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蛇毒的成分及毒理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07 11:34

增重-

2021年2月7日发(作者:眼部除皱的价格)
蛇毒的成分及毒理



(
一)一般理化性质



蛇毒为粘稠、透明或淡黄色的液体,是多种毒蛋白、酶和多肽的混合物,含水量 约为
65

80
%左右,有特殊腥味,易起泡沫,加热可以破坏,常温下易变 腐而失活,冰箱内保存新鲜
蛇毒也会部分失去毒力,
然经真空低温干燥后,
可保存原毒 力数十年不变,
蛇毒具有蛋白质、
多肽之共性,凡有强酸、强碱、氧化剂、还原剂、蛋白水解酶 均能使之变质,破坏。



(
二)有毒成份及毒理



蛇毒的生物学功能主要是帮助蛇本身捕食和消化食物,就其有毒成份主要是神经 毒素、心
脏毒素、
细胞毒素、
出血毒素、
促凝、
抗凝组份和一些酶等 ,
各含多少或有无,
随蛇种而异。



1.
神经毒素:




按作用部位、作用方式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作用于运动神经与骨骼肌接 头处的突触后膜,
与后膜的胆碱能受体相结合,
使运动神
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对该受 体不起作用,
从而导致骨骼肌松弛,
称突触后神经毒素,
其作
用特点似箭毒,
又称拟箭毒样神经毒素。
与箭毒相比,
突触后神经毒素与乙酰胆碱受体的结
合 强度较大,对骨骼肌松弛作用亦较强。例如眼镜蛇的神经毒素,银环蛇毒的
α
-
神经毒 素,
海蛇的神经毒素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在蝰蛇科和响尾蛇科蛇毒中有极个别种蛇毒也含有突触
后毒素。我国江浙产的蝮蛇毒中就含有突触后神经毒素。



另 一种是作用于神经
-
肌肉接头的突触前膜,
抑制突触前膜乙酰胆碱的释放过程,
例如银环
蛇毒的
β
-
神经毒素、
从江浙蝮蛇中分离出来的具有PLA2
活性的突触前神经毒素。
在这两种
神经毒素的共同作用下,双重地阻断了 神经
-
肌肉接头的传递,引起骨骼肌呈弛缓性麻痹。
由于呼吸肌的麻痹,
导致 外周性呼吸衰竭,
若能及时的合理的抢救,
这种呼吸衰竭是有可能
被恢复的。
海蛇毒引起的呼吸麻痹,
主要是该蛇毒中的神经毒素与突触后膜的胆碱能受体结
合,阻断神经< br>-
肌肉接头所致。并且海蛇毒能选择性地损坏骨骼,使肌纤维变性、坏死,临
床上常见肌 红蛋白尿和急性肾衰竭,故有人把海蛇毒中的神经毒素称之为肌毒素。

神经毒
素引起 的骨骼肌弛缓性麻痹,以头颈部为先,到胸部,最后到膈肌,反方向恢复。


< br>神经毒素的这些症状,相当于中医风邪侵袭所致的临床表现,故称为

风毒





2.
血循毒




血循毒的种类多,成份复杂,以心血管和血液系统为主,产生多方面的毒性作用。其临床< br>表现相当于中医的火热毒症状,故称

火毒





(1).
膜毒素:
一般存在于眼镜蛇科蛇毒中,
亦存在于响尾蛇科 蛇毒。
因该毒素对心脏有毒性,
亦称心肌毒素。
膜毒素系强碱性蛋白,
其毒性 比神经毒素弱,
可损害心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蛇伤后,
随着血循环中蛇毒浓度的升高 ,
可发生短暂兴奋后转入抑制,
心搏障碍,
心室纤颤,
甚至心肌坏死,导致心 力衰竭而死亡。若有
PLA2(
磷脂酶
A2)
存在,该毒素可大量溶血,
这将加速休克动物的死亡。


(2).
细胞毒素:这种毒素可作用在细胞膜上,导致膜结构改变而释放细胞内容物
,
也能直接
溶解某些动物的红细胞。
因此被蝰蛇或眼镜蛇咬伤,可引起肢体组织溶解,< br>血尿,
严重者可
致肾小管损坏。


(3).
出血毒 素:能引起动物水肿、出血和组织坏死,这种毒素广泛存在于蝰蛇、五步蛇、蝮
蛇和竹叶青,这种毒素的 局部效应迅速,
可使局部通透性增加,产生广泛的血液外渗,
导致
多个脏器出血。

