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皮肤科的诊疗指南及机器操作规范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07 05:07

乳腺切除-

2021年2月7日发(作者:症状性皮肤划痕症)








皮肤科





皮肤科前十位疾病诊疗常规和专科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

1.
皮肤科诊疗常规

1.1
湿疹

1.2
荨麻疹

1.3
丘疹性荨麻疹

1.4
带状疱疹

1.5
药物性皮炎

1.6
手足癣

1.7
接触性皮炎

1.8
银屑病

1.9
脓疱疮

1.10
丹毒

2.
常规治疗操作规范

2.1
紫外光疗法

2.2
微波治疗仪

2.3
伍德灯治疗

2.4
二氧化碳激光

2.5
红蓝光治疗仪

2.6

Q
开关激光
















皮肤科

皮肤科诊疗常规

1.1
湿疹

是由多种复杂的内、
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多形性皮损 和易有渗出倾
向的皮肤炎症性反应。
本病病因复杂多难以确定。
自觉症状瘙痒剧烈。< br>病
情易反复,可迁延多年不愈。


临床表现:

一、皮疹呈多形性,按皮损表现特点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三种。

(一)急性湿疹

为多数粟粒大红色丘疹、丘疱疹或水疱,尚有明显点状
或小 片状糜烂,渗液,结痂。损害境界不清,合并感染时可出现脓疱、脓
性渗出及痂屑等。

(二)亚急性湿疹

常因急性期损害处理不当迁延而来,皮损以红色丘疹、
斑 丘疹、鳞屑或结痂为主,兼有少数丘疱疹或水疱及糜烂渗液。

(三)慢性湿疹
多有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不愈转化而来,皮损为暗红
或棕红色斑或斑丘疹,
常融合增厚呈 苔藓样变,
表面有鳞屑、
抓痕和血痂,
周围散在少数丘疹、斑丘疹等。皮损在一定诱因 下可急性发作。

二、
皮疹可发生在任何部位,
但以外露部位及屈侧为多见,
皮疹往往对称
性分布。

三、自觉瘙痒剧烈。

四、病程不规则,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皮肤科

五、常见特定部位的湿疹有耳湿疹、手足湿疹、乳房湿疹、肛门外 生殖器
湿疹、小腿湿疹等。


一般治疗:

(一)
应尽可能的寻找患者发病或诱发加重的原因,
详细了解病史、
工作
环境、生活习惯、 思想情绪等;作过敏原检查,如皮肤点刺试验或皮内试
验、特异性
IgE
抗体及斑贴过 筛试验等,以发现可能的致敏原。

(二)尽可能避免外界不良刺激,如热水洗烫、剧烈搔抓等 ;尽量不穿化
纤贴身内衣、皮毛制品;避免食用易致敏和刺激性食物,如海鲜、辣椒、
酒、咖啡 等。

(三)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皮肤感染,避免过劳、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


局部治疗:

应温和、无刺激性,具体用药视病期及皮损情况而定。

(一)急性湿疹无渗出时,炉 甘石洗剂,每日
4-6
次外用。瘙痒明显时酌
加糖皮质激素乳膏外用。如
0. 1%
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
0.1%
曲安奈德益
康唑乳膏每日
1-2
次外用。
有渗出时首先用
3%
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等作冷
湿敷,每次
30
分钟,每日
2-4
次湿敷。

(二)亚急性湿疹

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剂,每日
2-3
次外用。

(三)慢性湿疹

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剂、软膏或硬膏。糖皮质激素类















皮肤科

多用
0.1%
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

0.05%
倍他米松 软膏、
0.1%
曲安奈德益
康唑乳膏、
0.05%
卤米松乳膏选择其 中
1-2
种,每日
2-3
次外用。

(四)湿疹继发感染

如继发细菌感染,除选用有抗感染作用的
2%
莫匹罗
星软膏或
1%
红霉素软膏等外用,
每日
2-3
次;< br>如继发真菌感染,
可联合外
用抗真菌药物,
0.1%
曲安奈德益康唑乳 膏。

