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气不足-
第
3
节
脑
积
水
脑积水(
hydrocephalus
)是脑室和脑池(蛛网膜 下腔)内脑脊液总量增多,颅内压力增
高,
继而引起脑室扩张及脑池、
脑沟、
脑裂等处的蛛网膜下腔增宽。
儿童由于颅缝尚未闭合,
脑积水必然会引起头围增加。
(一)分类
脑积水根据发病机制不同分为:
①非交通性或梗阻性脑积水,< br>脑室内液体因梗阻不能进
入蛛网膜下腔。
②交通性脑积水是发生在蛛网膜下腔即脑室外的 梗阻或回流障碍,
也包括蛛
网膜颗粒吸收回流脑脊液障碍。
③分泌亢进性脑积水,原因是脑脊液分泌过多,
这种类型相
当少,
是否应看作一种单独的类型,
尚有不同的看法。病因是各种各样的:
梗阻性脑积水的
原因常是先天畸形如导水管狭窄,小脑扁 桃体疝(
Arnold- Chiari
畸形)
,第四脑室囊肿
(
Dandy-Woalker
综合征)和其它脊椎闭合不全,但也可继发于其它占位性囊肿和肿瘤。胎
儿子宫内的感染如弓形体、风疹 、巨细胞病毒等感染以及围产期颅内出血也能引起脑积水。
交通性脑积水的病因是脑膜炎引起的粘连或外 伤性蛛网膜下腔和硬膜下出血。
分泌亢进引起
的脑积水发生于脉络丛乳头状瘤。
(二)临床症状
头颅异常增大,增长迅速。前囟宽大。额骨前突,前颅凹颅底向下移 位。眼球向下倾斜
(落日征)
,患儿精神及体格发育迟缓,肌肉痉挛,偶有抽搐。
(三)
CT
表现
1
.梗阻性脑积水
正常第三脑室横径
6mm,
第四脑室前后径
15mm;
两侧室最大横 径与
同一水平颅腔横径之比小于
22
%~
32
%
(
evans
指数)
,
脑积水时大于
40
%,
脑室明显扩张,
变为圆钝。
借助脑室扩张的分布类型确定阻塞部位。
单侧或双侧室间孔梗阻导致单侧或 双侧
侧脑室扩张,而三、
四脑室正常。导水管狭窄是先天性脑积水最常见的原因,表现双侧脑室
及三脑室扩张,
而四脑室正常,
偶尔或导水管近端也扩张。
四脑室中孔和侧孔
(
Magendie and
Luschka
)阻塞,引起所有脑室(包括四脑室)扩张。
2
.
交通性脑积水
CT
显示脑室呈球形扩张,
程度较轻,
第四脑室扩张程度最小。
基底
池往往扩张,
两侧半球也能 见到因为脑脊液蓄积引起的脑沟增宽。
交通性脑积水有时难以与
脑萎缩鉴别。鉴别困难的病例可 以在短期后随访复查以除外进行性(亦即活动性)脑积水。
3
.活动性(
active
)
脑积水脑室体积进行性增加 与所谓静止性(
static
)或代偿性脑积
水不同。活动性脑积水临床症状显著,< br>CT
随访检查有进展。较早的
CT
片上有下列表现:
①脑室周围密度减 低晕:
脑脊液经长期压迫损伤的室管膜进入周围实质,
在脑室周围形成带
状密度减低区 ,
尤以额角和颞角显著,脑室轮廓由于水肿而变得模糊。
②枕角扩张显著,原
因是脑白 质比较脑神经核团更易受水肿的损害,
额角、
侧室体部近基底神经节而枕角周围是
白质 ,故枕角扩张显著。另一些作者认为枕部头颅骨生长较快。
4
.