(4).
促凝与抗凝组份:二者常同时存在,见于蝰亚科,蝮亚科,眼镜蛇科 中的某些蛇毒,如
蝰蛇,五步蛇及眼镜王蛇蛇毒中均有这些组份。


< br>抗凝组份:
包括抗凝血活酶作用和纤维蛋白溶解作用,
蝮蛇毒、
五步蛇毒具有这 两种作用,
眼镜王蛇毒中也含有抗凝血活酶作用的物质,因而出现抗凝性。



促凝组份:亦有两种作用的物质。


(I)
凝 血酶样作用:主要存在于蝮亚科
(
包括五步蛇
)
蛇毒中,这些凝血酶样物质与 凝血酶有
所不同,它的促凝活性不被肝素抑制,且它对纤维蛋白原的作用方式也与凝血酶不尽相同,由凝血酶样物质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凝胶很不稳定,
易被血液中的纤溶酶所溶解,
以致在人体
内可引起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出现血液失凝。


(II)
激 活第Ⅹ因子作用:
这种促凝活性物质是一种精氨酸酯酶,
从园斑蝰蛇毒中提纯来的,
其 作用最强。它通过激活第Ⅹ因子,
在有磷脂、因子Ⅴ和钙离子的参与下,
形成凝血酶原激
酶,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形成纤维蛋白。这样可引起
弥 漫性血管内凝血,
继而引发纤维蛋白溶解,
导致全身广泛性出血,
由于肝素可抑制凝血 酶
的这种作用
,
也就是说蛇毒激活第Ⅹ因子的作用可被肝素所阻断,
所以含 有激活第Ⅹ因子的
蛇毒引起的中毒,造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在早期,使用肝素治疗,是有效的。



3.
酶:




蛇毒中含有丰富的酶,其中有几种酶与蛇毒毒性关系较密切的,分述于下:



(1)
蛋白水解酶:有些蛇毒中含有两种以上的、有活性的蛋白水解酶,绝大 多数的蛋白水
解酶可凝固纤维蛋白原,
蛋白水解酶可损害血管壁引起严重出血,
组织破 坏,
甚至深达骨部,
同时释放出组织胺,
组织胺和缓激肽都能引起血压剧降至休克水平 ,
它还使神经细胞的通透
性增加,影响神经功能,
它对机体有害,
但对毒蛇本 身则是主要的消化酶。
依地酸钠可抑制
蛋白水解酶的活性,故在临床上蛇伤早期可用其5%溶液 冲洗伤口。


(2)
磷脂酶
A2(PLA2)
:蛇 毒中所含的磷脂酶,以磷脂酶
A2
为主。它具有突触前神经毒作
用、肌溶作用、心脏毒 作用、溶血作用、出血作用、促凝、抗凝作用加温和抑制血小板聚集
作用、降压作用、水肿作用等,不同 的蛇种中的磷脂酶仅含其中少数的生理作用。


(3)
透明质酸酶: 此酶存在于多数蛇毒中,以蝰科蛇毒含量为高。能溶解细胞与纤维间质
的酸性粘多醣,破坏结缔组织的完 整性,促使蛇毒从局部向周围组织扩散,扩大局部炎症,
加深症状。



(
三)蛇毒中毒的死亡原因



1.
呼吸 肌麻痹:常见于银环蛇、金环蛇、海蛇蛇伤;也可见于眼镜蛇、眼镜王蛇毒中毒,
若抢救不及时,发展为 缺氧性脑病,窒息死亡。


2.
循环衰竭:
常见于蝰蛇、< br>五步蛇、
烙铁头等毒蛇伤因出凝血障碍所致,
也可见于眼镜蛇、
眼镜王蛇等蛇毒 的心脏毒引起心力衰竭而造成。


3.
急性肾功能衰竭:常见于蝰蛇 毒溶血产生的大量血红蛋白,其次是五步蛇、蝮蛇和海蛇
毒损害骨骼肌所产生的大量肌红蛋白
,
在酸性尿中
,
沉积于肾小管,产生肾小管阻塞,引起
急性肾功能衰竭。


