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李普刘开运名医小儿推拿疗法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13 17:30

营养舒化奶-

2021年2月13日发(作者:壮阳延时药)
刘开运名医小儿推拿疗法






2017-09-06
经方文化传播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一) 推法(二)揉法(三)按法(四)
摩法(五)掐法(六)捏法
(
捏脊
)
(七)运法(八)捣法特
定穴小儿推拿常用穴位除了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外,还有许
多特定的 穴位,
这些穴位不仅有点状的,
还有线状、
面状的。
小儿常用穴位以两手居多 ,故曰“小儿百脉汇于两掌”。小儿
推拿常用穴位头面部胸腹部腰背部上肢部下肢部头面部:胸
腹部:腰背部:上肢部:下肢部:刘氏小儿推拿常用穴部
50
余个,其中重点穴部
22
个:




面头部——天门、坎宫、
太阳;上肢 部——总筋、阴阳、脾经、肝经、心经、肺经、
肾经、大肠、

三关、六腑;下肢部— —足三里,涌泉;胸
腹部——膻中,中院,肚脐;肩背腰骶部——脊,肺俞,龟
尾,肩井。刘氏 小儿推拿操作程序:

第一步:头面部(开
天门、坎宫、太阳)第二步:上肢部(总筋、阴阳)第三步
:

下肢部第四步
:

胸腹部第五步
:

肩背腰骶部(拿按肩井)
开天门有打开推拿治疗疾病大门、疏通经络之意;拿按肩井
有关闭推 拿治疗疾病大门之意;一开一关体现了刘氏小儿推
拿操作的完整性。头面部常用穴位:

一、天

门(头部手法
一)
【定位】两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br>【操作】从两眉间
向上,
两手交替直推至前额发际,
称开天门。
20< br>~
30
次。
【功
效】发汗解表,镇惊安神,开窍醒神。
【应用 】头部常规手
法之一,刘氏小儿推拿治疗时首推穴。主治感冒、头痛、发
热、烦躁等病症。二、 坎

宫(头部手法二)
【定位】自眉心
起至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 两拇指置于小儿两眉间,沿眉
棱骨上缘同时向两边分推至眉梢处,称推坎宫,又称头部分
阴阳。
20

30
次。

【功效】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应用】推坎宫亦为头部常规手法之一。主治感冒、发热、
头痛、目赤肿痛等病症。三、太
阳(头部手法三)
【定位】
头部眉梢与目外眦中间,
向后约一横指的凹 陷中。
【操作】
1

推太阳(头部手法三)

从小儿眉梢处 向后下方经太阳穴直
推至耳门穴,
称推太阳
,20

30
次 。
2

揉太阳
(运太阳)


的眼方向揉中加按为 补法,
30

90
节;向耳的方向揉中加
按为泻法,
30< br>~
90

(

5

1
为一节
)

【功效】
推太阳



风散寒,
醒脑明目。
揉太阳


发汗解表,祛风止痛。
【应用】
推太阳亦为头部常规手法之一。此穴能发汗能止汗,常用于
外 感表证。



注:男孩发汗——向耳方向揉按左太阳
30

90
节,同时向眼方向揉按右太阳
10

30
节;男孩止 汗——
向眼方向揉按右太阳
30

90
节,同时向耳方向揉按左太阳
10

30

(耳)

女孩止汗——向眼方向揉按 左太阳
30

90
节,同时向耳方向揉按右太阳
10
30
节;女孩发汗——向
耳方向揉按右太阳
30

90
节,同时向眼方向揉按左太阳
10

30
节。四、耳后高骨(头部手法四)< br>【定位】耳后入发
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
揉 两耳后高骨。


3

5
次,揉
30
~< br>50
次。
【功效】祛风散
寒,发汗解表,止咳化痰定惊,安神除烦。





【应用】
主治感冒、头痛、惊风,烦躁、咳痰多等病症。五、风


(头部手法五)
【定位】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
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br>【操作】用两中指端按两
风池穴,按后加揉,称按揉风池。