经治疗的脑积水
置入导管可引流侧室脑脊液至右心 或腹膜腔。
CT
可以显示导管尖
的位置,但正确的位置并不一定指示正常的功能。如引流好,
脑室体积明显减小,
数日或数
月后脑结构也逐渐恢复正常。
这 种脑组织体积迅速增加可能是由于引流后原先被压迫伸长的
神经纤维重新排列的缘故。引流后往往后遗脑 萎缩,脑池、脑沟增宽。
CT
还可显示由引流
引起的合并症:①单侧或双侧硬膜下水瘤 :偶尔见于外科引流术后,
CT
显示贴近颅骨的镰
刀状或带状脑脊液密度病变。
②硬膜下血肿:
如硬膜下水瘤体积过大,
导致静脉过度牵引以
至撕裂,
产生 硬膜下血肿。
CT
显示硬膜下高密度镰刀形血肿影像或血肿下沉在水瘤的底部。
③脑内 血肿是导管引流术较少引起的伤害血管的合并症。
有时能见到沿导管平行分布的出血
影像,侧室内也可有出血。④脑室萎缩:
常常是由于强有力的引流,引起脑室迅速变小以致
脑室壁 相互接近,
CT
上的脑室呈缝隙样。很少的情况下,此种萎缩还可合并脑室炎症、粘
连 及室管膜下纤维化,
由于脑室不扩张,
如发生引流障碍则很难诊断。
即所谓裂隙脑室综 合
征(
slit-ventricle syndrome
)
,颅内压增加, 但脑室狭窄,裂隙状,此时诊断引流不充分主要
是根据临床症状而不是
CT
表现。⑤引 流管阻塞,随后
CT
表现脑室容积增加,脑室周围密
度减低,脑室增大不成比例,常常 枕角扩张更显著,但若脑室粘连闭塞则例外。⑥脑室限局
扩张(
Dilatation of isolated sections of a ventricle
)
:导水管狭窄,四室 中孔或侧孔闭塞,尽管
幕上引流功能正常,
但四室仍然扩张,
假如其余的脑室相互之间 不是自由相通的话,
某个部
位也可能限局性扩张。在这些情况下就需要同时做几处的引流,治疗 脑积水。⑦脑室炎:室
管膜和室管膜周围充血,
CT
显示沿室管壁有明显增强。慢性脑 室炎,胶质增生可引起脑室
边缘轻度密度增高,即使未用造影剂时也是如此。
(四)
MRI
特点
除表现脑室扩大外,
在梗阻性脑积水,
脑脊液可经室管膜渗入脑室周围,
脑室周围间质
性水肿,在质子密度加权像上表现为脑 室周围有一圈高信号,很有特点。
正常压力脑积水,
MRI
可以显示导水管 有流空现象,邻近的第三和第四脑室也可见到
流空现象,
而没有显著的脑脊液流空被认为是弥漫 性脑萎缩的表现
(
Bradllty
,
1986
,
1991
)
,
如合并有其它交通性脑积水的
MR
征象时,有显著的脑脊液信号 流空征象则适合作脑室引
流手术。
(五)外部性脑积水
(
external hydrocephalus
)
这种患儿也表现头围逐渐缓慢增大,
颅缝分 离,
但不表现脑室扩大,
而是基底池、
侧裂、
纵裂池以及大脑皮质脑沟增宽。
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交通性脑积水的早期阶段,
因为有报告这
类患者日后发生脑室扩大,
需要引流治疗。
但也有人认为外部性脑积水是一种良性的、
自限
的蛛网膜下腔 扩大,
引流治疗可能会减慢头围的增长,
但对临床症状是否有改善也缺乏证据。
值得指出的是
1
~
2
岁的婴幼儿、脑发育与颅骨生长的比较,
相 对缓慢,
因而脑沟、裂、
池相对较宽。脑表面蛛网膜下腔可以宽达
4mm
,纵 裂池
6mm,
侧裂池
10mm
,都属于正常范
围。
18个月~
2
岁以后,脑发育加快,脑沟变窄。因此
2
岁以前不能单凭蛛网膜 下腔稍宽,
就轻率诊断为脑萎缩或外部性脑积水。
必须参照头颅大小以及是否有进行性头围增大 两个条
件。只有在头围明显增大,头生长加快时才能诊断脑积水(图)
。
(六)脑积水和脑萎缩的鉴别
脑实质破坏萎缩也可以引起脑室扩大(中央性萎缩)或 脑沟增宽,蛛网膜下腔、脑裂、
脑池增大(周围性萎缩)
,或二者兼而有之(弥漫性萎缩)。在影像上与脑积水相似。
脑积水为颅腔内脑脊液增多,
原因是脑脊液动力学异 常,
引起颅内压力增高。
当婴幼儿
颅缝尚未闭合时,必然会引起头颅扩大,头围增加。 而脑萎缩,脑生长缓慢,其结果是小头
畸形(
microcephaly
)
, 脑萎缩虽然也引起脑沟增宽、脑室扩大,其原因是脑体积减少。因此
比较脑与头颅骨的大小有助于诊断脑 萎缩。
但是如果颅骨也生长缓慢,