4.
出血及凝血障碍:常见于蝰蛇蛇伤、五步蛇伤引起的广泛内、外出血,溶血,特别是心
肌 、肺及脑出血死亡。


5.
感染:创面坏死感染,气性坏疽,败血症 及创口合并破伤风,呼吸麻痹后引起积聚性肺
炎,吸入性肺炎,真菌感染等致死。


6.
严重中毒者,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是蛇伤中毒死亡的辅因





毒蛇咬伤的主要症状



(
一)神经毒类


1.
银环蛇咬伤


[
局部症状
]
伤口疼痛不明显,有麻木感、无红肿,无出血或出血不多,牙痕 为(

. .
)形,
牙痕间距约

0.8


1.5
厘米。其伤口局部症状不易被病人所留意,应重视。


[
全身症状
]
早期无症状,表情自如,易被忽视。伤后
1

4
小时,开始出现头晕、眼花、视
物模糊,咽部有异物感,懒言嗜睡,困倦 乏力,常有呕吐,肠蠕动先短暂亢进后为抑制,病
情迅速恶化,出现眼睑下垂
,
口不能张,伸舌不灵
,
吞咽困难,流涎,声嘶,呼吸困难,神
志清,但不能讲话,可用手势表达。


危重患者出现呼吸变慢变浅,口唇指甲发绀,肋间肌麻痹,膈肌活动困难,胸式呼吸减弱,
呼吸 变浅变慢,腹式呼吸减弱,呼吸不规则,呼吸停止,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
失,四肢瘫痪,肌 力消失,胃肠麻痹,甚至昏迷。



呼吸刚停,血压可短暂升高,心跳加 快,及时人工呼吸,进行抢救,仍有挽救的希望,否
则可因呼吸衰竭,继之循环衰竭而死亡。
此 类患者,往往在呼吸停止后仍有意识存在,
故在
抡救时,应注意采取保护性医疗措施。



2.
金环蛇咬伤


[
局部症状
]
伤口疼痛轻微或麻木感,牙痕
“. .




形,牙距为
0.8

1.6
厘 米。伤口皮肤呈
荔枝皮样,患肢淋巴结可有肿大。


[
全身症状< br>]
与银环蛇相似,但症状出现及发展稍慢,可有头昏、嗜睡、视力模糊、复视、咽
部有阻 塞感,声嘶失语,流涎,胸闷,呼吸急促,全身肌肉骨骼、关节阵发性疼痛。


严重时全身肌肉麻痹,各种神经生理反射消失。最后由于呼吸肌麻痹及循环衰竭死亡。



3.
海蛇咬伤


[
局部症状]
咬伤瞬时疼痛,后有麻木感,伤口不红,不肿,不痛,牙痕较小,有时难以辨认。
本病主 要发生在海洋捕鱼作业时,被混在鱼群中的海蛇所伤。


[
全身症状
]
咬伤后
3

5
小时,可见明显全身中毒症状。由于海蛇毒阻断神 经
-
肌肉接头的传
递,并对骨骼肌的损害;出现全身筋骨疼痛,口不能张,伸舌、吞咽 、讲话及咳嗽等均感困
难,眼睑下垂,视物模糊,面无表情
,
严重时
, < br>呼吸困难,唇、甲紫绀,眼球固定,瞳孔放
大,深昏迷,甚至呼吸肌麻痹。并可有腮腺肿大,流涎 ,出汗。在肢体瘫痪前,有短时性腱
反射亢进。
由于横纹肌纤维被破坏,
出现肌红蛋白 尿(深褐色)
,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可能是伤后
2

3
天死亡的原因。



(

)
血循毒类



1.
蝰蛇咬伤


[
局部症状]
咬伤后即感灼痛,持续性逐渐加剧,一般有两个较大牙痕,呈
(? ′)
,牙 痕间距为
1.0

1.5
厘米,伤口可有小许出血,并有瘀斑。伤肢肿胀明显 ,迅速向外蔓延,伤周附近有
水泡,血泡。局部组织坏死、溃烂,可深达骨质。

< br>[
全身症状
]
全身不适,畏寒发热,肌肉骨骼疼痛,皮肤感觉过敏,早期可出现 血尿,全身皮
下有散在性出血点,可融合成片状瘀斑。齿龈出血,鼻衄,眼结膜下出血,咯血、呕血、便
血,经期妇女阴道流血过多。严重时可肺间质广泛出血,并有罗音,溶血性黄疸,心脏出血
引起 心率不齐,传导阻滞及心肌炎的改变。由于失血、溶血过多而面色苍白,手足冷,表情
淡漠或烦燥不安, 脉细数,血压下降以致休克。


早期可出现蛋白尿,
管型尿,
甚至 血尿,
尿少,
尿闭而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病人多因休克、
急性肾功能衰竭、 广泛出血而死亡。经抢救脱险后恢复较慢。