(五)糖皮质激素皮损内注射

用于小片肥厚而顽固性损害,如复方倍 他
米松注射液
(商品名得宝松,
1ml
含二丙酸倍他米松
5mg,倍他米松磷酸

2mg

加等量
5%
利多卡因注射液 ,
做损害内或真皮浅层局部封闭注射,
宜采用多点注射,每
3-4
周注射1
次,共
3-4
次。应注意局部皮肤萎缩等副
作用发生。

系统治疗:

(一)抗组胺类药物

传统抗组胺药多有中枢镇静作用 ,如扑尔敏,
4-8mg
,每日
3
次口服;赛庚啶,
2mg
,每日
3
次口服。新一代抗组胺药
较少或无中枢镇静及口干等副作用,亦可选用。左西 替利嗪
5mg
每日
1

口服,地氯雷他定
5mg
每 日
1
次口服,咪唑斯汀每日
1
次口服,可酌情选
择其中
1- 2
种。糖皮质激素能很快控制症状,但停药易复发,故一般情况
不主张应用。

1
.只有在急性湿疹严重,皮疹广泛或湿疹性红皮病患者,采用其他治疗
无效而又无糖皮质激 素应用禁忌症时可酌情选用,如成人用泼尼松,
30-40mg/d


2- 3
次口服,
或地塞米松
5mg

每日
1
次肌注或静 脉给药,















皮肤科

待病情缓 解后逐渐减量至完全停药;也可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每次
1ml
肌内注射,每
3- 4
周注射
1
次,视病情注射
2-3
次。

2
.注意不宜减、停药过快,以免出现反跳现象使病情反复。雷公藤制剂
目前一般用雷公藤多甙片,20mg
,每日
3-4
次口服。

四、中医药治疗:

(一)急性湿疹多湿热并盛,治宜清热祛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亚急
性湿疹多脾虚湿盛,< br>治宜健脾利湿,
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
慢性湿疹多血
虚风燥,治宜养血润肤,方 用四物消风散加减。

(二)中药外用

急性湿疹可用鲜马齿苋煎液,或马齿 苋
60g
、黄柏
30g

苦参
30g
煎液或野菊花
30g
、苦参
30g
、明矾
10g
煎液待凉后湿敷。


























皮肤科

1.2
荨麻疹





荨麻疹是一种常 见的皮肤病。
系多种不同原因所致的一种皮肤粘膜血
管反应性疾病。
表现为时隐时现的 、
边缘清楚的、
红色或白色的瘙痒性风
团,中医称“瘾疹”,俗称“风疹块”。

临床表现:

(一)

皮疹为发作性的皮肤黏膜潮红或风团,< br>风团形状不一、
大小不等,
颜色苍白或鲜红,时起时消,单个风团常持续不超过
24

36
小时,消退
后不留痕迹。

(二)、自觉瘙痒剧 烈,少数伴发热、关节肿痛、头痛、恶心、呕吐、腹
痛、腹泻、胸闷、气憋、呼吸困难、心悸等全身症状 。

临床特点:

(一)急性荨麻疹

:发病急骤,经治疗 或脱离诱因多于数日内痊愈。详
细询问病史后,多数患者能找到病因如食物、药物等。病程小于
6
周。

(二)慢性荨麻疹

:病程大于等于
6
周 ,风团反复发作。
80%

90%

上的病人找不到病因,治疗较困 难。

(三)皮肤划痕症

:又称人工荨麻疹,往往先有皮肤瘙痒或灼热,搔 抓
或轻划后局部皮肤出现线状风团,即皮肤划痕征阳性。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尽量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全面系统检查,找出病因
并去 除之(如食物、感染和药物等因素)。对慢性荨麻疹患者,则应尽力