3
5
次,揉
30

50
次。
【功效】发汗解表 ,祛风散寒,通窍明目。
【应用】按揉
风池多用于感冒、头痛,发热无汗或项背强痛,鼻塞等病 症
治疗。六、百



(头部手法六)
【定位】在头部,前 发际
正中直上
5
寸。
或:
折耳,
两耳尖向上连线的中点。< br>【操作】
用拇指甲掐之,称掐百会;用指端按揉之,称按揉百会;用
艾条灸之,称灸百会 。掐
3

5
次,按揉
20

30
次,灸< br>1

2
分钟。
【功效】通关开窍,镇惊安神,升阳举陷。
【应 用】
治疗昏迷、惊风、抽搐多用掐百会;治疗烦躁、肝阳头痛按
揉百会;治疗虚证之目眩、遗尿 、脱肛、虚脱久泻可用按揉
法,亦可用灸法救脱。七、印



(头 部手法七)
【定位】
在头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甲掐
或按之,
掐按后加揉。
掐按
3

5
次,

20

50
次。
【功效】
醒脑提神,
祛风通窍。
【应用】
治疗感冒,
头痛多用按揉法;
若抽搐,
昏迷多用掐揉法。
八 、



(头部手法八)
【定位】
在面部,人中沟的上1/3
与中
1/3
交点处。
【操作】用拇指甲
掐之,掐后加揉。 掐
3

5
次,或掐之醒即止之。
【功效】通
关开窍,
定惊安神。
【应用】
主要用于急救,
对于昏迷不醒、
窒息、惊厥、抽搐时, 掐之有效。九、承

浆(头部手法九)
【定位】在面部,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操作】用拇指甲
掐之,掐后加揉。掐
3

5
次,揉
20

50
次。
【功效】止呕
止泻,收敛津液,开窍醒神。
【应 用】主要用于惊风、昏迷、
高热、吐泻等病症治疗。胸腹部常用穴位一、天



(胸腹
部手法一)
【定位】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操
作】用中指端按后揉之,称按揉天突。按
3

5
次,揉
30

50
次。
【功效】化痰平喘,降逆止呕。
【应用】按 揉天突主要
用于气机不利,
痰涎壅盛或胃气上逆所致之痰多、
胸闷气喘、
呕吐 等病证。二、膻



(胸腹部手法二)
【定位】胸部,
前 正中线上,
平第
4
肋间,
两乳头连线中点。



【操作】
1

指腹按该穴上揉转
50

100次,称按揉膻中;
2
、继用两手
中指腹,从膻中穴同时向左右分推至两乳头
30

50
次,称
分推膻中;
3
、接着用食、中、无名指 三指腹从小儿胸骨上
窝向下直推至胸骨下角
30

50
次,称直推膻 中;
4
、最后用
食、中指指腹同时分按压小儿一至五肋间前正中线与锁骨中
线 之间的部位三至五遍,
称按压肋间。
以上四部操作,
称“推
胸法”【功效】宽 胸理气,止咳化痰,降逆止呕。
【应用】膻
中穴为气之会穴,居胸中,胸背属肺,对各种原因引 起的胸
闷、气喘、咳嗽、呕逆均有效。三、乳



(胸腹部手法三 )
【定位】
乳头外侧旁开
1
横指

0.2
寸)
左右两穴。
【操作】
用拇指或中指指腹按揉,称按揉乳旁。按
3

5
次,揉
30

50
次。
【功效】理气宽胸, 止咳平喘,降逆止呕。
【应用】按
揉乳旁可治疗肺系疾患之咳喘,
常与按揉乳根、膻中、
肺俞、
天突合用;
若呕吐者,
多与推板门等穴合用。
四、





(胸
腹部手法四)
【定位】乳 头直下,第
5
肋间隙中。
【操作】用
中指或拇指的指腹按揉,称按揉乳根。按
3

5
次,揉
30

50
次。
【 功效】宽心理气,止咳平喘。
【应用】按揉乳根可治
疗咳嗽、气喘、气逆等病证,常与按揉乳旁 、膻中、肺俞、
天突等合用。五、中



(胸腹部手法五)
【定位】上腹部,
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
4
寸。
【操作】
1
、中指腹做顺时针揉
转,
称安中调中法;
2

