两边 分推
20
~
30
次,
称分阴阳,
又名手部分阴阳。
【功效】
平衡阴阳,
调和气血,行气导滞。
【应用】分推阴阳也列为手部常规手
法。
多用于阴阳不调,
气血不和而致的寒热往来、
烦躁不安、
食滞腹胀、呕 吐腹泻等治疗。
三、脾
经(脾土)
(上
肢部手法三)
【定位】
拇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
以右手食、
中指夹住小儿拇指,用拇指 螺纹面贴在小儿拇指螺纹面上做
顺时针旋转推动为补,称补脾经;由小儿拇指端直推向指根
为清 ,
称清脾经。
补脾经和清脾经统称为推脾经。
100
~
500
次。
【功效】
健脾胃,补气血,清湿热,止吐泻。
【应用】
补脾 经主要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消
化不良、形体消瘦等症。清脾经主要用于湿热内蕴 、肌肤发
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及热结便秘等症。脾为后天之本,
小儿脏腑娇嫩,
形 气未充,
脾常不足,
故一般脾经以补为主。
若脾实证需用清法需清后加补,补法操作次 数为清法一半。
四、肝
经(肝木)
(上肢部手法四)
【定位】
食指末节螺纹
面。
【操作】
以右手食、中指夹住小儿食指,用拇指 螺纹面
贴在小儿食指螺纹面上做顺时针旋转推动为补,称补肝经;
由小儿食指端直推向指根为清 ,称清肝经。补肝经和清肝经
统称推肝经。
100
~
500
次。【功效】平肝泻火,熄风镇惊,
解郁除烦。
【应用】
清肝经常用于急惊风、
抽搐、
烦躁不安、
五心烦热、
目赤、
口苦、
咽干等症。
刘 老认为小儿肝常有余,
肝经宜清不宜补,故补肝经很少用,以免引动肝风肝火;若
确属肝虚,需 补肝经时以补肾经代之,为补母实子法。五、
心
经
(心火)
(上肢 部手法五)
【定位】
中指末节螺纹面。
【操
作】以右手食、中指夹住小儿中指 ,用拇指螺纹面贴在小儿
中指螺纹面上做顺时针旋转推动为补,称补心经;由小儿中
指端直推向 指根为清,称清心经。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
经。
100
~
500
次。
【功效】
清心泻火,
除烦安神,
补益气血。
【应用】清心经常用 于心火炽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
口疮、
小便短赤等,
多与清天河水、
清 小肠、
清后溪等合用。
刘老认为小儿心常有余,补心经,易动心火,故本穴宜清不
宜补 ;若气血不足致面色无华、心烦不安、睡卧露睛等症需
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清法操作次数为补法一半 或以补脾
经代之。六、肺
经(肺金)
(上肢部手法六)
【定位】无 名
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以右手食、中指夹住小儿无名指,
拇指螺纹面贴在小儿无名 指螺纹面上做顺时针旋转推动为
补,
称补肺经;
由小儿无名指端直推向指根为清,称清肺经。
补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
100
~
500
次。
【功效】补益肺气,
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
【应用】补肺经主要用于
治疗 咳嗽、气喘、自汗怕冷、易感冒等肺气不足病证。清肺
经常用于感冒、发热、咳嗽、气喘痰鸣等肺经实证 、热证。
七、肾
经(肾
水)
(上肢部手法七)
【定位】小指末节螺纹
面【操作】以右手食、中指夹住小儿小指,用拇指螺纹面贴
在小儿小指螺 纹面上做顺时针旋转推动为补,称补肾经;由
小儿小指端直推向指根为清,称清肾经。补肾经和清肾经统
称推肾经。
100
~
500
次。
【功效】滋补肾阴,温养下 元,清
利下焦湿热。
【应用】补肾经主要用于治疗先天不足、久病
体虚、肾虚精亏所致 的久泻,多尿,遗尿,虚喘等病证。清
肾经主要用于治疗膀胱湿热、
小便赤涩等。
“肾 为先天之本”,
刘老认为肾经宜补不宜清。治疗膀胱湿热、小便赤涩时常以
清后溪代之。附:五 经配伍及推治刘老认为小儿推拿以手代
针药,取功效于指端。从五经推治虽施之患儿体表,意在调
整其体内阴阳及脏腑功能。五脏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相互促
进,在病理上必然相互影响。前人多以五行 生克制化之理说
明小儿五脏病机,决策治法。刘老认为运用五经推治来调整
脏腑功能,同样不能 只单纯考虑一个脏腑,而应注意调整脏
腑之间的关系。因此,他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结合小儿
病理生理特点,创立了独特的五经配伍推治法。一、五经助
营养舒化奶-
营养舒化奶-
营养舒化奶-
营养舒化奶-
营养舒化奶-
营养舒化奶-
营养舒化奶-
营养舒化奶-
本文更新与2021-02-13 17:3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49534.html
-
上一篇:第三十二讲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白薇、银柴胡、胡黄连
下一篇:虎刺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