2.
竹叶青蛇咬伤


[
局部症状
]
伤口痛如刀割,呈持续性,牙痕(
. .
)形,牙间距
0.5

1.2
厘米,局部肿胀,疼
痛, 有瘀斑,水泡、血泡,甚至形成溃疡,常有淋巴管炎及相应淋巴结炎,伤口出血不多。

[
全身症状
]
可有头痛、头晕、眼花嗜睡、恶心呕吐、胸痛、腹痛等。严重者可出 现吐血、便
血,个别可因疼痛及出血而致休克。有个别死亡病例发生。



3.
烙铁头蛇咬伤


[
局部症状
]
伤口灼痛,并有渗血,牙痕两个,呈(
`
'
)形,牙痕间距为
0.8

1.4
厘米,伤周
红肿,可间血 泡,水泡或瘀斑,伤肢淋巴结肿痛。


[
全身症状
]
与竹 叶青蛇相似且强,严重者有五官出血,吐血,大小便出血,四肢冰冷,血压
下降,休克,昏迷。有因急性 肾功能衰竭,急性循环衰竭而死亡。



4.
五步蛇咬伤


[
局部症状
]
牙印大而深,呈(
·
·
)
牙距
1.5

3
厘米,局部疼痛剧烈,伤口周围或患肢肿胀,
严重 者起水泡、血泡、伤口流血不止,甚至可坏死。患肢淋巴管炎,淋巴结肿大。


[< br>全身症状
]
病人迅速出现全身症状,常有畏寒、发热、胸闷、心慌、气促、头昏眼花,严 重
者呼吸困难。全身广泛出血,如皮下出血、牙龈、鼻、眼结膜出血、咯血、便血、血尿、黄
疸 等,甚至体腔出血、且不易止血、血压急剧下降,至休克、昏迷,严重者死于心、肾功能
急性衰竭;心肌 、脑组织出血也能致死。病人治愈后常有患肢肌肉萎缩等后遗症。



(三)混合毒类



1.
眼镜蛇咬伤


[
局部症状
]
咬后即感疼痛,
逐渐加重,
并向心 端蔓延。
常见牙痕两个,
牙间距
1.1

1.9
厘米,伤口流血不多,很快闭合变黑,伤口周围皮肤迅速变红,可扩散到整个肢体,甚至躯干。局
部常有水 泡、血泡及相应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被毒素浸润的局部组织,致组织缺血缺氧,
变性坏死,形成溃疡, 经久难愈。


[
全身症状
]
严重者伤后
2

6
小时,全身不适、困倦、畏寒,发热
39

40
℃。 胸闷、心悸,
恶心,呕吐,肌肉无力,步态蹒跚,懒言。随着病情的加重,出现眼睑下垂,说话不清,吞
咽困难,呼吸表浅。血压先升后降,最后发生休克。可因呼吸麻痹、急性肾功能衰竭及循环
衰竭 死亡。



2.
眼镜王蛇咬伤


[
局部症状
]
伤后立即感到局部剧痛,可见大而深的牙痕,呈
(′′
)
形,牙痕间距较宽,常大于
1.9
厘米,局部红肿明显,并迅速向上蔓延。


[
全身症状
]
中毒症状发展很快,
半小时内出 现头晕、
头痛,
烦躁不安,
困倦乏力,
张口困难,
心跳减弱,心率不 齐,手足冰冷,出汗,血压急剧下降,呼吸抑制,发绀,全身瘫痪,各种
神经生理反射消失,最后昏迷、 抽搐,一般伤后
1

2
小时内可因呼吸麻痹及急性循环衰竭
而死亡。



3.
蝮蛇咬伤


[
局部症状
]
牙印小,呈


·
)形,牙间距约
0.6

1.2
厘米,伤口剧痛,肿胀明显,流血不止,< br>起水泡和血泡及组织溃烂等。


[
全身症状
]
常于 伤后
1-6
小时出现,病人发热,头昏、复视、眼睑下垂,胸闷、气促,全身
肌肉酸痛 、颈项强直,可有外周性呼吸麻痹,若抢救不及时,病人可死于呼吸衰竭、肾衰或
循环衰竭。