中指腹做逆时针揉转 ,
称补中法;
3

先做安中调中法,
继用食、
中指从小儿剑 突下轻轻直推至脐,
次数为揉转次数的
1/2
,称消导法。以上三法总称“推腹法”。
100

200
次。
【功效】

健脾和胃,消食导滞,补脾益气,
降气通便。
【应用】

安中调中法 具有调理脾胃,安抚中焦功
能,用于脾胃不和、中焦功能紊乱所致的病证。补中法具有
补脾益气 ,健胃助运的功能,常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
病证。消导法具有消积导滞,降气通便的功能,用于胃 肠里
实证。六、肚



(胸腹部手法六)
【定位】腹中部 ,脐中
央。
【操作】用中指指腹揉转,揉中加按,称揉肚脐。
100

300
次。亦可用灸法。
【功效】温阳散寒,健脾和胃,消食导
滞,涩肠固脱。【应用】肚脐为止泻要穴,对脾胃疾病疗效
亦佳,多用于腹泻,腹痛,腹胀等病症。临床上揉脐、推 上
七节、
揉龟尾常配合应用,
治疗腹泻效果较好。
七、






腹部手法七)
【定位】小腹部中点(脐下
2
寸与
3
寸之间)

【操作】用食、中两指指腹揉转,揉中加按,称 揉丹田。揉
200

300
次。
【功效】培肾固本,
温补下 元,
分清别浊。
【应
用】揉按丹田对遗尿、尿潴留有一定效果,临床常与清后溪
等合用。八、肚



(胸腹部手法八)
【定位】下腹部,脐
2
寸,旁开
2
寸之大筋处。
【操作】用拇、食、中三指相对用力,
提拿穴处下的少许肌肉组织,
称拿肚角。
3-5
次。
【 功
效】止腹痛。
【应用】按拿肚角是止腹痛之要法,对各种原
因引起的腹痛均有止痛效 果;特别是对寒性腹痛、伤食腹痛
效果更显著。本法刺激较强,为防止患儿哭闹影响手法的进
行 ,一般在诸手法操作完毕后,再拿此穴。肩背腰骶部穴位
一、大



(肩背腰骶部手法一)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
7
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操 作】用拇指甲掐之,掐后加揉,称
掐大椎。

20
次,

2 0

30
次。
【功效】
解表退热
【应用】
本穴为退 热之常用穴,主要用于感冒、高热、项强等。二、


井(肩背腰骶部手法二)
【定位】在肩胛区,第
7
颈椎棘
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
【操作】用 拇指与食、中指
三指相对用力提拿此处的筋肉皮肤,称拿肩井。用拇指指腹
按该穴,揉按结合, 称按肩井。拿、按各
3

5
次。
【功效】
宣通气血,发汗解 表。
【应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结束的总
收法;亦可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呕吐、惊风及肩背部 疼痛
等症。三、创

新(肩背腰骶部手法三)
【定位】第
1
胸椎棘
突旁开
2
横指处,左右各
1
穴。
【操作】用两拇指或 中指指
腹揉转,揉按结合,称揉创新。
20

30
次。
【功 效】止咳平
喘。
【应用】揉按创新常用于外感咳嗽、哮喘,临床多与揉
天突、膻中、肺 俞等合用。

注:此穴为刘开运教授的经验
穴,故名创新。四、肺

俞(肩背腰骶部手法四)
【定位】在
脊柱区,

3
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
1.5
寸。
【操作】

1

用拇 指或中指指腹分别置于两侧肺俞穴上,右顺时针,左逆
时针揉按
50

100
次,称揉肺俞。
2
、两拇指或中指从风门
穴沿肩胛骨下缘,
经肺俞向 外下方斜推至两肩胛骨下角
50

100
次,
推呈“八”字型;继而从肺俞直向下推至膈俞
50

100
次,推呈“||”型,称推“介 ”字
3
、用中指指腹蘸盐粉或姜汁,
沿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斜擦过肺俞,以皮肤发红为 度,八”
字称盐擦“。以上诸法总称推揉肺俞或推背法。
【功效】宣肺
止咳,化痰退热 。
【应用】推肺俞是临床治疗小儿呼吸系统
疾病常用手法,
可治感冒、
发热、
咳嗽、
气喘、
多痰等病证。
五、龟