皮肤科

避免各种诱发加重因素。

二、各主要类型荨麻疹的系统治疗
:
(一)急性荨麻疹:

1
.以皮疹、瘙痒为主者:


1

抗组胺
H1
受体药物口服。
选用新一代抗组胺药较少或无中枢镇静及
口干等副作用,如左西 替利嗪
5 mg
每日
1
次口服、地氯雷他定
5mg
每日1
次口服、咪唑斯汀每日
1

10mg
口服,可酌情选择其中< br>1-2
种。


2

1~5
岁以内小儿多用 马来酸氯苯那敏,每天每公斤
0.35 mg

2

3
次口服。


3
) 皮疹广泛且瘙痒明显者,
10%
葡萄糖酸钙
10ml
,即刻或每日
1
次静
脉注射,

0.9%
生理盐水注射液
100ml
加地塞米松针剂
10 mg
静脉注射。


2
.严重荨麻疹伴喉头水肿、哮喘或有低血压状态时:


1

0.1%
肾上腺素
0.3

0.5ml
,即刻皮下或肌 内注射。注意有心血管病
的老人慎用。


2
)地塞米松
5 --10mg
,即刻肌内注射或静脉给药。


3

同时开 放静脉,
给予
5%
葡萄糖液
500ml
加氢化可的松
100

200mg
及维生素
C 2.0

3.0g
,即刻静脉滴注。


4
)应予吸氧,密切观察血压等变化。


5
) 如经以上处理,喉头水肿无好转,必要时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和辅
助呼吸。
















皮肤科

3
.急性荨麻疹伴有高 热、寒战、关节酸痛、白细胞总数增高及分类核左
移明显者:


1
)应注意查找感染病灶,警惕败血症发生。


2
)首先应予有效抗生素治疗。

(二)慢性荨麻疹:

1

H1
受体拮抗剂

一般首选较少或无中枢镇静及口干等 副作用的新一代
H1
受体拮抗剂,
如左西替利嗪
5mg
每日
1
次口服,
地氯雷他定
5mg
每日
1
次口服,咪唑斯汀每日
1
次口服,可酌情选择其中
1
种。也可联合传统
H1
受体拮 抗剂应用,如赛庚啶。

2

H1

H2
受体拮抗剂联合应用

H 2
受体拮抗剂可选用甲氰咪呱
200mg

每日
2

3
次口服或雷尼替丁
150mg
,每日
2
次口服。

3

三环类抗忧郁药

如多塞平
25mg

每日
2

3
次口服。
对常规按抗组胺
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 选用。

4
.其他药物治疗


1
)桂益嗪
25mg
,每日
3
次口服。


2
)氨茶碱
0.1g
,每日
3
次口服(同时选用
1

H1
受体拮抗剂合用)。


3
)利血平(有抗
5-
羟色胺作用)
25 mg
,赛庚啶
2mg
,均每日
3
次口
服,
2
周为
1
疗程。

(三)皮肤划痕症:

用羟嗪及衍生物效果好,左西替利嗪,每日
1
次口服。注意要足量给药,















皮肤科

维持治疗时间要长。

三、局部治疗:

主要给予止痒剂,如炉甘石洗剂外搽。

四、中医 药治疗:风寒证,方用桂皮麻黄汤加减;风热证,方用消风散加
减;胃肠湿热证,方用平胃散合多皮饮加 减;气血亏损证,相当慢性荨麻
疹。方用八珍汤加减。

注意:

一 、传统抗组胺药物常有嗜睡、头晕、口干等副作用。驾驶员、高空作业
人员等慎用。青光眼、前列腺肥大 患者慎用。

二、
新一代组胺药无或较少嗜睡等副作用,
但存在个体差异,< br>也应提醒患
者注意。

三、单用
H2
受体拮抗剂治疗荨麻疹是 无效的,长期应注意其抗雄性激素
作用,如男性乳房女性化等。
























皮肤科

1.3
丘疹性荨麻疹






丘疹性荨麻疹又称急性单纯性痒疹。大多为昆虫叮咬所致,常见的是蚊、蚤、螨、臭虫等节肢动物。部分患者可能与食物过敏以及消化障碍
有关。儿童及青少年好发, 春秋季节多见。