脑与颅骨没有明显差
别,
则认识脑萎缩比较 困难。
所以诊断脑积水必须同时具备脑室扩大,
脑沟增宽和头围进行
性增大两个条件。
而诊断脑萎缩必须确实有脑组织减少的证据,
即脑沟、
脑室增大伴有头颅
外形 减小(小头)
。不过,也有少数患者脑萎缩与脑积水合并存在,这时单凭影像学,诊断
就很困难 了。
第
4
节
早期婴儿脑损伤和缺氧缺血性脑病
早期婴儿脑损伤是指
1
岁以前,
产前产后由于外环境影响而发生的脑组织伤害。
脑组织
损害的程度主要不决定于伤害的 原因(如宫内窒息、缺氧、感染、中毒和机械性损伤)
,而
是伤害发生在什么样的发育时期。< br>临床表现为脑性瘫痪、
智力缺陷和癫痫。
常见的有以下几
种:新生儿颅内出血, 缺氧缺血性脑病,积水性无脑畸形,先天性脑穿通畸形,婴儿硬膜下
水瘤,蛛网膜囊肿等。以下分别叙述 。
一、新生儿颅内出血
新生儿疾病和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颅内出血,另外一个原因是产伤。
早产儿的颅内 出血发生率很高,
多为脑的生发层出血,
继发脑室内出血和脑实质内出血。
生发层位于 室管膜下,该处静脉壁很薄,
细胞增生活跃,
这些细胞是原始的神经元,以后沿
着神经 胶质细胞的放射状纤维束,
非常有规章地向皮质预定的部位移行。
生发层在胚胎
34< br>~
36
周退化。胚胎
40
周,几乎所有的神经元都已完成移行过程。生 发层出血的原因是血管分
水岭区缺氧缺血性损害。一般发生于早产儿生后
28
天之内。 临床上常用超声检查,诊断早
产儿颅内出血。
足月婴儿颅内出血原因是产伤和缺氧缺 血性损害。产伤引起颅内出血,按出血部位分,
以硬膜下出血最多,
以下依次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和脑基底池出血。
硬膜下血肿多数沿纵裂
(大
脑镰)和小脑幕分布,多为单侧。产伤也 常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分娩时,胎头通过产道,
额枕部受到突然的压力(缩短额顶径的压力)
,作用在小脑幕和大脑镰的后部,继而引起静
脉撕裂,形成硬膜下血肿。
CT
:颅内血肿密度高于周围脑组织,原因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有较高的密度。新鲜血
±
肿,血液 凝固收缩,与血清分离,血肿密度显著增加;新鲜血液
CT
值
50
HU
,血肿
CT
值
可以高达
80
~
90HU
。若患儿 贫血或出血被脑脊液稀释,或血肿体积太小,也可表现为等密
度,不易诊断。新鲜血肿经过
1< br>~
2
周后,凝血块液化,血红蛋白吸收,血肿逐渐由高密度
演化为等密度,最后 为低密度(图)
。
硬膜下血肿位于硬膜与蛛网膜之间的潜在腔隙内,
新生儿 硬膜下血肿常见于大脑镰和小
脑幕附近(图)
。
蛛网膜下腔出血,典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脑沟、脑裂、脑池内高密度影像(图)
。
二、缺氧缺血性脑病(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
HIE
)
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全部 脑组织因缺氧缺血引起的脑损害,不包括因一支或几支血管狭
窄、
闭塞引起的脑梗塞。
常见原因有:
长时间严重的低血压,
心跳骤停后复苏,
新生儿窒息,
一氧化碳 中毒。
病理上缺氧缺血性脑病分为两种类型:
①分水岭梗塞
(
Watersh ed infarction
)
;
②弥漫性脑皮质坏死(
generalized cortical necrosis
)
。常见发病部位为顶枕区和基底神经节。
儿童 和成人的分水岭区不同。成人的分水岭区位于周围和矢状窦旁区(图)
,因而分水岭梗
塞的部位 儿童与成人不同。
早产儿和足月新生儿的分水岭区也不一样。
他们的缺氧缺血性脑
损害 也不一样。
足月婴儿脑内供血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动脉,