尾(肩背腰骶部手法五 )
【定位】尾椎骨端。
【操作】
用拇指或中指指腹揉转,揉按结合,称揉龟尾。
200

300
次。亦可用灸法。
【功效】止泻,固脱,通便。
【 应用】龟尾
穴即相当督脉经之长强穴,穴性平和,能止泻,也能通便。
多与揉脐、
推七 节骨配合使用,
可治腹泻、
脱肛、
便秘等症。
六、七节骨(肩背腰骶部手法六 )
【定位】第
4
腰椎至尾骨
端(长强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 桡侧面或食、中指
两指指腹自下向上直推,称推上七节;用拇指桡侧面或食、
中指两指指腹从上 向下直推,
称推下七节。
100

200
次。
【功
效】推上七节能温阳止泻;推下七节能泻热通便。
【应用】
推上七节骨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证 虚;推下七节骨多用于
肠热便秘、
湿热痢疾等症。
七、
脊柱骨
(肩背 腰骶部手法七)
【定位】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两指指腹
蘸酒精从大 椎直推至骶椎(长强)
,称推脊,
100

200
次。
【功 效】
清热镇惊。
【应用】
推脊常用于各种发热病证。
八、


脊(肩背腰骶部手法八)
【定位】脊柱两旁,肺俞至肾俞
之间。
【操作】用捏 法,食、中指与拇指对捏该处的皮肤,
由肾俞朝上捏至肺俞处,
称捏脊,
俗称“翻皮” 。
3

5
遍。
【功
效】培育元气,调理气血。
【应 用】捏脊具有强健身体的功
能,是小儿保健常用主要手法之一。

临床治疗先天和后天
不足所致的慢性病症。本法单用,常用于小儿疳积、厌食、
腹泻等病症。上肢部常用穴位凡小儿 推拿在头面部操作时须
先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在上肢部操作时,须先按揉总
筋、分推阴阳 ,此五者为常例,有推开治疗大门和疏通经络
之意。一、总

筋(上肢部手法一)【定位】手臂内侧,腕掌
横纹的中点。
【操作】以左手轻握小儿的手掌,右手拇指按
在总筋处,与在腕背抵住的食指相对用力按揉约
100

300
次,称按揉 总筋。或用拇指甲掐
1
分钟,掐后加揉
20
次,
称掐总筋。
【功效】清热熄风止痉,通调全身气机。
【应用】
按揉总筋为推上肢的首推穴之一,故作常例手 法。掐揉法用
于治疗口舌生疮、夜啼、发热、惊风、抽搐等病症。二、阴

阳(上肢部手法二)

【定位】总筋穴两旁,小指侧为阴,
又称阴池;拇指侧 为阳,又称阳池。
【操作】两手握住小儿
手掌,两拇指并列,指面按在总筋穴上,朝左、右两边 分推
20

30
次,
称分阴阳,
又名手部分阴阳。
【功效】
平衡阴阳,
调和气血,行气导滞。
【应用】分推阴阳也列为手部常规手
法。
多用于阴阳不调,
气血不和而致的寒热往来、
烦躁不安、
食滞腹胀、呕 吐腹泻等治疗。



三、脾

经(脾土)
(上
肢部手法三)
【定位】

拇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

以右手食、
中指夹住小儿拇指,用拇指 螺纹面贴在小儿拇指螺纹面上做
顺时针旋转推动为补,称补脾经;由小儿拇指端直推向指根
为清 ,
称清脾经。
补脾经和清脾经统称为推脾经。
100