临床表现:

1.
自觉瘙痒,多数较剧 烈,一般无全身症状。
2.
皮损以四肢、臀部、腰背
部多见,常成批出现,多散在或群 集出现,一般不融合。

3.
皮损为黄豆至花生大小,呈梭形的红色水肿性丘疹,中央 可有丘疱疹,
水疱或大疱。皮疹经7
-
10天后消退,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


诊断依据:

1.
儿童多见,春秋季节发病多。

2.
皮损为淡红色梭形风团样丘疹,中心可有小水疱。

3.
皮损以 四肢、臀部、腰背部多见,自觉瘙痒。可因反复搔抓,引起继发
感染。


疾病治疗:

1.
内服抗组胺药物

如左西替利嗪
5 mg
每日
1
次口服,或地氯雷他定
5mg
每日
1
次口服,咪唑斯汀每日
1

10mg
口服, 可酌情选择其中
1-2
种。
















皮肤科

2.
适当选用外用安抚止痒药物


如炉 甘石洗剂、川百止痒洗剂、
除湿止痒
乳膏、老鸛草软膏、儿肤康搽剂、倍他米松软膏等外用。< br>
3.
继发感染者给予抗菌素


如莫匹罗星软膏等。

1.4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以沿单侧周围神经 分布
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

临床表现:





发病前常有低热、乏力症状,发疹部位有疼痛、烧灼感,三叉神经带< br>状疱疹可出现牙痛、
头痛等。
本病最常见为胸腹或腰部带状疱疹,
约占整
个病变的
70%
,其次为三叉神经带状疱疹,约占
20%
,损害沿三叉神经
的三支分布。但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三叉神经较脊神经更易罹患。疱疹
初起 时皮肤呈不规则或椭圆形红斑,
数小时后在红斑上发生水疱,
逐渐增
多并能合为大疱— 严重者可为血疱,
有继发感染则为脓疱。
数日后,
疱浆
混浊而吸收,终呈痂壳 ,
1

2
周脱痂,遗留的色素也逐渐消退,一般不
留瘢痕,损害不超 越中线。老年人的病程常为
4

6
周,有超过
8
周者。
治疗:

抗病毒药物:

阿昔洛韦口服,
每次
800mg,
每天
5

,5

10
天一个疗程,聚肌胞
2mg

注隔日一次,
5
次一个疗程。

止痛:
















皮肤科

卡马西平每片
0.1 g
,初时每次服半片,逐 渐增至每日
3
次,每次
1
片,止
痛效果明显。
但应注意白细 胞和血小板减少、
皮疹及肝肾功能变化等,

室传导阻滞病史及骨髓抑制病史者禁用。
加巴喷丁胶囊:
第一天一次性服

0.3g
,第二天服用
0 .6g
,分两次服完
;
第三天服用
0.9g
,分三次服完。
随后,根据缓解疼痛的需要,可逐渐增加剂量至每天
1.8g
,分三次服用。
国外临床 研究中,在每天
1.8g

3.6g
剂量范围内其疗效相当,每天超过
1.8g
的剂量未显示出更多益处。

营养神经药物
:
常用药物:维生素
B12

0.5 mg,
肌内注射,每日
1
次。甲钴胺片每天
3

每次
0.5mg
局部治疗
:
阿昔洛韦软膏或者炉甘石洗剂外涂每天数次。


物理疗法:


1
)紫外线:以中波紫外线(
UVB
)照射皮损处,促进皮损干涸结痂。


2
)微波:照射患处有助于缓解疼痛。




















皮肤科



1.5
药物性皮炎





药物性皮炎也称为药疹是指药物通过各种途径,
如注射、
口服、
吸入、
外用 等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粘膜急性炎症性反应。重者伴有内脏损害。
其发病机制很复杂,
包括免 疫性和非免疫性作用机制,
前者涉及到变态反
应Ⅰ
-
Ⅳ型,与患者过敏体质有 关。常见引起药物性皮炎的致敏药物如①
解热镇痛药;②磺胺类药;③抗生素类药;④安眠镇静及抗癫痫 药;⑤血
清生物制品和疫苗;⑥中药;

临床表现:

根据形态可以 分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发疹型、多形红斑型、固定型、
剥脱性皮炎型、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型 、
荨麻疹型、
血管炎型、
光敏型、
血清病样型等,临床以发疹型、固定型、荨 麻疹型和多形红斑型多见。

临床特点:

1.
发病前有用药史,
多在治疗过程中急骤发病。
应详细询问起疹前
3
周内
的用药史及既往 药物过敏史。停药后可自愈。

2.
有一定潜伏期,首次用药潜伏期约
5- 20
天左右,重复用药则可在数分
钟或数小时内发病。
抗痛风药物及抗结核药物潜伏期 较长,
首次用药可达
90
天。

3.
多有前驱症状,如发热、皮肤瘙痒、全身不适等。
















皮肤科

4.
皮疹类型多样,除固定型药疹有特征性表现外,其 他型药疹均具有发
病突然,皮疹对称,泛发,颜色鲜艳,自觉瘙痒的特点。

5.
可伴发热、头痛、恶心、乏力等全身症状。

6.
重症时常伴口腔粘膜损害,且可有肝、肾、心脏、关节及造血系统损
害。

7.
病程多急性,停用致敏药物后,轻症者约
1-3
周内自愈。再用该药或 结
构类似药可再发病。

8.
糖皮质激素药抗炎、抗过敏药治疗效果好。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一)
立即停用致敏或可疑致敏药物,
慎用其他化 学结构相近及其他易致
敏药物。

(二)促进药物排泄大量饮水或静脉输液。

二、系统治疗:

(一)轻症药疹

1.
抗组胺类药物

:可选择其中
1-2
种口服,如咪唑斯 汀、地氯雷他定、左
西替利嗪等。每日一次,每次一片。

2.
非特异性脱敏药物:

10%
葡萄糖酸钙
10ml
,每日
1
次静脉注射。

3.
糖皮质激素:

发疹型或荨麻疹型药疹伴发热者,在除外了感染因素后,
可选用泼尼松,
20-40mg/d
,分
2-3
次口服,皮疹基本消 退、体温正常可















皮肤科

减量。

(二)重症药疹

伴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及内脏受累,应尽早足量应用糖
皮质激素。

1.
糖皮质激素

:氢化可的松
200-500mg
,加入
5% -10%
葡萄糖液
500-1000ml
中,每日
1
次静脉滴注,病 情稳定后逐渐减量;或地塞米松
10-20mg/d
,静脉滴注。注意氢化可的松的溶酶为乙醇 ,因而对乙醇敏
感的患者不能使用。对乙醇敏感的患者可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

2.
大剂量静脉注射人丙种球蛋白(
IVIG


0.4/

Kg
·
d
),每日
1
次静脉滴
注,连用
4-5
天。

3.
支持疗法

补充白蛋白、输全血或血浆。

4.
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5.
抗组胺类药、维生素
C
、钙剂等。

6.
防治感染

选用有效抗生素静脉滴注。

7.
肝、肾等内脏受累时,按内科治疗对症处理。

三、局部治疗:

(一)皮疹无渗出时,可选糖皮质激素乳膏及炉甘石洗剂外用。

(二)皮疹有大面积 糜烂、渗液时,注意环境清洁。对重症多形红斑、中
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有大片创面者,
应严 格执行隔离消毒措施,
如进行
室内消毒,
使用无菌床单及注意无菌操作等。
皮 损干燥暴露、
糜烂面清洁
后用
0.2%
庆大霉素生理盐水纱布贴敷,有大疱时 先用无菌注射器抽吸疱















