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骨突出-
中医治疗失眠新进展
失眠是以难以入睡和维持睡眠困难为特征,并影响睡 眠质量的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症
状,常常与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相伴随。目前睡眠质量问题已成为许 多国家广泛关注的公
共卫生问题,按照美国精神科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
(
DSM-IV
)和美国睡眠医
学研究会的《国际睡眠障碍分类》
(
ICSD
)标准,大多数专家认同原发性失眠应该涵盖内因
性失眠、主观感觉性失眠和儿童期失眠。可是 ,上述分类标准均为排除性诊断标准,要诊
断为原发性失眠症需要排除其他睡眠障碍和疾病后才能作出诊 断。
中医学将失眠称之为
“不
寐”
、
“不得眠”
、
“不得卧”
、
“目不瞑”等,本病有虚有实,大多病程较长,难以速愈,易
反复发作, 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笔者就近几年中医治疗失眠新进展综述如下。
1
失眠的病因、病机
1.1
中医体质学说与失眠的关系
《内经》中记载了多种体质分类如: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载:
“先立五形金水木
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
,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结 合人体外部形
态、
禀性以及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特征,
将人分为二十五种体 质类型。
《灵枢·
通
天论》篇按阴阳的多少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之 人等
5
种不同的体质类
型。近年来,分类方法亦是种类繁多,包括四分法、六分法、七 分法、九分法等,王琦的
九分法将体质分为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瘀血质、痰湿质、湿热质 、气郁质、
特禀质。
就像体质因素决定着人体对病邪的易感性各异 一样,不同体质的人对失眠的易感性也
有所不同。同是患失眠的病人,因体质不同而证型各异。具有阴阳 平和质特征的人,不易
为邪气所伤而发病,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所以患失眠的可能性很 小,即使患病也容
易治愈。阴虚质的人素体阴液亏虚,若劳心思虑过度或久病损及真阴则易导致阴亏于下 ,
阴不纳阳,
阴阳失交之失眠症。
精神刺激是导致失眠的重要因素之一,
吴谦
《医宗金鉴·
杂
病心法要诀》说:
“凡此九气(怒、喜、悲、恐、寒、炅、惊 、劳、思)丛生之病,壮者得
之气行而愈;弱者得之气着为病也。
”说明对某些情感刺激,机体 发病与否,不仅与刺激种
类及其量、质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机体体质有关。
1.2
引起失眠的心理因素
医学对失眠的认识,往往着眼于睡眠 行为的改变,强调“安神”治瘵,却忽视了失眠
症患者心理行为的异常。失眠症患者多存在着睡眠质量主 观评估障碍。多数是怕失眠的心
理,以往对失眠症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但催眠药物的耐受性、依赖性和宿 醉作用影响疗效
和依从性。在失眠患者中,往往存在一个典型的恶性循环:患者过度地担心能否入睡和夸
大失眠的后果,引起生理和心理的觉醒,使失眠问题更加严重
[5]
。
还有不少自称失眠的人,往往不能正确看待梦,总认为梦对人体有害,梦是睡眠不佳< br>的表现,甚至有人误认为多梦就是失眠。这些错误观念往往使人焦虑,担心入睡后会做梦
的“警戒”心理,往往影响睡眠质量。有些人对自己的行为过失感到内疚自责,在脑子里总是重演过失事件,
并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妥善处理。
白天由于事情多,
自责懊悔情绪稍轻,
到夜晚则“徘徊”在自责、懊悔的幻想与兴奋中,故辗转难眠。有些人在期待某人或 做某
事,或担心睡过头会误事的情况下,常出现早醒,久而久之成为早醒患者。
1.3
失眠的辨证分型
失眠的主要病机是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 血失和,以致心神不宁。主要由七情所伤,
思虑太过或突受惊吓引起,亦有禀赋不足,年迈体弱,气血、 阴阴失衡,脏腑功能不调所
致。如《灵枢大惑论》曰:
“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 气满,阳气满则阳娇盛,
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
1.3.1
气郁化火,心神不宁型
李瑜等认为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 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精神压力较以前明显增加,使
情志失调,七情过极成为现代失眠的主要原因。情 志失调,易致肝气郁结,日久肝郁化火,
火扰心神而不得眠。故笔者认为肝为失眠起病之源,心为传病之 所。而心神不安,神机逆
乱是失眠的主要病机。滕晶等
[10]
指出情志内伤是失眠的 主要病因,心神不安是失眠的重
要病机,七情致病,必由肝起,首先伤气,进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导致心神不宁,
神不守舍,其病源在肝,心为传变之所。失眠的发生主要因心肝二脏功能紊乱,气血阴阳
平衡失调,所以治疗当燮理脏腑气血,平调阴阳,从而使恒动的内环境达到协调平衡,恢
复正常 的睡眠规律。
1.3.2
胃气不和,痰热内扰型
刘彦廷等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总结,认为失眠在临床上主要为痰热内阻所致,多侵犯
少阳和阳 明两经,为多火多痰之疾。刘国松认为失眠日久,紧张焦虑,思虑伤脾,脾虚则
气血生化不足,内经曰“ 血舍魂”
,血虚则魂不守舍,故不寐;
另脾虚健运失职,水湿不
化,停聚为痰,痰扰神明亦引起不寐。古云“
百病多因痰作祟”
,
“怪病多痰”
。
1.3.3
阴虚火旺,阴不敛阳型
钟海平等认为阴阳不交致不寐。
《 灵枢·口问》篇有“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
尽而阳气盛,
则寤矣。
”
所以说人与阴阳天地相应,
昼醒而夜寐,
如果在某些病因的作用下,
阴阳不能顺利转变 ,阳不入阴或人体不能适应自然节律的变化,就会导致失眠的发生。睡
眠不是觉醒的简单终结,而是中枢 神经系统内主动的节律性的神经过程引起的,大脑存在
着随昼夜节律变化的生物钟,调节着人体的睡眠与 觉醒,它受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所控制,
生物节律的改变即可引发睡眠疾病。
1.3.4
阳虚不运,心神失养型
阳气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中起 着主导作用。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
密乃固。
阳强不能密,
阴气乃绝”
,
“阳气者,若天如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张景岳谓:
牙槽骨突出-
牙槽骨突出-
牙槽骨突出-
牙槽骨突出-
牙槽骨突出-
牙槽骨突出-
牙槽骨突出-
牙槽骨突出-
本文更新与2021-02-07 21:1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48201.html
-
上一篇:中药炮制试题及答案4
下一篇:房颤中医药们治疗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