500
次。
【功效】

健脾胃,补气血,清湿热,止吐泻。
【应用】
补脾 经主要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消
化不良、形体消瘦等症。清脾经主要用于湿热内蕴 、肌肤发
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及热结便秘等症。脾为后天之本,
小儿脏腑娇嫩,
形 气未充,
脾常不足,
故一般脾经以补为主。
若脾实证需用清法需清后加补,补法操作次 数为清法一半。
四、肝

经(肝木)
(上肢部手法四)
【定位】

食指末节螺纹
面。
【操作】

以右手食、中指夹住小儿食指,用拇指 螺纹面
贴在小儿食指螺纹面上做顺时针旋转推动为补,称补肝经;
由小儿食指端直推向指根为清 ,称清肝经。补肝经和清肝经
统称推肝经。
100

500
次。【功效】平肝泻火,熄风镇惊,
解郁除烦。
【应用】
清肝经常用于急惊风、
抽搐、
烦躁不安、
五心烦热、
目赤、
口苦、
咽干等症。
刘 老认为小儿肝常有余,
肝经宜清不宜补,故补肝经很少用,以免引动肝风肝火;若
确属肝虚,需 补肝经时以补肾经代之,为补母实子法。五、



(心火)
(上肢 部手法五)
【定位】
中指末节螺纹面。
【操
作】以右手食、中指夹住小儿中指 ,用拇指螺纹面贴在小儿
中指螺纹面上做顺时针旋转推动为补,称补心经;由小儿中
指端直推向 指根为清,称清心经。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
经。
100

500
次。
【功效】
清心泻火,
除烦安神,
补益气血。
【应用】清心经常用 于心火炽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
口疮、
小便短赤等,
多与清天河水、
清 小肠、
清后溪等合用。
刘老认为小儿心常有余,补心经,易动心火,故本穴宜清不
宜补 ;若气血不足致面色无华、心烦不安、睡卧露睛等症需
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清法操作次数为补法一半 或以补脾
经代之。六、肺

经(肺金)
(上肢部手法六)
【定位】无 名
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以右手食、中指夹住小儿无名指,
拇指螺纹面贴在小儿无名 指螺纹面上做顺时针旋转推动为
补,
称补肺经;
由小儿无名指端直推向指根为清,称清肺经。
补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
100

500
次。
【功效】补益肺气,
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
【应用】补肺经主要用于
治疗 咳嗽、气喘、自汗怕冷、易感冒等肺气不足病证。清肺
经常用于感冒、发热、咳嗽、气喘痰鸣等肺经实证 、热证。
七、肾

经(肾

水)
(上肢部手法七)
【定位】小指末节螺纹
面【操作】以右手食、中指夹住小儿小指,用拇指螺纹面贴
在小儿小指螺 纹面上做顺时针旋转推动为补,称补肾经;由
小儿小指端直推向指根为清,称清肾经。补肾经和清肾经统
称推肾经。
100

500
次。
【功效】滋补肾阴,温养下 元,清
利下焦湿热。
【应用】补肾经主要用于治疗先天不足、久病
体虚、肾虚精亏所致 的久泻,多尿,遗尿,虚喘等病证。清
肾经主要用于治疗膀胱湿热、
小便赤涩等。
“肾 为先天之本”,
刘老认为肾经宜补不宜清。治疗膀胱湿热、小便赤涩时常以
清后溪代之。附:五 经配伍及推治刘老认为小儿推拿以手代
针药,取功效于指端。从五经推治虽施之患儿体表,意在调
整其体内阴阳及脏腑功能。五脏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相互促
进,在病理上必然相互影响。前人多以五行 生克制化之理说
明小儿五脏病机,决策治法。刘老认为运用五经推治来调整
脏腑功能,同样不能 只单纯考虑一个脏腑,而应注意调整脏
腑之间的关系。因此,他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结合小儿
病理生理特点,创立了独特的五经配伍推治法。一、五经助

营养舒化奶-


营养舒化奶-


营养舒化奶-


营养舒化奶-


营养舒化奶-


营养舒化奶-


营养舒化奶-


营养舒化奶-



本文更新与2021-02-13 17:3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49534.html

刘开运名医小儿推拿疗法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