一种是离脑室动脉,
从脑室旁区
外行进入大脑(离心的)
;另一种是向心的,从脑表面走向脑室,或者称趋脑室动脉。这两种动脉的分水岭区位于皮层下白质。
而胎龄仅为
6
个月的早产儿,
离脑室 动脉不发育或发育
很差,
几乎全部血供应均来自趋脑室动脉。
故早产儿的分水岭区位于 脑室周围。
如果发生血
流灌注障碍,以及自身调节功能丧失(见于早产儿)
,脑室旁深 部白质区是缺氧损害的高发
区。典型的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Periventricu1 ar leukomalacia
,
PVL
)
。早产儿体重越小,发生本病的机会越多,孪生的早产儿又患透明膜病者,发生本病的机会也多。
急性期脑
室周围白质软化多由超声检查发现。亚急性期可用
CT
、
MR
检查。
MR
显示多发的脑室周
围小腔隙,周围可合并出血。
T1
像上为高信号。慢性 期,这些多发腔隙逐渐与侧脑室融合,
使侧室扩大,形态不规则。脑室旁白质厚度明显减小,由于残留神 经胶质增生,在长
TR
图
像上表现为高信号。
早产儿脑缺氧缺血性 损害不仅表现为脑室旁白质软化,
还表现脑室内或脑室旁生发层出
血。早产儿脑室旁仍然有生发 层基质(
germina1
matrix
)
,这种组织含有复杂而精细的毛 细
血管。
这些毛细血管很脆弱,血压改变容易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引起脑室内和室旁出血。缺< br>氧时,血中
CO
2
分压升高,氧分压下降,脑血管扩张。缺氧初期血压升高,可 引起毛细血
管出血。根据出血严重程度,分为
4
级:
I
级
出血限于生发层,脑室内几乎看不到出血。
II
级
脑室内和脑室旁均可见出血,脑室内出血小于脑室面积的
5 0
%,脑室不扩大。
III
级
大量脑室内出血,脑室扩大。
IV
级
脑室内和脑室旁出 血,
合并脑实质内出血。
绝大多数脑室内和室旁出血引起一过
性脑积水,后者多数在< br>4
~
6
周内恢复。
足月婴儿的缺氧缺血性损害,
目 前了解还不像早产儿那样清楚。
足月新生儿,
脑血液供
应的分水岭区位于皮质
-
皮质下区、矢状面两旁,还有髓鞘化活跃的部位。严重病例表现多
囊性脑软化。一般延髓和小 脑不受累及。
足月婴儿或新生儿,原先脑室旁生发层组织已不活跃,大脑皮质开始分层,血管 丰富,
容易受缺血和缺氧的损伤,出现皮层坏死、白质出血、软化或梗塞。梗塞位于大脑皮层和皮
层下的白质。因为脑皮质层状坏死常常是出血性的,亚急性期
T1
加权像上表现脑回样高信< br>号。
足月婴儿,围产期有过窒息,可以有特征性的
CT
表现。窒息后
24
~
48
小时内可以发
生严重的弥漫性脑水肿。
CT表现弥漫性脑实质密度减低,但是小脑、脑干和基底神经节可
保留相对较高密度,而大脑半球密度显 著减低,出现所谓“反转征(
reversal
sign
)
”
。几 天
以后发生出血性脑皮质坏死,继而出现钙化,最后表现重度脑萎缩(图)
。
三、无脑性脑积水畸形或水脑畸形(
Hydranencephaly
)
< br>本病是胎儿大脑已经形成以后,
发生颈内动脉闭塞,
以后脑组织萎缩,
变成一种 边缘性
的膜样结构,
脑组织全被脑脊液代替。
但脑干、
小脑、
大脑颞 叶、
枕叶和大脑镰不受影响
(注
意与前脑无裂畸形鉴别,
后者没有大脑镰)< br>。若头围较小,
CT
诊断本病比较容易。
如头颅明
显增大,
则 与脑积水不易鉴别。
但是脑积水一般表现进行性头围增加,
而本病相对是静止的,
没有 头围增加。
脑积水血管造影表现变细但仍存在的血管,
鞘内注射造影剂,
侧裂内有造影
剂充盈,而水脑畸形则不具备这些表现。
四、先天性脑穿通畸形(孔洞脑,
Congenital porencephaly
)
这种畸形是指位于大脑半球内脑实质破坏,或因发育异 常形成的含有脑脊液的大囊腔。
脑实质的破坏一般发生于妊娠的第三个月或分娩期,
原因可能是 多样的,
如颅内出血、
梗塞、
脑炎和外伤,
大部分原因是胎儿在子宫内发生脑 血管闭塞,
继而引起脑梗塞。
相当多的病例
可以不表现神经系统症状。
少数病 例可因囊肿的占位效应有临床症状:
如头颅外形增大,
颅