皮肤科

液。

(三)糖皮质激素乳膏外用,每日
2
次。

(四)加强眼、鼻腔、口腔、肛门及外生殖器粘膜清洁护理。

四、治疗原发病:

五、预防:

(一)
用药前应询问患者 有无药物过敏史,
避免使用致敏药及结构类似的
药物。

(二)杜绝滥用药物。

(三)严格执行有关药物的常规皮试制度。

(四)注意监视药疹的早期症状,尽早诊断,立即停用可疑致敏药物。应
注意与发疹性传染病能够及与 感染引起的皮疹相鉴别。

(五)
注意处方中复方药物的组成成分,
了解其中 可能易致敏成分,
特别
是感冒药,解热止痛药及中、西药复合制剂。

(六)
已出现药疹者,
医生应明确告知患者本人且在病历显著位置记载致
敏药物,以避免再用 同类和结构类似药物。





















皮肤科

1.6
手足癣

手癣和足癣
(tinea manuum and tinea pedis)
是发生在手掌和足跖以及


(

)
间的皮肤癣菌感染,亦可波及手、足背及腕、踝部。是临床上最常见
的真菌性皮肤病。

【临床表现】

1
.急性损害为丘疹、丘疱疹和水疱。慢性损害有鳞屑和角化。伴有皮肤

增厚、皲裂。

2
.足癣好发于足趾间特别是第
4

5
趾间。常浸渍、糜烂。还可为跖部成

簇水疱。
继发感染可出现脓疱。< br>跖踝部足癣表现为慢性非炎症性鳞屑性斑
片。可扩展到足的两侧。

3
.伴瘙痒。也可有烧灼、刺痛感。疼痛往往提示有继发感染。

4
.足癣可继发下肢丹毒或蜂窝织炎。急性期足癣若过度使用刺激性药物

可出现湿疹样变甚至泛发全身导致自身敏感性皮炎。手癣往往先单侧发
病。

5
.急慢性损害常可并存。慢性手足癣常伴甲癣,表现为甲板变厚、变脆

和颜色改变。


【诊断要点】

1
.临床表现趾、指间或掌跖部位的水疱、浸渍或皲裂、角化、鳞屑性皮
















皮肤科

疹。

2
.伴瘙痒、烧灼感。

3
.继发感染可出现脓疱,疼痛。

4
.皮屑真菌镜检或培养阳性。


【鉴别诊断】

1
.湿疹。

2
.接触性皮炎。

3
.掌跖脓疱病。

4
.二期梅毒疹。


【治疗方案和原则】

1
.首选外用药注意分清急慢性损害,对症下药。外用 疗程
2

4
周。

(1)
急性浸渍糜烂型:采用< br>3
%硼酸溶液湿敷,每天两次,每次
20
分钟,

然后外用粉 剂。干燥后再用抗真菌制剂如咪唑类或环吡酮类溶液或霜剂
等。切忌使用刺激性药物。


(2)
慢性干燥鳞屑型:可选用咪唑类霜剂或软膏外用,对于角化增厚明显

者,也可选用水杨酸、苯甲酸等软膏制剂。

2
.系统治疗仅用于顽固病例如顽固鳞屑角化型损害或局部治疗无效者。

( 1)
特比萘芬
250mg

d
,服用
2

4
周。
















皮肤科

(2)
伊曲康唑
200mg

d
,服用
2
周或
400nlg

d
,服用
1
周。

(3)
氟康唑
150

300nlg
,每周
1
次,连续
3

4
周。

3
.对于足癣继发感染,可系统应用抗生素。对于足癣湿疹化和癣菌疹应

先 控制过敏反应,
进行抗过敏治疗,
必要时系统应用抗真菌药物,
局部尽
量避< br>
免刺激。


1.7
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
(contact dermatitis)
是由于 皮肤或黏膜单次或多次接触
外源性物质后,
在接触部位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
能 引起接触性皮
