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体格检查-
精品文档
“以痛为腧”是治疗经筋病的基本取穴原则,
其正确性和重要性不容置疑,
但因
经筋病病因病机多样,涉及脏腑经脉不同,症状表现有异, 若拘泥于此,也未免
过于局限。在此,试从三方面加以探讨。
一、以痛为腧治疗经筋病最重要的方法
《灵枢·经 筋》
篇在论述经筋病的治疗时,
多次指出其取穴原则为“以痛为
腧”,
对这一 观点的理解,
历代医家基本相同,
即以疼痛部位或以压痛之处为腧,
不必拘于经穴所限 。如《类经》曰:“以痛为腧,即其痛处是也。”《黄帝内经
灵枢集注》
曰:
“以痛为 腧者,
随其痛处而即为其所取之俞穴也。
”张隐庵注云:
“以痛为腧者,随其痛处而即 为所取之腧穴也。”马蔚有谓:“其所取之腧穴,
即痛处是也,素云天应穴者。”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 素》更是说明了以痛为腧
的原由:“输,谓孔穴也。言筋但以筋之所痛之处,即为孔穴,不必要须以诸输
也。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然邪入腠袭
筋为病,不能移 输,遂以病居痛处为腧。”经筋不运行气血,所需之气血营养由
经脉、络脉所渗灌,因此经筋病的一个重 要病机特点是邪结于筋,筋伤络阻,气
血壅滞,不得输布,不通则痛。疼痛是经筋病的主要症状,故以痛 处为腧,疏通
瘀滞最直接,取穴简便效优。因此可以说,对于各种病因导致的局部气血壅滞,
经 筋之气不畅,
“不通则痛”所致的经筋局部痛症,
取痛处为腧是必要的,
大量
临床实践也证明这种取穴方法,收效快,疗效好。因此,“以痛为腧”始终是治
疗经筋病的最主要和行之 有效的方法。
二、以痛为腧局限性和引伸义
同一种病因病机,
症状表现可有不同,
经筋病也是如此。
虽同为气血壅滞经
筋,
或许不表现为痛而见其他症状,
此外,
经筋病的另一 个病机特点是经脉瘀滞
或气血虚弱所致经脉气血不足,
局部经筋不得荣养,
导致疼痛或 其他多种不同的
症状表现。也就是说,经筋病症除痛症外,尚有其他诸多表现,如筋肉的牵扯、
拘挛、转筋、强直和筋肉的松弛、口僻、肢体的瘫痪麻痹、痿弱不用及关节活动
不利等。对此,也应该取 局部为腧穴,若无痛症就不取局部穴,则过于局限地理
解了其含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br>
1
.
《灵枢·卫气失常》篇中曰:“筋部无阴无阳,无 左无右,候病所在”。
释意为:病在筋者,不必分阴阳左右,但随其发病所在部位治疗即可。并未指出< br>是筋病为痛,
以痛为腧,
反而明确指出“筋病”要“候病所在”,
即以病症局部
为腧,取局部穴、阿是穴。此段文意与《灵枢·经筋》篇中所述字面意思不同。
2
.《灵枢·经筋》篇中每条经筋病症举例中,除痛症外,还包括其它局部
症状,
如足太阳之筋病症“脊反折”,
足阳明之筋“卒口僻”,
足厥阴之筋“阴
器不用”等,以及一些内脏病症,也非单指局部疼痛一症。所言“某痹”,所言
“以痛为腧”是因为疼 痛为经筋病的一种主要病症,
举其一而明示其它,
以求逻
辑上的完整性,
因此 ,
“以痛为腧”的深层含义就是指经筋病症以局部症状为主,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取穴主取局部。
3
.< br>分析
《太素》
所注:
“邪入腠袭筋为病,
不能移输,
遂以病居 痛处为输”,
为“病”非“痛”,
为“病居”非“痛居”,
也说明经筋病症非但出现痛 症,
也
有其它症状。
而且,
其“痛处”泛指病邪入侵某部经筋后出现病症,< br>包括疼痛所
在的部位。
通过以上分析,
将“以 痛为腧”含义进一步引伸,
所谓痛处不仅仅指疼痛之
处,而是泛指疾病病变所在之处。
三、以痛为腧具有片面性治疗经筋病应调治整体
十二经筋总括全身之筋而隶属于十二经脉,
经筋与经脉,
在名称 命名,
在机
体的阴阳分布定位、
循行起止及所经过的部位基本一致。
“筋与脉 并为系”
(
《灵
枢·大惑》),说明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落于筋肉关节的体 系,其功
能活动有赖于经脉所运行气血的温煦濡养以及经气的调节,
各经筋与同名经脉关
系密切,
全身经筋又均与足厥阴肝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阳膀胱经以及跷脉有密切关系。此外,经筋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也离不开脏腑所化生气血的濡养,尤
其与肝、脾、胃等脏 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结合临床实践分析,经筋病症繁多,非疼痛一症, 也包括一些疑难杂症,若
“以痛为腧”单治局部未免过于片面,
而必须从调治整体入手,
兼治肝、
脾、
胃,
兼调相关经脉,
配合有关经穴进行治疗,
即“以 痛为腧”治经筋之局部,
配取经
穴“以脉引经气”,以求著效。究其机理在于,“十二经脉主于 血气,内营五脏
六腑,外营头身四肢”(《黄帝内经太素》),因此有许多经穴能治疗经筋的病
症,正如杨上善明示:“明堂依穴疗筋病者,此乃依脉引筋气也。”配穴时可从
以下四方面考虑:
1.
取同名经脉腧穴
十二 经筋依十二经脉而分布,
十二经脉镶嵌在十二经筋之中,
经脉之气血直
接濡养同名的伴 随经筋,
因此对很多经筋病,
除取局部穴为主外,
配用同名经脉
腧穴,
往往能明显提高疗效。
如肩周炎除取肩周穴外,
常配合谷、
养老、
外关等;
面瘫患者除面部腧穴外,又常配合谷、足三里等。
2.
取擅治筋病的腧穴
阳陵泉为筋会,能舒筋利节, 缓急止痛。太冲为足厥阴经腧穴,又为肝之原
穴,能舒筋缓急,养血柔筋,行气止痛,所以很多经筋病均 可配用此两穴。
3.
取阳明经穴
脾胃生化气血,
阳明经多气多血,
主润宗筋,
故取阳明经穴能濡润 充养诸筋,
对于某些筋弛、筋急虚症,多配取如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治痿独取阳明”即
是治 疗经筋痿软的一个原则。
4.
随证配穴
视病因病机之不同,适当选取有关经穴。如肝胆气热者,取肾俞、太溪、行
间、侠溪 ;肝脉不荣者,取肝俞、肾俞、曲泉、太溪;脾胃虚弱者,取中脘、胃
俞、脾俞、三阴交;阳气损伤者, 取大椎、命门、关元、气海等。
此外,
通过临床实践,
人们还摸索出针刺病变部位“对应点”以治疗筋病的
办法,
如左右侧对应取穴,
肩- 肩、
肘-肘、腕-腕、
髋-髋、
膝-膝、
踝-踝,
在针刺健侧“对应 点”的同时,
令患者活动患侧受累关节。
此外,
也有以上下对
精品文档
全身体格检查-
全身体格检查-
全身体格检查-
全身体格检查-
全身体格检查-
全身体格检查-
全身体格检查-
全身体格检查-
本文更新与2021-02-07 06:3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47199.html
-
上一篇:肩关节半脱位
下一篇:董氏奇穴-胸背部(杨维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