内压增高,癫痫样发作,发育 延迟或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CT
表现边界清楚的、均匀一致的
囊性病变,
形状 多为圆形或楔形,楔形尖端指向脑室。可以有肿块效应,压迫中线结构向健
侧移位。此种囊肿一般与脑室 和蛛网膜下腔相通,也可以不相通,常合并脑积水和脑萎缩。
脑穿通畸形发生于脑组织分化发 育完成以后,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脑组织破坏缺损,
也
可与蛛网膜下腔或脑室相通,多 为圆形,壁为瘢痕或增生的胶质(图)
。
五、婴儿硬膜下水瘤(
subdural hygroma
)
本病 多发生在
1
岁以内,
2
岁以后则很少见到。硬膜下水瘤多位于额顶部,两侧对 称。
病因是反复出血,导致静脉血栓栓塞,脑膜炎。
CT
表现颅骨内板旁镰刀状或梭形 条状密度
减低区。若病变较大,可压迫脑室,常继发交通性脑积水。若经前囟针吸或引流,
CT
显示
有良好的疗效。
六、蛛网膜囊肿(
arachnoid cyst
)
蛛网膜囊肿是含有脑脊液的闭合空腔,
位于蛛网膜和软脑膜之间 ,
是一种先天畸形,
一
般位于基底池和纵裂池,
以侧裂池和颞窝常见。
囊肿生长缓慢,
以月、
年计。
早期多无症状,
到成年以后才被发现。临床表 现癫痫发作,颅骨畸形,颅压增高等征象。囊肿若位于第三脑
室附近或位于四叠体池、或枕大池,可以继 发梗阻性脑积水。颞叶蛛网膜囊肿,
CT
表现为
脑脊液密度,
与颅骨贴邻并向 大脑半球脑实质内突入。
位于囊肿表面的颅骨可向外膨出或变
薄,可有占位效应。偶尔蛛网膜囊 肿并发硬膜下水瘤或慢性硬膜下血肿(图)
。
七、脑萎缩(
cerebra1 atrophy
)
婴儿早期脑组 织受到血管性和感染性损害可引起脑萎缩。
CT
表现脑沟较深、较宽,脑
体积减小,这 种表现如出现于
2
岁以后的儿童,则是诊断脑萎缩的可靠征象。
限局性脑萎 缩
CT
和
MR
表现一侧性或局限性脑室扩大,脑池、脑裂、脑沟变宽变深。< br>或有瘢痕脑回(
Ulegyria
)
,后者见于大脑皮质瘢痕收缩。
头颅一侧萎缩(
Cranial
hemiatrophy
)是一种特殊类型 的限局性萎缩。可能是由于广泛
梗塞引起一侧半球萎缩,患侧头颅骨外形较小,颅骨增厚,板障气化。< br>CT
显示单侧脑室扩
张,脑池、脑沟扩张,中线结构包括大脑镰向萎缩一侧移位。
第
5
节
脑血管病
前已述及,< br>与成人相比,
儿童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很低。
以下着重介绍:
①儿童脑卒中
(小
儿急性偏瘫)
;②脑静脉梗塞;③烟雾病(
moyamoya
)
;④脑血管畸形。
一、儿童脑卒中(小儿急性偏瘫)
儿童突然发生偏瘫 或其他脑血管急性意外的症状,
与成人相比少得多。
包括急性脑梗塞
和颅内血肿。引起脑梗塞的常见原因为先天性心脏病右向左的分流,
继发颅内血管栓塞;
比
较少 见的原因是外伤和感染、血管闭塞性病变,例如血管炎和烟雾病。
CT
:急性缺血注 脑梗塞的首选影像学方法是
CT
。
CT
平扫表现为与供血区一致的低密
度病变,最常见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呈楔形,边缘模糊,有占位效应,表现为同侧脑室变
形,向对侧 移位。慢性脑梗塞除病变区表现水样密度外(脑软化)
,还继发患侧脑萎缩,颅
骨变小。脑血管 造影表现为病侧有关动脉狭窄,闭塞。
MRI
:急性缺血注脑梗塞在
T1< br>加权像上表现为低信号,在
T2
加权像上为高信号。对
于急胜脑梗塞,
MR
要比
CT
能够发现更早期的改变,敏感性高于
CT
。
二、脑静脉梗塞
大脑静脉窦(矢状窦,乙状窦等)和静脉内血栓形成,原因有全身衰 竭、脱水、先天性
心脏病等非炎症疾病,也可能由于炎症性原因,如鼻窦炎、乳突炎等。
脑静脉 血栓形成或血
栓栓塞后,静脉回流受阻,继而出现脑组织水肿,继发脑内小的出血灶,形成出血性梗塞,
出血可进入蛛网膜下腔或其他脑脊液间隙。
CT
增强扫描在广泛的水肿区内可有斑片状 增强,
多发小的出血灶若位于矢状窦旁,提示矢状窦血栓形成。
静脉窦血栓形成在
CT
平扫时有时
