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微脑梗塞-
神经内镜
神经内镜的临床应用
1
.
内镜手术的分类
就临床应用而言,神经内镜手术可分为两大类,即水(脑 脊液)环境神经内镜手
术和空气环境神经内镜手术。水(脑脊液)环境神经内镜手术,就是应用鞘式内< br>镜和鞘式内镜器械,
器械通过鞘内操作,
器械与内镜同轴平行,
操作区域在脑室
内或脑脊液样囊肿腔内,
属脑室脑池内镜外科范畴。
空气环境神经内镜手术,
即
应用观察内镜和特制镜外操作器械,
器械在镜外操作,
器械与内镜分离成角,
操
作区域大多在颅底,属内镜颅底外科范畴。
2
.内镜脑室脑池外科
2
.
1
神经内镜三脑室底造瘘(
NTV
)治疗脑积水
自上个世 纪
80
年代初以来,神经内镜手术以其真正意义上的微创性、有效性而
再次复兴。其中最主要的应用就是对脑积水的治疗,
最常用的术式就是第三脑室
底造瘘术。
内镜的选择:硬镜的成像清晰度优于纤维内镜(软镜)
。软镜由于采用了纤维光
导技术 而价格更昂贵,但它可到达脑室系统的各个部分,因而也易于迷失方向,
而硬镜只能到达与其插入方向一 致的结构,
在脑室内所能到达的位置及投射角度
有一定限制。
硬镜直径较软镜大,因而内镜中进行器械操作较软镜方便。
三脑室
底造瘘术通常选用硬镜操作。
术前影像学检查:首选
MR
,能提供内镜手术所必需的,而
CT< br>无法提供的解剖
细节。
术前
MR
诊断标准:
1
)矢状位中线上
T1
、
T2
像均未见导水管全长
2
)在运动
PC MR
成像中无收缩期
/
舒张期流动信号
3
)三脑室、侧脑室高度扩张
4
)四脑室形态正常
5
)中脑和三脑室底形态学改变
适应证:
非 交通性脑积水(导水管至第四脑室正中孔水平梗阻)
,如各种原因,如肿瘤、
导水管狭窄、出血、
梗塞等引起的梗阻性脑积水;
少数交通性脑积水患者治疗有
效,原因可能与 蛛网膜颗粒的吸收功能恢复有关。
手术方法:
1
)平卧位,全麻,头略前屈
2
)于瞳孔位置的矢状线与冠状缝相 交处的前方
1cm
处(一般为右侧)切开头皮
3.0cm
,钻颅,十字形切开 硬膜
3
)脑内镜工作鞘穿刺侧脑室额角,置入内镜
4
)内镜通过室间孔进入三脑室,辨认三脑室底的解剖标记
5
)造瘘口选定在双侧乳头体前方中线处
6
)以双极电凝电凝穿透 三脑室底,以球囊导管扩大瘘口至
5mm
以上
7
)内镜通过瘘口, 可看到基底动脉、动眼神经,确认瘘口完全开放,无软膜分
隔,此为手术成功的关键
8
)缓慢退出内镜
9
)脑室内以
37
℃预温的乳酸林格氏液反复冲洗,并充满脑室
10
)骨孔表面置明胶海绵,严密缝合皮下及皮肤切口
注
1
:颅骨钻骨位置要适当,以便于经侧脑室呈一直线通过室间孔进入三脑室。
注
2
:内镜通过室间
孔时,注意勿损伤丘纹静脉、穹窿、脉络丛等结构
注
3
:三脑室造 瘘有多种方法,如以硬镜的镜尖穿透、电凝、激光、球囊导管尖
穿透等
注
4
:造瘘时注意瘘口应足够大,应完全穿透三脑室底。
术中判断 手术成功标准:
造瘘完成后能清晰地观察到桥脑和基底动脉;
造瘘后内
镜退回数毫米,
停止冲洗,
可观察到棕榈叶状瘘口边缘像海中水草一样随脑脊液
流动不停地上下飘动< br>
术后影像学评价标准:
CT
:
①经室管膜下的脑脊液吸收消失
(多见于额角旁的低
密度区消失)
;大脑凸面蛛网膜下腔重现。
MR
:
T2
像可见瘘口处脑脊液流空;
运动
PC MR
成像序列可见收缩期
/
舒张期流动信号。
术后和随访期间疗效 评价标准:
三脑室造瘘术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扩张的脑室一定
要减小到正常大小。
经常可 以看到脑室仍扩大的患者临床上已完全康复。
症状体
征完全消失;影像学上无活动性、进展性脑 积水征象。
与
V-P
术相比、三脑室造瘘术(
NTV
)的 优点为:恢复近于正常生理的脑脊液循
环;感
染率低;无须在体内植入异物;低致残 、致死率;无过度分流等合并症;无须反
复修正以适应脑脊液动力学的不断变化。