炎的物质很多,
主要有动物性、
植物性和化学性三种。
接触性皮 炎的发病
机制可分为原发性刺激和变态反应性两种。
原发性刺激又可分为两种,
种是刺激性很强,
接触后短时间内发病,
如强酸或强碱等;
另一种是刺激
性较弱,较长时间接触后发病,如肥皂、有机溶剂等所引起的皮炎。变态
反应性接触性皮炎多属Ⅳ型变态 反应。
接触物基本上是无刺激的,
少数人
在接触该物质致敏后,再接触该物质,经12

48
小时在接触部位及附近
发生皮炎。

【临床表现】

1

皮炎发生的部位与接触物接触部位一致,
境界清楚。
如接触物为气体、

粉尘等,则皮炎范围较广,以露出部位明显。
















皮肤科

2
.轻症时局部呈红斑、丘疹、丘疱疹;重症时红斑肿胀明显,并出现水

疱 或大疱,水疱破裂则有糜烂、渗液和结痂;如为烈性刺激,可使表皮坏
死,甚至深及真皮发生溃疡。机体 高度敏感时皮炎蔓延且范围广泛。

3

大多有瘙痒、
烧灼感或胀痛 感。
少数严重病例可有全身症状,
如发热、

畏寒、恶心及头痛等。

4
.去除病因后,一般
1

2
周痊愈。但再接触过敏原时可 复发。反复接

触,可以转为亚急性或慢性皮炎。

【诊断要点】

1
.发病前有明确接触史。

2
.在接触部位发生境界清楚的急性或慢性皮炎改变,除去病因后,经适

当处理皮损很快消退。

3
.斑贴试验是诊断接触性皮炎最为简单而可靠的方法。将最常接触或

最易 引起过敏的化学物制成系列试剂并标准化,称为标准筛查系列变应
原,可供临床寻找可疑致敏原时参考。

【鉴别诊断】

急性湿疹。

【治疗方案及原则】

1
.一般治疗首先寻找病因,迅速脱离接触物。积极对症处理。避免搔

抓。

2
.外用治疗

根据皮损炎症情况选择适当的剂型和药物。急性皮炎时可
















皮肤科

振荡剂外擦或溶液冷湿敷;
渗液少时可外用氧 化锌油。
亚急性皮炎时可用
糠馏

油、
焦油类等乳剂或糊剂,
还可用各种皮质类固醇霜剂。
慢性皮炎时可选
用各种皮质类固醇霜剂或软膏。有感染时配合外 用抗生素治疗。

3
.内用药治疗

以止痒和脱敏为主。内用抗组胺药、维生素
C
及葡萄糖

酸钙等。< br>病情急重时可短期使用皮质类固醇口服或静脉滴注。
有严重感染
时可内用抗生素。

4
.中医中药

急性期治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反复发作,皮损呈慢性干

燥者则治以清热驱风、养阴润燥为主。




1.8
银屑病




银屑病
(13soriasis)
俗称牛皮癣,
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炎症性
疾病。
一般认为它是在遗传 相关基因缺陷基础上,
加上一些环境因素如感
染、外伤或精神神经因素而发病。

【临床表现】

一般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病型和红皮病型四型。

1
.寻常型银屑病此型最多见,多急性发病。

(1)
多青壮年发病。部分发病或加重常由扁桃体炎或上呼吸道感染诱发。

乳腺切除-


乳腺切除-


乳腺切除-


乳腺切除-


乳腺切除-


乳腺切除-


乳腺切除-


乳腺切除-



本文更新与2021-02-07 05:0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47007.html

皮肤科的诊疗指南及机器操作规范的相关文章