可显示为高密度的索条状影像,即所谓索征(
Cord
sign )
,增强扫描,矢状窦脑血栓阻塞,
无造影剂,只在窦腔周围出现增强,即所谓空三角征,有重 要诊断意义。
MRI
:一般说来,脑静脉窦栓塞,
CT
出现典型表 现的机会不多,
CT
诊断意义有限。而
MR
诊断静脉窦或硬膜窦血栓有重要价 值。
急性期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
因为硬膜窦内没
有流空现象,在
T1加权像上为等信号,而在
T2
加权像上为低信号(急性期血栓为脱氧血
红蛋白,有 缩短
T2
的作用)
,类似流空现象,因此在急性期应以
T1
加权像作 为诊断静脉血
栓的依据。几天以后,血栓内形成正铁血红蛋白,
T1
和
T2< br>加权像上均表现为高信号(指有
血栓形成的静脉窦)
,具有特征性,容易诊断。慢性颅内 静脉血栓没有含铁血黄素沉积,血
栓可以溶解,原先栓塞的静脉或静脉窦可以再通。
三、烟雾病
烟雾病是一种较少见的血管病变,
多见于儿童,
是以两 侧颈内动脉虹吸部及大脑前、
中
动脉进行性狭窄或闭塞伴有脑实质和脑膜广泛侧支循环形成为特 点的血管疾病。病因不明,
诊断主要靠脑血管造影。
有两个特点: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狭 窄或
(和)
闭塞和烟雾
(
moyamoya
)
血管,后者是 密集的小动脉网,即来自大脑后动脉的侧支循环。典型的
CT
表现是脑萎缩,
两侧半球 大脑皮质多发梗塞和脑室系统轻度扩张,
CT
不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但如有以
上表 现可提示本症,
再作脑血管造影证实,增强
CT
扫描少部分烟雾病例中有烟雾血管的病
变区内可以有增强表现,
表现为基底节及丘脑的室管膜下区有点状、
弧线状迂曲而纤细 的血
管及血管团影,为形成的侧支循环,脑底动脉环,大脑前、中动脉近端变细,显影不清或不
显影,
看不到脑沟和侧裂中的血管,
CT
也可以发现继发于本病的脑内出血现象
(脑内血肿、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
。
四、脑血管畸形
脑血管畸形(图)有下列几种类型:①毛细血管扩张症(
Capillary telangiectasia
)
;②海
绵状血管瘤(
Cavernous
hemangioma
)
,较罕见,多位于脑白质内,常有血栓形成和钙化;
③静脉血管瘤(
venous angioma
)
;④动静脉畸形(
A
VM
)
,是先天性发育异常,为残留的胚
胎时期交通的动静脉。
大体表现为 异常的血管团,
无法区分动脉或静脉,
中间没有毛细血管,
动脉血经畸形的血管团直接 流入静脉。动静脉畸形由三部分组成:畸形血管团(也叫巢)
,
扩张增粗的供血动脉,
粗大曲张的引流静脉。
扩张的血管穿入脑实质,
像一串葡萄形成的静
脉短路。这些异常 血管由于血管影响,外形扩张、长大。供血的动脉常起源于大脑中动脉,
但也可起源于几支动脉,
这些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一样,
外形均扩张。
大脑大静脉瘤
(
Galen< br>)
是
A
VM
的特殊类型,形态类似的肿块,位于大脑大静脉池内,压迫 导水管,继发脑积水,
多发生于婴儿。
脑内血管畸形的临床症状多出现于
1 0
~
40
岁期间,
反复发作的蛛网膜下腔和脑内出血,
可出现癫痫、 游走性头痛等症状。病变附近脑组织血液流失,造成局部神经功能障碍。
CT
平扫可 以显示血管畸形内的血栓钙化、局部脑萎缩等间接征象。大的
A
VM
可表现
为 密度不均匀、
边界不规则的病变,
静脉注射造影剂后,
少数扩张的血管和引流静脉可以 显
血气不足-
血气不足-
血气不足-
血气不足-
血气不足-
血气不足-
血气不足-
血气不足-
本文更新与2021-02-07 07:3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47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