毒蛇咬伤诊断要点



(

)
有被蛇咬伤病史


如伤口有一对毒牙痕,
并伴有局部和全身症状,
且有蛇尸体或伤者证实为毒蛇,
则多为毒蛇;
如伤口有

2-4
行均匀而细小的牙痕,无局部症状或局部症状较轻,无全身局部症状,多为
无毒蛇。



(

)
记录毒蛇咬伤的要素



记录被咬时间、地点、咬的部位、咬时的情况、被蛇伤时天气及环境,病人有无把蛇打死< br>或捕住或是否看清蛇的形态、
大小、
色彩和花纹,
结合病人所在地区的各种毒蛇 的活动季节,
以便判断是否是毒蛇咬伤、
明确毒蛇的准确名称并明确诊断。
注意病人对 伤口的自救或他救
的处理,对处理方式及时间应详细了解。



(

)
密切注意咬伤后的病情进展



注意咬伤后的局部症状、全身症状的发展检查牙痕时注意牙痕的多少
,
排列及间距, 伤口
局部及周围情况、
所导向的淋巴结肿大与肿痛情况。
全身症状尤其注意呼吸、神志及神经系
统的各种反射,心血管、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的变化,以判断中毒的程度。



(

)
对既往病史的了解
(
呼吸 、心血管、泌尿、神经等慢性病史,女性病人应包括月经及妊
娠史)
,做好鉴别诊断。



(

)
辅助检查



一般病人可做血液常规及尿液常规检查,严重的病人还要做生化及物理辅助检查(如心电
图、心 功酶、尿素氮、肝功能、肌酐、电解质等)
,以便了解病情进展,判断预后,掌握主
动。




(

)
鉴别诊断



(1)
与无毒蛇咬伤鉴别



伤 口可见到多个细而浅的齿痕
,
排列成椭圆形锯齿状
,
无明显局部肿痛和淋巴系 统炎症反应
,
亦无全身症状
,
则多为无毒蛇。



毒蛇、无毒蛇咬伤后主要区别






/




/











/

..

3-4
个大牙痕
,
深、紫黑
(
银环蛇、海蛇 除外
) /
牙痕小、浅、色淡,呈锯齿状






/
灼烧、疼痛、范围扩展快,
(
银环蛇除外
) /
痛,不扩展,不明显加剧加剧






/
红、肿显著、扩展快,
(
银环蛇、海蛇除外)

/
红肿不显著不扩展






/
常出血、周围瘀斑、水泡

/
少出血或不出血、无斑、水泡


淋巴结

/
近处淋巴结肿大、触痛

/
不肿大、无触痛


全身症状

/
不同种类,症状不同

/




(2)
与蜂螫伤鉴别



蜂毒毒液主要成分为蚁酸、神经毒素、组织胺。有些蜂毒可致溶血和出血。主要表现为螫< br>伤后伤口局部红、肿、痛。有时可有发热、头痛等。对蜂毒过敏时可出现全身荨麻疹,过敏
休克、 喉头痉挛等,但局部无牙痕可见。结合受伤环境或病史可与毒蛇咬伤鉴别。



(3)
与蜈蚣咬伤鉴别



蜈蚣毒液含有类似蜂毒的有 毒成分,
如组织胺样物质、
溶血蛋白质等,
临床表现有局部红、
肿、痛,或局 部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全身可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或有过敏休克
等发生。无局部牙痕,可与 毒蛇咬伤相区别。



(4)
与蝎子螫伤鉴别



我国东北毒蝎其毒力近于眼镜蛇毒,可致命.有毒成分主要为神经毒素、溶血毒素、出血< br>毒素等。螫伤后局部疼痛
,
无红肿
,
被大蝎螫伤后,表现为呼吸加快、 流涎、出汗。全身疼痛,
口及舌肌强直,
累及心肌则发生低血压、
肺水肿等,主要根据 局部无牙痕和受伤环境,
不难
和毒蛇咬伤相鉴别。



(5)
警惕蛇毒毒效会威胁生命



如被蛇咬伤后迅速 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皮肤粘膜出血、血红蛋白尿。心律失常、呼吸
困难等表现提示病情危重,随时可 能出现威胁生命的毒效应发生,应分秒必争地竭力抢救。




治疗原则:



被毒蛇咬伤后,病程进展迅速,应分秒必争地在 短时间内确诊,被咬伤者应保持安定
,
避免
惊慌奔走
,
以免加速蛇毒 的吸收和扩散。在明确毒蛇种类后,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抢救威
协生命危象,
维持生命功能的 稳定,
迅速使用抗蛇毒血清等有效药物中和体内蛇毒,
防治可
能发生的并发症。在可能 的情况下,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促使身体的康复。



