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光-
一、填空:
(每空
1
分,共
30
分)
1
、表皮由
分化而来,主要由
、
、
和
细胞构成。根据分化阶段可分为五层,由深至浅分别为
、
、
、
和
。
2
、
梅毒确诊试验为
,
梅毒筛选试验为
。
3
、银屑病临床上可分为
、
、
及
。
4
、
临床上常见的疣有:
、
、
及
。
6
、疥疮好发于皮肤薄嫩部位如:
、
、
、
、
及
等。
7
、过敏性紫癜临床上可分为
型,
型,
型,
型等。
二、单选题(每题
1
分,共
30
分)
1
、全身皮肤最薄的部位是(
)
A
胸部
B
眼睑
C
四肢
D
臀部
2
、指甲的生长速度为(
)
A
每个月
1cm B
每
2
个月
1cm C
每
3
个月
1cm D
每年
1cm
3
、
以下关于苔藓样变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为皮肤局限性粗糙增厚
B
常与搔抓、摩擦及慢性炎症有关
C
皮嵴变平、皮沟变浅
D
主要见于慢性瘙痒性皮肤病
4
、
以下关于糜烂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为局限性表皮缺损
B
不累及基底膜带
C
真皮层无改变
D
愈后常有瘢痕
5
、
以下皮肤病中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是(
)
A
慢性单纯性苔藓
B
带状疱疹
C
湿疹
D
荨麻疹
6
、
哪种剂型更易透皮吸收(
)
A
软膏
B
霜剂
C
粉剂
D
油剂粉
7
、
糊剂不适用于以下哪种情况(
)
A
躯干皮损
B
头部皮损
C
亚急性湿疹,
少量渗出
D
急性湿疹,
少量渗
出
8
、
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主要潜伏于(
)
A
真皮层皮肤附属器
B
基底膜带
C
脊髓后根神经节
D
感觉神经轴索
9
、
引起带状疱疹的病原微生物是(
)
A
人类乳头瘤病毒
B
麻疹病毒
C
单纯疱疹病毒
D
水痘
-
带状疱疹
病毒
10
、浅部真菌病发生的部位不包括(
)
A
表皮
B
真皮
C
毛发
D
指甲
11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典型皮损为(
)
A
毛囊性圆形小丘疹
B
毛囊性半球形小丘疹
C
毛囊性角化性丘疹
D
粉
刺
12
、疥疮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
A
直接传播
B
血液传播
C
母婴传播
D
消化道传播
13
、疥疮的自觉症状为(
)
A
剧痒,夜间尤甚
B
瘙痒,
搔抓后加重
C
瘙痒,
日晒后加重
D
偶痒,
皮损处
轻度压痛
14
、特应性皮炎的渗出性损害常见于(
)
A
新生儿
B
婴儿
C
儿童
D
青年
15
、手部湿疹和手癣的鉴别要点主要为(
)
A
好发部位
B
皮损性质
C
皮损颜色
D
真菌检查
16
、慢性湿疹的典型表现是(
)
A
明显渗出
B
红斑基础上的丘疱疹
C
不同程度的苔藓样变
D
糜烂继发细
菌感染
17
、急性接触性皮炎的典型皮损为(
)
A
境界清楚的红斑,其上有丘疹和丘疱疹
B
红斑基础上的水疱和脓疱
C
簇状分布的针尖大小水疱
D
皮肤柔嫩部位的针尖大小丘疹、
丘
疱疹
18
、以下关于亚急性湿疹的临床表现描述错误的是(
)
A
红肿减轻
B
鳞屑结痂为主
C
可阵发性加重
D
渗出增多
19
、血管性水肿应和以下哪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
A
荨麻疹
B
寻常性天疱疮
C
脓疱疮
D
水痘
20
、急性荨麻疹的典型皮损为(
)
A
丘疱疹
B
风团
C
结节
D
水疱
21
、皮肤划痕征又称为(
)
A
人工荨麻疹
B
急性荨麻疹
C
压力性荨麻疹
D
尼氏征
22
、以下关于药疹的处理错误的是(
)
A
停用可疑致敏药物
B
加速药物排泄
C
常规使用抗生素是预防感染的唯一手段
D
加强支持疗法
23
、皮损表现为对称分布的水肿性红斑、丘疹,虹膜现象阳性,临床考虑为(
)
A
麻疹样药疹
B
猩红热性药疹
C
多形红斑性药疹
D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
疹
24
、寻常型银屑病的典型损害为(
)
A
环状红斑
B
鳞屑性红斑块
C
水肿性红斑
D
玫瑰红斑覆糠状鳞屑
25
、以下不属于银屑病临床类型的有(
)
A
寻常型
B
点滴型
C
红皮病型
D
关节病型
26
、
DLE
的基本皮损为(
)
A
境界清楚的红斑,有粘着性鳞屑和角栓
B
境界不清的水肿性红斑
C
靶形红斑
D
境界清楚的色素减退斑
27
、
SLE
的首选药物是(
)
A
皮质类固醇
B
羟氯喹
C
非甾体类抗炎药
D
免疫抑制剂
28
、二期梅毒发生于(
)
A
感染后
2
~
4
周
B
硬下疳消退后
1
~
2
周
C
硬下疳消退后
3
~
4
周
D
硬下疳出现后
1
~
2
周
29
、淋病的表现有以下哪种(
)
A
淋菌性咽炎
B
淋菌性肝炎
C
淋菌性胸膜炎
D
淋菌性心内膜
炎
30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潜伏期一般为(
)
A 1
周
B 1
~
2
周
C 1
~
3
周
D 3
~
4
周
三、多选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
1
、
下列哪些因素可影响皮肤的吸收作用(
)
A
皮肤的结构和部位
B
皮肤角质层的水合程度
C
被吸收物质的理化性质
D
外界环境因素
2
、
糜烂和溃疡的不同点有(
)
A
皮肤缺损的面积
B
皮肤缺损的深度
C
愈后是否形成瘢痕
D
表面是否继发感
李晓光-
李晓光-
李晓光-
李晓光-
李晓光-
李晓光-
李晓光-
李晓光-
本文更新与2021-02-07 20:2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48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