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整形手术-左旋肉碱的危害
第八章
生物氧化
1.
生物氧化
:物 质在生物体内进行氧化称生物氧化,主要指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
内彻底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 成
CO2
和
H2O
的过程。
2.
生物氧化中的主要氧化方式
:加氧、脱氢、失电子
3.
CO2
的生成方式
:体内有机酸脱羧
4.
呼吸链
: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通过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
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氧 结合生成水,这一系列酶和辅酶称为呼吸链,又称电子
传递链。
组成
复合物
复合体Ⅰ
复合体Ⅱ
名称
NADH
脱氢酶
琥珀酸脱氢酶
辅基
FMN
(黄素蛋白)
, Fe-S(
铁硫蛋白)
FAD
(黄素蛋白),
Fe-S
,
Cyt b
(血红素
b
)
(1)NADH
氧化呼吸链
:< br>苹果酸
-
天冬氨酸穿梭
NADH
→复合物
I
→
CoQ
→复合物
III
→
Cyt c
→复合物
IV
→
O
产
2.5
个
ATP
(2)
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3-
磷酸甘油穿梭
琥珀酸
→
复合物
II
→
CoQ
→复合物
III
→
Cyt c
→
复合物
IV
→
O
产
1.5
个
ATP
含血红素的辅基
: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
5.
细胞质
NADH
的氧化
:
胞液中
NADH
必 须经一定转运机制进入线粒体,再经呼吸链
进行氧化磷酸化。
转运机制
< br>(
1
)
3-
磷酸甘油穿梭
:主要存在于脑和骨骼肌的快肌,产 生
1.5
个
ATP
(
2
)
苹果酸
-天冬氨酸穿梭
:主要存在于肝、心和肾细胞;产生
2.5
个
ATP
6.
ATP
的合成方式
:
(
1
)
氧化磷酸化
:是指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 br>ADP
磷酸化,生成
ATP
,又称
为偶联磷酸化。
偶联部位
:复合体Ⅰ、
III
、
IV
(
2
)
底物磷酸化
:是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通过高能基团转移合成
ATP
。
磷
/
氧比
:氧化磷酸化过程中每消耗
1
摩尔氧原子(
0.5
摩尔氧分子)所消耗磷酸的摩
尔数或合成
ATP
的摩尔数。
7.
磷酸肌酸作为肌肉中能量的一种贮存形式
第九章
糖代谢
一、糖的
生理功能
:(
1
)氧化供能
(
2
)提供合成体内其它物质的原料
(
3
)作为机体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
吸收速率最快的为
-
半乳糖
二、血糖
1
.
血糖:
指血液中的葡萄糖
正常空腹血糖浓度
:
3.9~6.1mmol/L
2.
血糖的
来源:
(
1
)食物糖消化吸收
(
2
)肝糖原分解
(3)
糖异生
去路:
(1
)氧化分解供能
(
2
)合成糖原
(
3
)转化成其它糖类或非糖物质
3.
血糖调节
:肝脏调节、肾脏调节(肾糖阈)、神经调节、激素调节
体内主要升血糖激素:胰高血糖素
、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
三、糖代谢
1.
无氧酵解
(
无氧或缺氧;生成乳酸;
释放少量能量
)
关键酶
:己糖激酶、
6-< br>磷酸果糖激酶
1
、丙酮酸激酶
反应部位
:胞液
产能方式
:底物磷酸化
净生成
2
ATP
⑴
葡萄糖磷酸化为
6-
磷酸葡萄糖
-1ATP
⑵
6-
磷酸葡萄糖转变为
6-
磷酸果糖
⑶
6-
磷酸果糖转变为
1,6-
二磷酸果糖
-1ATP
⑷
1,6-
二磷酸果糖裂解
⑸
磷酸丙糖的同分异构化
⑹
3-
磷酸甘油醛氧化为
1,3-
二磷酸甘油酸【
脱氢反应
】
⑺
1,3-
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
3-
磷酸甘油酸【底物磷酸化】
+1*2ATP
⑻
3-
磷酸甘油酸转变为
2-
磷酸甘油酸
⑼
2-
磷酸甘油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⑽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成丙酮酸,
并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
+1*2ATP
(11)
丙酮酸加氢转变为乳酸
生理意义:
(
1
)
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取能量的有效方式。
(
2
)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
3
)无氧酵解的中间产物是其他物质的合成原料。
2.
有氧氧化:
糖的有氧氧化指在机体氧供充足时,葡萄糖彻底氧化成
H2O
和
C O2
,
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是机体主要供能方式。
部位
:胞液及线粒体
30ATP
(脑、骨骼肌快肌)
或
32ATP
(肝、心、肾细胞)
第一阶段
:糖酵解途径(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
反应过程与无氧糖酵解一致
区别:胞液
NADH
的氧化
*2
①
肝、心和肾细胞
苹果酸
-
天冬氨酸循环
+ 2.5*2
个
ATP
②
脑和骨骼肌快肌
3-
磷酸甘油循环
+1.5*2
个
ATP
有氧氧化多产生
3
或
5
个
ATP
第二阶段
: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为乙酰
CoA
关键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第三阶段
:
三羧酸循环:
指乙酰
CoA
和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
反复的进行脱氢脱羧 ,又生成草酰乙酸,再重复循环反应的过程。
反应部位:线粒体
关键酶
:柠檬酸合成酶
异柠檬酸脱氢酶
α
-
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要点:
经过一次三羧酸循环,
消耗一分子乙酰
CoA
,
经二次脱羧,四次脱氢,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生成
1
分子
FADH2
,
3
分子
NADH+H+
,
2
分子< br>CO2
,
1
分子
ATP
或
GTP
。净生成
10
分子
ATP
。
整个循环反应为不可逆反应
生理意义:
(
1
)是三大营养物质氧化分解的共同途径;
(
2
)是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联系的枢纽;
(
3
)糖的有氧氧化是机体产能最主要的途径。
第四阶段
:氧化磷酸化
巴斯德效应
:指有氧条件下酵母酒精发酵受到抑制的现象。
3.
磷 酸戊糖途径:
葡萄糖生成磷酸戊糖及
NADPH+H+
,前者再进一步转变成
3-
磷
酸甘油醛和
6-
磷酸果糖的反应过程。
细胞定位:胞
液
第一阶段:不可逆的氧化反应,生成磷酸戊糖,
NADPH+H+
及
CO2
第二阶段则是可逆的非氧化反应,包括一系列基团转移。
鼻子整形手术-左旋肉碱的危害
鼻子整形手术-左旋肉碱的危害
鼻子整形手术-左旋肉碱的危害
鼻子整形手术-左旋肉碱的危害
鼻子整形手术-左旋肉碱的危害
鼻子整形手术-左旋肉碱的危害
鼻子整形手术-左旋肉碱的危害
鼻子整形手术-左旋肉碱的危害
本文更新与2021-02-12 22:0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48412.html
-
上一篇:体育活动记录(10分钟)1
下一篇:常用生化检验英文缩写术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