一)局部常规处理




毒蛇咬伤的局部常规处理,是 指被毒蛇咬伤后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采取紧急措施,包括早
期结扎、扩创排毒,烧灼、针刺、火罐排毒, 封闭疗法及局部用药等。



局部常规处理应在蛇伤现场进行,
处理越快,
效果越好。
病人被蛇咬伤后立即用火柴头
5-7
枝烧灼伤口,以破 坏局部的蛇毒;也可用针刺或拔火罐的方法,除去伤口或周围的毒液,但
对于血循毒(如蝰蛇、铬铁头、 竹叶青、五步蛇)蛇伤患者,不宜针刺或拔火罐,以免伤口
流血不止。为延缓伤口蛇毒的吸收,于近心端
3-5
厘米处用带子扎紧,其结扎松紧程度以能
阻断淋巴和静脉回流,但不防碍动脉血 流为宜,以后每隔
15-20
分钟放松一次,每次
1-2

钟,以免 肢体因血循环障碍过久而坏死,待急救处理结束后
(
不能超过
2
小时)
,结扎应立即
解除。



在蛇咬伤后
1-2
小时内,伤口处作十字切口,长
2-3
厘米,深达真皮以下,如无重要神经
血管通过< br>,
可深达
2-3cm
。伤口若有毒牙遗留,应取出,反复冲洗伤口后,伤肢搁 下垂位,
周围置冰袋,以减少蛇毒的吸收。应注意,血循毒蛇咬伤者不宜作扩创排毒,以免伤口流血不止,常规应用破伤风抗毒素

(TA
T)




在蛇咬伤后
0.5-1
小时内,有条件者,及早作局部环封,用相应的血 清
2ml
或用胰蛋白酶
2000U


10-15%
依地酸二钠
4ml

分别与
0.25-0.5%
普鲁卡因溶液
5-20ml

地塞米松
5mg
配伍,于牙痕中心及周围注射达肌肉层,
或在结扎的上方作环行封闭,
这对减轻症状甚有益
处。肿胀的肢体,可外敷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药,如用双柏散(侧柏叶、大
黄、
黄柏、
薄荷、
泽之)
加水蜜热敷,
效果很好。
局部出现坏死、溃疡者,
则按中、
西医
(或
中西医结合)外科处理。



二)抗蛇毒血清治疗





Ca lmette

1896
年首次制成抗眼镜蛇毒血清,并应用于临床以来,在蛇伤治疗 上,国
内外一致公认抗蛇毒血清是首选的特效急救药。目前,包括我国在内,已有近
30
个国家
30
多个单位生产
80
多种抗蛇毒血清。
我国的抗蛇毒血清 的研制,

1923
年开始,
已先后在台
湾研制出抗烙铁头、
竹叶青、
眼镜蛇和银环蛇四种血清。
我国大陆的抗蛇毒血清的研制和生
产,始于60
年代后期,由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广州医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浙
江医科大 学等单位协作,至
1993
年,全国已有六种血清供临床应用:精制抗蝮蛇毒血清、
精 制抗五步蛇毒血清、
精制抗银环蛇毒血清、
精制抗眼镜蛇毒血清、
精制抗蝰蛇毒血清和 精
制抗金环蛇毒血清(后四种抗蛇毒血清是以我所为课题主要负责人完成的)
,这些抗蛇毒血< br>清适用于治疗相应的毒蛇伤。
对于目前无相应血清的毒蛇蛇伤,
经以我所为主的广东省蛇 伤
防治研究网络的研究,可用同科属相关的血清的相互配伍来治疗。



三)危重病人的治疗




毒蛇咬伤后,由于中毒太深 或延误使用抗蛇毒血清,病情变化迅猛,且十分复杂,往往引
起多脏器功能衰竭,
使抢救非常困 难。应迅速送往医院抢救。
要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除一般
常规处理外,必须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 合治疗措施,对呼吸衰竭、
心力衰竭、
急性肾功能衰
竭、肝脏功能损害、胰脏功能损害 等作针对性治疗





蛇的种类及分布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 、蛇目。
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
其种属随地域、
气候、
环境而各异。< br>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
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
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
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
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
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
.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金环蛇

(Bungarus fa scitus)
: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
背有黄环和黑环相 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 br>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
丘陵、
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 近。











银环蛇
(Bungarus multicinctus)
: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
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 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
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 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
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增重-


增重-


增重-


增重-


增重-


增重-


增重-


增重-



本文更新与2021-02-07 11:3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47561.html

蛇毒的成分及毒理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