疗效不佳原因分析:
1
)术后早期治疗失败:多为多因素参与引 起的脑积水,包括高于导水管水平的
梗阻和蛛网膜下腔水平的堵塞。
2
)术 后晚期治疗失败:原因较为复杂。胶质增生或蛛网膜增生引起瘘口堵塞是
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处理:及早行
MR
以确认瘘口是否闭合,可予内镜下探查及再次造瘘。
并发症
较为少见
造瘘时误伤血管:基底动脉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伤性胼周动脉瘤
其它:感染、癫痫、记忆力障碍、动眼神经麻痹等
已行
V-P< br>分流术的患者,
分流管功能障碍时亦可行三脑室造瘘术,
此外可在内镜
直视下行 分流管置入,
以避开脉络丛的包裹,
同样可在内镜下以双极电凝剥离粘
附于分流管的脉 络丛或疤痕组织。
对多分隔腔脑积水患者,
可利用内镜打通所有
分隔。
2
.
2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神经内镜治疗
蛛网膜囊肿常为先天性,
可发生于各种年龄,
常慢性起病。
可发生于幕上或幕下,
常见部位依次是外侧裂、大脑半球凸面、后颅窝中线、四叠体池,其它部位如鞍
上、鞍内、桥小 脑角、大脑纵裂、脑室内等均少见。一般为单发。症状与囊肿的
大小和位置有关,有些患者可终身无症状 。常见症状有:
1
)颅内压增高:由囊
肿占位和脑积水引起;
2
)局 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囊肿压迫产生癫痫、轻度运动
和感觉障碍。
手术适应症:
囊肿形成占位性病变,引起颅内压升高,并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如头痛、癫痫
等
影像学检查显示病变有占位
效应
对于无症状但有显著占位效应的患者,特别是儿童,应手术治疗
若症状体 征与病灶的关系不确定,
可行连续颅内压监测,
出现颅压升高或病理波
形者。
手术目的:通过囊壁的打孔和
/
或部分切除或囊液的内分流使脑脊液交通恢复。
手术方法:
颅骨钻孔位置宜选在距病变最近处,同时应避开重要脑功能区。
“十”< br>字形切开硬膜及蛛网膜囊肿的外侧壁,
可见类似脑脊液样的囊液流出,
注
意勿使 囊液流出过多,
以防止囊壁塌陷,
囊液积聚于囊壁外层与硬膜之间,
引起
硬膜 下血肿,同样在内镜进出时应避免囊壁外膜与硬膜剥离。
内镜观察囊腔内是否有隔 膜及囊壁是否完整。
根据术前影像资料,
找出囊肿与邻
近脑池或脑室系统最接近处,< br>用双极电凝、
球囊导管在囊壁上穿通一小孔,
使之
与脑池或脑室相通。
通过此缺口尽可能多地切除囊壁,
使之与脑池脑室充分相通,
再电凝囊壁边缘使之皱缩,减少术 后粘连。
术后影像学疗效评判:
无法直接显示瘘口是否开放,只能通过间接征像判断。
囊肿体积缩小
术前受压的一侧侧脑室形态恢复正常
对中线结构无占位影响
与分流术术后不同,囊肿很少完全消失,通常只是体积减小
与三脑室造瘘术不同,动力学
MR
难以显示瘘口的脑脊液流动信号
疗效分析:
神经内镜治疗蛛网膜囊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应作为首选 治疗手段。一些病
例疗效不佳原因有:
囊肿周围蛛网膜下腔闭塞
所选择的造瘘区由于操作受限无法充分打孔,术后脑脊液流通较少致瘘口闭合
仅与脑室打通,而未与蛛网膜下腔沟通。
轻微脑梗塞-
轻微脑梗塞-
轻微脑梗塞-
轻微脑梗塞-
轻微脑梗塞-
轻微脑梗塞-
轻微脑梗塞-
轻微脑梗塞-
本文更新与2021-02-07 07:2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47275.html
-
上一篇:治疗小儿惊吓、掉魂)1
下一篇:先天性脑膜脑膨出的影像学诊断(附10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